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筑基功——三休势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hong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阴似箭,轉眼间,我跟随恩师李春苓先生习武已有七年多了。其间,虽然经历许多艰难和曲折,但我坚持了下来。我想,以后也会坚持下去。
  几年来,先生把毕生所学对我倾囊相授,使我进步很快。近年来,我参加了几次比赛,又使我学习到许多实战技巧。可以说,每次修习李氏形意太极拳,我都会有新的收获和体悟。在这里,我想谈一下形意拳中的基础桩功——三体势。
  谈到形意拳,首先应该提到三体势,心意六合拳及形意拳老谱中称其为“子午桩”和“三才势”。李春苓先生为了突出“三体势”养生保健和功力训练的作用,把三体势分成高架、中架、低架三个阶段。
  形意拳三体势采天地人三合之理,用以调整周身气血,以练内气、内力为主,正所谓“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气以直养而无害”。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许多疾病都是由于气血不合、气血两虚、气血失调引起的。所以,“养生保健”应该居首要位置。最初站三体势时,应该站高架,从松柔人手,配合形意拳独特的“调息法”,调整气血,增强体质,为进行下一步功法的深层训练打下良好基础。
  《周易·辞系》中有“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语。形意拳三体势以此为原则,在站桩的同时采用“调息法”(一种独特的呼吸调整方法),力求身体气血充盈,调整内气、内力,调养五脏六腑,有健身祛病之功。“三体势”桩功虽然静立不动,但身体内部在内气、内力的作用下,做不间断而有规律的调整性运动,因此它是内动功法。所以站“三体势”时,外示安逸,内固精神,静如山岳,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正和拳理“静中触动动犹静”之理。下面,以左势为例,先简单叙述一下形意拳三体势的基本练法和对重点部位的要求。
  
  一、起势:从无极变有极
  
  1.以混元桩起势,身体直立,两脚并拢,全身放松,两手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右脚向右侧迈一步,两脚仍平行(图1)。双手自身前轻轻向上托起,平心静气(图2)。两脚尖略向左侧掰。右手向左前侧轻推(图3),左手随即自下向上,从右前臂内侧翻出,再向左侧轻轻推出(图4)。前脚与后脚在一条直线上,两脚与正前方成30~50度角,重心前三后七(即后腿占七成,前腿占三成,可以左右势互换)。
  2.两手臂在胸腹前,配合转体、拧腰、坐胯,成劈拳出势。
  3,站桩完毕后,以混元桩收势,同时配合“霸王举鼎手法收功。
  
  二、姿势要点
  
  1.头部:头颈正直,口唇微闭,牙齿微合,舌顶上腭,下颏微扣;以鼻呼吸,呼吸自然,目光平视极远处;两耳静听周围。此为虚领顶劲。
  2.上肢:两肩宜垂;前肩向内拗,后肩放松;双肘下坠;前臂微屈前伸,以食指领劲,与鼻同高,虎口撑圆。目光从前手虎口中穿过。后手手臂横贴胸肋部,微塌腕立掌;手指似钩,刚柔相济,力透指尖,手掌与前臂肘部平齐,护住胸口。
  3.区干:含胸拔背,不偏不倚,拧腰坐胯,气沉丹田,腰如车轴,“正者是斜、斜者是正”。松沉拔长,尾闾中正,敛臀下坐。
  4.下肢:裹裆提肛,胯宜内含,两膝微内扣,双足十趾抓地。
  以上要点是每个练习形意拳三体势桩功者应该注意的。在练习中,应边练边检查,不断纠正错误。在采用高架站桩时,内外宜松,精神集中,前手指尖上对鼻尖,下对前脚尖,成“三尖相照”之势。外符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内符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外三合又形成六合之势。此为修习形意拳者的必经之路。
  在这里,着重讲一下放松的一些要点。
  首先,放松是用意不用力,而不是漫不经心的,即松不是懈。所谓放松,是要初学者消除拙力(僵劲),是要按照规矩用劲,是在意识的引导下适度用力完成动作。假以时日,就会产生一种轻灵又沉重、富有弹性和韧性的内劲。用这种方法进行训练,有以下几点优势:
  第一,容易形成正确的姿势,可以缓解紧张疲劳的情绪,便于宁神静气。
  第二,呼吸顺畅,利于气沉丹田。
  
