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蝇子·阿随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rasp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为人,在我看来是很痛苦的——“心里真藏着可怕的冰块”。
  鲁迅为文,在我看来更加痛苦——一种鲁迅特有的痛苦。它是“孤独”、“无奈”和“失落”的混合,并充满悖论。
  于是鲁迅说:“我不如彷徨于无地”(《影的告别》)
  一.《孤独者》:“受伤的狼”
  鲁迅曾经说过:“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①
  就我个人而言,鲁迅的小说中,我最喜欢《孤独者》②。原因之一,我觉得它表达了一种灵魂深处的孤独、寂寞乃至绝望,且与鲁迅独特的人格精神气质非常契合。当年鲁迅与胡风谈到《孤独者》时,就说过这样的话:“其实,那是写我自己的。”③
  鲁迅就是一个孤独者,并把孤独上升为人生的处境或普遍生存状态:“总仿佛觉得我们人人之间有一道高墙,将各个分离,使大家的心无从相印。”“再不会感到别人精神上的痛苦。”
  鲁迅的《孤独者》,写的就是“孤独”;或者说,写的就是“受伤的狼”似的孤独者的孤独。
  首先,可以看到:“孤独者”是“异类”;而“异类”注定不被理解,须承担孤独。有时,真正的异类往往并不寻求理解:他们独往独来,甚至寻求孤独。从这种意义上讲,孤独者的孤独,首先源自于孤独者自己。
  鲁迅本人就是一个异类,他一生都在“走异路,逃异地”,一生都在“与黑暗捣乱”。他“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独自承受“自以为苦的寂寞”和“独战的悲哀”。
  小说的主角魏连殳也是一个异类,所以孤独。鲁迅以第一人称叙事,在“我”的回忆中,讲述了一个身为异类的孤独者的故事。例如,小说的第一章,由“听到”而至“去看”,在“异”与“同”的对比中,写孤独者的“古怪”;第二章则通过“第三次相见”,在“冷”和“热”的对比中展开,进一步揭示孤独者异于常人的行为方式以及灵魂深处的“冷”与“热”。
  其次,可以看到:孤独者的孤独,也来自环境。——他永远为俗世所不容,不仅得不到理解,而且无法生存。在小说的第三章中,鲁迅通过“失业”,包括失业后世人态度的变化,着重描写了魏连殳的穷困、孤寂和悲哀。在第四章的前半部分,鲁迅进一步描写了孤独者的生存困境。
  最后,还可以看到:孤独者的孤独,还来自于一种更普遍、更深刻的生存悖论——为生而生,向真、善、美而生,不得其生;为死而生,缘假、恶、丑而生,反可求活。于是,身体与灵魂不得不分裂,人须以杀死自己的方式生存,或作最绝望的报复与抗争。
  小说的第四章后半部分至第五章,通过“来信”、“送殓”,着重描写了魏连殳在世俗绞杀中的“自我毁灭”,以及毁灭中的精神抗争和痛苦。
  例如,鲁迅通过魏连殳给“我”的一封来信,写出了这样一种人生困境甚至是悖论——想活的时候无法活下去;不想活、不配活着的时候,却似乎活得很“好”。还如,在“送殓”部分,鲁迅还写出了这样一种具有反讽意味的情景:魏连殳善待自己和世人的时候不被善待;而作践世人的时候反被迎奉和恭维。因此,他至死都在“冷笑着这可笑的死尸”——包括这个世界。
  每当读完《孤独者》,“一匹受伤的狼”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并与魏连殳、与鲁迅混融在一起。
  魏连殳是“一匹受伤的狼”:他闯入了“只需要驯服的狗而视狼为异类的环境中,孤独、挣扎、嚎叫、绝望,直至死亡”。④
  鲁迅也是“受伤的狼”:他一生“与黑暗捣乱”,“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独自承受各种痛苦、伤害:“倘受了伤,就得躲入深林,自己舐干,扎好,给谁也不知道。”实在受不了时,就发出自己的长嗥。
  他的《孤独者》,就是他的“长嗥,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二.《在酒楼上》:“蝇子停在一个地方”
