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语境下传统媒体对公共新闻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诸多困难阻碍了其深入发展,而网络对其实践由于网络赋予公众不再依赖传统大众媒体的特性,获得了深厚的公众基础,并呈繁荣局面。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公共新闻在网络的实践并参照国外经验考量,把公共新闻的实质特点公共性作为切入点,阐述了公共新闻在我国网络实现公共性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认为公共性的实现是在中国现实语境下促进公共新闻向深入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公共新闻 网络 公共性
公共新闻在我国经历了从1999年概念引入介绍,到2004年蔡雯教授一系列研究文章发表使其迅速成为新闻传播研究的热点,再到2005—2006年其在我国研究的繁荣与实践发展,如今呈深入发展趋势。当前对公共新闻实践与传统媒体不温不火、掣肘颇多不同,网络中呈现信息向荣局面。国家主导的媒体发展格局中,公共新闻在网络的实践正获得不断扩大的公众基础,这把政府和公众有效联系起,使公共性得到真实体现,并与传统媒体对其实践互为促进。
一、我国公共新闻在网络中的表现
我国公共新闻在网络中的实践,相较于传统媒体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公众参与度,公众不再依赖传统大众媒体发表意见。具体表现有网络论坛和新闻网民生栏目等,并有参与式新闻趋向,这与公民新闻共同营造了相较宽松的网络公共空间。
首先,网络开放包容、即时互动克服了公共新闻对传统大众媒体的依赖,最大程度实现了参与互动。其次,网络问政式公共新闻在网络中拥有坚实的公众基础以及广泛社会覆盖和影响,并为传统媒体提供了丰富信息。再次,网络中公共新闻议程设置主体向公众扩展、议程也多样化,改变了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议题设置方式。最后,网络中公共新闻营造了渐次延展的公共空间,与公民新闻共同打造了网络公共性在公众的心理认可。
社会转型时期公众急需公共权益的保护,而对于参与式新闻和公民新闻来说,传播主体并非都能以公众为基本立场,反映社会精英观点的新闻也是客观存在的,虽然一定程度上参与式新闻较公共新闻有了新发展和深化,但并不能代替公共新闻的社会作用,促进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和问题解决。现实是任何一种报道方式不可能承担起被寄望的所有社会责任,笔者认为媒介公共性的体现是所有媒体多样行为努力的结果,公共新闻在网络的发展承担了公共性的延展,但终究不能实现全部。
二、我国网络中公共新闻对于媒介公共性的体现
国外公共新闻沿袭了新闻传播研究将公共性作为关注核心的传统,一直是围绕媒介公共性主题而展开思考、实践的。哈贝马斯将公共性作为理解公共领域的核心范畴,认为与私人领域相对立存在以大众传媒为主要工具的批判空间;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受众参与理论,也是围绕公共性与商业利益的冲突、对政府依赖的反思与博弈的成果,公共新闻的宗旨也与此相关,因此在我国发展公共新闻,对公共性的这一宗旨必须正视。
(一)我国新闻媒体在改革进程中公共性进一步体现
在我国新闻改革过程中,媒体公共性越来越明显。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从确立单一的机关媒体为核心的媒介结构,到形成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品种、多层次媒介并存格局,新闻媒体不再是单纯的阶级工具,它成为政治、经济、社会事业建设的参与者和社会责任的承担者,公共事务自然在其关注范围之内。新闻媒体从事业性质发展到“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再到媒介集团企业化,走进市场的前提是必须为社会公众报道新闻、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不只是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宣传。因此关注公共事务成为新闻媒体改革成果中公共性的明显体现,网络的开放和互动作为改革成果,也为公共性进一步体现延展了空间,更重要的是在改革进程中公众意识逐步觉醒,这在媒体尤其在网络中得以明显体现。
(二)网络中公共新闻实践对公共性的实现可能
