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树干上的战争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_su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6年9月22日,英国中南部索尔兹伯里平原(Salisbury Plain)的战前训练场上,年仅23岁的澳大利亚士兵贺瑞斯?皮尔斯(Horace Pearce)拿出手中的小刀,在一棵树干上刻下了“H?皮尔斯,AIF,1916年9月22日”(H Pearce, AIF, September 22 1916)。两年后,1918年的6月,25岁的皮尔斯离开了人世。
  不知道近百年前皮尔斯在训练场上刻下自己的名字、部队和日期时是怎样的心情,也不知道当时的他是否预见到了自己悲剧的未来,更不知道他是否能想到百年后会有那么一个人,找到了这根承载着他生命尾声时记忆的树干,并为世人揭开这位战争时期普通士兵的那段过往。
  香岱儿?夏菲德(Chantel Summerfield)便是找到这根树干的人。当《看历史》杂志联系上这位今年24岁的英国布里斯托大学(Bristol University)考古学女博士时,她正忙着相关的研讨会和展览,几天前,在工作中还不小心割伤了手。不过这些并未影响热情和充满活力的夏菲德接受记者的采访。
  考古“处女地”
  夏菲德出生于英国中西部伍斯特郡的美丽小镇莫尔文(Malvern, Worcestershire),小镇距离伦敦大约3小时车程。这位有着一头漂亮红色长发和明朗笑容的年轻女孩若是站在你面前,你一定很难猜到她竟是个天天要么埋头在资料堆中“挖掘东西”,要么在大片树林中找寻“战争记忆”的考古学者,甚至在狩猎季节都“沉迷”在丛林中进行研究。“小心点,躲着他们就是了。”夏菲德告诉记者。
  事实上,夏菲德已成为全世界第一位研究“士兵的树干刻文”(Military Arborglyphs)并发表相关论文的学者。2007年8月,当时还是大学本科学生的夏菲德便开启了她的“树干”考古之旅,迄今为止她已记录下了2000多份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士兵在树干上刻下的文字或图画,最早的一份来自1908年。
  早在少女时代,夏菲德就已与考古“相恋”,“从小我就对考古和历史充满热情,我曾几小时几小时沉浸在对过去的探索和研究中。”当大部分孩子沉迷于电视连续剧和电脑游戏的时候,夏菲德则对像“时间小队”(Time team)和“与祖先见面”(Meet the ancestors)这样的考古节目情有独钟。无论是学校里考古学相关的课程还是伍斯特郡的社区挖掘活动,她一个都不放过。从14岁起,夏菲德每年都参加历史游,多次前往西线战场参观,并“从16岁就开始‘挖东西’了,然后就再也没有停止过”。
  而她与“士兵的树干刻文”结缘则是源于一起偶然事件。当时还只有19岁的夏菲德就读于英国雷丁大学(University of Reading)的考古学院,因参加某个研究项目结识了从事索尔兹伯里平原考古研究的英国国防部考古部门国防资产局(Defence Estate)研究人员理查德?奥斯古德(Richard Osgood)。
  在一次谈话中,奥斯古德随口提到“平原上有好多树干上刻着当年士兵们留下的文字和图画”,夏菲德顿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士兵的树干刻文”常常展示给来平原参观的人们,但之前并未有人留心于此。而夏菲德几乎是一听说此,便立即投身这块“考古学的处女地”,“在当时,我压根不知道我的研究结果会如何,但是现在看来这项研究相当令人沉醉!”
