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大变革的起点和开端,在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毛泽东同志吸取群众观点的哲学精髓,结合中国革命实践的特殊国情,继承并发扬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群众观点,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群众路线思想。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统的“民本”思想也是其中的精华之一。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精华,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与当时中国社会的国情相结合,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群众路线;哲学基础;文化渊源
1 毛泽东的群众路线理论的哲学基础
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群众观点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哲学来源,毛泽东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群众观点,总结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群众路线思想。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之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述。他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发展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直接保障,人民群众是物质资料最直接的创造者,因而,历史的创造者只能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
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自身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的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才能更好的改造世界。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形成了新一轮的生产关系。可以得出结论: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质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并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类历史的活动主体就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进步的最直接动力。这一思想也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理论基础。
1.2 列宁的群众观点
列宁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杰出领导者,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观点运用其中,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对如何解决无产阶级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给出了正确答案。
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中,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观点进行了探究。他认为:人民群众蕴含着巨大的革命能量,无产阶级政党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政党,无产阶级政党的远见决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无产阶级政党也只有与人民群众并肩作战,才能充分发挥战斗力,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
在对革命的领导方法上,列宁也做出了新的探索。更有效的领导群众,就必须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只有了解群众的需求,才能更好的领导群众。在很多时候,群众自发生活意愿与党的教育并不完全一致,这时候党的教育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必须从方法上做出调整,了解群众的需求,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的意愿,才能更好的教育群众并领导群众。列宁对群众观点的新的探索为毛泽东的群众方法提供了直接的实现路径。
马克思、恩格思、列宁的思想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概括性地总结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对如何正确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给出了正确的答案。这些都为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文化渊源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经过几千年的文明积淀,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尽管朝代不断更迭,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们总结出来的许多治国安邦理政之道,也依然沿用至今。从中总结,不难发现,先哲们的思想有许多都在表达人民在国家统治中的重要性。
从古至今,人民大众一直都是推动历史前行的最直接动力。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治国理政的核心内容,这一思想与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在本质上相互吻合。所以,不难分析,中国古代的“重民”思想也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文化渊源。
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当时的历史文化思想还并不是很发达。殷商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采取了“观天命”的统治思想,愚蠢的遵从天象,不在意百姓的生活疾苦,最终酿成了人民起义的悲惨结果,人民推翻了腐朽的统治。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国的文化异常繁荣兴盛,出现了许多文化大家。最具代表性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以“仁爱”治天下的为政之道,他提出:统治者要尊重最底层的平民百姓,人心是维护统治的最基础因素,统治者要以德治天下,反对实行严苛的暴行。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兴盛时期,经济文化都呈现出了高度发达的景象。统治者深刻吸取了前几代王朝灭亡的教训,高度重视人民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唐朝的贤明君主唐太宗提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治国名言,训诫文武百官,可见,人民在统治基础中的重要地位。
明清两朝,虽然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末期,也有许多关于重民思想的论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黄宗羲提出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从他的思想中我们不难发现近代民主思想的痕迹。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表明了在封建社会,统治者已经开始意识到了人民的重要性。这些经典的思想,与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民本”思想作为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对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4]曹艳肖.论毛泽东的群众观[D].汀谭大学院,2012.
[5]于培娟.理解群众路线的三个维度[J].2014(3):P23
[6]張本林.毛泽东群众路线的本质规定及内在联系[J].学习与实践.2007(1):14.
关键词:群众路线;哲学基础;文化渊源
1 毛泽东的群众路线理论的哲学基础
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群众观点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哲学来源,毛泽东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群众观点,总结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群众路线思想。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之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述。他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发展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直接保障,人民群众是物质资料最直接的创造者,因而,历史的创造者只能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
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自身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的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才能更好的改造世界。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形成了新一轮的生产关系。可以得出结论: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质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并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类历史的活动主体就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进步的最直接动力。这一思想也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理论基础。
1.2 列宁的群众观点
列宁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杰出领导者,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观点运用其中,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对如何解决无产阶级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给出了正确答案。
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中,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观点进行了探究。他认为:人民群众蕴含着巨大的革命能量,无产阶级政党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政党,无产阶级政党的远见决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无产阶级政党也只有与人民群众并肩作战,才能充分发挥战斗力,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
在对革命的领导方法上,列宁也做出了新的探索。更有效的领导群众,就必须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只有了解群众的需求,才能更好的领导群众。在很多时候,群众自发生活意愿与党的教育并不完全一致,这时候党的教育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必须从方法上做出调整,了解群众的需求,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的意愿,才能更好的教育群众并领导群众。列宁对群众观点的新的探索为毛泽东的群众方法提供了直接的实现路径。
马克思、恩格思、列宁的思想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概括性地总结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对如何正确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给出了正确的答案。这些都为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文化渊源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经过几千年的文明积淀,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尽管朝代不断更迭,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们总结出来的许多治国安邦理政之道,也依然沿用至今。从中总结,不难发现,先哲们的思想有许多都在表达人民在国家统治中的重要性。
从古至今,人民大众一直都是推动历史前行的最直接动力。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治国理政的核心内容,这一思想与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在本质上相互吻合。所以,不难分析,中国古代的“重民”思想也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文化渊源。
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当时的历史文化思想还并不是很发达。殷商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采取了“观天命”的统治思想,愚蠢的遵从天象,不在意百姓的生活疾苦,最终酿成了人民起义的悲惨结果,人民推翻了腐朽的统治。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国的文化异常繁荣兴盛,出现了许多文化大家。最具代表性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以“仁爱”治天下的为政之道,他提出:统治者要尊重最底层的平民百姓,人心是维护统治的最基础因素,统治者要以德治天下,反对实行严苛的暴行。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兴盛时期,经济文化都呈现出了高度发达的景象。统治者深刻吸取了前几代王朝灭亡的教训,高度重视人民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唐朝的贤明君主唐太宗提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治国名言,训诫文武百官,可见,人民在统治基础中的重要地位。
明清两朝,虽然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末期,也有许多关于重民思想的论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黄宗羲提出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从他的思想中我们不难发现近代民主思想的痕迹。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表明了在封建社会,统治者已经开始意识到了人民的重要性。这些经典的思想,与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民本”思想作为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对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4]曹艳肖.论毛泽东的群众观[D].汀谭大学院,2012.
[5]于培娟.理解群众路线的三个维度[J].2014(3):P23
[6]張本林.毛泽东群众路线的本质规定及内在联系[J].学习与实践.200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