首先,网络中公共新闻实践不会因为媒体制度结构以国家主导,而导致公共性的必然失去,二者不矛盾。我国实行党管媒体的原则,而新闻事业任务是与作为执政党的使命相统一的,同样是要保证最广大人民利益,即网络也应为党领导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服务,这必然要求执行喉舌任务还要体现人民性,不能放弃公共性,这成为公共新闻在网络推行的制度和理论基础。
其次,从我国媒体整体格局看,实行多品种、多层次媒体的配置,功能相互补充。网络在此格局中既有传统媒体的部分映射,也有对传统媒体功能的补充或延伸,在公共新闻实践上也形成了互补和延伸。人民网等开通论坛、新闻网的民声栏目、政务意见网络征集、博客空间、媒体微博等,这证明网络中也有渐次展开的层次性,这种公共空间为公共新闻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和养分。
再次,网络成为培育公民意识的重要领域,公共新闻在网络中拥有不断发展的公众基础。当前社会力量已经成长为国家主导下事业建设不能忽视的部分,同时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和利益明显分化的状况,公众自主意识明显增强。据统计,截止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4.85亿,微博用户从2010年底的6311万增长到1.95亿,网络中对权益保护的呼声已经日益成为政府不能忽视的力量,网民数量的增长为公共新闻发展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潜在参与者。微博在公共事件参与上的作用证实了网络中发展公共新闻的公众优势,7.23温州高铁出轨事件,网络为公众提供了对官方消息质疑和表达意见的平台,满足了公民对公共事件的参与,网络使公共新闻对公共性的彰显和实现成为可能。
三、公共空间的建构:网络中公共新闻的推进实施
从国外新闻媒体发展历史看,私有制和公共体制都有对公共性追求的经验,私有媒体制的商业运行,公共模式以试听费为主、国家补贴为辅来避免商业利润的过度追求,然而这并未改变对公共性的担忧,因此不能说哪种制度更适合,倒是国外改以从报道内容和方式角度入手,将公众纳入到新闻传播的主体中来,这在保障公共性的实现是一大步。我国媒体从事业单位向现代企业集团发展过程中,国有属性是不变的,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与公共性目标不矛盾。网络中公共新闻对公共性的实现,关键是充分利用网络中渐次延伸的公共空间,为公众提供相对自由表达意见的平台。
首先,培育公众意识,消解议程设置局限性。教育公众提高公共意识需要政府、公众、媒体等多方承担,而从法治层面、公众素质和媒介素养提高方面成为途径。要将政府、公众、专家的意见作为平等信息源对待,既要认识到公众意见也有经验性、多样性,也要意识到专家意见也不能适应任何情况。在自上而下的传统行事方式已在网络中受到颠覆的当今,来自网络的监督成为政府必须面对的事实。因此要打破议题设置范围的限制,让公众成为议程设置的参与者,且要防止媒體单方面从商业利益考虑,防止公众忽视国家利益的不理智。
其次,公共新闻的协商实现方式。在网络中营造讨论平台,实行网络公共新闻的公开讨论、处理和反馈成为关键。对公共事务责任单位实行评估督促机制,放开身份设置障碍,实行网上结果公布,在监督下实现公开公正,以此达到社会信息健康流动。这需要引入秩序监督机制,规范公共新闻发展。
再次,我国并没有如美国得到社会的基金资助、公共新闻奖鼓励、社会团体支助等,应该说这对美国形成公共新闻运动发挥了很大作用,而我国没有如此传统。鉴于各种项目支持的社会价值,启发我们争取政府支持,促进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创新发展。
四、结语
公共新闻核心价值是关注公共事务,谋求问题解决。它对客观主义原则的挑战成为人们质疑的理由,相对于新闻专业规范、维护新闻自治边界,应该考虑更多的是社会责任与角色。在我国网络中公共新闻的发展已逐渐融入社会环境,传播主体公众化,影响不断扩大并形成了坚实的基础。公众可以不再依赖传统大众媒体而自主发表意见,讨论公共事务,影响解决进程,成为其实践发展的拐点,改变了新闻媒体的发展历史。网络中公共新闻将监督放在公众手里,满足对公共利益的诉求,这有助于民主进程的发展,并形成公共舆论空间,缓和社会矛盾。
参考文献:
[1]蔡雯.“公共新闻”: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探析美国“公共新闻”及其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4 年第 1 期.
[2]蔡雯.美国“公共新闻”的历史与现状(上、下)—对美国“公共新闻”的实地观察与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5年第1、2期.
