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声音艺术传播核心价值观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k9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用声音的艺术,集聚社会正能量,传播核心价值观。“最美人物”系列微广播剧运用受众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展现大量凡人善举,弘扬高尚的道德情操,用好人群体点亮了“道德星空”。“最美人物”系列微剧的探索,进一步拓展了微广播剧传播正能量的价值空间。
  【关键词】微剧 核心价值观 传播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构建主流价值观,凝聚社会向心力。在培育、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全国各级党委政府、媒体、民间三架马车并驾齐驱,使“最美人物”不断涌现,“最美现象”蔚然成风,“最美”精神深入人心。而微广播剧(以下简称“微剧”)这一形式,随着“互联网+”的推进,成为呈现“最美人物”的一大特色传播手段,成为新时期媒体传播“最美”精神的成功范例。
  近年来,我国广播界借助微剧这一新的广播文艺形式,在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反响。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广播电视集团2015年联合推出的百部微广播剧《最美浙江人》就是代表性作品之一。《最美浙江人》系列微剧每集5分钟左右,声情并茂地再现了100位“最美浙江人”的感人事迹,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最美浙江人》系列微剧在多个互联网平台上播出,仅“FM93交通之声”微信公众号一周的点播量就达到了每部平均8.4万人次,并成功实现了微剧的调频电波覆盖播放、互联网电脑端链接播放、手机客户端推送播放,实现时空留存、听视觉多维呈现等融媒体宣传功能,把微剧正能量宣传的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充分发挥了广播表现人生、反映现实、启迪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
  一、微剧传播核心价值观渐成热潮
  用广播剧这种文艺形式传播“最美人物”,让“最美人物”成为广播剧的主角,这种探索肇始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台选择2007年全国首届道德模范中的8位和2009年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中的20位,根据他们的事迹先后创作录制了28集广播剧。这些“中国好人”的事迹,通过广播剧的空中舞台走进了人们的心中,再一次感动了中国。根据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部署,这批广播剧还在全国几百家地市级电台播出,实现了节目传播效果的最大化。用微剧讲好“好人”故事,有利于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中央电台微剧的探索,引领带动了各地广播电台用微剧这一融媒体时代的广播剧新品种,传播正能量,唱响好声音的实践。在各级宣传部、文明办的支持下,微剧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为宣传“好人”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波助澜。
  从历届微剧大赛的主题来看,第一届的“畅想未来”、第二届的“美丽中国”、第三届的“中国梦我的梦”,第四届的“欢乐真善美”等,均彰显了微剧在弘扬社会正能量、宣传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
  二、“最美人物”系列微剧的创作传播特色
  微剧篇幅短、选材精、结构巧、含意深,尤其是结尾常常打破俗套,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令人耳目一新。“最美人物”系列微剧无论从题材的选择、结构的安排,还是故事的叙述,都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实践证明,微剧虽然短小,但艺术含量不低,影响力更是不容小觑。
  微剧贵在出新,表现形式、手法、风格必须要多样化。通过放大夸张、制造悬念、突出矛盾,给听众设置自由而广阔的想象空间。所谓水无常态,文无定法。微剧创作也贵在不落俗套,创新出奇。《最美浙江人》系列微剧的创作不仅集纳了浙江全省广播界的精英,更邀请到全国微剧界的众多高手加盟。这些广播人一起激发创新意识,合力打磨精品力作,成就了不少“教科书式”的经典:《中国医生》以小见大,《一家亲》《我有一个好媳妇》的“对比”效果明显,《亏钱不亏本》“剥笋”式的叙述技巧,《血脉相连》《叔叔,您叫什么》的悬念设置,《种桃种梨种春风》的道具运用,《胆小的英雄》的“反差”艺术,《心中的太阳》的时空转换之美,《海浪花》首尾呼应、循环往复的形态之美,《“人”字怎么写》的台词“急转弯”技巧等,在艺术表现力的拓展方面,令人刮目相看。精心、精准、精致、精彩,这些微剧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既有起承转合的浓缩之美,还有主题呈现的“微言大义”。
  小人物,大情怀;小故事,大感动;小微剧,大传播。“最美人物”系列微劇的创作传播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平民视角,增强可信度
  “最美人物”系列微剧以自然亲切、真实可信的方式,挖掘“最美人物”的闪光点,展现“平民英雄”的亲和力,充分体现人性的光辉,塑造了“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典型人物形象。