  周作人曾经称赞《在酒楼上》⑤是一篇“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鲁迅的一些同时代人,包括鲁迅的好友,也很推崇这部作品。但可能由于年龄的缘故吧,我过去并不怎样的喜欢它。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阅历的增加,我越来越与这部作品有一种共鸣。
  如果说,《孤独者》主要写“孤独者”的孤独;那么,《在酒楼上》则主要写“无奈者”的无奈。因此,《孤独者》的核心意象是“受伤的狼”——它在荒原中独行、独战、奔突、哀嚎、挣扎而至灭亡;而《在酒楼上》的贯穿意象则是“蝇子”——它在尘世中苟活,“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
  然而孤独也罢,无奈也罢,其自身或在鲁迅看来,仍都是一种痛苦——因为鲁迅对这两种痛苦都有深切的体验,包括记忆。《在酒楼上》写的就是这种“无奈的痛苦”;一篇关于“绕了一点小圈子的蝇子”的现代寓言。
  所谓“无奈”,汉语字面义是“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它既是一种处境,也是一种心境。在很多情况下,“无奈者”不是“异类”;或虽然曾经是“异类”,而现在则沦为“同类”。因为“异类”是“战士”,是反叛者,他们往往特立独行、不顾一切;而“同类”则多为“庸众”或“失落者”,他们往往心灰意懒、苟且地活着。
  《在酒楼上》的第一部分(1-7自然段),写第一个无奈者“我”的出场。
  首先,可以感受到:无奈是一种疏离、空虚、懒散和寂寥。其次,还可以发现:无奈,也是一种人生的无根状态和漂泊感;一种精神上的失落或别无依傍。两者导致的都是孤独。
  “无奈”,既是一种处境,一种心境;更重要的,也是一种痛苦——对现有的生存环境和状态无能为力。事实上,许多“无奈者”,都曾经是“有为者”:他们曾有意气风发的过去,曾经想飞得更远;只不过因为各种原因,现在再无力抗争,“又回来停在原地点”。
  于是,这样的无奈或许更痛苦。因为他们还记得过去,也清醒现在;只是无法改变现在。
  《在酒楼上》的第二部分(8-20自然段),随着第二个无奈者吕纬甫出场,这样的无奈及其痛苦被逐步揭示和展现。   “无奈”的痛苦,不仅仅因为他们还记得过去,无法改变现在;还包括他们往往以清醒而认真的方式,顺从现在,并在顺从中变得“敷敷衍衍,模模胡胡”。——这实际上是一种“心死”的状态。庄子说:“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⑥从这种意义上说,吕纬甫之无奈,在于他自己或旁观者,都是一种大悲哀。
  《在酒楼上》的第三部分(21-42自然段),主要讲述了两件所谓“无聊的事”,以表现吕纬甫的“心死”状态。第一件“无聊的事”,是吕纬甫为了敷衍母亲,于深冬之际,千里南下,为三岁时死去的幼弟迁葬。第二件“无聊的事”,是吕纬甫为了安慰自己,南下时沿路搜求购买两朵“剪绒花”,打算送给先前邻居的一个女儿顺姑。
  通过吕纬甫讲述的这些“无聊的事”,我们看到了无奈者的一种生存状态:认真的敷衍,清醒的麻木。而正因为有这种“认真”与“敷衍”,“清醒”与“麻木”的对立和矛盾,竟能在一个人身上相安、共存而且无事,使我更震惊于一个“无奈者”究竟可以怎样的“无奈”。
  对于这样的“无奈”,就连同为“无奈者”的“我”也感到无奈了:“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一切“都织在”“不定的罗网里”——人生是这样的空虚、无助、无价值。于是,无奈者的无奈,在这篇小说中,被鲁迅推到了极致:吕纬甫还活着,有时还极认真地做着一些无聊的事;但他的魂灵已经死了——无聊、无奈,只是已死魂灵的在现世的痕迹。
  鲁迅在谈到果戈理《死魂灵》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这些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正如无声的言语一样,非由诗人画出它的形象来,是很不容易觉察的。然而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⑦
  与《孤独者》写“特别的悲剧者”不同,《在酒楼上》,写的就是“这些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由于太平常,我们甚至不能觉察它们的存在,尤其是它们存在的普遍和残酷。
  然而它们确实存在:过去这样,现在这样,或许将来还会这样……