[3]郑保卫、樊亚平.我国公共新闻的回顾与前瞻[J],新闻记者,2008年第8期.
[4] (美)坦尼·哈斯著.曹进译,公共新闻研究:理论、实践与批评[M],华夏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
刘昆鹏,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
[关键词] 公共新闻 网络 公共性
公共新闻在我国经历了从1999年概念引入介绍,到2004年蔡雯教授一系列研究文章发表使其迅速成为新闻传播研究的热点,再到2005—2006年其在我国研究的繁荣与实践发展,如今呈深入发展趋势。当前对公共新闻实践与传统媒体不温不火、掣肘颇多不同,网络中呈现信息向荣局面。国家主导的媒体发展格局中,公共新闻在网络的实践正获得不断扩大的公众基础,这把政府和公众有效联系起,使公共性得到真实体现,并与传统媒体对其实践互为促进。
一、我国公共新闻在网络中的表现
我国公共新闻在网络中的实践,相较于传统媒体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公众参与度,公众不再依赖传统大众媒体发表意见。具体表现有网络论坛和新闻网民生栏目等,并有参与式新闻趋向,这与公民新闻共同营造了相较宽松的网络公共空间。
首先,网络开放包容、即时互动克服了公共新闻对传统大众媒体的依赖,最大程度实现了参与互动。其次,网络问政式公共新闻在网络中拥有坚实的公众基础以及广泛社会覆盖和影响,并为传统媒体提供了丰富信息。再次,网络中公共新闻议程设置主体向公众扩展、议程也多样化,改变了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议题设置方式。最后,网络中公共新闻营造了渐次延展的公共空间,与公民新闻共同打造了网络公共性在公众的心理认可。
社会转型时期公众急需公共权益的保护,而对于参与式新闻和公民新闻来说,传播主体并非都能以公众为基本立场,反映社会精英观点的新闻也是客观存在的,虽然一定程度上参与式新闻较公共新闻有了新发展和深化,但并不能代替公共新闻的社会作用,促进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和问题解决。现实是任何一种报道方式不可能承担起被寄望的所有社会责任,笔者认为媒介公共性的体现是所有媒体多样行为努力的结果,公共新闻在网络的发展承担了公共性的延展,但终究不能实现全部。
二、我国网络中公共新闻对于媒介公共性的体现
国外公共新闻沿袭了新闻传播研究将公共性作为关注核心的传统,一直是围绕媒介公共性主题而展开思考、实践的。哈贝马斯将公共性作为理解公共领域的核心范畴,认为与私人领域相对立存在以大众传媒为主要工具的批判空间;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受众参与理论,也是围绕公共性与商业利益的冲突、对政府依赖的反思与博弈的成果,公共新闻的宗旨也与此相关,因此在我国发展公共新闻,对公共性的这一宗旨必须正视。
(一)我国新闻媒体在改革进程中公共性进一步体现
在我国新闻改革过程中,媒体公共性越来越明显。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从确立单一的机关媒体为核心的媒介结构,到形成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品种、多层次媒介并存格局,新闻媒体不再是单纯的阶级工具,它成为政治、经济、社会事业建设的参与者和社会责任的承担者,公共事务自然在其关注范围之内。新闻媒体从事业性质发展到“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再到媒介集团企业化,走进市场的前提是必须为社会公众报道新闻、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不只是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宣传。因此关注公共事务成为新闻媒体改革成果中公共性的明显体现,网络的开放和互动作为改革成果,也为公共性进一步体现延展了空间,更重要的是在改革进程中公众意识逐步觉醒,这在媒体尤其在网络中得以明显体现。
(二)网络中公共新闻实践对公共性的实现可能
首先,网络中公共新闻实践不会因为媒体制度结构以国家主导,而导致公共性的必然失去,二者不矛盾。我国实行党管媒体的原则,而新闻事业任务是与作为执政党的使命相统一的,同样是要保证最广大人民利益,即网络也应为党领导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服务,这必然要求执行喉舌任务还要体现人民性,不能放弃公共性,这成为公共新闻在网络推行的制度和理论基础。
