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设戏曲专题课的一点反思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8a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如何贯彻教育部提出的京剧进校园政策,京剧进校园有哪些制约因素,中小学该怎样开展戏曲教学课程,一直是笔者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尝试戏曲专题课的教学,积累了点滴心得。对中小学戏曲教学的开展提出了七点建议。
  【关键词】中国戏曲 专题教学 戏曲进校园 反思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生活中特别热爱戏曲。京剧、豫剧、评戏、越剧、曲剧、昆曲、川剧、秦腔、柳子戏、晋剧等各个剧种无一不爱,几乎每个剧种的代表剧目及代表演员、流派特色都了熟于心。
  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传统文化缺失一茬甚于一茬的状况,我一直都有个心愿:将国粹艺术——戏曲引进语文课堂。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也有戏剧单元,选择的材料大都是古今中外名剧的剧本片断。如《窦娥冤·法场》、《西厢记·长亭送别》及《雷雨》、《茶馆》、《哈姆雷特》等戏剧的选段等。
  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是引导学生熟悉剧本的一般形式,了解戏剧剧本的各要素,把握戏剧的情节,赏析其中的人物形象,从文本的角度学习戏剧。
  在高考中,对戏剧单元的基本知识考查较少。
  现实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状况:在教材内容上,戏剧单元是可有可无的陪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重点讲授,学生也很少关注。加之不少教师对戏剧主要是戏曲了解甚少,各地教学条件差异很大,许多教师、学生甚至没有步入过剧院、剧场,所以即便学过了这一单元,学生对戏剧、尤其是戏曲依然知之甚少,生活中对中国戏曲仍然缺少兴趣。
  缺少了解必然带来偏见,偏见又加重了漠视,长此以往,戏剧、戏曲的年轻受众群体日益委缩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鉴于上述状况,我个人觉得有必要给我的学生传授戏剧尤其是戏曲的有关知识,引导他们热爱戏曲,欣赏戏曲,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而且,从一定程度上讲,我也初步具备这个能力。
  从2004年至今,我共带了两届高中学生,在7个班级开设过戏曲专题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在经常能收到07届学生的来信,他们时时提起开戏曲专题课时那些美好的时刻。凡是参与过此课的同学几乎都对戏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兴趣,不少同学在大学还加入了戏曲协会等组织。
  由此,我意识到:现在的年轻人不是不爱戏曲,而是不懂戏曲,入门困难才造成了隔膜。我们现在的中小学教材体系中,十分缺乏必要的、系统的、独立的、学段性鲜明的戏曲教学用书。也十分缺乏戏曲教学的师资,传统的音乐老师根本无法承担这一任务。
  下面就我开设戏曲专题课的一些反思记述下来,和有志于戏曲教学的同行交流:
  一、专题讲座要从基础出发,讲解要透彻。
  由于听众是没有戏曲知识的中学生,所以开课选择的内容、材料一定要都是戏曲最基本的知识。
  我在开课时,分三个板块进行教学。
  第一板块讲戏曲基础知识,它包括十个讲座。
  第一讲:讲戏曲行当——生、旦、净、丑。
  第二讲:戏曲服装——帔、褶子、蟒、靠、盔头、官衣、氅、靴子等。
  第三讲:戏曲道具——桌子、桌帔、马鞭、车旗、花轿、刀枪把子等。
  第四讲:戏曲演员的化装——勒头、贴片、勾脸等。
  第五讲:戏曲绝活——甩辫子、踩跷、变脸、吐火、巧穿衣、顶灯、水袖功、髯口功、翎子功、毯子功、走矮子等。
  第六讲:戏曲脸谱——包公、曹操、关公、窦尔敦等。
  第七讲:戏曲武打。
  第二板块:戏曲流派概论。
  第一讲:京剧重要流派。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京剧四大须生;铜锤花脸之裘派;张(君秋)派青衣。
  第二讲:地方戏流派简介。豫剧五大名旦——陈(素真)常(香玉)崔(蓝田)马(金凤)闫(立品);越剧流派简论;晋剧名家介绍;川剧名家谈等。
  第三讲:戏曲经典剧目介绍。
  第四讲:戏曲音乐(这一讲播放央视戏曲频道录像资料)。
  第三板块:戏曲美学。
  这一板块就一讲,讲中国戏曲的美学特点——虚实相生、程式化、综合性、夸张写意性等。
  在讲解时,教师的语言要深入浅出,化难为易,怎么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怎么讲。尤其在开讲之初,尽量以故事吸引学生。
  二、讲解要生动、有趣味。
  我第一次开课时是依靠黑板讲授,偶尔采用一些图片。第二次开讲时,学校装上了多媒体,我采用课件展示、教师讲解、播放经典录像相结合的形式,一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灵。几乎每次开讲,报告厅都是水泄不通,旁听生人满为患,学生觉得好看,好听、好玩。
  三、讲解要逐步深入,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如果没有前面两个板块共十一讲的铺垫。很难想象,学生会理解中国戏曲的美学特点。