  五年来,从索尔兹伯里平原的战前训练场开始,依着两次世界大战的印记,她的考古足迹逐渐延伸到了苏格兰、比利时和法国战场。
  “翻阅”小人物的战争记忆
  夏菲德认为,战争不仅仅是关乎英雄的,“战争中许许多多普通的士兵被时间和历史所遗忘”,而她则试图通过这些已经模糊不清的“树干刻文”将战争中小人物的历史一片一片摊开,慢慢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夏菲德自身家族同两次世界大战的深刻关联,也使她更倾向于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我的祖辈和曾祖辈几乎都曾参与到两次世界大战之中”,外曾祖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加里波利之战中被炸飞了一条腿,而这却成为了他的“幸运之事”,因为若不是受伤提前回家,他很有可能在后续的索姆河战役中牺牲。而可怜的曾祖父则因在一战战场上的经历而彻底改变了性情,“他显然是深受战争的心理创伤”。
  无论是外曾祖父的身体创伤还是曾祖父的心理创伤,这些都提醒着夏菲德这段历史不可被遗忘。这位21世纪生长于和平年代的年轻人,用她自己的方式去寻找、去记录几十年甚至近百年前的年轻人所经历的那些弥漫硝烟,去纪念那些过往的普通士兵们。“翻阅”往昔,以此铭记。
  夏菲德一边竭力记录着她所能记录的所有“士兵的树干刻文”,一边积极地进行刻文和相关士兵或其亲属的匹配寻找工作。通过她的努力,两次世界大战中众多小人物的战争记忆就此打开,昔日那关乎普通士兵的一幕幕悲剧或喜剧跃然眼前,无论是在一战战场上害怕得战战兢兢的年轻士兵,还是二战诺曼底D日登陆前准备好浴血奋战的同盟军士兵。
  为了便于匹配寻找工作的展开,夏菲德往往选择有具体历史档案记录的区域来展开研究。“我考察的这些树林往往是与世隔绝的,刻文大多被常春藤等植物所遮蔽”,这些被遮蔽的刻文好似当年刻下它们的那些年轻战士的过往,“人们很难注意到”。
  战争过后,时间缓缓流逝,树木静静生长,刻文随之断裂,人们对于历史的记忆也慢慢模糊。有些树木老死,有些树木被人们砍掉,“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尽可能多地记录刻文的原因”。这些树林或者属于军方,或者属于私人,很少有其他刻文,但一旦有后人的刻文,夏菲德出于对历史的珍视,也会记录下来,“因为它们都承载了历史,显示着树林的文化价值”。夏菲德试图记录所有现存的“树干刻文”,然后挑选那些保存比较好、信息比较完整的刻文来进一步深入研究。
  漫长的寻找,遥远的故事
  匹配工作是庞大繁杂甚至令人绝望的,有些寻找工作花费了夏菲德数年之久。 “那些只刻了首字母,但是其他什么都没有刻的士兵往往要遗失在历史中了”,她会挑选那些较为清晰和完整的刻文入手,先通过国防部的朋友帮助,来翻阅那些早已泛黄的部队资料,寻找可能的候选人,再进一步确认。然后一头扎入海一般的人口普查资料中,甚至还需借助各类“家谱网站”(Genealogy Sites)来寻找他们的亲人。   在寻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澳大利亚士兵克莱德?亨利?沃克(Clyde Henry Walker)的亲人时,夏菲德花费了整整4年时间。不过漫长的找寻之后,她等来了欣喜若狂的沃克亲人以及他们寄来的那遥远的老照片。沃克留给夏菲德的线索只有索尔兹伯里平原上刻下的几个单词:“C?H?沃克,澳大利亚”(C H Walker, Australia)。夏菲德注意到,这条现已长在树木2米多高处的简单刻文要比其他的刻文来得更加古老。沿着“澳大利亚”这条线索,她查阅了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的资料,发现只有三处与“C?H?沃克”匹配的情况。
  这无疑给了夏菲德信心,这个名字的罕有降低了身份确认的难度。其中一处很快便被她排除了,因为这位沃克是皇家澳大利亚空军(RAAF)的士兵,而该部队并未在索尔兹伯里平原上进行过战前训练。然后便剩下了两处。根据资料显示,第一处是在1938-1948年之间,第二处则大约在1914-1920年之间。
  夏菲德于是仔细研究了这两处资料,结果发现,这竟然是同一个人:克莱德?亨利?沃克!资料是找到了,可是她尝试了各种办法都无法获得沃克的照片。就在确认这位C?H?沃克身份后的第三年,夏菲德在某个家谱网站中终于找到了沃克的一名远亲,并立刻发过去一封邮件。回信一等便是整整一年,就在夏菲德感觉无望的时候,这位远亲终于看到了这封邮件,并立刻寄过来一张老沃克的珍贵照片的复本。
