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生物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做了一些探讨,提出了从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质疑日常现象与科学概念矛盾、亲手实验发现问题、联系生活实际等方面诱导学生质疑。
关键词:生物教学;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6-058-01
一、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缺陷
在以往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担任的角色就是为学生“解决问题”,把课堂上学生遇到的问题“讲深讲透”,使学生离开课堂时没有问题。这种在课堂上只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几乎没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提出问题的可能,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做过的教师详细评讲过的题目学生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做错,这说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而远远没有达到理解的程度,一方面由于“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对知识的接受大多是表面的记忆,缺乏主动性。另一方面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始终跟着老师的思维“轨道”走,看上去没有问题并不代表学生真正的没有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当学生自己独立解题时,思维的发散就会使他产生许多新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质疑
例如在《光合作用》这节内容中,编者通过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经典实验来安排这部分内容,其中有一个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的产生”的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诱导学生提问的材料。这个实验从黑暗处理,遮光、脱色到淀粉检验的整个过程其实就展示了科学探索的过程,体现了科学探究的思想。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尝试把验证型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并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实验的过程,如黑暗处理、遮光、脱色等,等实验课结束后问学生,“你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在黑暗中处理一昼夜?”“为什么要让天竺葵叶子的一半用黑纸遮光,另一半曝光呢?”“为什么要把叶片用酒精煮沸呢?”等问题,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
2.日常现象与科学概念矛盾时诱导学生质疑
让学生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具体实例或现象,让学生感觉事实与科学概念相互矛盾从而激发学生质疑。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矛盾越强烈,越能够激起人对新事物的探索欲望。例如:教师在讲到“蒸腾作用的途径”时,通常要把课本中的插图“水分从土壤中进入到根的内部”的示意图展示给学生看,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蒸腾作用能够促进水分在植物体内由下向上升”的关键,但同时它却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水向低处流”相互矛盾。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适时而问: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是同学们却看到在植物体内水分是由下向上流的,同学们想想,你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还见过水分由下向上的现象吗?很多同学就会立马想到抽水机抽水的现象,教师进一步的提出: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植物体内的水分由下向上流呢?难道说在植物体内有抽水机吗?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蒸腾作用促进水分在植物体内向上运输的原因。
3.通过学生亲手实验发现问题,诱发学生质疑
例如在做“质壁分离和复原”这个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的实验步骤让学生反复进行实验:
①用白色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重复实验;
②用高浓度的蔗糖溶液重复进行实验;
③用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重复进行实验;
④用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重复进行实验;
⑤用尿素溶液重复进行实验。
学生通过观察这些不同实验的的不同的实验现象,便会自发的产生疑问:为什么这些实验的现象会不同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4.联系生活实际,诱导学生质疑
譬如在学习“性别决定”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人类婚姻的发展史,古代的时候有过一女多夫制,也有过一夫多妻制,但最终都发展成为目前的一夫一妻制。紧接着教师就可以直接提问:“现在的这种一夫一妻制是不是很合理呢?理由是什么呢?”同学们很快开始积极思考起来,有的同学站起来说:当然合理,因为人类的男女比例接近1:1。我立马抓住他的这个问题又紧接着追问:“为什么男女的比例会接近1:1呢?”学生们又开始积极讨论起来,有的同学回答说:这是因为男性能够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精子,一种是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另一种是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而女性只会产生一种只含有X染色体的卵细胞,不同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机会是随机的,均等的,这就保证了男女比例是1:1。紧接着教师又可提出:“生男孩和生女孩是由女性决定的吗?”经过了这样的处理之后就很明显地降低了学习难度,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了若干小问题,在解决一个个的小问题的过程中就逐渐达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在设计提问的时候,应该全面考虑,注意提问时的坡度,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设计辅性的提问,即设计一系列的小提问,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把学生引入求知的新境界。
2.情境的设计一定要有新意,要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望,这样课堂气氛才能活跃起来,同时也才能使教师的情感教学得到充分的体现。
3.问题的设计必须要符合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其引发的思维也必须要相对集中,不能使学生产生其它的奇想怪论,也不能超出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4.问题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要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问题设计要尽量和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各种思维,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关键词:生物教学;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6-058-01
