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蛋燕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xin12345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中救人
  知府黄开运赴宴回府,一条大河横在前面,黄知府下轿正要过河,却看见一位身材苗条的弱女子跳进湍急河水中。知府立即令手下救人,河水太深水流又急,手下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女子拖到岸上控水救活。女子喘过气来,不但不谢救命大恩,反哭说:“谁让你们救我呀?大人,你救得了我一时,却救不了我一世!”
  知府见女子行礼落落大方,说话字正腔圆,瞧这样子不是官宦千金,就是大家闺秀。知府回道:“姑娘,看你穿戴风度,不似贫寒之人,倒像个豪门少妇。自古蝼蚁尚且偷生,你这样有身份有地位的女子,怎自寻死呢?”女子叹息说:“大人不知,小女子无缘无故被夫休弃,又遭娘家驱逐!如今,天下之大却无方寸之地容我存身,不死又能怎样?”
  原来,这女子是秀才柳知秋之妻方黄莲,二人成亲一年多,一直恩爱有加。昨日黄昏,柳知秋突然回家,对方黄莲说她娘家有急事,派小轿将她送回娘家。今早起来却收到丈夫的一封休书,老父看到休书全身发抖,骂方黄莲败坏门风,不由分说将她逐出家门!方黄莲懵然不知何事,孤身弱女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才到河边寻死……
  知府将方黄莲带回衙门后,写了贴子把柳知秋请来。因此事涉及人家隐私,知府没有端上大堂,只把柳知秋安置在一间书房,柳知秋见四下无人,长叹一口气说:“大人啊!只怪家门不幸啊,娶不忠女为妻害我蒙羞,害柳家门楣蒙羞呀!”
  昨日,柳知秋与同窗好友杨怀春从书院一同回家,路过杨家时杨怀春见天色已晚,就邀柳知秋在家中住一晚再走。当晚,柳知秋正在杨家书房找书看,见书桌上有颗亮闪闪的珠子,拿起一看,竟是自家家传的退墨宝珠。这宝珠价值万两黄金,不仅含带淡淡幽香,将此珠放纸上一碾,纸上墨字之迹即消退,写有墨字的纸张,立即变得洁白无痕。
  柳知秋深爱方黄莲,新婚之夜将此珠作为定情之物赠予爱妻,二人发誓生死相依、永不变心。柳知秋昨日见自家的宝珠,竟在杨怀春的书桌上,想是妻子私情相赠,他立时气得全身发抖。
  严刑逼供
  柳知秋思来想去,觉得这事冷处理最好,就想条计策回家跟妻子说她娘家有急事,要她连夜回家!第二天清晨,写下休书一封,叫家人快马加鞭,送到方黄莲家。
  黄知府听到这儿,就把柳知秋留在衙门,他亲率众衙役赶到杨怀春家。带众人押着杨怀春直进书房,果然搜出一颗带有淡淡香味的小巧圆润的宝珠!杨怀春见搜出宝珠,惊得目瞪口呆。知府找到证据,押杨怀春到府衙立即升堂问案。可这方黄莲见杨怀春,像根本不认识似的。听知府说她跟这人有私情,高声大喊冤枉!柳知秋见证据面前,他们还不承认,俗话说不见棺材不落泪,这两个是见了棺材也不落泪,一时怒火中烧难以容忍,对知府道:“大人!重赏之下有勇夫,重刑之下有懦夫;如今证据在前他们还不招,大人为何不用大刑?”