  2.注重探索创新,增强感染力
  创新是微剧发展的最大动力,要通过机制创新、模式创新、表现手法创新,进一步推动微剧的创作和传播。充分发挥“最美人物”系列微剧事实之“真”与艺术之“美”的双重效应,吸引人、感染人。
  在“互联网+”环境下,微剧这种短小的声音艺术,不仅可以实现网络与广播电台的同步播出,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移动端等融媒体传播,产生“蝴蝶效应”。传播渠道的创新拓展,不仅扩大了微剧的社会影响,也给微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开拓带来了无限可能。
  3.锻炼创作队伍,提升执行力
  在“最美人物”系列微剧创作中,通过自编、自导、自演、自制,编剧、导演、配乐、演播、制作等各个环节的成员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团队的聪明智慧和协作精神全面迸发,对新技术、新平台的应用技能普遍提高,从而也为微剧的振兴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最美人物”系列微剧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有专家指出,不少微剧作品都存在“对白满了,剧情弱了,表演白了,音乐平了”的问题。在“最美人物”系列微剧创作上,更要防止产生这类通病。因为从这些“最美人物”的事迹来看,他们美在平凡、美在善良、美在奉献、美在责任、美在瞬间;从题材分类来看,不外乎敬业奉献、孝老爱亲、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等几个方面;从微剧创作的角度来看,题材、主题类似,内容相同、相似,很难写出新意,尤其很难成为精品。容易陷入题材重复、表现手法单调等怪圈,艺术性和感染力也会大打折扣。因为是系列作品,还要防止创作疲沓的问题。有的号称百部之巨,在质量和品位方面难免比较“简约”,甚至粗制滥造,滥竽充数。要防止和避免“四化”,即叙述概念化、人物脸谱化、情节模式化、作品说教化。所以,创作“最美人物”系列的微剧,一定要强调真实性,从创意选材、结构布局、矛盾冲突、演员演播、声效设计、音乐表现等多方面狠下功夫,充分体现语言、声效、音乐等广播“三要素”特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断提升作品的表现力、感染力和传播力。   四、微剧传播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
  1.突出故事选择
  微剧人物少、时间短、情节简单,必须截取与“最美人物”相关的一个故事、一个场景甚至一个片段进行“放大”。选取一个独特的视角,从小处入手进行构思和创作,以使剧情显得集中明快。
  2.突出结构安排
  微剧虽然短小,布局单纯,但仍应该讲究“起承转合”。受时间所限,微剧的结构要讲究一个“巧”字,巧妙地选择切入点,追求结尾的艺术效果,力求出人意料,回味无穷,寓意深刻,充分展现微剧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
  3.突出戏剧冲突
  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和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段。微剧不可能像传统广播剧那样将剧情缓缓铺开,它需要将戏剧情节以及戏剧冲突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呈现出来。因此,把握好主要矛盾冲突是深入挖掘主题的关键环节。
  4.突出人物刻画
  展现“最美人物”的鲜明个性,关键是突出人性的闪光点,要运用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对照映衬、环境渲染、独白抒写、旁白补叙等艺术手段,力求人物个性突出,血肉丰满。
  5.突出细节展现
  用生动丰富的故事细节,去塑造典型人物,让典型人物立起来。以小见大,展现“最美人物”的最美情操,表达深刻的主题思想,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6.突出音效呈现
  声音是微剧的唯一呈现手段,音响效果对于微剧的重要性来说是首当其冲的,要通过语言、音乐、音响和谐有效的组合,来烘托气氛、表现剧情、刻画人物、实现时空转换、推动剧情变化。
  7.突出工匠精神
  微剧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来演绎一个精彩故事,表现一个人物形象,对剧本的文学性、戏剧性,录制的艺术性、技术性有着极高的要求。需要创作者秉承工匠精神,精耕细作,精益求精,更好地传播“最美”精神。
  五、结语
  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用声音的艺术传播核心价值观,用微剧弘扬“最美人物”正是因势而为。“最美人物”系列微剧的探索意义,进一步拓展了微剧产业传播正能量的价值空间。
  微剧是时代的产物,希望更多的广播人把目光投向火热的现实,投向身边的“草根英雄”,创作出更多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微剧作品,更好地传播“最美”精神,让好人善举见于形,感于心,践于行。
  参考文献
  1.孙树凤:《捕捉典型人物 唱響时代强音》,央广网,http://www.cnr.cn/gbyj/bar/20100319/t20100319_506177879.html.
  2.吕卉:《微剧,重磅来袭——微广播剧创作谈》,央广网,http://www.cnr.cn/gbyj/djt/201401/t20140113_514635295.html.
  3.关玲:《现实题材广播剧的艺术化表现》,央广网,http://www.cnr.cn/gbyj/yuebao/201406/t20140630_515758725.html.
