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教学目标上,高职院校与基础教育相比差异性颇多.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和具体方法探索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可从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入手,深化数学文化和思维,密切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活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建构多元化的学习方法.教师可通过“嵌入生活思维,涵养数学文化”“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做合一’”“探究学习小组化,成果分享互助化”等教学策略,实现数学教学方法由传授知识向方法建构转变,由解决问题转向探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在原有数学学习的基础上,逐步适应“理论—实践—应用”的数学学习方式.
【关键词】生活教育;高校数学;新视角
一、前 言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数学源于生活中的发现和总结,服务于生活改造,指向现代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念遥相呼应,价值指向对自然、社会之改造.高等学校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数学教育,需要指向数学应用的数学教学与研究体系,充分利用代数、立体几何、函数、微积分等内容相互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性,突破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在数学课堂融入生活化理念,强化对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对待数学学习所独有的生活化思维方式,让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回归生活,面向现代生活,服务职业发展需求.
二、嵌入生活思维,涵养数学文化
培养数学思维是高等学校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数学学科中完善数学思维的方式很多,而基于生活实践完善数学思维的途径和方法亟待完善.对学生数学学习而言,教师宜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如何探寻数学思想与生活的联系,无疑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多样化的理念,转变思维,拓宽视野,寻找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文化,增强数学文化的感染力,找寻生活中的数学原理,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时,教师以“某种流感病毒,以每小时传染一人的速度在某市进行传播,若无任何预防措施,那么一天以后会有多少人感染流感呢?”建构问题引导,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为224,得出算式和最终结果.然后以“这个数值究竟有多大”引发思考.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前提下,不借助现代的科技手段是不可能很快地知道这个数值是多少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学科之间的融合来近似地得到这个数值.为了使得学生更加贴切地知道此数的大小,利用生活中所掌握的二进制常识很容易得到210=1024≈1000=103这个算式,而224这个算式就可以转化为224=24·(210)2,又由前面得出的算式210≈103,所以此算式可以转化为224≈24·(103)2=16·106这个约数.学生立刻感叹这个数值很大.这个呈几何级数上涨的数字给学生的印象非常深刻,提高了其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的兴趣.
这道例题符合学生当下的生活情境,利用数学问题的生活化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答此题的参与度,得出的数字近似值直观而令人震撼,再对应当地当年的人口总数,学生不难发现数据的可怕和不控制病毒传播的可怕,这就再一次激起了学生探究数学模型的积极性,在调动主体性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依此类推,举一反三,高职院校数学教育中类似的数学问题很多,大都可以与生活中的实例融合起来,以开放性的体系构建新型的数学模型.可见,基于生活化问题建构良性的数学学习发展,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体悟数学理论和方法,拓展或整合数学学科资源,优化教学方法,这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三、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做合一”
高职院校学生数学学习内容覆盖面比较广,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将已知的数学知识应用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变革方面.信息化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它构成了新的生活方式,日臻改变着诸多领域的运营模式,促进各行各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化技術与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已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枯燥局面,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教学流程实现了优化.不容忽视的是,当下依然有教师在教学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为主要资源构建课堂,忽视现代信息技术及其生成的新方式对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导致教学课堂改革与发展滞后于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陶行知先生强调“与时俱进”,要用好的生活影响学生,使学生产生“向前向上”的生活力.新形势下,数学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关注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跟随时代,乘势而上,以自身信息化技术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为数学课堂现代化注入新鲜的血液.例如,在“指数函数”的教学中,教师基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利用几何画板、电子白板等工具,边讲边作图,与学生一同建构出数学模型,并以数学模型为基础,增强讲解中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从而引出了指数函数的定义和指数函数的性质.尤其是学生在操作几何画板和电子白板的过程中,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操作性,兴趣点、主体性被充分调动,在“亲知”“闻知”“说知”的互动过程中,提高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可见,基于信息化融合的师生“教学做合一”教学相长的模式能够彰显数学与生活的契合程度,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双向联动,实现师生“教学研”的有效融合.