  知府恼恨杨怀春、方黄莲顽固,听柳知秋一说便勃然大怒,令衙役动用大刑!杨怀春是个斯文秀才,方黄莲是个柔弱女子,怎经得住大刑?熬受不过他俩只好认罪。黄知府读圣贤书,痛恨淫邪杀盗,见杨怀春、方黄莲招了私情,就将他们判了死刑打进囚牢,报上司批准后秋后问斩。
  冤情昭雪
  案子审完后,知府、师爷在乡下游玩了几天,最后转到柳知秋家。柳知秋见了知府,自然热情接待。喝过酒吃过饭天气还早,柳知秋知道知府喜欢幽静,又爱摸两盘麻将,就把知府、师爷请到自己房中,摆上麻将陪大人玩两圈。玩到中午,他们到厅堂吃饭,吃过饭又去玩牌,却找不到骰子。众人正疑惑间,突然从头顶传来两声燕语,知府顺声朝墙上一望,见这房的墙上筑了个燕窝;师爷也看见燕窝了,笑说大家别找了,我知道骰子在哪儿!说完他搭个梯子凑到燕窝,把那两只燕子赶走,找到那粒圓骰,还找到一颗珠子。
  柳知秋一见珠子大声说:“怪哉,我的退墨珠大人归还后,拿回来放在房中砚盖上,怎跑到鸟窝里了?”师爷见多识广,说:“柳相公,一点不怪,是燕子叼进窝的。你家这窝燕子不是普通家燕,它学名叫‘盗蛋燕’,别看这种燕子个头小,秉性却相当凶残,喜爱互偷食同类蛋卵。‘盗蛋燕’雌雄筑巢,一般情况下要离同类之巢相隔二三十里远,但还免不了同类找到巢来,偷走巢中燕蛋。‘盗蛋燕’的蛋常被同类偷走,回巢见蛋少了,就在屋里乱找,这燕胆大不怕人,而且常将燕蛋大小的圆形物,当自己的蛋叼回巢。所以,今日听到燕声,就知骰子被它叼走,因骰子是圆的,那珠子也是圆的,都只有燕蛋大小……”
  师爷说到这儿,黄知府心一动,豁然开朗,麻将也不打了,亲将退墨珠重放燕窝。仔细观察窝里,见只有一只燕蛋和这只圆珠,便叫柳知秋和师爷留在房间陪他观察。第七天,窝里两只燕子出去寻食,突然飞来两只白颈黑身绿尾燕子直扑燕窝,一只燕叼走窝中蛋,一只燕叼走退墨珠。柳知秋见两只陌生燕子衔走了他的无价宝,急得跟什么似的!知府笑说秀才莫急,我带你去寻回宝珠!就带着柳知秋、师爷坐上轿,朝二十里外一户人家赶去。他们来到这家门前,柳知秋大吃一惊:这不是杨怀春家吗?
  知府没理会惊诧的柳知秋,带师爷直进杨家书房,见墙梁上有个燕窝,窝中双燕呢喃。知府叫杨家人搬来梯子,他亲到燕窝中,居然找到退墨宝珠。
  柳知秋见知府从燕窝里取出珠子来,一时惊得目瞪口呆,结结巴巴地说:“大……大人,这……这么说来,我妻和杨怀春,都是被冤枉的?”知府说:“不错,这是个冤案,若不是师爷见多识广、细心查察,你妻和杨秀才可能冤沉海底了!”
  选自《良友周报》
其他文献
昆明一家咖啡馆门口,西装笔挺的家具商罗哲亮,手捧一束鲜红的玫瑰,微笑着从车里走出来,热切地朝门口的女友迎上去。忽然,从旁边跳出一条黑色的纯种德国牧羊犬,它一跃而起,朝着罗哲亮的喉咙狠狠地咬了一口。毫无防备的罗哲亮迅速倒地,殷红的鲜血喷洒不止。等警察赶到现场时,罗哲亮已经死去,那条狗早已不知去向。  警方立即全城搜捕杀人疯狗,并通过媒体寻找狗的主人和知情者。可整整一个星期过去了,也没有那条狗的半点消
期刊
黄义斌到任临州知府,带来了一个名叫陈文静的师爷。陈文静瘦得皮包骨头,但两眼放光,很是精明。陈文静到临州不久,因为水土不服,就得了口疮。  口疮当然算不得啥大病,但久治不愈,真让陈文静有苦难言。他时常手托着下巴,还不住地揉着腮帮子,那是要缓解痛楚。后来疼得更严重了,他那张瘦脸都变了形,痛不欲生的样子。有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一个走方郎中,人家给他出了一个偏方,就是嚼嫩芦根。陈文静就跑到运河边,挖出两根嫩
期刊
北宋时期,东京汴梁最繁华的朝正大街这天出了件怪事。一夜之间,各家酒楼商铺门檐上挂的匾额不翼而飞。作案者显然是趁着夜半人们熟睡之时动手的。能够飞檐走壁之人,手段自然高明,可这个人不盗金银、不窃珠宝,单单对着这匾额来神,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失了匾,酒楼和商铺老板们纷纷去请人重写。只有翠青坊的酒楼老板徐舰犯了愁,要知道他家的匾额可是价值万金。  “翠青坊”三个大字是徐舰的父亲徐若愚花了三千两银子,请
