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关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IMF进行机构改革的方向和模式,重点讨论了IMF在职能定位、份额分配和决策机制、扩大认缴总份额三个方面的现有缺陷,指出各项改革推进过程中的难点所在,并就各方面改革的可行方案给出建议。
关键词:IMF 职能改革 份额分配 增资渠道
2007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当前的“后危机”时期,各主权国家在不断推出救市政策的同时,也呼吁加强应对危机、提高国际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国际合作,并要求IMF等国际金融组织承担相应的责任,如为国际政策协调搭建平台,为危机中国家提供紧急援助,为国际金融体系的重建提供咨询和建议等。显然,在新的背景下,IMF在职能定位、组织架构、治理模式、协调各政治集团的话语权、权衡公平与效率等方面将经历一场彻底的反思和重估。
一、IMF的困境
(一)职能定位
目前,IMF主要具有资金援助、技术援助、监督、危机管理和协助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等职能,然而这些职能是否都应为IMF所必备,至今在国际上尚存较大争议。尤其在向陷入金融危机的国家提供应急性贷款这项职能上,IMF因为苛刻的贷款附加条件而被指责为干涉经济主权,超出了国际性金融机构的职权范围。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国际社会对IMF的职能改革提出了观点各异的见解。综合各种观点,尤其是美国国内的主流观点,可以看到发达国家关注的多是提高援助效率、预防道德风险等问题,而缺乏对IMF根本制度性改革的重视,从而在其改革方案中难以体现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诉求。要改变目前IMF中成员国的利益格局,就必然涉及到对其运行制度的改革,而其运行机制的基础——份额(Quota),也就成为了最受关注的焦点议题。
(二)份额分配和决策机制
份额是每个成员国向IMF认缴的资金,从财务角度看相对于股本,显示了各成员国在IMF中的相对地位,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1)决定成员国投票权的大小;(2)决定成员国可获得贷款的最高限额;(3)决定可获得SDR的分配数量。
加权投票制虽然有其合理性,但由于基本票占总票数的比例太小,份额分配未能充分反映各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经济发展的成就,再加上IMF理事会上需要多数票通过的事项不断增加,形成了发达国家控制和操纵的局面,使得IMF协定签订时的主权平等原则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关于份额决定公式,现有公式中的参数包括成员国GDP,黄金和外汇储备,经常账户支出,经常账户收入和经常账户收入的波动性。IMF官方网站的工作计划预期在今年年底完成份额调整和公式审议,从而可能改变份额分配的现状。
(三)扩大总认缴额度
IMF的总认缴额度直接关系到其危机救援能力,并与其维护国际金融稳定的目标直接相关。虽然从绝对数字上看,IMF的份额总额已经从1978年的611亿SDR增长到2004年的2127亿SDR,但是与不断增长的世界经济规模、国际资本流动以及任何可比的全球流动性指标相比,IMF的资金实力是在不断下降的。所以,开拓新的增资渠道,积极寻求IMF资本实力的加强是一个迫切的任务。
目前一种主流观点认为IMF的筹资目标应从成员国转向全球巨大的私人资本。私营部门在一定意义上也是IMF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利益共同体,理应为国际金融稳定分担责任。相关研究表明,向私人资本征收0.5%的国际投资收益税,每年即可获得20-30亿美元的资金,同时还能提高私人部门对风险评估和控制的激励。
二、对IMF改革方案的建议
通过对上述三个主要议题和各方观点的总结和评析,本文认为IMF的改革应该在兼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展开,应积极推动各利益集团对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深入而坦诚的对话,力求达成一个为各方所接受的改革方案。
(一)职能改革
IMF应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建立一整套预警机制,通过发布报告等形式评估和披露各成员国的危机易感性。尤其应该在强化与其他专门国际组织的合作的同时,减少与其他机构的职能重叠,在所擅长的领域内提供非强制性的政策建议。如何保持独立、客观、专业的第三方视角,真正承担起国际咨询智囊的职责,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应正确看待危机预警机制的消极作用。若IMF在不恰当的时机以不恰当的方式发布一国可能爆发危机的公告,可能反而会使市场参与者信心丧失,造成迅速的资本抽逃,从而失去当事国政府的信任。因此,建立起预警机制后如何实施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也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份额分配机制改革
IMF表决制度的长期趋势必然是实现决策的多极化和均衡化。IMF自身应注重维护独立性,提高效率,摆脱长期以来给人的官僚化印象,积极推动相关议程,如确定新的份额计算公式,提高基本票比重等。而对发展中国家,一切具体改革要求的实现都是以经济实力为后盾的,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才能有效推动改革,为自己争取公平的发展环境。另外,发展中国家应该加强集团内部合作,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以集体的力量向发达国家的霸权施加压力;并且应在谋求IMF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其他合作渠道,如建立地区性储备基金,深化区域间货币合作等,减轻对IMF救援的依赖性。
(三)增资渠道
目前备受关注的方式是扩大SDR的发行,但此方案涉及SDR定值和发行规则等较为复杂的技术性问题,而且SDR要从一种仅限于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的记账单位转变为广泛应用的结算货币,需要较长的过渡期,取决于相关法规的制定速度和人们的接受程度。
另一种方式是IMF发行债券。若能突破相关的技术性问题,以SDR计价无疑是最理想的方式,既可以提升SDR在交易和计价中的地位,也能够彰显IMF的能力,尤其对于中国等外汇储备投向单一的国家,还能够提供新的投资选择。此外,上文提到的征收国际私人投资收益税也不失为一种增资思路。
参考文献:
[1]黄梅波, 赵国君:IMF表决制度: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及其改革策略(J)
