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参与式新闻出现的原因及特征入手,阐述了其在我国地面频道民生新闻节目中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做好参与式新闻所需要具备的要素,并指出目前参与式新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参与式新闻 电视节目
电视新闻比其他传统媒介新闻的优势在于新闻现场,新闻现场不仅提供了复杂的视听符号系统,还刺激着、调动着受众的注意力。但是对电视新闻而言,新闻现场也仍然处于“可遇难求”的境地,技术、设备、财力等等条件的限制,让很多新闻工作者仍处在追求“现场”的路上。电视新闻需要现场,但现场供给却成瓶颈,这一矛盾为另一种新闻制作方式提供了生长的土壤。这一方式被称之为“参与式制作”,它与传统电视新闻制作最大的区别,通俗地讲在于,传统的是专业人士走出去,后者是受众走进电视媒介。通过这样的参与制作出来的新闻被称之为参与式新闻(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参与式新闻(Participatory Journalism)是草根新闻(Grassroots Journalism)或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的一种表征。参与式新闻的特征在于普通公众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参与新闻的报道和发布,使得他们不仅是新闻受众,而且是新闻的生产者与传播者①。
从某种意义上讲,参与式新闻在电视新闻传播格局中出现并立足,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贴近性”的需要,是大众参与电视制作和某种表达的需要。这种参与式新闻制作与传播正在悄悄地改变着电视传受之间的传播格局,在现如今我国地面频道的民生新闻节目中,这种“参与式制作”模式正渐渐形成规模。
眼下地面频道是五花八门,不少频道称那些手持DV,活跃在新闻现场的人为DV爱好者,DV通讯员,DV信息员等等,也有个别寻求不同称谓的,比如湖南经视称之为DV队员,深圳都市频道叫DV纪录员。还有的称DV拍客,但是最有特色的当属江西都市频道的《都市现场》,他们称其为“新闻社工”。但总的来说,称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这些拍摄的内容如何进行制作,如何更好地融于栏目。
从内容上讲,这些传播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突发类新闻,例如高速路上车子自燃,罐车泄漏,救援现场等等,参与式新闻之所以被认可,与这类新闻在一些突发性事件中崭露头角有很大关系。当灾难性事件发生时,市民人数众多,只要手中有一定的记录工具,随时都可以成为一个现场的“新闻记者”。成都公交车自燃事件,没有任何一家电视媒体拍到公交车燃烧时的画面,看到的现场视频大多来自于普通市民的手机拍摄,正是他们的真实记录并传播才让电视新闻的大众传播优势得以彰显。二是奇闻轶事类。比如说,湖南经视曾播过一个DV队员拍到的一个渔民在湘江捕捉到一条无尾鱼;江西都市频道的《都市现场》曾播过,一个膀爷当街试图调戏一女子,不想女子呼喊叫来丈夫和邻居,当场把他捉住;还有比如饱受争议的公交车上的性骚扰问题,江苏城市频道曾播过,一个女乘客在被性骚扰时,用手机拍到了瞬间画面,不仅让男子受到了惩处,也让更多的人去关注这个社会问题,同时更让电视新闻本身插上了传播的翅膀,增“色”不少!第三,参与式新闻中也有一些批评性新闻。比如,深圳都市《第一现场》在DV纪事中曾播过的,在深圳放生湖里面居然出现一群放生龟的偷盗者,别人献爱心放生的乌龟,他们却昧了良心来杀生,保安上去制止却无人听,等等。
从节目形态上讲,参与式新闻或串编,或单播,形态不一,还有类似专栏一样的栏目版块,比如,湖南经视的“DV状态”,口号是:“DV状态 随时纪录”,深圳都市的DV纪事专栏,还有甚者,比如江西都市频道,节目组认为新闻社工提供的素材是重要的新闻来源,是栏目的一大特色,所以干脆在适当时间,召集广大的新闻社工们开开会,从而更好地参与节目,为节目拍到更好的素材。从总体上讲,参与式新闻作品与另外一些DV作品等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一种完全的自娱自乐的产品,它与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介入社会生活,它的目的在于完成某种表达,传播新闻事实。
