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感性与美学的转型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m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学学科原本以研究感性从而加强感性为目标,但这种目标从未实现过。现代美学史上的各家各派都将感性的对象放在理性的框架中来研究,从而寻求对美做理性的解读。理性向感性的积淀,也是其中的一派。这种过度的理性化,最终导致了当代美学的衰退。在当代美学的复兴和转型中,有必要提出美学的意义在于感性的提升.在一个感性充盈从而造成麻木的时代,重新恢复健康的感性。
其他文献
该会于 1999年 11月 6日在北京大学召开 ,由中国现代哲学史学会主办。与会学者主要就 2 0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状况交流了自己的看法 ,并对未来中国哲学的前景和走向作出了各自
肤浅是一汪浑浊的水 我们常见的人类认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肤浅的、深刻的和谬误的。在这三个认识层次中,肤浅犹如一汪浑浊的水,认识之光经过它的侵蚀,其亮度将大大地削弱,我们看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应依据马克思在此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 ,从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关系的角度揭示马克思关于人的“劳动”和“社会关系”的本质规定 ,从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介绍了《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的内容,对美国当前面临的战略环境、美军的首要任务使命以及为实现任务而提出的实施原则进行了阐述,对新指南的特点
德国《东南亚文化和历史杂志》 ( 1999年 ,汉堡 )发表了一篇对我院哲学所研究员洪汉鼎先生在 1998年于德国出版的《中国哲学之基础》 (与德国哲学家卢茨·盖尔德撤策合著 ,雷
韩邦凯、罗芃两位学界前辈早在1983年就译出克罗齐的《美学纲要》,功不可没。然而,实事求是地说,韩、罗译本因是转译本,也存在一些错漏。 Han Bangkai, Luo Yan two prede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