  三.《伤逝》:“阿随也将留不住了”
  根据鲁迅日记,《伤逝》完成于1925年10月21日(即完成《孤独者》4天后)。关于《伤逝》的主题,历来有多种说法。
  过去一般认为:《伤逝》的主题,是探讨情感、家庭,尤其是新女性的出路,包括“女性经济独立”问题;并常用鲁迅的《娜拉走后怎样》来阐释《伤逝》。
  周作人则认为:《伤逝》是鲁迅“为自己而写的”。在《知堂回想录》中,周作人还进一步指出:“《伤逝》不是普通的恋爱小说,乃是假借了男女的死亡来哀悼兄弟恩情的断绝的,我这样说,或者世人都要以我为妄吧。但是我有我的感觉,深信这是不大会错的。”但鲁迅和弟弟周作人彻底决裂是1923年7月;而《伤逝》则完成于两年后。其间是否真有联系还缺乏旁证。
  也有人认为:《伤逝》与鲁迅和许广平的恋情有关;主要写“鲁迅对生命中的两个女人(许广平和朱安)的心灵感观”。从写作日期看,倒是很切近。但是,也存在疑问:如果鲁迅、许广平确实是1925年10月20日晚关系明朗化;那么,鲁迅为什么于“定情”当晚写出这样一篇“解构爱情”的小说?
  其实,鲁迅自己也曾明确否定《伤逝》是写自己的事:
  “我还听到一种传说,说《伤逝》是我自己的事,因为没有经验,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的。哈哈,做人真愈做愈难了。”⑧
  我的基本看法是:一部文学作品的契机和生活体验往往并不单一;其主题也往往具有多义性。此外,完成后的作品更是一个自足的世界,不同的读者,解读出来意义很可能相异。因此,作者的本意固然有价值;但阅读的体验尤其重要。
  从这种意义上讲,我觉得《伤逝》主要写“失落”。“逝”者,“去也”;“逝”之“伤”,即对“过去”或“过往之事、之人、之情”等一切“失落”的感伤。
  “失落”的逻辑前提是“曾经追求”、“曾经拥有”。否则,无从“失落”、“逝之”。因此,《伤逝》的第一部分,主要从“现在”——包括“现在的失落”出发,写“曾经的追求和拥有”:涓生与子君当初曾勇敢相爱、大胆同居。
  “失落”也是一个过程。它可以突然降临,也可以逐渐发生。《伤逝》的第二部分,主要写 “曾经的追求和拥有”,是如何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消磨、消退,失去往日的光彩。小说先是写涓生眼中子君的改变:她日益世俗化,失却往日的清纯、美丽和勇敢。接着,在继续描写子君变化的同时,写涓生自己的改变:日益不堪生活的重负,且与子君产生精神隔膜。
  《伤逝》的第三部分,主要写随着“人”的改变,“情”也被改变:涓生和子君之间,出现感情危机,并愈趋严重——爱情也走向死亡:小说先写涓生对阿随的遗弃及其影响;接着写两个人之间的精神冷战;再写子君挽救情感的努力,以及涓生终结情感的试探。
  《伤逝》的第四部分是“结局”:一切都失去了——包括子君的生命;留下的,只是无尽的失落乃至悔恨。
  先是子君的离去——去得那样的无奈而决绝。接着写子君之死——死得那样的孤独和绝望。最后,写涓生的无望的期待、忏悔和灵魂的自我拷问:
  “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子君,乞她宽容,或者使她快意……
  我要遗忘;我为自己,并且要不再想到这用了遗忘给子君送葬。
  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
  读完《伤逝》,像读完鲁迅许多其他的小说一样,留下的是挥之不去的沉痛。因为我觉得它写的绝不仅仅是爱情悲剧,也包括种种其他的人生悲剧。
  换言之,《伤逝》有两个关键词:“伤”是一种精神、心理、情感状态,如“伤感”、“伤悲”、“伤悼”等等。“逝”则可以是一切“不在”或“不再”的东西。在《伤逝》中,我们看到的正是这样一种情形: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无论美丽、纯洁、善良,还是爱情、婚姻、家庭;无论理想、追求、奋斗,还是承诺、决心、誓言,都不一定是永恒的存在——它们或最终将改变颜色,萎谢、枯黄乃至逝去。
  于是,存在的本质就是“虚无”;“逝”之“伤”,其实是“存在即为虚无”之伤。
  于是,爱情的“伤逝”,就上升和推演为存在的“伤逝”;而“逝”与“伤”便成为不可避免的人生宿命与轮回。
  又于是,“失落”、“无奈”、“孤独”,就成为相互联系、相互纠缠、相互阐释的具有普遍性的人生命题。