从事参与式新闻制作的人也是参差不齐,社会背景复杂,但是里面也有一些半专业人士,比如说消防队里的宣传干事,从事婚纱摄影的拍摄者,还有就是高校的学生,尤其是新闻系的学生。但是无论是否专业,它对节目来说,提供的都是素材,节目的后期编辑人员,拿到的这些素材以后,他们充当了“把关人”的角色。在语句表达上,都力求避免内容上的失实之处,比如在稿件中表达为,据DV爱好者某某说,或者干脆对拍摄者进行采访,用他们的声音来解说画面,甚至拍摄者还以一个被访问者的角色来发表观点,适当评论。这种参与式制作模式实际上颠覆了传统电视新闻制作模式,这种模式给任何人都提供了充当“公民记者”的机会,同时它还把电视的话语权向大众倾斜,改变了在传统的线型和单向新闻传播中,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部分地改变传播中的“客体”身份,而处于表达话语的“主体”身份。对于电视新闻节目本身而言,参与式制作扩大了节目的制作队伍,并且让参与式新闻成为电视新闻节目中重要的新闻形态,也渐渐成为节目的看点之一,并且这样的作品有着它独到的传播优势。
真实是参与式新闻的根基。摇摇晃晃的镜头,颤抖的画面还略带模糊,本来是电视制作的忌讳之处,但如今这种画面却成为一种特色,没有人会怀疑这段视频的真假问题,相反,却吊足胃口,让受众集中精力,挪动脚步上前盯着去看,好玩的会心一笑,突发的看个稀奇。这就是震撼受众的“真实”力量。
内容是参与式新闻笑傲传媒江湖的资本。电视制作队伍毕竟是有限的,很多时候,很多地域,媒体的触角无法延伸到新闻发生的那一刻。亲临现场,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有时候只能是电视专业人士的追求。而对于公民记者来说,他可能恰在现场,正是恰在现场的契机,就使在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中,他们拥有的内容资本不可小觑,远在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的新闻报道中,电视媒体采用的滔天巨浪画面几乎都是游客用摄像机记录下来的现场视频,稍近的就说5·12汶川地震,我们首先看到的地震瞬间画面,是一个叫卫斯理的秘鲁游客拍下的,等等。内容,是参与式新闻吸引电视传媒采用的主要因素,也是受众关注的主要原因。
贴近使参与式新闻轻易迈过专业的隘口。电视新闻的声画一直以来,有着严格的播出要求,单从技术角度讲,参与式新闻的出现是一个电视新闻的奇迹,它突破了专业的隘口,走进大众的传播平台,正如前面所述,参与式新闻作品与另外一些DV作品等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一种完全的自娱自乐的产品,它与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介入社会生活,它的目的在于完成某种表达,传播新闻事实。参与式新闻介入社会生活,靠的就是它与生俱来的贴近性,这种贴近性表现多样,一是时间的新近性,比如成都公交车自燃事件,当突发事件降临,又有很多市民不幸丧生,我们不自觉地会问,当时究竟发生什么?这个问题对电视新闻来说,只有现场才能回答,于是,市民的手机视频派上了用场。二是心灵上无隔阂。新鲜的,奇怪的,特别的,好奇之心不分男女老幼,参与式新闻中不乏“新奇特”,甚至还部分满足受众窥私的心理。三是距离上的接近性等等。
平等与互动使参与式新闻占领新闻主阵地。电视新闻改革改掉三大陋习,一是高高在上的视角,二是官腔官调的表达,三是一本正经的形象,换上的是平等的视角,民生的表达和和蔼可亲的形象,传受之间平等与互动,成为诸多电视节目努力的方向,这也是参与式新闻得以生长的土壤,而且它一旦生长,就不愿依附,现在电视新闻更多的以电视新闻作品的形式走向市场,接受受众的选择,僵化的表达被淘汰,空洞的说教被摒弃,呆板的形式被耻笑,取代的是关注、关心、平等、互动和活泼。参与式新闻本身就是在新闻主阵地上运作,它满足的是受众参与的愿望,表达的需要和某种情感的维系。
参与式新闻的传播优势,是与它参与式的制作模式不可剥离的,这种颠覆传统的电视新闻制作模式,带来的是传受格局的改变,这个意义非同一般。当然,参与式制作,也存在某些问题,参与的市民素质参差不齐,大多缺乏新闻学的训练,提供的资料也因此可能缺乏可信性,使得报道细节可能失真、报道面可能受到影响等等,甚至有学者尖锐地指出,参与式新闻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新闻事业在几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的规范和原则被破坏,参与式新闻在当下并没有成为优秀新闻的同位语, 相反却成了低劣新闻的代名词,缺少公信力是参与式新闻走向品牌建设之路的最大障碍②。但是正如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指出的,一个模式代替另一个模式,总是经历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来自表达的需要,来自收视的力量,还有笑傲传媒江湖的内容资本,参与式制作会在电视新闻制作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在我国地面频道的民生新闻节目中,这种“参与式制作”模式渐成规模就证明这一点。■
参考文献
