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惜聚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liping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嘉宾:止庵、史航
  地点:北京单向街书店
  时间:2014年9月14日
  【嘉宾介绍】
  止庵,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周作人研究专家、张爱玲研究专家、作家、书评人。出版有《惜别》《周作人传》《樗下读庄》《老子演义》《神奇的现实》《插花地册子》等二十余种著作。
  史航,著名编剧、策划人。1993年开始从事话剧、电视剧创作至今,舞台剧代表作品《我爱×××》《空中花园谋杀案》《迷宫》《初恋》《魔山》。电视剧主要作品《雷雨》《射雕英雄传》《铁齿铜牙纪晓岚》等。
  我抱着母亲的骨灰,最后一个上车。我在等我就座的位子上坐下,将放了母亲骨灰的坛子置于膝上,两手合抱。这时我想的无非是,母亲在漫长而激烈的战斗中一个人孤独地奋战着,奋战终了,如今成了一小撮儿骨头的碎片。
  ——井上靖《我的母亲手记》
  史航:《我的母亲手记》我一开始看的是台版书,译者后记让我很感动,现在内地引进版把后记变成序。我其实挺久没有看到这么好的译者序了,他提到一个事,他说,一个朋友接到老母亲的信,让他菜怎么做,怎么养生,写了一堆。他突然很惊奇地说,对呀,我母亲原来是识字的!他忘了这个事。这是一个挺深刻的遗忘。不是母亲健忘症忘记孩子,而是孩子忘记了母亲认字,因为他们可能很多年没有写过一封信。就像我们看家里的老人,发现他在剪报的时候,才知道,他还关心这个。在井上靖自传体小说中提到,虽然母子感情没那么深,但为了他能顺利考上中学,他母亲就想怎么保佑自己的儿子,就决定吃素,这一吃就是一辈子。母亲天天吃素,但是作为儿子可能年年忘记了这件事,到后来忽然想起来。所以我觉得,这个译者序写得很好。而最后一段,译者是这么说的,“刚才说到私小说,昭和文豪井上靖以此作向我们雄辩地演示了,唯有以冷静的凝视之眼,揭开‘不可知’的封印,穿过遗忘的荒烟蔓草,直探生之秘境,才是‘私小说’的神髓。然而更让人掩卷低回的是,这个以纤细的感性从事怀旧、悼亡的作者,言笑晏晏恍如昨日,如今也早已移身他界,成为不归之人久矣。”就是他怀念着母亲,母亲怀念着她青梅竹马认识的人,而现在人一拨一拨从我们眼前消失,就像他说的,用橡皮擦一个一个擦掉。现在橡皮擦停在哪儿了?作者擦没了,剩下的可能是译者和读者了。所以他说,“很快此刻作为观看者、聆听者的我们,不就像当下的作者一样,正坐在一班正开始加速的时间列车上,而前方已经隐约浮现出终点站的灯火。倒数计时,准备下车。”
  一旦父亲不在了,我突然发现死亡和自己之间一下没了阻隔,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不管愿不愿意,对死亡之海的一部分再不能视而不见,也明白接下来就轮到自己上场了。不过我的情况是,母亲依旧健在,死亡之海的半边还让她给遮着。只有到母亲也过世了,我和死亡之间竖立的屏风才会完全移除。
  ——井上靖《我的母亲手记》
  止庵:我是井上靖的迷,这个书也是我一直期待读的。井上靖这本书什么时候写的?他父亲去世以后,母亲又活了十五年,在这期间他每隔五年写一篇。《我的母亲手记》一共是三篇。第一篇是他父亲去世五年写的,第二篇是他父亲去世十年写的,第三篇是他父亲去世十五年,也就是他母亲去世以后写的。中国人不太可能用这样的一个写法。第二,母亲还健在的时候,他就把这个状况直接写给别人看,在中国也是没有一个人这么写的。
