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文化是一门特殊的课程,这门课程培养一种理念,传承一种精神,它实实在在感染人、熏陶人。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学校全体成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精神力量,是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一种激励机制,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内驱力。
管理文化——科学精细、雷厉风行
精细化管理是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得更精彩,把简单的事情做得更彻底,把平淡的事情做得更经典。
对学校发展的卓越追求与发展战略的实现,取决于具体工作中的落实程度,只有全校每一个成员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落实每一个工作细节,才能为学校发展战略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精细化管理不仅作为一种理念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行动指南,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精细、扎实地落实,使之成为改造师生观念、提升工作标准、加大执行力度、优化师生工作学习习惯、提高师生素质、积淀优秀文化、推动学校发展的总抓手。
加大执行力度,将落实进行到底,领导干部是关键,执行力度也是精细化管理的精髓。狠抓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思想积极、意识先进、作风扎实、管理精细、富有创新精神、开拓精神,能围绕学校工作重点团结合作、协调一致、实干高效的干部队伍。凡事领导干部必须带着一般老师干,以良好的“管风”带动形成良好“教风”和“学风”,具体工作中做到思想上有活力,工作上有创新力,管理上有凝聚力,用领导干部良好形象去影响身边的人,成为学校工作的带头人,发揮学校领导班子的核心作用。
认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因此把每一项工作都制订一个具体量化和细化的标准模型,为此学校进一步理顺机制,下放权力,畅通渠道,激发热情,努力做到权力人人有,责任人人担,化整为零,避免集权。进一步明确制度、明确责任,严格落实,严格检查,严格评价,都始终贯穿了关注过程、着眼细节、重在落实的“精细化”理念和作风。每安排一项工作任务都至少要提六个要求:一是做什么,二是怎么做,三是做到什么程度,四是为什么这么做,五是需要多长时间、多少人员、多少工具,六是怎么检查评价。这样既锻炼了干部安排、布置、检查和评价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意识,又增强了班主任、教师和学生精细化落实的意识,从而保障了学校各项工作、各个层面的活动精细化,高质量地推进与落实。
课改文化——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要立足实际,精心规划、细心安排、用心落实,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构建专题化校本研修机制,逐步形成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学校课改研究文化,成为学校校本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的总抓手,成为学校的特色和品牌,成为落实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
1 聚焦课堂,循序渐进地开展专题研究
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我们清楚地看到农村初中师资的薄弱,只有个别老师的课堂教学展现出和谐、民主的新景象,而大部分教师只是将新课改理念谈得头头是道,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依然没有多大变化,存在严重的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行为“两张皮”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制约着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农村初中要想真正落实课改理念,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单兵作战、比较松散的教研管理模式,全校必须建立一种统一的教学模式,以便于学校指导与评价,便于教师之间互相借鉴、研讨交流,便于学校全员推进,整体提升,便于学校形成课改的大环境。
2 抓住核心,搭建舞台。建立专题化校本教研的长效机制
立足课堂抓住核心,将校本研究活动具体化、主题化、序列化。每学期都组织开展领导干部示范课、骨干教师观摩课、立标课、学标研究课、全员达标过关课、优质课等活动,每次活动都抓住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反思、交流七个环节,明确研究的主题,主攻的方向,将校本教研活动做得更实在,做得更有效,使教研活动真正解决日常发生在自己身边最有意义、最现实、最实用的问题,使之真正成为推进课改的有效机制。
记写课改叙事,落实自我反思制度,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着力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要求老师记写“课改叙事”“课改手记”进行自我反思,引导老师们从课改小事中感悟教育真谛,生成教育智慧。学校通过组织“叙事演讲”活动,让老师们阐释对课改的独特见解,为教师抒发课改激情,梳理课改思路,促进专业发展搭建了一个平台。课改叙事、手记作为教师课改经验的反思总结和提高,具有操作层面的推广与交流价值。叙事演讲、课改论坛,让老师们阐释对课改的独特见解,充分交流,产生碰撞,在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在交流中积累和丰富教育智慧。
书香文化——文化引领、内涵发展
重视文化引领,打造书香校园,创建学习性组织,创设学习化、人文化、书卷气的校园文化生态,让图书馆成为全体学生的“精神王国”,成为学生最向往的地方,让一本本好书和一份份优秀报刊伴随学生成长,让每一个师生都成为真正的读者,这是发展学校内涵的重要途径。打造书香校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要让阅读成为教师的自觉需求,成为教师的最爱,要创设学习化、人文化、书卷气的校园阅读生态环境,让书香飘满校园。把打造书香校园与新课改结合起来,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起来,与学校教科研结合起来,与创建和积淀学校结合起来。我们在打造书香校园的过程中,对师生分别提出了如下要求:其一,对学生开展“五大文化工程”建设:(1)有好口才,能演讲;(2)阅读15部文学名著,要考试记入成绩;(3)背诵100首古诗,要考试记入成绩;(4)阅读30位名人传记;(5)读书笔记和日记每周6篇。其二,对老师的要求:(1)每学期读一本书(教育名著、文学名著),订阅一本教育杂志;(2)每周写两篇反思,一篇随笔,每学期一篇文章。让读书成为老师的最爱,努力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
