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也无敌 思亦不群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duo521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作抒写了“济苍生”“安黎元”的美好理想,体现他蔑视权贵,同情人民的情感,表现了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志趣。诗风豪放雄奇,主观抒情色彩浓厚,想象丰富,色彩斑斓。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达到高度的统一,具有很鲜明的独创性。选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实验课本(必修)文言读本的五首诗正好表现了不同时期李白的思想性格和诗风特点,现结合他的生活经历略作赏析。
  
  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时期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少年时受到了较好的教育,不仅是一个“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的青年作家,同时还是一个“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的少年游侠和羽客。二十岁以后,他开始在蜀中漫游,曾登上峨眉、青城诸名山。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二十五岁,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渡荆门送别》就写作于这一年。
  此诗的写作时期过去曾有两种说法。黄锡圭《李太白年谱》认为写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四月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回来时。詹瑛《李白诗文系年》则把它系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下,认为这是李白初出夔门后的作品。《中国文学宝库·唐代精华分卷》(王洪主编)中认为,虽然诗题中有“送别”二字,但“来从楚国游”,“仍怜故乡水”等句,显然是离乡远游时的口吻;题中的“送”可能是指长江水送他离别故乡而言;诗中思想感情与他早年作品相近,而迥异于他晚年的一些作品。据此认为,此诗应该是李白初出夔门后的作品。
  年轻时的李白从遥远的蜀地顺着长江乘舟而下,渡过了荆门山,来到楚国境内漫游。看到随着平野的出现连绵的群山已经消失,长江进入广阔的原野继续奔流。月亮映在江中像天上飞下的一面镜子。空中的云彩好比奇幻多姿的海市蜃楼。这样的景色没有让年轻诗人留恋忘返,看着这浩浩而来的长江水,反而引起他的思乡之情:水是故乡亲,是它不远万里相送我的行舟。明·胡应麟:“‘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太白壮语也;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骨力过之。”近·高步赢:“语意倜傥,太白本色。”(《唐宋诗举要》卷四)。
  
  二、恣情山水、广交朋友的壮年时期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处,孤帆一片日边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出蜀以后游洞庭,历襄阳,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以安陆为中心,先后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游迹所及,几半中国。同时,李白结交了很多朋友,其中不乏杜甫、孟浩然等大诗人。《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创作在这一时期。
  李白一生大半过着浪游生活,写下了不少游历名山大川的诗篇,他喜爱的山水往往不是宁静的丘壑,幽雅的林泉,而是奇峰绝壑的大山,天外飞来的瀑布,白波九道的江河,这些雄伟奇险的山川,特别契合他叛逆不羁的性格。李白来到安徽当涂县与和县界临的天门山,看到天门中开的地方,楚江夺得一条出路。东流的江水止住了步,翻腾回旋,急急地向北奔注。两岸相夹的青山,从江左江右一起迎出。逆着阳光望去,天便远处,有一片孤帆身影显露。这首诗虽然短小,但容量不小。看似写山,还相当别致地写到水;看似写景,还相当巧妙地抒了情。在无形处塑造了一位在前进路上昂首挺立、心怀激动、一片热情,迎着太阳勇往直前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对壮丽事物的满腔热爱和他豪迈个性的精神力量,总在诗行间洋溢突涌,使这首以劲健之笔画出的山水图,完全可以作为充满阳刚之美的写景代表作来鉴赏。
  在烟花似锦的三月,李白在湖北武汉登上仙人骑鹤飞天的黄鹤楼,挥手送别将要东下扬州老朋友孟浩然。目送着他乘坐的一叶扁舟在一江春水上漂浮。帆影逐渐远去,逐渐模糊,消失在广阔碧空的尽头。作者长久地伫立,一颗诗心已被老朋友带走。眼前只见浩渺无边的长江呵,向着遥远的天边滔滔奔流……宋代的大诗人陆游说:“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入蜀记》卷五)此诗富有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三、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中、晚年时期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似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的漫游有恣情山水的一面,但也有他的政治目的。他没有也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因为这和他的“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以及“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都不相符合。