  沃克1898年8月20日出生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艾圣顿(Essendon),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突然爆发之前曾是一名普通的职员。1916年,沃克入伍。在短短一年之后,彼时还未满19岁的沃克获得了部队的奖章,1917年8月14日的《伦敦公报》(London Gazette)上刊登了沃克受到表彰的原因:“1917年6月7/8日和9日,在梅西讷(Messines)东南部的军事行动中,这位士官表现非常出色,很好地维持了与前线的通信。在抢修通信设备时,他常常会遭遇猛烈的炮火攻击。当某中心的通信员全部牺牲时,他冒着枪林弹雨带回了重要的信件……他为战友们树立了杰出的榜样。”
  19岁的沃克因此被晋升为代理中士,随后沃克离开法国,来到英国邓斯特布尔(Dunstable)和索尔兹伯里平原进行训练。1918年6月19日,他在平原上刻下了这几个单词,在夏菲德的努力下,世人得以“翻阅”那一段过往。 3个月后,沃克离开了澳大利亚皇家军队(A.I.F.),被选派到位于基达(Quetta)的军官学校学习,并加入了印度军队。在此期间,他又荣获了胜利奖章(Victory medal)和大英十字勋章(British cross medal)。
  沃克后来一直待在部队,在二战爆发以后,同样投入了战斗。在进一步调查研究后,夏菲德推断沃克于1962年5月5日去世。当夏菲德历经4年时间,最终联系上老沃克的两个儿子,现年68岁的肯尼斯(Kenneth Carmichael Walker)和65岁的伊恩(Ian Carmichael Walker)时,他俩都非常激动和开心。这样的时刻在夏菲德看来美妙极了!“家人往往会为我开启这些战士的人生,并告诉我在战争中和战争结束后在他们身上发生了哪些故事……”
  爱的承诺
  夏菲德告诉我们,“几乎所有我联系上的家庭,在知道有关自己家人这么一份文化遗产的时候,都非常激动和感动。他们往往想要树的照片,并对我的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而最令夏菲德感动的要属美国大兵弗兰克?菲尔林的故事。
  大约60多年前,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州富有浪漫天性的菲尔林在奔赴欧洲战场前几天,同心爱的海伦(Helen)秘密举行了婚礼。菲尔林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再次见到心上人,但是他跟海伦郑重承诺道:会在跟随部队所到的每一处树林中刻下他们的名字。
  1944年6月6日,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诺曼底D日抢滩登陆,菲尔林所在的部队也参与了此次战役。就在挺进柏林的前两天,菲尔林在索尔兹伯里平原刻下了第一处“爱的承诺”:“F?菲尔林哈德逊 麻省 U.S.,6-4-44”(F. Fearing Hudson Mass, U.S., 6-4-44)。在刻字下方,他还刻下了海伦的名字,并用爱心将其包围。
  随后,沿着部队的战争线路,只要时间等条件允许,菲尔林一路刻下了对海伦的爱,“爱的承诺”遍布法国和德国战场。除此之外,菲尔林还不忘用传统的方式给心上人寄去安心和祝福。在夏菲德联系上海伦和他俩的女儿芭芭拉(Barbara)之后,激动不已的母女俩给夏菲德展示了菲尔林在1944年4月28日寄给海伦的明信片,上面写着,“……想告诉你我很想你,我很好,也盼你很好……”
  芭芭拉告诉夏菲德,她爸爸后来从战场平安回来后,度过了幸福的一生,直到2001年去世。不过对于老菲尔林来讲,幸福生活中唯一的遗憾或许就是海伦对他“爱的承诺”一直没当回事。海伦一直认为这不过是个甜蜜的贴心话,估计是为了让她感动而哄她说说而已的,老菲尔林说了一辈子海伦都没怎么当真。
  夏菲德给芭芭拉寄去菲尔林当年刻下的“爱的承诺”的照片时,海伦还在世,她激动极了。“虽然海伦现在已经去世,但能让她看到60多年前她的丈夫在地球另一端为她刻下的字,我感觉棒极了!” 夏菲德说,“在这样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刻字下却包含着如此迷人的故事!”