  为什么日本人能这么写?因为日本人有写“私小说”的传统,写关于自己的小说,写自己真实的事,我就是书里的人物或者主人公。井上靖《我的母亲手记》是继承了私小说的传统。咱们看太宰治的《人间失格》都有真事。再往前还有田山花袋写的《棉被》。但是井上靖这本书不是暴露隐私的书。刚才咱们说的那些书都是暴露隐私的,日本人的私小说本来就是把自己家里的事写出来,往往是不太能说的事,却把它说出来,写给别人看。
  但是井上靖这个书特别奇怪。其实他父亲去世之前,他母亲已经患了阿尔兹海默综合症,但过程很慢,直到母亲去世也没有发展到不认识人的状态,井上靖在《我的母亲手记》记录的就是这个过程。所以这本书特别独特。为什么要记录这个事情?井上靖完全不是从医学角度考虑,他甚至也不是从一个我非写不可的角度出发,完全是因为他发现母亲原来知道什么叫老年痴呆。在他观察母亲逐渐丧失记忆的过程中,他想留住母亲生命中的一些东西,来体会这个生命,逐渐丧失记忆、也逐渐离我们远去的母亲是什么状态、什么样子。仿佛母亲的人生舞台上,慢慢有一盏灯灭了,一会儿又有一盏灯灭了,度过了十五年的时间,母亲逐渐从现实的人生中退隐出去,井上靖记录的是这个事情。
  史航:这里面,他讲的是一个老年痴呆症的母亲,一个橡皮擦母亲,她拿橡皮擦,擦掉自己的很多东西,她擦掉的东西,我们用什么都没法再描上、补上,补不上了。所以这里面有一种尘埃的重量,书里面特别打动我的一段话是:他说妈妈慢慢记的事少了,忘的事多了,脾气也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是一个任劳任怨的妈妈,现在不是了。妈妈说,以后你跟你爸爸再扫墓上坟的事我就不去了,我这辈子为他做的事挺多了,我看可以了,就这样吧。这可能也是在中国妈妈身上很少见的,中国电视剧里也不可能写这样的妈妈,但她就是这样的。为什么?因为爸爸是个军人,你不知道当初每次带便当的时候,配菜有多辛苦,你不知道他的靴子多难擦。对于一辈子从来没有抱怨过的事,这一刻她却突然失控了。
  父亲走了之后,我竟然无来由地觉得,其实自己身上到处可见父亲影子。每当从屋侧敞廊走下庭院时,我都会和父亲一样,拿脚在那里找木屐。在起居室打开报纸,我们也都是前倾上身读报。伸手拿香烟时,我甚至会因为整个动作太像父亲,下意识赶快把烟放回去。这不就是和父亲完全一样的做法吗?
  ——井上靖《我的母亲手记》
  史航:井上靖的爸爸也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人,军医,少将。战争结束以后,他也没怎么用养老金,回到村子里,不和任何人打交道,也不和别人走动,每天就是做农活,而且就是不想要子女供养,最好不花你们任何钱。然后油盐酱醋都要自己生产,不买副食品,这么一个人,一辈子想不求任何人。你送他任何衣服、被子,他就存在那儿不用,最后井上靖只有一个办法,送父亲吃的。因为不可能让它放在那儿坏掉,他会因为舍不得烂掉而吃,这也算孝敬父亲了。   井上靖的爸爸本身就是一个养子,入赘井上家。爸爸当军人之后,也为家里添置了一些东西,后来生活窘迫又卖掉,但原来的老家具还都在,床、椅子还都在,一件不少。等于说这个养子来到井上家,来来去去,没让家里少什么东西,也没多什么东西。就是这样一个沉默寡言的父亲。井上靖后来因为害怕成为父亲那样的人,就躲着他。父亲这样我就不这样,父亲爱玩什么游戏我就不玩;父亲不爱和人交往,我就天天钻沙龙、跟大家聚会,就要和父亲区别开。
  可是后来发现不对,井上靖回到庭院里想事,用脚划拉找木屐,那个动作跟父亲一模一样;井上靖看报纸,往前哈腰看,和父亲也是一模一样。好几件事都一模一样,习惯动作都像父亲。有时候井上靖在院子里,抬头看着松树,老觉得像在看一个深渊,惊觉父亲也是这样的表情,便看呆住了。这样都一样,那怎么办?他很恐惧。井上靖要是早点明白自己跟父亲那么像,是不是世上真正的知音就是父亲呢?而自己一辈子都在躲着他,没有跟他好好说过话,而再想跟母亲沟通的时候,她却老年痴呆啦。一个门彻底关上了,还有一个虽然没有关上,但已经虚掩着,你也推不开虚掩着的门。所以,这书里面写的人生有很多惆怅的事情。