  (注:本文系《现代中国经典作家阐释》未刊书稿《痛苦鲁迅》章节之节录。原作于2006年)
  ①鲁迅:《〈自选集〉·自序》,见《南腔北调集》;本篇最初印入1933年3月上海天马书店出版的《鲁迅自选集》。
  ②写成于1925年10月17日。当时未发表,后收录于《彷徨》(1926年8月)。
  ③胡风:《鲁迅先生》, 《新文学史料》1993年第1期。
  ④闫玉刚:《改造国民性:走进鲁迅》,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年第83页。
  ⑤写于1924年2月16日,原刊1924年5月10日《小说月报》第15卷第5号;后收入《彷徨》。
  ⑥《庄子·田子方》。
  ⑦本篇最初发表于1935年8月《文学》月刊第五卷第二号“文学论坛”栏,署名旁。
  ⑧鲁迅1926年12月29日致韦素园书信。
  周晓明,本刊顾问,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责任编校:晓 苏
其他文献
  二氧化硅(SO2)具有硬度高、耐磨性好、绝热性好、光透过率高、抗侵蚀能力强以及良好的介电性质。在自支撑薄膜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支撑二氧化硅薄膜在生物工程、分子
会议
植物磷转运体转录后调控(从内质网(ER)到细胞质膜(PM))受到磷酸盐转运体运输协助因子PHF1蛋白的调控。水稻OsPHF1基因也已被克隆。前期研究表明,超表达OsPHF1可以增强水稻磷吸
  目前,类沸石咪唑骨架(ZIFs)膜的制备多以无机物为载体,有机载体仅有少量报道.本文首次提出以聚偏氟乙烯(PVDF)微滤膜为载体,利用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在膜表面原
会议
四硫富瓦烯(tetrathiafulvalene, TTF)及其衍生物等富硫化合物作为有机功能化合物广为人们关注。近年来,关于此类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质研究方面的报道也是层出不穷。利用含双功能基团的TTF衍生物有机电子给体与过渡金属离子的结合形成有机杂化材料,这在有机功能材料领域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吡啶具有超强的配位能力以及丰富多彩的配位形式,而且多数吡啶配合物比较稳定,因此人们对这类配合物的
近年发现细菌和古细菌中广泛存在规律成簇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与CRISPR相关蛋白基因(CRISPR-associated)组
  金属卤酸盐具有灵活的键合特征和丰富的结构类型,遗憾的是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三维金属卤化物外,已经报道的金属卤酸盐主要表现为低维结构[1].第一副族金属卤化物,尤其是
会议
  本文介绍了采用晶种法在SiO2改性载体上制备高性能NaA分子筛膜.通过汽相转化法在改性载体表面制备出均匀且致密的晶种层,晶种的尺寸为60nm.XRD谱图显示,在合成时间为20-4
会议
  纳米多孔材料因其低密度、大比表面积、量子限域效应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在催化、药物传输、能量存储与转换等方面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具体合成过程中,如何获得晶化纳米
  快速晶种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分子筛的制备以及MOF膜的合成中,但是对于MOF晶体合成的报道较少.典型的是:Falcaro课题组用α-磷锌矿和表面处理的SiO2作为晶种合成MOF-5,晶化
会议
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与环境问题,发展可行的方法生产清洁燃油与化学品显得尤为迫切。将煤、天然气或生物质等碳资源转化为合成气后,利用费-托合成技术可以生产烃类产品,经过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