期刊
南宋年间,华山之巅有慈云寺,江湖上盛传,住持一灯大师有慈善一阳指,天下无敌。很多人想学这门功夫,成为天下第一。  于是,无数武功高手上山拜师,这些人有的作恶多端,有的杀人如麻,一灯大师都没有收下。但这些人自从华山归来,却都大行善事。  铁豫原是江洋大盗,巨富后,就在真定建宅造院,但暗地里仍干些杀人越货的勾当。他得知华山之巅有绝世高手,便也赶到慈云寺,要拜一灯大师为师。  一灯大师端坐蒲台,慈眉善目
期刊
明洪武年间的一天,京城突降大雪,气温骤降。几天后的早朝上,明太祖朱元璋铁青着脸对着一干文武官员吼了起来。  原来,突降大雪后的第二天,朱元璋就微服私访,在京城内转了大半天,是越看心越沉。京城应天府本属江南,气候温暖,可突然间一场百年难遇的大雪降临,冻死了许多无家可归的百姓。朱元璋忍着怒气,等官员们向自己汇报。可谁料一连几天过去了,文武百官上朝还是国泰民安的那一套。朱元璋忍不住了,因此这天的早朝上,
期刊
北魏孝明帝元诩出巡,所到之处,诸侯无一不盛情款待。  这日,他到了章武王元融的地盘,元融富可敌国,于是想用最高的礼遇接待他。  不料,元融的幕僚杨胜制止道:“王爷万万使不得!”  “为何?”  杨胜问:“王爷,你一年的俸禄是多少?”  “白银三千两!”  杨胜说:“据我所知,王爷一只盛酒的赤玉杯就要五千两银子,盛饭的玛瑙碗一只则要八千两银子,天然碧玉雕琢而成的餐桌则高达两万两……皇上就算是再不精于
期刊
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铁蹄开始踏入中国,东北三省沦陷。1933年山海关失守,令故宫博物院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  国亡可以复国,但文物断代不可复制,因此故宫人接到文物南迁通知就马不停蹄地开始闭馆装箱打包,时达半年之久。  那时我寄居在堂祖父欧阳道达家中,因文物南迁工程浩大、旷日持久,故宫博物院批准护送国宝的人员可带家属随行,我跟随其中。  文物刚刚运到上海,七七事变爆发,淞沪会战开
期刊
陈州城除去“龙氏装裱坊”享有盛名外,还有个不起眼的裱画店,人称神裱店。  既称“神裱”,必然要有别人不及的高招。  相传民国初年,项城袁家的一位少爷,从水寨镇乘坐轿车亲自送来一幅米芾写的中堂,由于保管不善,长期受潮受压,黏结在一起,活脱一个杂面饼子,曾经找了很多裱画师傅,皆未有人敢接此活儿。经人推荐,便找到了神裱店。袁家少爷对店主任振乾说,只要能揭裱好,愿付工钱三百大洋。任振乾看了看那块纸坨坨,表
期刊
北直隶盐山县新河镇上,有个王石匠,做碌碡出了名,人称碌碡王。乡亲们都说,他做出的碌碡,不光是拉着轻,而且軋场匀。有更神的说法,就是他给东庄陈寡妇做的碌碡不用拉,自己会走。当然,这只是传说,信的人就不多了。  石匠是个苦差事。那么大一块麻石,动辄几百斤重,要翻过来调过去地凿凿雕雕,自然很费力气,身板差的人根本干不了这活儿,就算身板好,一天下来,也累个半死。而且,乡下石活儿还少,无非就是打个碌碡,开个
期刊
听说广州的各大菜场生意兴隆,什么小菜都不愁卖,江西老表李华君跑到广州的花都区以种菜为生。他在一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包下了一百亩地,只种田园三剑客:长豆角、茄子、辣椒。眼看第一批长豆角就快上市了,他喜滋滋的,做梦都在数钞票。可是,他不知道,他那长势良好的一架架长豆角已经给一个叫杨大毛的“野菜客”盯上了。  头天下午三点半,他才给长豆角喷完农药,打算过几天,等农药过了劲儿再上市去卖。不料到了第二天早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