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57BL/6.NOD-Aec1Aec2干燥综合征模型小鼠干眼特点的评价

来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od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C57B L/6.NOD-Aec1 Aec2小鼠是研究人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较理想的动物模型,但其干眼体征、眼表组织的病理学特点尚不清楚. 目的 观察C57 BL/6.NOD-Aec1 Aec2干燥综合征模型小鼠眼表组织的病理学变化,明确其是否能够自发地产生干眼. 方法 实验分为模型组(45只C57BL/6.NOD-Aec1 Aec2干燥综合征模型小鼠)和对照组(45只C57BL/6J小鼠).在两组小鼠第4、8、12、16、20周龄时依次进行空腹血糖检测、泪液分泌试验(SⅠt)、角膜和结膜丽丝胺绿染色及评分;5个时间点每组各取5只小鼠处死、取材,进行中央角膜上皮厚度测量、结膜杯状细胞计数,泪腺淋巴细胞浸润评估及角膜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观察. 结果 第4周龄时,两种小鼠均未见明显干眼体征.随着周龄的增加,C57BL/6.NOD-Aec1 Aec2小鼠泪液分泌逐渐减少,第8、12、16、20周龄酚红棉线长度依次为(2.7±0.9)、(2.5±0.8)、(1.8±0.6)、(1.9±0.1)mm,均明显短于同龄的C57BL/6J小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57BL/6.NOD-Aec1 Aec2小鼠角膜结膜丽丝胺绿染色评分值随周龄增加明显升高,12、16和20周龄时其角膜结膜丽丝胺绿染色评分值均明显高于同龄C57BL/6J小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57BL/6.NOD-Aec1 Aec2小鼠角膜上皮厚度值随周龄的增加逐渐降低,8、12、16、20周龄小鼠中央角膜上皮厚度值均明显低于同龄C57BL/6J小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57BL/6.NOD-Aec1 Aec2小鼠结膜杯状细胞数随周龄的增加逐渐减少,8、12、16、20周龄时分别为(8.2±2.4)、(6.2±2.1)、(6.1±2.2)、(4.1±2.0)个,均明显少于同龄C57BL/6J小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泪腺淋巴细胞浸润及腺体破坏加重;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角膜上皮细胞脱落增多,微绒毛减少,细胞紧密连接减少或中断;至第16周龄时,中央角膜上皮细胞完全脱落,可见内层排列规则的基质层胶原纤维.两种小鼠在第4、8、12、16、20周龄时的空腹血糖值均<6.0 mmol/L,相同周龄时2个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37、0.610、0.163、0.086、0.938),而C57BL/6J小鼠的泪液分泌值、中央角膜上皮厚度值、结膜杯状细胞数目及角膜上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密度等干眼指标均未随着小鼠周龄的增加而有所减少. 结论 C57BL/6.NOD-Aec1 Aec2干燥综合征模型小鼠可自发地产生干眼,且随着周龄的增加,其干眼体征加重.该模型小鼠可以较好地模拟人的干眼进程,可作为研究干眼发病机制的理想动物模型。

其他文献
目的:为了评价安贺拉眼液(0.35%酮咯酸氨丁三醇)在PRK术后的止痛作用.方法:随机选择60只眼,除4只眼外皆为双眼自身对照.分为两组,每组各30只眼.PRK术后分别滴用安贺拉和佳贝
期刊
视野检查是现代青光眼诊断、治疗、疗效评价和随访的核心,根据视野缺损程度进行分级对评估青光眼病情至关重要,目前国际上视野分级方法多种多样,从动态视野计的缺损形态分级发展到定性分级、半定量和定量分级,各有特点和适用范围.尽管目前还缺乏一种得到公认的标准分级方法,但这些不同设计的视野评估方法为临床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可以针对不同的用途对视野进行各种分级比较.如何选用合适、简单而又准确的分级系统去判断视野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进行性丧失、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特征的致盲性眼病,病理性眼压增高和眼内血液循环障碍是其主要的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谷氨酸毒性、一氧化氮(NO)增加和氧化应激等,近年来发现免疫学因素也参与青光眼的发病及其视神经损害,主要的免疫学异常表现有热休克蛋白等自身抗体表达、眼内液及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TNF)等一些炎性细胞因子的升高等.从体液免疫学、细胞免疫
人与其他哺乳动物一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光照是昼夜节律产生及调节最重要的授时因子.光线通过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及表达黑视素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mcRGCs),经视网膜-下丘脑束(RHT)传导至视交叉上核(SCN)等视觉中枢,共同调节昼夜节律、瞳孔对光反应等非形觉功能.青光眼的病理基础是RGCs受损,进而累及mcRGCs,会影响患者的昼夜节律.就青光眼及实验性高眼压对昼夜节律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先天性白内障是导致儿童低视力和失明的主要原因,约1/3的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是遗传所致.先天性白内障的病因不同,且表型多样.先天性白内障与特定的基因突变有关,其致病基因主要包括编码晶状体的结构蛋白、缝隙连接蛋白、膜蛋白、晶状体发育中的调节蛋白基因.定位和识别导致白内障形成的基因突变对了解先天性白内障的分子缺陷和病理生理的特点是必要的.随着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发展,先天性白内障发病的分子机制研究已取得了较大
特发性眼眶炎性假瘤(IOIP)是一类常见的眼眶疾病,表现为非特异的炎性病变,至今病因未明.IOIP可发生于眼眶的任何部位,根据其侵犯部位和病变进展程度不同其临床表现有多种多样,并且与众多其他眼眶疾病表现类似,严重者与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极为相似,诊断较为复杂.目前,IOIP的诊断主要依据详细的病史、相应的临床表现排除可鉴别的疾病,然后由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血液学检查提供一定的辅助信息,进而观察对糖皮质
目的:研究成年人晶体前囊膜及悬韧带弹性,有助于减少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手术中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术后复明率.方法:测量53人共90只眼晶体前囊膜连续环形撕开口的
为了解决为北京市远郊区县培养合格的、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医生问题,我们于2001年3月在北京市10个远郊区县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论是:1.北京市远郊区县医生数量并不短缺,主要是多数医生达不到合格培训要求.2.为此,需要建立独立培养农村医生的医学教育机构,如培训中心,单独专业系等,也可在临床医学专业系中设立培养本科农村医生专业班.3.课程模式要具有农村医学教育的特色.4、制定相应的留住农村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