我们深知校园应成为学生教育乐园。我们在校内修建了含有丰厚人文底蕴和科学内涵的“民族文化公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陶冶教育,让学校成为人文素质教育会“说话”的“书”:集民族艺术为一体的“诗、书、画文化墙”是学校“民族文化公园”的灵魂所在,中国特有的书法、国画、诗词等民族艺术展现在四周墙壁上,《论语》等诗文名篇传承立志、求学、做人,梅兰竹菊诗书画质朴清新、赏心悦目,使师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以娱心怡情,给人以美的享受,使学生移步举目都受到民族经典文化的熏陶。我们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公园”积极拓展教育思路,认真开展“民族文化与师生素养同步提高研究”,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论语》、《劝学》等经典名著,学校里到处是朗朗读书声,以读明理,以读导行,提高了师生的人文素养。
环境文化——生态校园、清新典雅
美的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书,它有利于师生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也有利于师生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情愉快地工作和学习。因此,学校可以没有高楼,可以没有很现代的办公条件。但是,学校必须要有很高雅的文化环境。我们发展初期就是从学校的环境文化开始,从“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开始的。学校的每一面墙、每一块草地都传达出高雅、大气的文化品位,构成校园环境的声、光、色,营造出具有艺术性、教育性的育人环境。
打造“园林化”学校品牌,营造优美和谐、富有个性特色的校园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我们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种草、修建喷泉,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根据季节和品种对花木进行了合理搭配,基本形成了疏密有方,错落有致,深浅有度,文化寓意深刻的绿色景观,努力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基本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穿行其中,又让人尽享心旷神怡的惊喜,花草树木,造型独具匠心,姹紫嫣红,如诗如画,令学生们引以为豪,珍爱万分。更令外来人惊讶不已的是暮色中的校园,华灯高照,灯光喷泉色彩斑斓,让人感到格外温馨,使校园真正成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使学生享受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等美学意识和人文道德素养的教育,处处体现育人理念,从而潜移默化地陶冶师生的情操,提高了师生的审美情趣,促进了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管理文化——科学精细、雷厉风行
精细化管理是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得更精彩,把简单的事情做得更彻底,把平淡的事情做得更经典。
对学校发展的卓越追求与发展战略的实现,取决于具体工作中的落实程度,只有全校每一个成员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落实每一个工作细节,才能为学校发展战略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精细化管理不仅作为一种理念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行动指南,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精细、扎实地落实,使之成为改造师生观念、提升工作标准、加大执行力度、优化师生工作学习习惯、提高师生素质、积淀优秀文化、推动学校发展的总抓手。
加大执行力度,将落实进行到底,领导干部是关键,执行力度也是精细化管理的精髓。狠抓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思想积极、意识先进、作风扎实、管理精细、富有创新精神、开拓精神,能围绕学校工作重点团结合作、协调一致、实干高效的干部队伍。凡事领导干部必须带着一般老师干,以良好的“管风”带动形成良好“教风”和“学风”,具体工作中做到思想上有活力,工作上有创新力,管理上有凝聚力,用领导干部良好形象去影响身边的人,成为学校工作的带头人,发揮学校领导班子的核心作用。
认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因此把每一项工作都制订一个具体量化和细化的标准模型,为此学校进一步理顺机制,下放权力,畅通渠道,激发热情,努力做到权力人人有,责任人人担,化整为零,避免集权。进一步明确制度、明确责任,严格落实,严格检查,严格评价,都始终贯穿了关注过程、着眼细节、重在落实的“精细化”理念和作风。每安排一项工作任务都至少要提六个要求:一是做什么,二是怎么做,三是做到什么程度,四是为什么这么做,五是需要多长时间、多少人员、多少工具,六是怎么检查评价。这样既锻炼了干部安排、布置、检查和评价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意识,又增强了班主任、教师和学生精细化落实的意识,从而保障了学校各项工作、各个层面的活动精细化,高质量地推进与落实。
课改文化——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要立足实际,精心规划、细心安排、用心落实,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构建专题化校本研修机制,逐步形成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学校课改研究文化,成为学校校本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的总抓手,成为学校的特色和品牌,成为落实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
1 聚焦课堂,循序渐进地开展专题研究
