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例极早发型炎症性肠病患儿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特点分析

来源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_f_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中国极早发型炎症性肠病(VEO-IBD)患儿的遗传学及临床特点。

方法

分析确诊的30例VEO-IBD中国汉族儿童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体格发育、实验室检查、药物疗效,并采用目标基因捕获的二代测序技术和Sanger测序法对目前报道的50个候选基因进行测序分析。

结果

30例患儿中有15例患儿存在有意义基因突变,其中13例患儿为IL-10RA突变,1例患儿为CYBB半合子突变,1例患儿为SLC37A4复合杂合突变。本研究观察到IL-10RA的8个突变位点及突变病例数分别为p.R101W(10例)、p.K173NfsX7(5例)、p.R165X(414)(2例)、p.R117H(2例)、p.P146fs(1例)、p.G141R(1例)、p.V100G(1例)和p.Y64C(1例)。与15例基因无突变/无意义突变组患儿比较,基因突变组的15例患儿的起病中位年龄更低[0.5(0.03,2)个月比4(0.23,9)个月,P= 0.025];1月龄前起病的患儿所占比例更高(66.7%比26.7%,P<0.05);合并肛周病变患儿所占比例更高(73.3%比26.7%,P<0.05)和药物治疗后完全缓解率更低(46.7%比0,P<0.01)。

结论

中国VEO-IBD患儿中单基因突变的阳性率较高,最常见的为IL-10RA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的IBD患儿存在发病年龄小,更易合并肛周病变以及药物治疗缓解率低的特点。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究对炎症性肠病(IBD)患者改良肠道准备方式以提高肠镜检查质量。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期间于邵逸夫医院炎症性肠病中心进行结肠镜检查的炎症性肠病患者,按检查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在肠道准备清肠前1 d无渣饮食;试验组早中餐无渣饮食、晚餐口服肠内营养液。采用Boston肠道准备评价量表(BBPS)进行肠道清洁度评价。结果114例IBD患者入组,对照
目的探讨选择性白细胞吸附疗法(GMA)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GMA治疗的13例U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5周GMA治疗(1个标准疗程)前后患者的临床疾病活动指数(CAI)、内镜活动度指数(EAI)以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变化,并观察GMA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与GMA治疗前相比,13例UC患者治疗后的CAI(4.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清柏溃结汤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清柏溃结汤预防组和结肠炎模型组。采用2.5% DSS制作C57B/L小鼠UC模型。清柏溃结汤预防组和结肠炎模型组予饮用DSS造模,同时清柏溃结汤预防组予清柏溃结汤(0.02 ml/g体质量),结肠炎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2天灌肠1次。每日记录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把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灌肠+生理盐水皮下注射)、Hcy皮下注射组(生理盐水灌肠+Hcy皮下注射)、2,4,6-三硝基苯磺酸溶液(TNBS)模型对照组(TNBS灌肠+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和TNBS+Hcy皮下注射组(TNBS灌肠+Hcy皮下注射)共4组。采用TNBS-乙醇(100 mg/kg体质量)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