  四、开课时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互动式开课。任何一门课,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都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我们的学生不同于戏校的学生,本身就缺乏戏曲常识,也没有戏校学生传承民族艺术的特殊责任感和鲜明的职业意识。所以,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尤为重要。
  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讨论法、表演法吸引学生,也可以采用录像放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最关键的是把学生带进戏院,到剧院听戏的过程是观众和剧中人物沟通的过程,也是观众和演员沟通的过程,更是直观感受戏曲的过程。
  限于条件,各地可以灵活变通,采用不同的形式。
  五、讲解要有系统,只言片语难窥中国戏曲的博大精深。教师讲解要运用比较眼光,要比较传统戏曲与话剧、新歌剧、西洋歌剧、现代戏的区别,在比较中凸显中国戏曲的美学特点。
  以上就是我们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关于京剧进校园,我提几点建议。
  一、戏曲进校园的范围应扩大到大学。中小学生学习、了解,热爱戏曲,从小培养兴趣很重要,成人的戏曲兴趣也可以逐步培养。从近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大学生中的流行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另外,央视举办的全国京剧票友大赛、河南卫视《梨园春》戏迷擂台赛等大型比赛,获奖选手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逐年增多,可见青年人是具备喜爱戏曲“内潜力”的。
  二、要选编系统、独立、分学段的教材。现在的戏曲课程都是附着在《音乐欣赏》类教材上的,是音乐教材的一个尾巴,地位不突出。尤其是中、高考不考查,所受关注度自然低。加之选材不系统,即便从小学学到高中,学生仍然学不到系统的戏曲知识。
  三、要培养专门的师资,或者对现有的师资补课,使之胜任戏曲教学的任务。
  以我所在学校为例,我们学校是一所历史名校,省级示范学校,拥有七千余名学生及三百余名教职工。喜欢听戏的人不少,但主要是中老年教师。有戏曲专业知识且能开课的教师寥寥无几。在这样的状况下,根本无法开设独立的戏曲课,只能是三四位音乐老师蜻蜓点水式地介绍一下,放一些戏曲音乐片断应付一下。或者个别老师如我一样“单打独斗”,难成气候。从戏校聘请老师又不现实。
  因此我建议:创造机会,对各级各类学校愿意、便于开课的教师进行充电,使之能够独立地开展教学。
  培训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比如远程教学、函授、进修、戏曲专家讲座等。
  四、教材选编要精当、简约。所谓精当,就是选材要优中选优,要选择中国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目、唱段,流派;所谓简约,就是教材要薄,要大线条,抓住关键性要素。中小学戏曲教学毕竟和戏校的专业化培养不同,开课既不能给原有的师资带来困难,又不能影响到原有的教学进度。选编的教材要有利于开大课,开专题课。
  五、教材的选编既要注重学生对国粹京剧、昆曲的学习,也要兼顾地方戏——豫剧、评剧、河北梆子、晋剧、秦腔、川剧、锡剧、越剧等。许多地方小戏都很有特点,活泼,耐人寻味,如坠子、锣锣腔等。这样做十分有利于不同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教学,也有利于乡土教材的开发。
  以我个人经验为例,我的家乡界首位于豫皖交界处,河南豫剧沙河调在此盛行。我就是首先喜欢上豫剧,随着年龄、知识的增长逐步爱上其他剧种的。
  六、建议地方剧团帮助学校建立戏迷协会等团体。鼓励专业演员走进学校,以演带教,这样无形中会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知识。
  七、希望剧团、戏院、电视台等演出团体创造机会支持学校戏曲教育。有实力的演出团体可以向学校赠票或到校义演、降低学生票价格等。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走进剧场。
  我一直认为:剧场、舞台、戏院是戏曲教学的最好阵地。呼吁央视和地方电视台的戏曲栏目及其他戏曲演出团体在举办演出时能在前排预留免费学生位,邀请中小学生观看,激发他们的欣赏兴趣。
  以上几点就是我开设戏曲专题课的一些反思,希望和热爱戏曲的朋友及同仁们交流,为戏曲的传播尽一份绵薄之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界首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有人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是哪一门?语文排名倒数第二,仅比政治好一点。持这种观点的学生大多数是中等偏上的学生,而且数理化越是好的学生越是觉得学习语文没意思,普遍认为——语文阅读题做好之后对自己作出的答案心中没有底,甚至不知道对错;反之数理化习题来得干脆利落,对错了然于胸,遇到了难题,冥思苦想数日突然有了答案,那种感觉比考了第一还要兴奋高兴,事后隔了几天甚至几个月,想起来还觉得特别有成
2010新年的头一个月,教育界爆出的一条最“雷人”的新闻,就是同济大学、华东师大等六所上海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不考语文。历来被认为是重要的必考的语文科目,竟然被“抛弃”了!此事一出,激起新闻媒体和网上的一片痛斥讨伐之声,许多专家、教授、教师以及大多数网民,纷纷发表意见,对语文被“踢”出考试科目一事,痛心疾首,大加挞伐。人们表示,作为母语的语文被抛弃,折射出中国语文应试教育的悲哀。还有人认为,语文不