其次,从我国媒体整体格局看,实行多品种、多层次媒体的配置,功能相互补充。网络在此格局中既有传统媒体的部分映射,也有对传统媒体功能的补充或延伸,在公共新闻实践上也形成了互补和延伸。人民网等开通论坛、新闻网的民声栏目、政务意见网络征集、博客空间、媒体微博等,这证明网络中也有渐次展开的层次性,这种公共空间为公共新闻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和养分。
再次,网络成为培育公民意识的重要领域,公共新闻在网络中拥有不断发展的公众基础。当前社会力量已经成长为国家主导下事业建设不能忽视的部分,同时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和利益明显分化的状况,公众自主意识明显增强。据统计,截止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4.85亿,微博用户从2010年底的6311万增长到1.95亿,网络中对权益保护的呼声已经日益成为政府不能忽视的力量,网民数量的增长为公共新闻发展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潜在参与者。微博在公共事件参与上的作用证实了网络中发展公共新闻的公众优势,7.23温州高铁出轨事件,网络为公众提供了对官方消息质疑和表达意见的平台,满足了公民对公共事件的参与,网络使公共新闻对公共性的彰显和实现成为可能。
三、公共空间的建构:网络中公共新闻的推进实施
从国外新闻媒体发展历史看,私有制和公共体制都有对公共性追求的经验,私有媒体制的商业运行,公共模式以试听费为主、国家补贴为辅来避免商业利润的过度追求,然而这并未改变对公共性的担忧,因此不能说哪种制度更适合,倒是国外改以从报道内容和方式角度入手,将公众纳入到新闻传播的主体中来,这在保障公共性的实现是一大步。我国媒体从事业单位向现代企业集团发展过程中,国有属性是不变的,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与公共性目标不矛盾。网络中公共新闻对公共性的实现,关键是充分利用网络中渐次延伸的公共空间,为公众提供相对自由表达意见的平台。
首先,培育公众意识,消解议程设置局限性。教育公众提高公共意识需要政府、公众、媒体等多方承担,而从法治层面、公众素质和媒介素养提高方面成为途径。要将政府、公众、专家的意见作为平等信息源对待,既要认识到公众意见也有经验性、多样性,也要意识到专家意见也不能适应任何情况。在自上而下的传统行事方式已在网络中受到颠覆的当今,来自网络的监督成为政府必须面对的事实。因此要打破议题设置范围的限制,让公众成为议程设置的参与者,且要防止媒體单方面从商业利益考虑,防止公众忽视国家利益的不理智。
其次,公共新闻的协商实现方式。在网络中营造讨论平台,实行网络公共新闻的公开讨论、处理和反馈成为关键。对公共事务责任单位实行评估督促机制,放开身份设置障碍,实行网上结果公布,在监督下实现公开公正,以此达到社会信息健康流动。这需要引入秩序监督机制,规范公共新闻发展。
再次,我国并没有如美国得到社会的基金资助、公共新闻奖鼓励、社会团体支助等,应该说这对美国形成公共新闻运动发挥了很大作用,而我国没有如此传统。鉴于各种项目支持的社会价值,启发我们争取政府支持,促进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创新发展。
四、结语
公共新闻核心价值是关注公共事务,谋求问题解决。它对客观主义原则的挑战成为人们质疑的理由,相对于新闻专业规范、维护新闻自治边界,应该考虑更多的是社会责任与角色。在我国网络中公共新闻的发展已逐渐融入社会环境,传播主体公众化,影响不断扩大并形成了坚实的基础。公众可以不再依赖传统大众媒体而自主发表意见,讨论公共事务,影响解决进程,成为其实践发展的拐点,改变了新闻媒体的发展历史。网络中公共新闻将监督放在公众手里,满足对公共利益的诉求,这有助于民主进程的发展,并形成公共舆论空间,缓和社会矛盾。
参考文献:
[1]蔡雯.“公共新闻”: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探析美国“公共新闻”及其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4 年第 1 期.
[2]蔡雯.美国“公共新闻”的历史与现状(上、下)—对美国“公共新闻”的实地观察与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5年第1、2期.
[3]郑保卫、樊亚平.我国公共新闻的回顾与前瞻[J],新闻记者,2008年第8期.
[4] (美)坦尼·哈斯著.曹进译,公共新闻研究:理论、实践与批评[M],华夏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
刘昆鹏,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