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全面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对小学体育课程中的训练策略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当前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转变传统教学形式,分组开展学习活动以及个性化设计教学内容的形式,逐步提高体育课堂训练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体育;训练;分组
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健康意识中具有积极作用,有效的体育训练策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的程度,同时能够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那么如何基于当前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结构,进行体育课堂训练策略的优化呢?
一、转变传统教学方式
传统形式下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场所在室外,教师的教学内容也主要是基础体育运动技巧,以至于限制了学生对体育运动功能的认知,从而很难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而对体育课堂训练策略进行优化,教师可以转变课堂的教学形式,将原本的室外教学转变为室内加室外的形式,让学生在室内学习体育理论,在室外学习体育技巧,从而提高训练的效果。
以“排球”运动的教学来说,教师就可以采取室内加室外的形式。在室内,教师向学生介绍排球运动的发展史,以及排球运动对人身体柔韧性、跳跃性以及整体身体素质的积极意义,使学生能够从功能观的角度认知体育运动,从而提高对排球运动的重视;在室外,教师对学生讲解颠球、发球、传球等排球运动中的动作要领,让学生能够提高排球运动的技能,从而实现高效排球运动训练的效果。
显而易见,在对学生进行小学体育运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转变传统室内的体育运动教学形式,使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认知体育运动,从而提高体育训练的效果。
二、分组展开学习活动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学生提出了团队协作能力的要求,而且在许多体育运动中,也是需要团队的共同协作,才能够得到比赛的胜利。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训练方法,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进行某一运动的学习,从而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逐步提高对体育运动的认知效果,同时发展团队协作的能力。
在开展“羽毛球”运动的训练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平时的课堂观察,将学生划分为羽毛球运动技能较强、一般和较差的学生等三个层级;随后,教师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组员的合理分配,使得每个小组中既有羽毛球运动技能较强的学生,也有羽毛球运动技能一般和较差的学生。之后,教师让小组中羽毛球运动技能较强的学生,对组内的其他学生进行羽毛球运动技能的教学,使得学生在互帮互助中,逐步提高训练的效果。
可见,在开展体育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组员的合理分配,从而发挥小组的优势对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训练,逐步提高训练的效果以及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个性设计教学内容
伴随新课程改革标准的不断推进,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出要求,因此,在开展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当积极采取有效策略,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而男女生身体素质发育程度的差异,就可以成为教师进行个性教学的分岔路口。在实际的小学体育课堂中,教师可以针对男女生的体能差异,进行分层教学,从而使男生、女生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训练,从而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耐力跑”运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性别差异,进行教学内容的差异化设计。对于男生而言,他们的体能较强、耐力较好,因此,教师设计1000米的耐力跑训练内容;而对于女生而言,她们的体能一般,有些女生的体能较弱,教师可以设计800米的耐力跑训练内容,从而让男生、女生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耐力跑训练,同时不降低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从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教师针对学生的性别差异,进行教学内容的个性化设计,能够有效满足当前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同时使不同性别的学生都能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从而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优化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学习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在当前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基于体育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能力,进行教学策略的优化设计,从而逐步提高体育课堂训练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德凤.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教学策略[J].黑河教育,2019(03):81-82.
[2]魏琼.实现小学体育教学有效互动的创新性探究[J].考试周刊,2019(23):150.
(作者單位: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关键词:小学体育;训练;分组
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健康意识中具有积极作用,有效的体育训练策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的程度,同时能够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那么如何基于当前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结构,进行体育课堂训练策略的优化呢?
一、转变传统教学方式
传统形式下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场所在室外,教师的教学内容也主要是基础体育运动技巧,以至于限制了学生对体育运动功能的认知,从而很难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而对体育课堂训练策略进行优化,教师可以转变课堂的教学形式,将原本的室外教学转变为室内加室外的形式,让学生在室内学习体育理论,在室外学习体育技巧,从而提高训练的效果。
以“排球”运动的教学来说,教师就可以采取室内加室外的形式。在室内,教师向学生介绍排球运动的发展史,以及排球运动对人身体柔韧性、跳跃性以及整体身体素质的积极意义,使学生能够从功能观的角度认知体育运动,从而提高对排球运动的重视;在室外,教师对学生讲解颠球、发球、传球等排球运动中的动作要领,让学生能够提高排球运动的技能,从而实现高效排球运动训练的效果。
显而易见,在对学生进行小学体育运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转变传统室内的体育运动教学形式,使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认知体育运动,从而提高体育训练的效果。
二、分组展开学习活动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学生提出了团队协作能力的要求,而且在许多体育运动中,也是需要团队的共同协作,才能够得到比赛的胜利。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训练方法,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进行某一运动的学习,从而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逐步提高对体育运动的认知效果,同时发展团队协作的能力。
在开展“羽毛球”运动的训练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平时的课堂观察,将学生划分为羽毛球运动技能较强、一般和较差的学生等三个层级;随后,教师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组员的合理分配,使得每个小组中既有羽毛球运动技能较强的学生,也有羽毛球运动技能一般和较差的学生。之后,教师让小组中羽毛球运动技能较强的学生,对组内的其他学生进行羽毛球运动技能的教学,使得学生在互帮互助中,逐步提高训练的效果。
可见,在开展体育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组员的合理分配,从而发挥小组的优势对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训练,逐步提高训练的效果以及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个性设计教学内容
伴随新课程改革标准的不断推进,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出要求,因此,在开展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当积极采取有效策略,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而男女生身体素质发育程度的差异,就可以成为教师进行个性教学的分岔路口。在实际的小学体育课堂中,教师可以针对男女生的体能差异,进行分层教学,从而使男生、女生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训练,从而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耐力跑”运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性别差异,进行教学内容的差异化设计。对于男生而言,他们的体能较强、耐力较好,因此,教师设计1000米的耐力跑训练内容;而对于女生而言,她们的体能一般,有些女生的体能较弱,教师可以设计800米的耐力跑训练内容,从而让男生、女生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耐力跑训练,同时不降低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从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教师针对学生的性别差异,进行教学内容的个性化设计,能够有效满足当前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同时使不同性别的学生都能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从而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优化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学习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在当前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基于体育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能力,进行教学策略的优化设计,从而逐步提高体育课堂训练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德凤.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教学策略[J].黑河教育,2019(03):81-82.
[2]魏琼.实现小学体育教学有效互动的创新性探究[J].考试周刊,2019(23):150.
(作者單位: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