[2]李华芳:IMF改革:重组全球金融新秩序(J)
[3]张锐:追求公正与自我重塑——IMF最新改革扫描(J)
(责任编辑:段玉)
关键词:IMF 职能改革 份额分配 增资渠道
2007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当前的“后危机”时期,各主权国家在不断推出救市政策的同时,也呼吁加强应对危机、提高国际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国际合作,并要求IMF等国际金融组织承担相应的责任,如为国际政策协调搭建平台,为危机中国家提供紧急援助,为国际金融体系的重建提供咨询和建议等。显然,在新的背景下,IMF在职能定位、组织架构、治理模式、协调各政治集团的话语权、权衡公平与效率等方面将经历一场彻底的反思和重估。
一、IMF的困境
(一)职能定位
目前,IMF主要具有资金援助、技术援助、监督、危机管理和协助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等职能,然而这些职能是否都应为IMF所必备,至今在国际上尚存较大争议。尤其在向陷入金融危机的国家提供应急性贷款这项职能上,IMF因为苛刻的贷款附加条件而被指责为干涉经济主权,超出了国际性金融机构的职权范围。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国际社会对IMF的职能改革提出了观点各异的见解。综合各种观点,尤其是美国国内的主流观点,可以看到发达国家关注的多是提高援助效率、预防道德风险等问题,而缺乏对IMF根本制度性改革的重视,从而在其改革方案中难以体现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诉求。要改变目前IMF中成员国的利益格局,就必然涉及到对其运行制度的改革,而其运行机制的基础——份额(Quota),也就成为了最受关注的焦点议题。
(二)份额分配和决策机制
份额是每个成员国向IMF认缴的资金,从财务角度看相对于股本,显示了各成员国在IMF中的相对地位,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1)决定成员国投票权的大小;(2)决定成员国可获得贷款的最高限额;(3)决定可获得SDR的分配数量。
加权投票制虽然有其合理性,但由于基本票占总票数的比例太小,份额分配未能充分反映各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经济发展的成就,再加上IMF理事会上需要多数票通过的事项不断增加,形成了发达国家控制和操纵的局面,使得IMF协定签订时的主权平等原则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关于份额决定公式,现有公式中的参数包括成员国GDP,黄金和外汇储备,经常账户支出,经常账户收入和经常账户收入的波动性。IMF官方网站的工作计划预期在今年年底完成份额调整和公式审议,从而可能改变份额分配的现状。
(三)扩大总认缴额度
IMF的总认缴额度直接关系到其危机救援能力,并与其维护国际金融稳定的目标直接相关。虽然从绝对数字上看,IMF的份额总额已经从1978年的611亿SDR增长到2004年的2127亿SDR,但是与不断增长的世界经济规模、国际资本流动以及任何可比的全球流动性指标相比,IMF的资金实力是在不断下降的。所以,开拓新的增资渠道,积极寻求IMF资本实力的加强是一个迫切的任务。
目前一种主流观点认为IMF的筹资目标应从成员国转向全球巨大的私人资本。私营部门在一定意义上也是IMF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利益共同体,理应为国际金融稳定分担责任。相关研究表明,向私人资本征收0.5%的国际投资收益税,每年即可获得20-30亿美元的资金,同时还能提高私人部门对风险评估和控制的激励。
二、对IMF改革方案的建议
通过对上述三个主要议题和各方观点的总结和评析,本文认为IMF的改革应该在兼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展开,应积极推动各利益集团对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深入而坦诚的对话,力求达成一个为各方所接受的改革方案。
(一)职能改革
IMF应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建立一整套预警机制,通过发布报告等形式评估和披露各成员国的危机易感性。尤其应该在强化与其他专门国际组织的合作的同时,减少与其他机构的职能重叠,在所擅长的领域内提供非强制性的政策建议。如何保持独立、客观、专业的第三方视角,真正承担起国际咨询智囊的职责,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应正确看待危机预警机制的消极作用。若IMF在不恰当的时机以不恰当的方式发布一国可能爆发危机的公告,可能反而会使市场参与者信心丧失,造成迅速的资本抽逃,从而失去当事国政府的信任。因此,建立起预警机制后如何实施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也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份额分配机制改革
IMF表决制度的长期趋势必然是实现决策的多极化和均衡化。IMF自身应注重维护独立性,提高效率,摆脱长期以来给人的官僚化印象,积极推动相关议程,如确定新的份额计算公式,提高基本票比重等。而对发展中国家,一切具体改革要求的实现都是以经济实力为后盾的,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才能有效推动改革,为自己争取公平的发展环境。另外,发展中国家应该加强集团内部合作,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以集体的力量向发达国家的霸权施加压力;并且应在谋求IMF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其他合作渠道,如建立地区性储备基金,深化区域间货币合作等,减轻对IMF救援的依赖性。
(三)增资渠道
目前备受关注的方式是扩大SDR的发行,但此方案涉及SDR定值和发行规则等较为复杂的技术性问题,而且SDR要从一种仅限于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的记账单位转变为广泛应用的结算货币,需要较长的过渡期,取决于相关法规的制定速度和人们的接受程度。
另一种方式是IMF发行债券。若能突破相关的技术性问题,以SDR计价无疑是最理想的方式,既可以提升SDR在交易和计价中的地位,也能够彰显IMF的能力,尤其对于中国等外汇储备投向单一的国家,还能够提供新的投资选择。此外,上文提到的征收国际私人投资收益税也不失为一种增资思路。
参考文献:
[1]黄梅波, 赵国君:IMF表决制度: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及其改革策略(J)
[2]李华芳:IMF改革:重组全球金融新秩序(J)
[3]张锐:追求公正与自我重塑——IMF最新改革扫描(J)
(责任编辑:段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