  温柔的“纪念碑”
  本科时期,夏菲德集中在索尔兹伯里平原的战前训练场进行研究,等到开始硕士研究后,她决定把精力投向位于法国的战争前沿地带,即从“后方”向“前线”转移。在前往法国之前,夏菲德就猜到了前线的“树干刻文”应该会有区别,她打算把硕士课题放在“对索尔兹伯里平原战前训练场的‘士兵树干刻文’和法国战争前沿的刻文之间的对比”上。
  她猜对了,也猜错了。猜对的是两者确实有区别,猜错的是战士们刻的内容。夏菲德告诉我们,在前往法国之前,“就我们对战士的了解,以及战士们说话的习惯和彼此相互影响的方式,我们认为说一定有很多不利于部队和战争的刻文。然而在记录过程中,我们发现的刻文完全推翻了先前的猜测。”   在战争前线,士兵们面对随时可能死亡的恐惧和害怕,一旦获得机会,便在树上刻下尽可能多的信息。在索尔兹伯里平原,士兵们往往刻的只有首字母和日期,而到了法国,他们刻下了“他们曾到过此地、他们的名字、他们在彼时彼刻还活着……”
  除此之外,许多士兵还在树干上刻下了对家中妻子或女友的爱。“女友或妻子的名字、日期、自画像、自家房子的图画、养的宠物的画像等等任何人生中重要的人和物,以及彼时彼刻的想法和心中涌现的情感”,树干上尽是士兵们漫漫的温情,全然没有提及他们所处的糟糕境地。
  更令夏菲德感到吃惊的是,没有一个士兵刻下对所属部队或敌人的咒骂。在她记录的2000多个刻文中,仅有3个出现了咒骂的话语。
  夏菲德感叹道,“战争期间,由于对未来充满了不安和未知,好似战士们都想在个人层面上留给自己的纪念碑”。这些树干刻文是士兵们留给自己的“温柔纪念碑”,上面好似诉说着“这就是我,我曾在这里,这是我的妻子,我来自哪,明天的我将再次奔赴战场……”
  此外,她还注意到,虽然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的树林只是训练场地,但是美国士兵留下的刻文要比英国士兵详细的多。这或许是因为他们从美国到了英国,远离家乡,内心已涌现出对家庭和爱人的想念和柔情。
  历史的守护者
  “每一个我合作过的人或者知道我的工作的人都很支持我”,一旦刻文所在的树木老死或将被木材厂砍掉时,专门负责照看国防部所属树林的机构Landmarc的相关人员便会及时通知夏菲德,并将那段包含“士兵刻文”的树干交给她保管。
  夏菲德在位于莫尔文的老家已存放着半打的树干,从“历史的搜寻者”到“历史的守护者”,她行走在对历史的珍视中。“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越来越被人们所遗忘,我觉得当下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急需记录下那段历史,让后人铭记。”
  她对《看历史》的记者表示了对年轻一代历史观感的担忧,“我认为目前学校对于历史的涉及不大足够。我最近与一些孩子接触,然后发现有些孩子11岁了,还根本不知道20世纪发生过的任何一场战争,有些甚至还以为我们曾有过三次世界大战!”鉴于这样的担忧,夏菲德在研究之余,还积极地举办各种研讨会和展览。
  她试图通过为人们展示这些树干的存在和树干上刻下的过往,来传递关于希望、害怕和伤心的昔日情感。她还将刻文主人的照片和他们的故事放在橱窗里,让今天和平年代的年轻人与百年前战火纷飞中的年轻人“对话”。
  此外,为了传递一种历史感,夏菲德还在展览现场准备了许多轻木,以供人们刻下属于自己的记忆。拿起小刀,刻下此时此刻所想,留下历史的痕迹。
  “你必须从过去中学习,这样才能阻止过往的悲剧重演!”夏菲德,这位沿着树干寻找着百年战争记忆的年轻姑娘,正用自己独特的行为守护着历史,她的寻找仍在继续……
其他文献
在19世纪,基督传教和殖民扩张虽然长期相互支持,但两者之间也会发生利益冲突。传教士的宗教狂热偶尔会被看作是干扰因素并受到指责。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德国不少外交官、商人和新闻记者在隶属于自由派和自由思想者的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齐声讨伐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认为特别是新教传教士负有主要责任,甚至主张放弃对那些进入了中国内地的新教传教士的保护。在有些德国人看来,新教传教士不了解中国的情况、不懂中文,怀着一股
期刊
暴敌溃败遗尸遍野狼狈情形 我军民之奋勇合作尽入镜头  【《大公报》1938年4月21日】  曾获得一九三七年世界十大名片第二位之“新土”(系叙述荷兰填海工程)导演人伊万四,助理导演万农及摄影师柯柏,受美国今史影片公司委托来华,摄制表扬我国英勇抗战情况之影片,前曾略志本报,伊氏等旋由军委会职地服务团黄仁霖、政治部代表曹如弼等于本月一日陪同往津浦北段摄取前线实况,三日到徐,当由李总司令招待,李氏并请
期刊