  第三,全身适度放松,内含腾挪之意,才能节节贯通,劲整而意灵。
  第四,气血循环无滞,是身体具有弹性。
  第五,皮肤触觉和自身感觉灵敏,动作圆活顺遂。
  第六,全身骨骼由于放松而自然下沉,加强下肢的支撑力。
  第七,锻炼力量和速度。因为周身放松后,便于迅速蓄力并发力,动作自然毫不僵滞。
  在高架站桩纯熟之后,就可以加入暗劲进行中架和低架的训练,这两种站桩主要是为了增强腰、腿、胯部的力量。其中,低架尤其难练,它要求胯与膝平,大腿与小腿成90度角。这时,膝关节及大腿、小腿的负荷极大,前腿由于要保持身体平衡,也需要承担相应的重量。
  具体的站桩时间,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而定。在姿势正确的情况下,当然时间越长越好,运动量越大,功力提高越快。下盘功力的大小在技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中架、低架两种练法加大了运动量,为提高搏击技术打下深厚的基础。所以,只有下盘稳定的“静如山岳”,才会有动作灵敏的“动若江河”。
  古人说“功到自然成”,我们在目的明确的情况下“明规矩而守规矩”,再向“神似”方向发展,才能“脱规矩而合规矩”,达到“神化”境界,进行下一步五行拳训练。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今天早上,手上拿着三炷香,面对着师傅的遗像,平时经常说的那句“师傅早上好”!却说不出口!喉咙哽咽,内心涌动,眼圈红红……  不知不觉,师傅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今天对师傅更有一种无限的怀念。若有人问我师傅是谁?值得我那么感动!我可以自豪地说:师傅是黄飞鸿武艺三传弟子,一代洪拳宗师,国家一级武术教练,武术世界冠军的启蒙教练——黄达雄先生。  黄达雄师傅是广东罗定人,生于武术世家,1940年10月25日
期刊
李氏形意太极拳在理论上充分借鉴了中医学、运动生理学、解剖学、力学、养生学等多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此基础上进行科学论证,在身体形态、动作特征、技术特点、生理心理、训练方式、技法基础、战略选择、文化特色等方面都有与众不同之處,具备养练结合、内外双修、动静结合、刚柔相济的特点。  本文中,我们将从武术所具备的养生功能说起。  李氏形意太极拳的养生方式在拳法牛占主导地位,在配合医学等理论的同时,着重吸
期刊
一、起势(同第一趟,请见上期)。    二、圈抱掌  由起势,左脚向左前方上一大步,成侧弓步势,左手上举至头部前上方,右臂伸向右斜下方。随之,左足回移足尖点地,右腿屈膝下蹲成独立式。然后左足向左前方上一步踏实,右足随之跟进,全身旋转180度,兩腿成马步。上步同时,左臂伸直抡向左方,右臂也随之伸直抡向右侧,两臂伸直,再屈臂抱于胸前,左手向右,右手向左(图1)。    三、弓步三捶  接上式,身体右转
期刊
天罡绵掌,原名绵掌术,据说创始于山西王正卿。王系山西平遥人氏,武功高强,中年走镖,远近闻名。后因绵掌三十六势恰合天罡之数,所以改称天罡绵掌。此拳世代传袭,有山西平遥人孟守信(字子扬),深得此拳秘诀。民国14年(1925年),哈市杨德森、赵庆云等,邀请孟守信从山西来哈尔滨。那时,哈市尚属于吉林省管辖,孟来哈后,在杨德森等的协助下,在道外升平五道街成立了“吉林省滨江武术会”广收门徒,传拳授艺。他属于哈
期刊
稀世之珍——《西域罗汉得道真诠》(四)
期刊
和式太极拳是中國传统太极拳六大流派之一,为清代太极拳家和兆元(1810~1890年)所创。其技法十分丰富,得机得势之间发人于无形,个中奇妙难以言传!实践中综合使用掤、捋、挤、按、探、挒、肘、靠;纵横、高低、进退、反侧;套、勾、缠、扫、踢、蹬、插、膝等上、中、下三盘二十四法,因人取势,以柔克刚,由逆变顺,克敌制胜。  和式太极拳技击修炼由拳架人手,从招熟渐悟懂劲,进而阶及神明。与人推手沾连粘随至听、
期刊
(八)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  舰队长尹托芝共有十来条江船,三只海船。其中一只海船在富锦,一只在同江,留在哈尔滨身边的只有一只小型海船。事变之后,尹托芝不甘做日军的奴仆,但也无力抵抗,于是他给每人发了48块6毛钱的军饷,解散了自己的舰队。他告诉士兵,可以回家,可以就地谋生,可以奔赴青岛继续当海军。  尹托芝问刘志清:“你投不投降?”面对海军少将这样的询问
期刊
编者按:考证“九要论”的出处十分重要,从各种版本的“九要论”中求同存异/披沙拾金也十分重要,但更重的是:如何用“九要论”的理论精髓指导我们科学修习形(心)意拳,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这本“九要论”是陈再实先生于1947年在山西省解放战争中,进行“土地改革”时收集到的,后来经过陈再实先生的“三顾茅庐”,由黑龙江省老武术家、名医高式国先生注释。高老注释的“九要论”是新中国成立后不可多见的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