  井上靖的故事让我想起,我跟我父亲有什么像的地方。我爸爱照相,他用的是海鸥,我爱用手机。我们史家男人打喷嚏的声音都特别大,他在这层楼打一个喷嚏,走廊尽头的教室门会有振动,我哥和我也是,而且都是没法跟人打招呼,所以经常被周围的人抱怨。其实细想起来,你喜欢爸爸或讨厌爸爸都不重要,最后上天让你们长得像,让你们有习惯动作,让你们挠痒痒的方式都一样,上天为什么这么做?好像就是一种提醒,你可以很烦你的爸爸,但是你指着鼻子骂人的时候,忽然发现你们俩不仅姿势一样,连手指头都那么短粗胖,就会有一种又滑稽、又辛酸的东西出现在心里。
  止庵:也可以说这本书是井上靖一个寻根的书,他希望通过母亲重新唤起自己当年的一些记忆,而这个记忆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一会儿能把握,一会儿不能把握,这个十五年就是记录这个过程。其实到最后,他母亲去世了以后,还是不能把握,但这个东西对他来讲,有极大的吸引力,所以他在努力找寻这些事情。
  这个书也是有关子女怎么跟父母相处的一本书,我们从最世俗的意义上讲,讲的是一个人怎么样去跟另一个人相处,这个相处不是咱们意义上的相处。因为井上靖是大作家,他家里边也有钱,生活也过得不错,所以对他来讲,这都不是问题,他在东京住,家里还有别墅,生活没有问题。他有两个妹妹照顾他母亲,一个妹妹累了,就换另一个妹妹,这个关系不是咱们所谓的照顾关系,这跟中国古老的时候是一样的,不是我照顾他,我出钱、出力就行了,而是一个人关注另一个人,这是我们在活人之间最缺少的东西。这本书接触到了人和人之间,特别是亲情之中最深的那个东西,就是关注!
  咱们现在举个例子,社会上很多人有钱了,见到母亲就给个几万块钱,你花去吧,给你包个车,哪儿去玩吧。这不是关注!关注是你拿他的一举一动、一思一想都当个事。这个关注,我认为是已经被世界上的人忘记已久的东西,或者是忽略的东西。一个人照顾父母已经是很难的事,而一个人关注自己的父母,这个事更难。所以我觉得,井上靖的《我的母亲手记》,讲出了亲情中最深的那个东西。
其他文献
春节期间终于把《后宫·甄嬛传》电视剧看完,这是继《红楼梦》、《三国演义》后,我近几年又一从头到尾追随完毕的大陆剧目。  尽管对中间四十到五十多集的编剧手法有意见(感觉中气不足或是换了手),但整体说来,《后宫·甄嬛传》确是砸了重本、质量精良,足以抢夺眼球的商业佳作。  剧目在台湾上映时间比大陆地区晚很多,但媒体与民众也一样“疯”甄嬛,相信大陆已有报导,但似乎没有评论特别讨论。剧中几位演员陆续来台上电
期刊
2009年3月,冯丽丽带着女儿天天,坐在天天爸爸的三轮摩托车上,离开了喧闹繁华的北京,举家搬到了位于郊区的吴各庄,开始了“下乡养儿”的生活。  2014年5月,冯丽丽的教养记录《下乡养儿》出版。这篇巨细靡遗的日记体教养书,最初是分两期连载于《读库》。能得老六垂青的作品,自有其过人之处。即使对于这部作品,读者们褒贬不一,但或许正是这种争议性,赋予了其更多的关注度。老六说,《下乡养儿》“呈现了文字的另
期刊
上海书展的前身,是创办于1987年5月,由上海出版社经营管理协会主办的上海图书交易会,第一届的名称仅仅是“沪版图书订货会”,卖方局限于上海出版社,当年还同时举办了上海首届联合书市。次年起,上海图书交易会开始邀请全国各地出版社共同参加。上海图书交易会一共举办了十七届(1987-2003),其中2003年举办的交易会是“非典”后全国第一次大规模的书业盛会。  自2004年起,上海图书交易会正式更名为“