四、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基于生活的数学问题是建构数学问题生活化的基本逻辑.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点、可转化性是核心;生成和现实学生的体验,建立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师生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模式是关键.在生活实际中寻找数学题材,既需贴近生活,又要有数学意义;既需基于学生的经验和已知,又要激发创设生动数学情境的价值;既能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又需指向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既有利于鼓励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可见,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是一个智慧化的过程,能够促成学生感受数学魅力,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五、探究学习小組化,成果分享互助化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方法的核心是“即知即传”,其操作的关键在先学后教和“连环教学法”.数学学习需要焕发精神、合作探究和学习成果分享.在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基于“小先生制”生成“即知即传”和互助连环的数学课堂学习方式是很有价值的.该方法以先掌握数学学习内容的学生为中心,在“知”“传”和分享的互动融合中,生成学生的思考、合作探究和互助分享,生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合作探究学习氛围,教师则成为这一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辅导者,形成“大先生”与“小先生”的互动,在平等的对话中释放“助力”,帮助学生克服“阻力”,融合师生关系,建构民主和谐的环境.例如,在“指数函数”的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自助产生“小先生”.“小先生”的任务有:(1)积极组织成员预习指数函数,汇总成员提出的疑难问题,矫正组员合作学习的不良习惯;(2)“小先生”讲解学习内容,就预习中的疑难问题展开组内讨论;(3)汇总组内问题的不同解答,做好班级内交流的准备;(4)在班级成果汇报中分享小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及其收获.在成果分享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归纳,基于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形成引导与适度点拨结合、“小先生”与学生互动、知识点与难点融合、过程方法与学习效果匹配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小先生”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还可以延伸到课外.“小先生”在课外做好“学困生”的小老师,课前、课后帮助辅导学困生,形成“生教生”的辅导模式.可见,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实现数学学科学习按照“预习—课堂—课后”模式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在获得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又可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相长局面.
六、“教学做”趋向合一,核心素养取向综合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的“生活法”“教学法”.他曾针对传统教授法指出:“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法、学法、做法应当是合一的”,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不应该分离,核心是“做上教,做上学”.例如,在“指数函数”的教学中,在教学流程中建构数学模型之后,教师安排学生作图,学生利用生活中流感病毒的实例,得出指数函数的雏形并在作图纸上画出图像,在此基础上,学生将所得充分地表达出来.如此做法,教师将教和学、学和做、教和做进行了无缝衔接,任务驱动下的“教学做”促进学生沉浸在愉快学习过程中并完成对知识的发现、理解和掌握.可见,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发现构建“教学做合一”的知识点或核心问题,将学生的教、学、做集中在一个问题解决的平台上,实现教、学、做在数学学习中的不同功能并生成一定的学习效果.
七、小 结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数学教学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仍有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是实现生活与数学教育有机结合的两个重要渠道,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对学生活用数学知识理解生活、解决生活问题颇为重要.以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能够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贴近生活、符合生活经验,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方法,生成更加灵活的、指向生活和实际工作的运用数学理念.学生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影子、数学的信息、数学的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给了我们学习数学的生活大视野、“教学做合一”的好方法、“小先生”式的合作探究启示,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探究和学生的数学学习,可以改变传统数学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弊端,深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真正把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生活教育;高校数学;新视角
一、前 言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数学源于生活中的发现和总结,服务于生活改造,指向现代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念遥相呼应,价值指向对自然、社会之改造.高等学校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数学教育,需要指向数学应用的数学教学与研究体系,充分利用代数、立体几何、函数、微积分等内容相互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性,突破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在数学课堂融入生活化理念,强化对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对待数学学习所独有的生活化思维方式,让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回归生活,面向现代生活,服务职业发展需求.
二、嵌入生活思维,涵养数学文化
培养数学思维是高等学校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数学学科中完善数学思维的方式很多,而基于生活实践完善数学思维的途径和方法亟待完善.对学生数学学习而言,教师宜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如何探寻数学思想与生活的联系,无疑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多样化的理念,转变思维,拓宽视野,寻找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文化,增强数学文化的感染力,找寻生活中的数学原理,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时,教师以“某种流感病毒,以每小时传染一人的速度在某市进行传播,若无任何预防措施,那么一天以后会有多少人感染流感呢?”建构问题引导,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为224,得出算式和最终结果.然后以“这个数值究竟有多大”引发思考.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前提下,不借助现代的科技手段是不可能很快地知道这个数值是多少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学科之间的融合来近似地得到这个数值.为了使得学生更加贴切地知道此数的大小,利用生活中所掌握的二进制常识很容易得到210=1024≈1000=103这个算式,而224这个算式就可以转化为224=24·(210)2,又由前面得出的算式210≈103,所以此算式可以转化为224≈24·(103)2=16·106这个约数.学生立刻感叹这个数值很大.这个呈几何级数上涨的数字给学生的印象非常深刻,提高了其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的兴趣.