因此,在漫游中,他有时采取类似纵横家游说的方式,希望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知名人物的推毂,如向韩朝宗诸人上书;有时则又沿着当时已成风气的那条“终南捷径”,希望通过隐居学道来树立声誉,直上青云。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终因吴筠推荐,唐玄宗下诏征赴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莱人!”(《南陵别儿童入京》)李白初到长安,太子宾客贺之章一见叹为“谪仙人”,声名益振。玄宗召见时,也“降辇步迎,相见园绮”。李白怀着师法管晏,为君辅弼的壮志而来,但实际上玄宗赏识的知识李白的才华,把它看作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因命供奉翰林。这不能不是李白感到他的政治理想的破灭,怀才不遇,雄图难骋。同时,他的蔑视帝王权贵的傲岸作风有招致了权臣们的馋毁,也使他感到长安不可以久留。在经过一段狂放纵酒的生活之后,他上书请还。三年的翰林供奉,使天真的诗人李白初步认识到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现实政治的黑暗,开始写一些抒发愤懑,抨击现实的诗篇。天宝三年春,李白离开长安后再度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但他始终没有丧失乐观和自信,也没有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他相信自己“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行路难》即为天宝三载辞官之初(744)述作之作。《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创作要更晚一些,反抗精神也更强烈一些。
  《行路难》本是乐府《杂曲》旧题内容多些世途艰难和离别的人生感慨。明·胡震亨:“《行路难》世路艰难及贫贱离索之感。古辞亡,后鲍照拟作为多。白诗似全学照。”(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卷三引《李诗通》)这里李白借用来抒发自己不得志的抑郁情怀。名贵的美酒斟满了金杯,珍奇的佳肴堆放在玉盘。放着丰盛的宴席却实在享用不了,拔剑四顾心中好生忧烦。想渡过黄河但坚冰层层,要攀登太行却大雪漫漫。闲时学吕尚垂钓渭水滨,忽又效伊尹梦经日月边。诗人感叹人生道路太艰难,歧路重重,脚步应该如何迈?相信会有乘风破浪的一天,在苍茫的海上挂起云帆!这首诗写诗人功业未遂,被迫离开长安的悲愤心情,也表现了茫然失路的强烈痛苦既不因失败而放弃理想追求的倔强和自信。从饯别盛宴写起,“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形象地揭示了英雄失路、负剑空叹的抑郁苦闷。从“心茫然”转入世路艰难的感慨。“闲来”“忽复”两句,感情由伏而起,历史的联想中寄寓着失望中的希望。接下来四个三言短句,是由憧憬回到现实的有一次感情激荡。最后两句,唱出了冲破阻碍、积极入世的强烈心声。明朱谏:“世路难行如此,惟当乘长风,挂云帆以济沧海,将悠然而远去,永与世违,不蹈难行之路,庶无行路之忧耳。”对本诗的主旨,历来有“积极自信”和“消极弃世”两种不同意见。但无论是哪一种意见,都不得不承认李白没有放弃原先的政治理想这一点。功业未九之前,它是不会自动弃世的。倾吐胸中的愤郁和不平,用隐居萧散的假想向压抑人才的不合理社会提抗议。这正是李白思想性格的本质所在,也体现了他喜用“豪语”写悲愤的风格特征。
  这一时期李白的生活是窘迫的:“归来无产业,生事如飘蓬”,心情也很悲愤:“摧残槛中虎,羁绁鞲上鹰”。身如飘蓬,壮志难酬。诗人惋惜昨日时光之不可挽留,感叹今朝日月多么烦忧。看着万里长风正把南去的北雁送走,面对美好秋色,正可以酣饮高楼!那汉魏文章建安诗歌风骨使人陶醉,从建安到唐朝中间,谢朓的诗清新朗秀。和叔叔李云畅谈诗文,使李白逸兴湍发壮思飞跃,真想飞上九天把明月捉揽在手。可恨壮志难酬呵,忧如抽刀断水水更流;遥想未来命运呵,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能称心如意,不如披散头发驾一叶扁舟任意飘游!起句波澜突起,不知其所从来,连用时一字长句,喷涌出郁结抑塞之气。第三句忽作转折,接以即席所见之景;第四句连类而下,是落到题面。“蓬莱”至“欲上”四句,写对才能的自负和对理想的追求,随双贯主客,然其旨在主,“抽刀”、“举杯”以下,为又一大转折,从幻想回到现实,更加重内心的忧愁苦闷,以慨激语绾结全篇。诗人想以醉酒来麻木、排遣自己的愁思,同样也是事与愿违,愁思更重。真是报国有策却请缨无门。清·沈德潜:“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唐诗别裁》卷六)清·方东树:“起二句,发兴无端。‘长风’二句,落入。如此落法,非寻常所知。‘抽刀’二句,仍应起意为章法。‘人生’二句,言所以愁。”(《赵味詹言》)此诗充分抒发了内心的苦闷与悲愤,并以末尾两句来表示同黑暗决裂的态度。诗人胸襟豪迈,语言奔放,所以并不使人过份的颓唐与低沉。读者可以得到最深切的感受是诗人的豪情与逸兴,使那颗永远不会向黑暗势力屈服的骄傲的心。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冬,又因参与李磷谋反而获罪下狱。出狱后,又被判处长流夜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江夏别宋之悌》)乾元二年(759),遇赦得还,往来于金陵、宣城间。上元二年(761),李白六十一岁,闻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他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但行至金陵,因病折回,“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次年,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家。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他将“儒”、“仙”、“侠”三者结合了起来。在黑暗的现实面前,李白的人生理想始终未能实现。但他又始终在追求,矛盾、冲突、愤懑、狂放都产生了。所以龚自珍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最录李白集》)