武汉战疫报告文学作家小分队(左起:曾散、李朝全、李春雷、纪红建)在武汉驻地合影。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人民齐心抗疫,四面八方,千里驰援。  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日夜奋战;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闻令而动、敢打硬仗;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公安民警、疾控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坚守岗位、日夜值守;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深入一线;志愿者真诚奉献、不辞辛劳……  这中间,有太多的瞬间值得铭记,有太多的感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辞的文体特点,掌握本文的抒情方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充分感受在陶渊明身上体现出的精神气质。从情感熏陶的角度,让学生领悟到面对生活中的逆境,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教学设想】  一、本文属于文言文,教学应围绕“文言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到升学的压力等一些现实问题的困扰,很多教师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播和解题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数学在思想、人文、精神等方面内容的涉及,最多只谈一点科学探索精神和缜密推理的负责精神,很少谈到数学文化。新课程的实施使数学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方面已开始引起人们关注,数学文化在数
【内容摘要】从近几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Ⅰ的比较分析,总结命题规律,指导高中教学和复习迎考。这是研究高考的必不可少。高考作为当今第一大考,以其的公平性在选拔人才上无可替代。  【关键词】人教版课程 语文 高考 规律 教学 备考    年年岁岁考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试题的命制在高考环节中至关重要。研究高考命题是指导考生复习备考和老师教学的关键环节。随着新一轮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高中
2009年10月12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温家宝总理教师节前夕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看望师生后的座谈讲话《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第25个教师节到来前夕,温总理讲这16字是国家的最强音,不仅感动我国1600万教育工作者,更感动全国人民!对于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总理的讲话以“以人为本”思想为立意,以教育事业发展为旨归,积极谋划做好“育人育才”。总理一席话,正如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新教材的讨论也越发多起来,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使之更好地为教与学服务,越发成为大家关注和研究的重点。笔者在新教材的使用中也是感触颇多,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管窥之见。    一、新理念下不得不变的教材观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经历了多次教材的修订变化,大家的感觉是变来变去差不多,面对高考,该怎么教还怎么教。但伴随新一轮课程改革而产生的新教材,我们在使用时却明显
【内容摘要】本文从写景散文常用的对比和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写景的常见思路和“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景技法这三个方面来浅谈写景散文教学的艺术,激发学生阅读写景散文的兴趣,领略文章中景物美的特征,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引导对比动静结合一切景语皆情语  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是当今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落实在语文教学中,那就是讲求教与学必须和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
一、整体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主体。阅读是对书面信息进行认知构建的心理语言过程。人们通过阅读学习,获得外来信息。20世纪80年代初,Carrell等人提出了“现代图式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新事物时,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吻合。  根据图式理论,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