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我们清楚地看到农村初中师资的薄弱,只有个别老师的课堂教学展现出和谐、民主的新景象,而大部分教师只是将新课改理念谈得头头是道,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依然没有多大变化,存在严重的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行为“两张皮”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制约着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农村初中要想真正落实课改理念,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单兵作战、比较松散的教研管理模式,全校必须建立一种统一的教学模式,以便于学校指导与评价,便于教师之间互相借鉴、研讨交流,便于学校全员推进,整体提升,便于学校形成课改的大环境。
2 抓住核心,搭建舞台。建立专题化校本教研的长效机制
立足课堂抓住核心,将校本研究活动具体化、主题化、序列化。每学期都组织开展领导干部示范课、骨干教师观摩课、立标课、学标研究课、全员达标过关课、优质课等活动,每次活动都抓住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反思、交流七个环节,明确研究的主题,主攻的方向,将校本教研活动做得更实在,做得更有效,使教研活动真正解决日常发生在自己身边最有意义、最现实、最实用的问题,使之真正成为推进课改的有效机制。
记写课改叙事,落实自我反思制度,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着力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要求老师记写“课改叙事”“课改手记”进行自我反思,引导老师们从课改小事中感悟教育真谛,生成教育智慧。学校通过组织“叙事演讲”活动,让老师们阐释对课改的独特见解,为教师抒发课改激情,梳理课改思路,促进专业发展搭建了一个平台。课改叙事、手记作为教师课改经验的反思总结和提高,具有操作层面的推广与交流价值。叙事演讲、课改论坛,让老师们阐释对课改的独特见解,充分交流,产生碰撞,在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在交流中积累和丰富教育智慧。
书香文化——文化引领、内涵发展
重视文化引领,打造书香校园,创建学习性组织,创设学习化、人文化、书卷气的校园文化生态,让图书馆成为全体学生的“精神王国”,成为学生最向往的地方,让一本本好书和一份份优秀报刊伴随学生成长,让每一个师生都成为真正的读者,这是发展学校内涵的重要途径。打造书香校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要让阅读成为教师的自觉需求,成为教师的最爱,要创设学习化、人文化、书卷气的校园阅读生态环境,让书香飘满校园。把打造书香校园与新课改结合起来,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起来,与学校教科研结合起来,与创建和积淀学校结合起来。我们在打造书香校园的过程中,对师生分别提出了如下要求:其一,对学生开展“五大文化工程”建设:(1)有好口才,能演讲;(2)阅读15部文学名著,要考试记入成绩;(3)背诵100首古诗,要考试记入成绩;(4)阅读30位名人传记;(5)读书笔记和日记每周6篇。其二,对老师的要求:(1)每学期读一本书(教育名著、文学名著),订阅一本教育杂志;(2)每周写两篇反思,一篇随笔,每学期一篇文章。让读书成为老师的最爱,努力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
我们深知校园应成为学生教育乐园。我们在校内修建了含有丰厚人文底蕴和科学内涵的“民族文化公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陶冶教育,让学校成为人文素质教育会“说话”的“书”:集民族艺术为一体的“诗、书、画文化墙”是学校“民族文化公园”的灵魂所在,中国特有的书法、国画、诗词等民族艺术展现在四周墙壁上,《论语》等诗文名篇传承立志、求学、做人,梅兰竹菊诗书画质朴清新、赏心悦目,使师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以娱心怡情,给人以美的享受,使学生移步举目都受到民族经典文化的熏陶。我们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公园”积极拓展教育思路,认真开展“民族文化与师生素养同步提高研究”,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论语》、《劝学》等经典名著,学校里到处是朗朗读书声,以读明理,以读导行,提高了师生的人文素养。
环境文化——生态校园、清新典雅
美的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书,它有利于师生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也有利于师生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情愉快地工作和学习。因此,学校可以没有高楼,可以没有很现代的办公条件。但是,学校必须要有很高雅的文化环境。我们发展初期就是从学校的环境文化开始,从“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开始的。学校的每一面墙、每一块草地都传达出高雅、大气的文化品位,构成校园环境的声、光、色,营造出具有艺术性、教育性的育人环境。
打造“园林化”学校品牌,营造优美和谐、富有个性特色的校园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我们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种草、修建喷泉,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根据季节和品种对花木进行了合理搭配,基本形成了疏密有方,错落有致,深浅有度,文化寓意深刻的绿色景观,努力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基本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穿行其中,又让人尽享心旷神怡的惊喜,花草树木,造型独具匠心,姹紫嫣红,如诗如画,令学生们引以为豪,珍爱万分。更令外来人惊讶不已的是暮色中的校园,华灯高照,灯光喷泉色彩斑斓,让人感到格外温馨,使校园真正成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使学生享受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等美学意识和人文道德素养的教育,处处体现育人理念,从而潜移默化地陶冶师生的情操,提高了师生的审美情趣,促进了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