一、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缺陷
在以往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担任的角色就是为学生“解决问题”,把课堂上学生遇到的问题“讲深讲透”,使学生离开课堂时没有问题。这种在课堂上只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几乎没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提出问题的可能,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做过的教师详细评讲过的题目学生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做错,这说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而远远没有达到理解的程度,一方面由于“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对知识的接受大多是表面的记忆,缺乏主动性。另一方面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始终跟着老师的思维“轨道”走,看上去没有问题并不代表学生真正的没有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当学生自己独立解题时,思维的发散就会使他产生许多新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质疑
例如在《光合作用》这节内容中,编者通过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经典实验来安排这部分内容,其中有一个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的产生”的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诱导学生提问的材料。这个实验从黑暗处理,遮光、脱色到淀粉检验的整个过程其实就展示了科学探索的过程,体现了科学探究的思想。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尝试把验证型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并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实验的过程,如黑暗处理、遮光、脱色等,等实验课结束后问学生,“你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在黑暗中处理一昼夜?”“为什么要让天竺葵叶子的一半用黑纸遮光,另一半曝光呢?”“为什么要把叶片用酒精煮沸呢?”等问题,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
2.日常现象与科学概念矛盾时诱导学生质疑
让学生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具体实例或现象,让学生感觉事实与科学概念相互矛盾从而激发学生质疑。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矛盾越强烈,越能够激起人对新事物的探索欲望。例如:教师在讲到“蒸腾作用的途径”时,通常要把课本中的插图“水分从土壤中进入到根的内部”的示意图展示给学生看,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蒸腾作用能够促进水分在植物体内由下向上升”的关键,但同时它却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水向低处流”相互矛盾。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适时而问: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是同学们却看到在植物体内水分是由下向上流的,同学们想想,你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还见过水分由下向上的现象吗?很多同学就会立马想到抽水机抽水的现象,教师进一步的提出: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植物体内的水分由下向上流呢?难道说在植物体内有抽水机吗?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蒸腾作用促进水分在植物体内向上运输的原因。
3.通过学生亲手实验发现问题,诱发学生质疑
例如在做“质壁分离和复原”这个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的实验步骤让学生反复进行实验:
①用白色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重复实验;
②用高浓度的蔗糖溶液重复进行实验;
③用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重复进行实验;
④用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重复进行实验;
⑤用尿素溶液重复进行实验。
学生通过观察这些不同实验的的不同的实验现象,便会自发的产生疑问:为什么这些实验的现象会不同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4.联系生活实际,诱导学生质疑
譬如在学习“性别决定”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人类婚姻的发展史,古代的时候有过一女多夫制,也有过一夫多妻制,但最终都发展成为目前的一夫一妻制。紧接着教师就可以直接提问:“现在的这种一夫一妻制是不是很合理呢?理由是什么呢?”同学们很快开始积极思考起来,有的同学站起来说:当然合理,因为人类的男女比例接近1:1。我立马抓住他的这个问题又紧接着追问:“为什么男女的比例会接近1:1呢?”学生们又开始积极讨论起来,有的同学回答说:这是因为男性能够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精子,一种是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另一种是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而女性只会产生一种只含有X染色体的卵细胞,不同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机会是随机的,均等的,这就保证了男女比例是1:1。紧接着教师又可提出:“生男孩和生女孩是由女性决定的吗?”经过了这样的处理之后就很明显地降低了学习难度,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了若干小问题,在解决一个个的小问题的过程中就逐渐达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在设计提问的时候,应该全面考虑,注意提问时的坡度,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设计辅性的提问,即设计一系列的小提问,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把学生引入求知的新境界。
2.情境的设计一定要有新意,要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望,这样课堂气氛才能活跃起来,同时也才能使教师的情感教学得到充分的体现。
3.问题的设计必须要符合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其引发的思维也必须要相对集中,不能使学生产生其它的奇想怪论,也不能超出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4.问题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要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问题设计要尽量和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各种思维,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