这道例题符合学生当下的生活情境,利用数学问题的生活化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答此题的参与度,得出的数字近似值直观而令人震撼,再对应当地当年的人口总数,学生不难发现数据的可怕和不控制病毒传播的可怕,这就再一次激起了学生探究数学模型的积极性,在调动主体性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依此类推,举一反三,高职院校数学教育中类似的数学问题很多,大都可以与生活中的实例融合起来,以开放性的体系构建新型的数学模型.可见,基于生活化问题建构良性的数学学习发展,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体悟数学理论和方法,拓展或整合数学学科资源,优化教学方法,这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三、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做合一”
高职院校学生数学学习内容覆盖面比较广,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将已知的数学知识应用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变革方面.信息化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它构成了新的生活方式,日臻改变着诸多领域的运营模式,促进各行各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化技術与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已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枯燥局面,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教学流程实现了优化.不容忽视的是,当下依然有教师在教学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为主要资源构建课堂,忽视现代信息技术及其生成的新方式对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导致教学课堂改革与发展滞后于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陶行知先生强调“与时俱进”,要用好的生活影响学生,使学生产生“向前向上”的生活力.新形势下,数学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关注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跟随时代,乘势而上,以自身信息化技术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为数学课堂现代化注入新鲜的血液.例如,在“指数函数”的教学中,教师基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利用几何画板、电子白板等工具,边讲边作图,与学生一同建构出数学模型,并以数学模型为基础,增强讲解中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从而引出了指数函数的定义和指数函数的性质.尤其是学生在操作几何画板和电子白板的过程中,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操作性,兴趣点、主体性被充分调动,在“亲知”“闻知”“说知”的互动过程中,提高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可见,基于信息化融合的师生“教学做合一”教学相长的模式能够彰显数学与生活的契合程度,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双向联动,实现师生“教学研”的有效融合.
四、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基于生活的数学问题是建构数学问题生活化的基本逻辑.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点、可转化性是核心;生成和现实学生的体验,建立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师生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模式是关键.在生活实际中寻找数学题材,既需贴近生活,又要有数学意义;既需基于学生的经验和已知,又要激发创设生动数学情境的价值;既能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又需指向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既有利于鼓励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可见,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是一个智慧化的过程,能够促成学生感受数学魅力,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五、探究学习小組化,成果分享互助化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方法的核心是“即知即传”,其操作的关键在先学后教和“连环教学法”.数学学习需要焕发精神、合作探究和学习成果分享.在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基于“小先生制”生成“即知即传”和互助连环的数学课堂学习方式是很有价值的.该方法以先掌握数学学习内容的学生为中心,在“知”“传”和分享的互动融合中,生成学生的思考、合作探究和互助分享,生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合作探究学习氛围,教师则成为这一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辅导者,形成“大先生”与“小先生”的互动,在平等的对话中释放“助力”,帮助学生克服“阻力”,融合师生关系,建构民主和谐的环境.例如,在“指数函数”的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自助产生“小先生”.“小先生”的任务有:(1)积极组织成员预习指数函数,汇总成员提出的疑难问题,矫正组员合作学习的不良习惯;(2)“小先生”讲解学习内容,就预习中的疑难问题展开组内讨论;(3)汇总组内问题的不同解答,做好班级内交流的准备;(4)在班级成果汇报中分享小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及其收获.在成果分享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归纳,基于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形成引导与适度点拨结合、“小先生”与学生互动、知识点与难点融合、过程方法与学习效果匹配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小先生”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还可以延伸到课外.“小先生”在课外做好“学困生”的小老师,课前、课后帮助辅导学困生,形成“生教生”的辅导模式.可见,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实现数学学科学习按照“预习—课堂—课后”模式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在获得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又可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相长局面.
六、“教学做”趋向合一,核心素养取向综合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的“生活法”“教学法”.他曾针对传统教授法指出:“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法、学法、做法应当是合一的”,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不应该分离,核心是“做上教,做上学”.例如,在“指数函数”的教学中,在教学流程中建构数学模型之后,教师安排学生作图,学生利用生活中流感病毒的实例,得出指数函数的雏形并在作图纸上画出图像,在此基础上,学生将所得充分地表达出来.如此做法,教师将教和学、学和做、教和做进行了无缝衔接,任务驱动下的“教学做”促进学生沉浸在愉快学习过程中并完成对知识的发现、理解和掌握.可见,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发现构建“教学做合一”的知识点或核心问题,将学生的教、学、做集中在一个问题解决的平台上,实现教、学、做在数学学习中的不同功能并生成一定的学习效果.
七、小 结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数学教学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仍有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是实现生活与数学教育有机结合的两个重要渠道,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对学生活用数学知识理解生活、解决生活问题颇为重要.以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能够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贴近生活、符合生活经验,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方法,生成更加灵活的、指向生活和实际工作的运用数学理念.学生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影子、数学的信息、数学的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给了我们学习数学的生活大视野、“教学做合一”的好方法、“小先生”式的合作探究启示,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探究和学生的数学学习,可以改变传统数学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弊端,深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真正把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