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指数对超声响应型聚合物纳米液滴造影成像的影响

来源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an1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制备以嵌段聚合物聚乙二醇-聚己内酯(PEG-PCL)为外壳、全氟戊烷(PFP)为核心的超声响应型纳米液滴,探讨机械指数(MI)对纳米液滴超声造影成像特性的影响。

方法

应用透析法制备PEG-PCL胶束,然后将胶束与PFP混合后超声乳化制备纳米液滴。测定纳米液滴的粒径和zeta电位,透射电镜下观察其形态,考察其在25 ℃和37 ℃下储存后的稳定性。应用超声诊断仪观察不同MI下纳米液滴的体外造影成像特性。

结果

纳米液滴的粒径为(356.6±5.6)nm,zeta电位为-(7.30±0.14)mV,透射电镜下纳米液滴接近球形,有清晰的核壳结构。于25 ℃或37 ℃放置一段时间后,纳米液滴平均粒径变大,且分散度增加。体外造影成像结果显示37 ℃下纳米液滴在MI≥0.4时可产生回声增强,且MI越大,回声越强。

结论

纳米液滴的造影成像特性与所采用的MI紧密相关,较高的MI可以使更多的纳米液滴发生相转变,产生较强的回声。此研究可以为纳米液滴在超声诊断及靶向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多模态经阴道超声造影技术联合应用对输卵管通畅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门诊就诊的不孕症患者212例,应用多模态超声造影检查,分析经阴道四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TVS 4D-HyCoSy,4D)、三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TVS 3D-HyCoSy,3D)、二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TVS 2D-HyCoSy,2D)、经阴道谐波成像(TVS
目的比较混合型肝癌(combined hepatocellular-cholangiocarcinoma,CHC)在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和增强CT/磁共振成像(contrast 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ECT/MRI)中增强模式的差异并探究影
期刊
期刊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显像(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技术获取左束支传导阻滞(left bundle branch block,LBBB)动物模型的压力-应变环(pressure-strain loops,PSL),评估左心室心肌做功参数,以评价LBBB对左心室功能及运动模式的影响。方法选取24只健康雄性比格犬,麻醉状态下射频消融左束支制作LBBB模型,实时测量动脉压力。
目的分析肝声脉冲辐射力成像(ARFI)与储备功能的相关性,探讨肝剪切波速度(LSWV)评估储备功能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74例,最终纳入研究71例。二维超声测量门静脉内径(DPV)、脾脏长径(LSP),ARFI测量LSWV、脾脏剪切波速度(SSWV);行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排泄试验测量15 min滞留率(I
声动力疗法是一种新型的无创治疗方法。近些年的研究表明,声动力疗法在治疗实体肿瘤、动脉硬化以及灭菌等方面有着巨大潜力。笔者结合声动力疗法相关的国内外研究,从机制、应用和现状这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例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患者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变化、术后1、3、6个月消融病灶的缩小率。结果5例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血hCG分别于术后7 d、8 d、8 d、12 d、26
目的评价改良经胸肺部超声(TLUS)评分法对间质性肺疾病(IL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免疫内科住院怀疑为ILD的50例患者采用高分辨率CT(HRCT)与TLUS进行检查,所得超声结果采用改良超声评分法与Buda超声评分法进行评估,分析改良超声评分法、Buda超声评分法与HRCT评分法对ILD的诊断效能,评价改良超声评分与Buda超声评分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行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71例。根据假性动脉瘤瘤颈形态分成两组:其中瘘管型55例,裂隙型16例。分别测量并记录瘤腔最大径线、瘤颈直径。两组均采用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根据瘤颈形态采用不同注药方法),首次治疗及复发后二次治疗均采用常规注药方法,对于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