①魏少华,《零门槛的隐忧:草根新闻与把关人理论》,《新闻界》,2009(3)
②王娟、李甜华,《草根新闻及其现状思考》,《科技广场》,2007(12)
(作者单位:凉山州广播电视台)
责编:周蕾
【关键词】参与式新闻 电视节目
电视新闻比其他传统媒介新闻的优势在于新闻现场,新闻现场不仅提供了复杂的视听符号系统,还刺激着、调动着受众的注意力。但是对电视新闻而言,新闻现场也仍然处于“可遇难求”的境地,技术、设备、财力等等条件的限制,让很多新闻工作者仍处在追求“现场”的路上。电视新闻需要现场,但现场供给却成瓶颈,这一矛盾为另一种新闻制作方式提供了生长的土壤。这一方式被称之为“参与式制作”,它与传统电视新闻制作最大的区别,通俗地讲在于,传统的是专业人士走出去,后者是受众走进电视媒介。通过这样的参与制作出来的新闻被称之为参与式新闻(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参与式新闻(Participatory Journalism)是草根新闻(Grassroots Journalism)或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的一种表征。参与式新闻的特征在于普通公众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参与新闻的报道和发布,使得他们不仅是新闻受众,而且是新闻的生产者与传播者①。
从某种意义上讲,参与式新闻在电视新闻传播格局中出现并立足,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贴近性”的需要,是大众参与电视制作和某种表达的需要。这种参与式新闻制作与传播正在悄悄地改变着电视传受之间的传播格局,在现如今我国地面频道的民生新闻节目中,这种“参与式制作”模式正渐渐形成规模。
眼下地面频道是五花八门,不少频道称那些手持DV,活跃在新闻现场的人为DV爱好者,DV通讯员,DV信息员等等,也有个别寻求不同称谓的,比如湖南经视称之为DV队员,深圳都市频道叫DV纪录员。还有的称DV拍客,但是最有特色的当属江西都市频道的《都市现场》,他们称其为“新闻社工”。但总的来说,称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这些拍摄的内容如何进行制作,如何更好地融于栏目。
从内容上讲,这些传播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突发类新闻,例如高速路上车子自燃,罐车泄漏,救援现场等等,参与式新闻之所以被认可,与这类新闻在一些突发性事件中崭露头角有很大关系。当灾难性事件发生时,市民人数众多,只要手中有一定的记录工具,随时都可以成为一个现场的“新闻记者”。成都公交车自燃事件,没有任何一家电视媒体拍到公交车燃烧时的画面,看到的现场视频大多来自于普通市民的手机拍摄,正是他们的真实记录并传播才让电视新闻的大众传播优势得以彰显。二是奇闻轶事类。比如说,湖南经视曾播过一个DV队员拍到的一个渔民在湘江捕捉到一条无尾鱼;江西都市频道的《都市现场》曾播过,一个膀爷当街试图调戏一女子,不想女子呼喊叫来丈夫和邻居,当场把他捉住;还有比如饱受争议的公交车上的性骚扰问题,江苏城市频道曾播过,一个女乘客在被性骚扰时,用手机拍到了瞬间画面,不仅让男子受到了惩处,也让更多的人去关注这个社会问题,同时更让电视新闻本身插上了传播的翅膀,增“色”不少!第三,参与式新闻中也有一些批评性新闻。比如,深圳都市《第一现场》在DV纪事中曾播过的,在深圳放生湖里面居然出现一群放生龟的偷盗者,别人献爱心放生的乌龟,他们却昧了良心来杀生,保安上去制止却无人听,等等。
从节目形态上讲,参与式新闻或串编,或单播,形态不一,还有类似专栏一样的栏目版块,比如,湖南经视的“DV状态”,口号是:“DV状态 随时纪录”,深圳都市的DV纪事专栏,还有甚者,比如江西都市频道,节目组认为新闻社工提供的素材是重要的新闻来源,是栏目的一大特色,所以干脆在适当时间,召集广大的新闻社工们开开会,从而更好地参与节目,为节目拍到更好的素材。从总体上讲,参与式新闻作品与另外一些DV作品等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一种完全的自娱自乐的产品,它与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介入社会生活,它的目的在于完成某种表达,传播新闻事实。
从事参与式新闻制作的人也是参差不齐,社会背景复杂,但是里面也有一些半专业人士,比如说消防队里的宣传干事,从事婚纱摄影的拍摄者,还有就是高校的学生,尤其是新闻系的学生。但是无论是否专业,它对节目来说,提供的都是素材,节目的后期编辑人员,拿到的这些素材以后,他们充当了“把关人”的角色。在语句表达上,都力求避免内容上的失实之处,比如在稿件中表达为,据DV爱好者某某说,或者干脆对拍摄者进行采访,用他们的声音来解说画面,甚至拍摄者还以一个被访问者的角色来发表观点,适当评论。这种参与式制作模式实际上颠覆了传统电视新闻制作模式,这种模式给任何人都提供了充当“公民记者”的机会,同时它还把电视的话语权向大众倾斜,改变了在传统的线型和单向新闻传播中,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部分地改变传播中的“客体”身份,而处于表达话语的“主体”身份。对于电视新闻节目本身而言,参与式制作扩大了节目的制作队伍,并且让参与式新闻成为电视新闻节目中重要的新闻形态,也渐渐成为节目的看点之一,并且这样的作品有着它独到的传播优势。