  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表现了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这些成就,使他的诗成为屈原以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734000)
其他文献
《雁鸣湖畔》是张笑天的一部长篇小说,《雁鸣湖新绿》是张笑天的一篇叙事散文,写的是生活中的幻想、幻想中的现实,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该篇写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比喻生动,对比深刻    “啊,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这一比喻句生动形象地说明雁鸣湖的过去:那是“遍布灰黑茅草房的破败山村”,是“从不被人注意的荒草丛生的野渎寒塘”的“大山嘴子乡”,难怪乎那里的人们精神麻木和“满面彩色”。如今,这里发展
期刊
【作文试题】  作文题目:我想起了 。  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500字至1000字的文章。1.文体不限,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否则扣分。如果不可避免,请用××代替。  【满分作文】  我想起了柴米油盐  深圳一考生  生活的滋味,如同柴、米,油,盐的滋味。  ——题记  柴  柴在深山。绿着的时候是树,或者灌木。青春在风中,摇动
期刊
灾难深重的四川同胞们:  谁说废墟下尽是人间地狱?  柔弱而执著的臂膀下也有生命的呼吸,  谁说坚硬的石块下没有生命的奇迹?  天使的爱也能融化钢筋水泥!  当大地开始肆虐,  当生灵开始哭泣,  是老师伸出臂膀护住幼小的生命;  是母亲使死神不敢打扰那香甜的气息。  沉重的屋顶压不垮你们的脊梁,  塌陷的天空摧不毁你们的手臂!  狂暴的石块终于在你的肩上平息,  而此时的你却已安心离去……  当
期刊
来深圳多年了,却总是想起老家门前的那条小河。  她犹如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她那甜甜的酒窝被幸福灌满,心中的朵朵浪花被欢乐翻腾。她一路蹦着,跳着,既欢快,又轻盈。她吹着牧曲唱着欢乐的歌,迈着缓缓的脚步,丁冬、丁冬地流向远方。  她亦犹如一位热爱生活的少女。每一朵浪花里都有她的追求,每一个脚印里都有她的希望。她永不停息地迈着缓缓的脚步,抒发着对山河的痴情,表达着对大海的热爱。记得开始学写作文时,我就
期刊
中考文言文复习,师生最头疼的就是课外文言短文的选文,很多学校在复习时,一些教师对选材的盲目性、随意性,往往选择十分艰深的课外文言文让学生练习。因为试题选文漫无边际,使学生对文言短文的学习要求无从把握,导致学生在复习时失去方向,多走了不少弯路,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对课外文言短文产生恐惧心理,对文言文学习失去兴趣。为此,我想对2009年中考文言短文教学复习中的选文问题提三点想法:
期刊
追忆往昔总是美好的,尤其是历经人生坎坷以后。1926年2月至11月,鲁迅先生几乎用了一年的时间,系统回顾了自己的青少年生活。这一年,鲁迅先生寄居在北京,狂飙突进的“五四”浪潮已渐平息,昔日的战友风云流散,他又一次尝到了奋进者的孤独与寂寞。鲁迅先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痛苦探索与思考,心情又渐趋于平静,于是决定走出北京黯黑的氛围,奔向明朗沸腾的南方。  生活总有些奇妙,当你决意跟过去诀别时,常常也是最能惹起
期刊
1.文章开篇即写自号为醉翁    欧阳修为什么自号为醉翁?课文提到的理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在《题滁州醉翁亭》一文中欧阳修曾说过:“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不过39岁。何必用“翁”来称呼自己?而且,欧阳修并非李白,他是一个现实感极强的人,在《与尹师鲁书》中他对那些“傲逸狂醉”的人深表不满。然而有趣的是,在十年之后,他却在滁州改变了自
期刊
与逐步深入的课改同步,2008年中考语文卷亮点耀眼,新题频现。下面摄取十题让我们共同欣赏。  一、“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听力考查。福建厦门卷第一部分是新设的“口语交际”题,共20分,9道题中8道属于听力测试,占17分。所听材料多样化,有“活动通知”“古树欣赏指南”“人生目标调查”和以狐狸为主人公的情境材料等;命题既有选择题,又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生发开去,把“听”和“思”结合起来的问答题,例如7、8两题
期刊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大诗人李白,选自《李太白全集》。天宝十三年八月,李白从金陵出发,准备游安徽宣城,途经天门山,写下了这首小诗。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描绘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展示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望天门山》一诗属七言绝句,全诗共分两层意思。前两句为第一
期刊
他们是好朋友。他们的学校很普通,没有花园,没有草地,只有一个大操场——这就是他们玩耍的唯一乐园。在学习上他们却不同,一个平平淡淡,是注定的“平民”。一个是班上的佼佼者,天生的“王子”。可是,在学校这个王国,平民可能当上“王子”而“王子”也可能沦落为平民。  上周的历史测试卷发下来了。“平民”瞪着两眼盯着95分的试卷,眼里有一些热热的东西,他强忍住不让它流出来。而那个“王子”也望着试卷,滚烫的泪珠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