“立人”的立体践行:《藤野先生》新论

来源 :鲁迅研究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i7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6年10月12日鲁迅在厦门完成了《藤野先生》,日后这一篇章就成了中国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常客,直到今天.对于这一经典名篇的研究可谓历史悠久、汗牛充栋.简而言之,焦点一是其主题指向,到底是聚焦藤野先生还是“我”?焦点二则是集中于如何设计教学教案.社会主义中国成立后,不同时代解读此文的主题指向从整体上俯瞰亦有发展性差别,“1949年,受政治形势和教育思潮变化的影响,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者采用了不同的视角对《藤野先生》的主题作出不同的阐释:1949-1973年,采用单一视角,强调爱国之志;1974-1979年,采用双重视角,突出中日交往;1980-2016年,采用多元视角,关注师生情谊.”①这种变化其实也和中国不同时段的整体文化气候(包括中日关系)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我们根据《洞库轻材和防潮的研究》的战术技术要求和1983年科研项目实施计划的安排,需要对四川某地轻衬试验洞库进行空库密闭防潮试验,于1983年7月1日至12月3日,进行了降湿
本文以莎士比亚的民国传播为中心,以“新月”同仁胡适、余上沅、闻一多、徐志摩、梁实秋为例,回溯、梳理和研讨他们对莎士比亚戏剧的认识与接受、作为与态度.
期刊
1926年10月,鲁迅在厦门大学将1907年到1925年所写的文章,编成了一本杂文集,并取名为《坟》;1927年1月,他又坐在厦门大学后山的坟冢中照了一张相,据俞念远回忆,他准备把“这张
期刊
[关键词]统编教材,关键变化,版本比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20)21-0056-04   据李晓风老师的研究,高中新教材中的新知识占50%,甚至更多。这为一线教学带来极大挑战。新知识究竟有多少?直观地说,笔者所在的学校,用3周时间才讲完了第一单元的全部内容,进度推进很慢。究竟怎样有效研究新教材?笔者试图化繁为简,将新知识挑拣出来,以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