期刊
有出版人这样理解“通路”:  通路,书可以走通人心的路。  从发行的角度,通路是卖书的“渠道”;但如果从读者的角度来看,通路的意义,无疑是如何让书到达他们的身边。基于开篇所提及的对通路的理解更接近这个专题的出发点,因此我们在行文中,大多选择以“通路”称呼之。  除了书店(无论实体还是网络)以外,在生活的周遭,读者还可以在哪里遇见书?对于不上书店的消费者来说,多一分的提示,或许将产生新的需求。  在
期刊
开阔混同的精神世界:庄子  作者:杨照  出版社:联经  出版时间:2014年4月  杨照读庄子,引入传统中国哲学裡被忽视的逻辑分析,将前人难以理解的细密哲思一一梳理清晰,为我们展示出庄子开阔混同的精神世界。抛开冷硬的课文题解,穿过层层的过度解读,杨照经典讲堂以最贴近历史真实的读法,带你一次读懂两千年前的汉语经典!  四分之三的香港:行山·穿村·遇见风水林  作者:刘克襄  出版社:远流  出版时
期刊
过去,有些孤傲的名字往往隐匿在遥远的他方,只静待少数有缘人去发掘。  莱欧娜·费妮(Léonor Fini,1918~1996),这位堪称二十世纪30年代最丰富多产且最具影响力的超现实主义女画家、舞台设计师及书刊插画家,其作品总是带有某种令人不安的神秘感与强烈的女性意识,时而残酷绝美,时而放荡不羁,仿佛镜子上的裂痕,游离在白天和黑夜、现实和梦幻之间。  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首都),费妮不到一
期刊
在实体书店买过书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经验:同一版本的书,左右手各一册,对比它们的印刷质量、有没有污渍、边角会不会破损;这个过程有时甚至来回几次,端视书架上的数量多寡,直到比较出“目前可以得到的品相最好的一本”。虽然那些瑕疵并非我们造成,但最后的挑选动作,决定了一本可以跟我们回家,而其它继续留在书架上;几轮“汰选”后,总有那么一些一直无法受到青睐,它们也变得更加伤痕累累,最终只能回到出版社的仓库,从
期刊
做了二十八年的出版编辑,经历的时代从铅字排版、照相排版、计算机排版到个人桌上排版,经历了技术大变动的三十年,但不变的是,出书始终是一种意念的表达。  直觉上我们会认为出版是制造书的行业,整个产业链,从出版社、印刷厂、仓储、物流、中盘、书店,大家都绕着书打转。但这只是表面上的描述,如果只看表面,我们很难理解做书的过程里为什么会有各种奇怪的规划或设计。  纸书只是最近这个五百年来,我们习惯采用的方便形
期刊
别人主导的通路,毕竟因卖场经营者对图书业务的认知和态度的差别而决定着出版社和出版物可有多少作为;因此,有不少出版社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试图直接连结终端读者。  针对个人消费者,行之有年的读书俱乐部是其中之一。这种带有直销与会员服务双重性质的销售模式,随着新媒体的崛起而日渐式微,不少出版社取消了此项业务,年轻读者对这种购书渠道更是不甚了了。但对保留读书俱乐部的出版社来说,这依然是与读者直接宣传自身品
期刊
除了日常的、固定空间的图书通路,一年当中总有一些短期的日子、暂借的地点,提供给出版业者一个与读者面对面,展示自身品牌形象和产品的机会。最明显和最受瞩目的,大概就是各个文化重镇每年定期举办的大型书展和读书活动,由于主题明确,到场参观的人群都是出版业的主要目标群体,毫无疑问地成为出版界每年的盛大节日。  而近年来,除了书展这个较为正式、隆重的场合以外,在华人地区逐渐兴起的创意市集也成了出版人一个发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