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安徽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思考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uwu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回顾了安徽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沿革与成效,分析了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给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以及资源、环境和新农村建设等因素的约束和新要求,最后对现阶段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策略提出了新思考。
  关键词 安徽省;农业循环经济;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4-12357-03
  The New Thinking of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in Current Stage in Anhui Province
  HUANG Shaopeng, ZHU Ro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Bengbu, Anhui 233000)
  Abstract The evolution and effect of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in Anhui Province was reviewed, the new opportuniti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brought by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were analyzed, as well as constraints and new requirements of resource, environment, new rural construction. Finally, the new thinking about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urrent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was conducted.
  Key words Anhui Province;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The new thinking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招标项目“安徽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SK2013B004)。
  作者简介 黄少鹏(1954- ),男,安徽宿州人,副教授,从事环境经济学、循环经济学研究。
  收稿日期 20141027
  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也是全国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研究最早的省份之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推进现代农业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安徽省经济社会取得较快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增长,新农村建设方兴未艾,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而资源与环境的约束也使农业经济发展充满挑战。因此,梳理安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沿革与成效,分析促进与制约发展的因素,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将有助于实现安徽省由农业大省走向农业强省。
  1 安徽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沿革及成效
  1.1 政策制度不断完善
  早在1999年,安徽省就制定了《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04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后,安徽省高度重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致力于生态大省、农业强省建设。2005年《安徽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将发展循环经济列入省委、省政府工作重点,省政府成立了各级循环经济管理机构,省财政部门从2010年起开始设立循环经济省级引导资金,对循环经济开始了“真金实银”的支持,各市也相应地加大了对循环经济的财政支持。2011年安徽省发改委等6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将农业循环经济作为示范工作重点领域。2012年《安徽省“十二五”循环经济规划》确定了第一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和重要领域。完善的政策制度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2 示范工作推进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2005年以来,安徽省在111个单位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积极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实践形式。2010年安徽省发改委公布了首批70个“循环经济示范单位”,标志着循环经济由试点走向了示范新阶段。其中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单位22个,阜南县成为我国唯一的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县。之后逐年发布新增示范单位名单。示范工作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机制、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形成与推广,成立了一批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循环农业模式,如以“牧—沼—粮”、“猪—沼—菜”、“牛—沼—果园”、“猪—沼—茶”等“三结合”为代表的农业种养结合模式;立体种植型、立体养殖型和立体种养型的立体复合型发展模式;利用再生利用技术,通过对秸秆、牲畜粪便等农业副产物资源化,生产食用菌、生物质材料、生物质能源的农业副产物再利用型发展模式;以及农村庭院型发展模式和休闲观光型发展模式[1]。
  1.3 实现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
  从2004年发布《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到2012年发布《安徽省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安徽省一直坚持走生态强省的发展道路。生态省建设既是对过去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也是对未来发展道路的挑战。农业循环经济以生态农业为基础,本质上是一种低投入、高循环、高效率、高技术、产业化的新型农业,具有很多我国生态农业的典型特征[2]。发展農业循环经济,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多年的实践证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水土保持,减少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能起到重要作用。