  4.董传亮等主编:《融合,广播的使命》,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年10月第1版。
  5.夏慧庆:《用“最美”人物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听纵横》,2015年第3期。
  6.张华:《“微广播剧”+“互联网”弘扬“正能量”——从“北仑好人”系列微广播剧的有效传播说开去》,《视听纵横》,2016年第6期。
  (本文系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2016年度学术理论研究项目立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艺术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ZGLH018。)
  (作者单位:浙江省余姚市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李静)
其他文献
【摘要】从理论层面分析并解决法制类广电节目尤其是电视节目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准确认识法制类节目所蕴含的矛盾关系,坚持尊重人格尊严原则、坚持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原则,准确理解媒体报道与司法公正之间的关系,加强对职业划分和伦理、专业要求的再认识等,使法制类广电节目在媒介融合时代占领舆论阵地,发挥正确的导向功能。  【关键词】法治 法制类节目 人格尊严 公共利益 司法公正 公信力  【中圖分类号】G222
期刊
【摘要】广播的产业融合是当下研究的重中之重。地方电台开办旅游频率、旅游节目,与当地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听友网民互动合作,发挥地域旅游资源优势,打通行业壁垒,建立地方广播联盟,叠加品牌效应,探索广播改革之路。本文通过田野调查、访谈和案例分析,以安徽交通广播“媚力旅游工作室”,合肥电台新闻综合广播“飞越城市”节目作为观察对象,分析区域广播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种新形态,即“广播+旅游”的区域融合形态、行
期刊
来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官网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3月13日发布《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2017年度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建设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申请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显示,总局定于近期开展2017年度网络視听节目内容建设扶持项目评审工作,并给予专项资金补助。设“优秀原创节目”“重大宣传项目”“台网融合案例”“传播创新产品”“优秀内容管理项目”“重点推广项目”“优秀研究成果”等
期刊
【摘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中央电台)对港澳节目中心广州节目制作室制作的公益广告《水脏了,该用什么洗?》获得2016年亚广联奖公益广告类推荐奖。评委评价:“(本节目)从孩子的角度对用水的场景进行提问、以对话为载体的形式富有创新性。”本文通过回顾、思考采访制作过程,从公益广告的社会性、人本性、真实性等方面论述了该作品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社会人本 真实 环保 水  【中图分类号】G222
期刊
【摘要】传统广电媒体是“一对众”单向传播为特点的媒体,其与受众关系通常被认为是弱连接关系,因此也有人认为这正是传统媒体很难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媒体竞争的原因。然而,只要找到和受众的强连接关系,传统媒体一样可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立足。传统广电如何来建立强连接?本文通过案例分析从“找到痛点”“重新定位主持人角色”“跳出FM做广播”“今日头条的启示”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强连接 广播 互联网
期刊
【摘要】在媒体融合发展浪潮中,传统广播应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品牌公信力和声音内容资源优势,依托新媒体技术平台,创造出更多的人性化服务,积极探索新型业务,创造新的经营增长点。本文结合广东佛山电台自助声导游项目的探索实践,系统阐述了广播与新媒体融合的趋势和自助声导游项目的实施意义,介绍了项目平台架构与核心优势、案例成果与数据分析,并对项目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媒体融合 声音导游 用户数据 “互
期刊
如何把广播打造成“多媒体、多通道、双向传播”的全新融媒体广播形态,为广播打开一条新的发展之路?笔者认为,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融媒体广播生态业务体系,真正实现调频(FM)广播和新媒体之间通道、业务、经营、内容、生产以及数据的融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终达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目标。  1.建立新媒体广播发布平台,实现IP(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通道的融合  相对于传统FM广播,我们把基于网
期刊
【摘要】媒体融合下的广播电台运营需要创新营销模式,丰富产品。要有灵活多变的软性植入,有计划的燃爆宣传和广告代理公司的深度融合,线上线下高效配合,建立广告档案,不断分析研判,加强视频在广播营销中的运用,等等,这些都是广播营销的新策略,值得广播人尝试探索。  【关键词】媒体融合 广播营销 软性植入 宣传 线上线下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在经济增速换档的新常态下,传统媒体市场需求
期刊
来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官网  3月14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持证机构名单。据统计,截至2016年12月31日,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持证机构共588家。其中,电台、电视台包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北京广播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包括:中国新闻社、环球时报、中国青年报社、检察日报社等;视频网站有爱奇艺、乐视网、搜狐、风行网、合一等;影视制
期刊
2016年美国传统新闻业强劲复苏。《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印刷版和数字版订户均出现多年未见的显著增长,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等新闻频道的收视率更是创下歷史新高。传统主流媒体市场逆势上扬,表明公众对高品质新闻的需求以及为此付费的意愿并未消退,也预示着传统主流媒体“信息把关人”和“公众守望者”角色的回归。  传统媒体重振雄风并非沿袭过去的老路,从社交媒体借鉴新技术手段和传播理念,是实现新闻生产全链条再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