宋代以科举制度为基础的文官制度基本确立,反映在社会变革方面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婚姻以官位高低、科第出身来选择配偶,门第因素逐渐成为次要因素。这种观念同样也影响到了青楼妓女。宋代但凡妓女,总是宁愿接纳风流倜傥的寒士,也不愿招揽腰缠万贯的庸夫。她们对于商贾之流,似乎怀着一种先天性的鄙夷心理。受二程性理之说的影响,宋代妓女看重的是气节、名分。元代前期不行科举,儒生政治前途渺茫,社会地位从“四民之首”而降为
期刊
三条桥在浙江泰顺县垟溪乡和洲岭乡的交界溪上。  从杭州去泰顺,要先驱车4个小时到达温州或丽水这两个浙南大邑,然后再开上3个小时,才能抵达这群山绵绵间的浙南闽北交界之处。  而去三条桥,还要从泰顺县城往东南方走20公里到达三魁镇,再从小镇颠簸到一个名叫溪头的小村,而后穿过一片茂密的树林、顺着古道小心翼翼探身谷底之际,一道灰色飞虹骤然跳进视线,这便是三条桥。  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的桥体,已
期刊
2008年6月,兰州的丁如玮为了拍摄一部纪录片,不远万里来到德国。  那一年,兰州市的标志性建筑——黄河铁桥,即将年满100周岁。这座位于白塔山下、位于古城西北的铁桥,由德国的一家公司于清朝末年建造。它不仅是这个被黄河隔开的城市数千年历史上所建起的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号称“千古黄河第一桥”,而且建成百年以来,历经沧桑而依然屹立,也因其磐石般坚固的品质,在当地人心中占有极高的分量。  于是,丁如
期刊
【《泰晤士报》1938年4月12日】  按照曾经一度得到各国认可的国际法原则,中国并没有发生战争:仅仅是偶尔的冲突,日本投入了一百万人力,中国征集了三百万、目前死伤已接近一百万。在双方都已孤注一掷的意义上,这是场规模浩大的战争,绝非小可。它不同于战争史上的任何前例,在一方已经溃不成军、首都被占领、政府迁移、大片领土被占领的情况下,战争也未结束。没有任何战争要结束的征兆,被击溃的军队仍在那片土地上,
期刊
在过去几年,中国积极展开魅力攻势。在你看来,影响中国有效发挥软实力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对此你有什么建议吗?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如今还广泛涉足全球流行文化。姚明成为了中国版迈克尔·乔丹,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了世博会。中国已在全世界各地创办了近300家孔子学院,向人们传授其语言和文化。而中国的国际广播和电视节目也在大力发展中。并且,中国的经济成就举世
期刊
1972年,美丽的南亚小国不丹,年轻的吉格梅·辛格·旺楚克刚刚继承王位。作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和开明的君主,17岁的旺楚克向他的子民宣告:他更看重“国民幸福总值”,而不是当时盛行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从此,人类有了这个“幸福的指数”。    国王之所以会提出“国民幸福总值”,是缘自对土地的热爱。当时尼泊尔已向全世界游客敞开了大门,而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各种问题也层出不穷。年轻的旺楚克
期刊
2008年8月22日,孔祥熙夫妇的长女孔令仪在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的寓所里孤独地去世了。在去世的前一年,孔令仪特地回了一次上海,看了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又到宋庆龄陵园进行祭拜。    这是她在定居美国后第一次回到上海,也是最后一次回到上海。在此之前,她已经在纽约送走了一位又一位家人。    1967年7月22日,孔祥熙在纽约州立医院去世;六年以后,他的夫人宋霭龄也在纽约故去。身为孔家长女的孔令仪从此
期刊
就蒋氏家族而言,蒋介石可谓第一代。第二代指蒋经国、蒋纬国兄弟俩。蒋纬国的身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蒋纬国是蒋介石的养子,实为国民党元老戴季陶的儿子。    第三代系指蒋氏两兄弟的子女。蒋经国和俄国妻子蒋方良膝下共有三子一女,即长子蒋孝文、长女蒋孝章、次子蒋孝武、三子蒋孝勇。此外,蒋经国20世纪40年代还与红颜知己章亚若非婚生下一对孪生兄弟——章孝严和章孝慈。蒋经国病逝后,兄弟二人已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