  1.4 秸秆发电发展较快,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安徽省农业生物质能资源丰富,主要农作物秸秆常年达3 500万t以上。近年来,安徽省陆续在粮棉油主产区和能源林基地建成五河凯迪生物质发电厂、大唐安庆生物质能发电厂、华电宿州生物质发电厂、国能固镇生物质发电厂等8座生物质能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达21万kW。2011年,年发电量突破12亿kW·h,年处理稻壳、秸秆等生物质燃料能力200万t左右,节约标准煤约100万t。既充分利用了农业生物质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又减少了碳排放[3]。根据《安徽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预期至2015年,安徽省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00万kW,实现发电量60亿kW·h。   2 现阶段农业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农业经济发展迅速。2003~2012年,安徽省GDP由2 902.09亿元增加至17 212.05亿元,增长5.93倍,年均增长17.57%;第一产业由741.77亿元增长至2 178.73亿元,年平均增长10.29%;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2 127.48元增加至7 160.46元,年均增长11.66%;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产品连续5年超过300亿kg。农产品加工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龙头企业规模持续扩张。截至 2012年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 4 300 家,国家级龙头企业 49 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 900 家。22 个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农产品加工产值达 1 350 亿元。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对生产规模化提出新的要求,土地“由分到合”的速度在加快。2008~2012年,安徽省土地流转面积年平均以26.1%的速度增长,截至2013年9月,安徽省共流转耕地超过113.33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约27%[4]。土地流转增加了土地的集约度,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改变了农业一家一户“小生产”的格局,推进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
  然而,安徽农业经济发展仍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约束,以及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因素的压力。
  2.1 优质耕地面积有所减少
  城镇化和交通发展对农田的产生较大的侵占与挤压,致使耕地面积进一步短缺。2000年,安徽省有耕地424.0万hm2,2006年最低降至409.2万hm2。近年来,国土资源系统每年筹集资金,反哺农村,开展农村土地整治,通过对荒滩、荒地的开垦和塌陷区复垦,净增耕地逐年加大,2012年全省耕地面积达418.4万hm2 。虽然总量有所恢复,但优质耕地减少,新增耕地由于地理位置、水土肥力欠佳,影响到单位面积生产率,并且容易引起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耕地的生产力有待提高。
  2.2 水资源短缺,农业用水效率低
  2012年安徽省水资源701.00万m3,人均1 170.50 m3,低于当年我国人均水资源2 100 m3的量值,已经处于国际公认的人均水资源量低于2 000  m3且大于1 000 m3为中度缺水标准的下限。相比而言,皖南、皖西地区人均水资源较丰裕,而江淮地区至沿淮淮北地区人均水资源越发短缺。合肥等7个城市人均水资源低于500 m3,为严重短缺,而淮南市人均水资源261.70 m3,已是极度缺水。与此对应的却是水资源农业利用率低下,大部分地区仍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进行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约为 0.45,渠系利用系数只有 0.4~0.6,水资源浪费严重。
  2.3 生产性污染逐年加剧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提高,化肥、农药的使用在逐年增加。比较安徽省2003~2012年的农业生产耕种面积、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和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可以发现,在总耕种面积略有增加,产量大幅增长的同时,安徽省化肥、特别是农药的使用量激增(表1)。由于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加重了面源污染,同时也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表1 2003和2012年安徽省农业生产与农药化肥使用量比较
  项目2003年2012年增加∥%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hm28 424 4358 969 6006.47
  粮油棉播种面积∥hm27 219 5717 770 5707.63
  粮食产量∥t22 148 00032 891 00048.51
  油料产量∥t2 314 4032 276 900-1.62
  棉产量∥t295 200294 000-0.41
  化肥使用量∥t2 812 8353 335 25818.57
  农药使用量∥t78 843116 74148.07
  注:文中及表格中数据均根据《安徽统计年鉴》整理。
  2.4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环境保护提出更高要求
  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生产发展使农村生活逐渐宽裕起来,村容整治极大改变了农村面貌,许多村庄已经建起整齐划一的住房。然而,与此相应的却是农村生活废弃物的大幅增加和治理能力的相对滞后。因此,重视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充分利用生活废弃物,减少农村生活污染,保护农村环境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安徽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在美好乡村建设工程和面源污染防治工程中,确定到2016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力争达到45%,农业污染物排放水平下降10%左右的目标,任务无疑是艰巨的。
  2.5 各地市第一产业比重相差较大
  虽然近年来安徽省的经济发展较快,但从第一产业在经济结构的比重看,2012年,全国平均水平为10.1%,安徽省为12.7%,安徽省依然是一个农业大省。而安徽省内各地市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相差很大,见表2。
  表2 安徽各地市第一产业比重比较
  城市第一产业
  比重∥%城市第一产业
  比重∥%城市第一產业
  比重∥%
  合肥5.50黄山11.42六安21.65
  淮北8.29宣城14.74亳州25.34
  淮南7.75池州14.89宿州25.94
  铜陵1.90安庆14.43阜阳25.91
  马鞍山5.95蚌埠17.85滁州27.38
   由表2可知,安徽15个地市中,除了1个省会城市(合肥)、2个煤炭资源城市(淮北、淮南)和2个金属冶炼加工重工业城市(铜陵、马鞍山)外,10个地市第一产业比重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9个地市超过安徽省水平,而比重超过20%的地市集中在沿淮、淮北地区。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产业比重全省呈现南轻北重的态势,与南部多山区北部多平原的地理特征相一致,而与水资源南多北少的分布呈反向匹配。
其他文献
本文简要介绍了导致水貂惠出血性肺炎的主要因素,包括饲料营养不均衡、饲养管理不当,以及埋植褪黑激素等,以期为生产中预防和降低水貂出血性肺炎的发生提供指导。
3月26日,由搜狐焦点网、瓷海国际陶瓷交易中心、陶城报联合主办的以“天下陶瓷,共筑奥运——寻找2008奥运场馆中的陶瓷品牌”为主题的大型活动启动仪式及新闻发布会在佛山举行
为推动新中源团购活动升级,近日由新中源陶瓷推出的五星级团购主题活动歌曲《欢迎你到新中源》受到终端消费者的热捧,被员工和经销商广为传唱,成为五星级团购活动的又一亮点。该
生物发电节约煤等一次能源是目前国内研究的课题,而燃料系统又是生物发电及其重要的一环,结合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所设计的国能鹿邑、浚县等生物发电工程,对黄色秸秆燃料
济钢第一炼钢厂是1958年建厂的老厂,现有4座45t转炉,年产钢380余万吨,受老厂房的限制,吊运液态金属的起重机中有4台工作级别为A6的75/20t通用桥式起重机。由于炼钢生产的需要,这4台
<正>问:当两台或三台压机的砖坯同时进入双层干燥窑出现边裂缺陷时,如何能快速查找出原因?答:如果单台压机的砖坯进入单层干燥窑及窑炉烧成,那么出现裂纹缺陷的排查方法就相
本文以95%炼铁高炉渣和5%钾长石为原料,采用简易的烧结法制备出炉渣微晶玻璃。利用DSC、XRD等分析手段研究了不同核化晶化温度对矿渣微晶玻璃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的核化晶
对驰名商档的认定条件对两个方面的区分,有助于人们了解驰名商标的形成机理,把握驰名商标的本质,避免陷入理论和实践上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