真实是参与式新闻的根基。摇摇晃晃的镜头,颤抖的画面还略带模糊,本来是电视制作的忌讳之处,但如今这种画面却成为一种特色,没有人会怀疑这段视频的真假问题,相反,却吊足胃口,让受众集中精力,挪动脚步上前盯着去看,好玩的会心一笑,突发的看个稀奇。这就是震撼受众的“真实”力量。
内容是参与式新闻笑傲传媒江湖的资本。电视制作队伍毕竟是有限的,很多时候,很多地域,媒体的触角无法延伸到新闻发生的那一刻。亲临现场,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有时候只能是电视专业人士的追求。而对于公民记者来说,他可能恰在现场,正是恰在现场的契机,就使在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中,他们拥有的内容资本不可小觑,远在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的新闻报道中,电视媒体采用的滔天巨浪画面几乎都是游客用摄像机记录下来的现场视频,稍近的就说5·12汶川地震,我们首先看到的地震瞬间画面,是一个叫卫斯理的秘鲁游客拍下的,等等。内容,是参与式新闻吸引电视传媒采用的主要因素,也是受众关注的主要原因。
贴近使参与式新闻轻易迈过专业的隘口。电视新闻的声画一直以来,有着严格的播出要求,单从技术角度讲,参与式新闻的出现是一个电视新闻的奇迹,它突破了专业的隘口,走进大众的传播平台,正如前面所述,参与式新闻作品与另外一些DV作品等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一种完全的自娱自乐的产品,它与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介入社会生活,它的目的在于完成某种表达,传播新闻事实。参与式新闻介入社会生活,靠的就是它与生俱来的贴近性,这种贴近性表现多样,一是时间的新近性,比如成都公交车自燃事件,当突发事件降临,又有很多市民不幸丧生,我们不自觉地会问,当时究竟发生什么?这个问题对电视新闻来说,只有现场才能回答,于是,市民的手机视频派上了用场。二是心灵上无隔阂。新鲜的,奇怪的,特别的,好奇之心不分男女老幼,参与式新闻中不乏“新奇特”,甚至还部分满足受众窥私的心理。三是距离上的接近性等等。
平等与互动使参与式新闻占领新闻主阵地。电视新闻改革改掉三大陋习,一是高高在上的视角,二是官腔官调的表达,三是一本正经的形象,换上的是平等的视角,民生的表达和和蔼可亲的形象,传受之间平等与互动,成为诸多电视节目努力的方向,这也是参与式新闻得以生长的土壤,而且它一旦生长,就不愿依附,现在电视新闻更多的以电视新闻作品的形式走向市场,接受受众的选择,僵化的表达被淘汰,空洞的说教被摒弃,呆板的形式被耻笑,取代的是关注、关心、平等、互动和活泼。参与式新闻本身就是在新闻主阵地上运作,它满足的是受众参与的愿望,表达的需要和某种情感的维系。
参与式新闻的传播优势,是与它参与式的制作模式不可剥离的,这种颠覆传统的电视新闻制作模式,带来的是传受格局的改变,这个意义非同一般。当然,参与式制作,也存在某些问题,参与的市民素质参差不齐,大多缺乏新闻学的训练,提供的资料也因此可能缺乏可信性,使得报道细节可能失真、报道面可能受到影响等等,甚至有学者尖锐地指出,参与式新闻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新闻事业在几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的规范和原则被破坏,参与式新闻在当下并没有成为优秀新闻的同位语, 相反却成了低劣新闻的代名词,缺少公信力是参与式新闻走向品牌建设之路的最大障碍②。但是正如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指出的,一个模式代替另一个模式,总是经历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来自表达的需要,来自收视的力量,还有笑傲传媒江湖的内容资本,参与式制作会在电视新闻制作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在我国地面频道的民生新闻节目中,这种“参与式制作”模式渐成规模就证明这一点。■
参考文献
①魏少华,《零门槛的隐忧:草根新闻与把关人理论》,《新闻界》,2009(3)
②王娟、李甜华,《草根新闻及其现状思考》,《科技广场》,2007(12)
(作者单位:凉山州广播电视台)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