赊店风雅

来源 :躬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de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百里伏牛山走到宛东大地的时候,已经有些气力不足了,山不再高,峰不再险。但山毕竟还是山,峰还是峰,大大小小的地表径流仍汇集成不少河流。北坡的河流一路向北向东,最终汇入淮河。向阳的河流向南向西,成为汉江的一股力量。
  赵河和潘河就是伏牛山阳坡余脉孕育的两条河流,分别发源于方城西北的乌云山和东北的七峰山。这两条以姓命名的河流仿佛沾了人间烟火气,犹如一对恋人,按照宿命的安排,一路汇集山间泉水溪流潺潺而下,蜿蜒百里,于赊店镇东南完成前世的约定,汇流成唐河。这两条河流,是中原地区极其平常的小河,径流量不大,有滋润之功却无洪涝之害。她们就像母亲一样,护佑着流经的土地,而赊店显然是最疼爱的儿子,依偎在赵、潘二河的臂膀里。
  两水交汇,河面瞬间变得开阔,水流顿时深沉起来,深绿色的水面平静如镜,听不到惯常的流水声,唯有旋转的波纹提示着平静的水面之下有深流涌动。
  唐河源出赊店古镇后,经源潭,穿郭滩,过新野,与白河交流,汇入汉江,直通长江。在舟楫时代,河道是快捷的高速公路,而这条静水深流的唐河,便是赊店通江达海的高速通道,靠着它,赊店古镇成为“北走汴洛,南通荆襄,南船北马,总集百货”的清代中原著名商埠。
  清乾隆、嘉庆年间,赊店古镇街道密布,商号林立,铺面相连,药材、“三粉”、布匹、煤炭、茶叶、食盐、山货等各种物资汇集于此。据清光绪三十年《南阳县志》载:“清乾隆、嘉庆年间商业兴隆,繁荣异常,水运发达,南通荆楚,北达幽蓟,东连闽浙,西接雍凉,为中原、江南数省货物集散之商埠。乾隆二十年(1755年)建赊店巡检司、设营讯、把总署。鼎盛时期,镇内流动人口达十三万之众。21家骡马店朝夕客商不断,48家过载行日夜装卸不停。白日千帆过,夜间万盏灯。临暮,船上楚湘歌舞达旦,岸上交易灯火如昼。500多商号总集百货,72道街分行划市,相聚经营,生意兴隆。”
  我年轻时在扬州求学,扬州人最津津乐道的就是扬州自古繁华,有“扬一益二”之美称。他们借用《扬州画舫录》的记载来概括扬州的风雅:“文化兴盛、物产富饶、川流畅通、地域形胜”。其实扬州和赊店古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赊店借助唐河河道通江达海,成为“天下店数赊店”的天下名镇。而扬州则是借助京杭大运河的中枢地位,沟通南北、漕运天下,坐收盐、粮之利,造就了一大批富可敌国的盐商巨贾,自隋唐起至明清,一直就是繁华之地,成为富甲天下的淮左名都。
  与赊店不同的是,扬州商人多亦官亦商,并非纯粹的商人,与政府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他们的生意也大多依靠政府授权下的垄断,如食盐贸易,通过垄断攫取巨量财富。而赊店则是自由贸易,水陆交汇的便捷交通吸引了山、陕、闽、浙等十六个省的商人汇集于此。他们将南方出产的陶瓷、茶叶、生丝、棉麻、木材、山货等转运于此,走陆路运往北方各地。尤其是山西商人,几乎垄断了茶叶生意,将来自福建、江西、两湖的茶叶经水路运抵赊店,在这里转乘马车北上,经洛阳,到晋中,过燕堂关,走黄花梁,向西出杀虎口(走西口的西口),向东出张家口(东口),穿过蒙古,绕经贝加尔湖,直达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行程两万多里,生生走出了一条与茶马古道齐名的万里茶路。
  聚敛了巨量财富的扬州商贾(多为徽商、粤商)留恋于吴头楚尾、竹西佳处的热闹与喧嚣,就地为家,叠石造山、挖水为池,大肆修建亭、台、阁、园,成就了扬州园林之城的美名。扬州清初就有王洗马园、卞园、员园、冶春园等八大名园。至乾隆时,绅商们为了取悦龙颜,进一步大事园林建设。自瘦西湖至平山堂,更是“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短短的3公里水路,就有虹桥览胜、白塔晴云、梅岭春深等24景之多。而在赊店发了财的山陕商人,或许是不屑于赊店的区区小镇,或许是北方人恋家的基因,他们将财富运抵老家,盖房起屋,兴建家园。目前山西众多遗存的大院,尤其是祁(县)、太(谷)、平(遥)地区,有很大一部分财富就来自赊店。
  贸易的交流,不仅是货物的交通,而且是观念的碰撞、思想的交集、文明的交汇。扬州借助京杭大运河的便利,汇集四方,兼容并蓄,成为领一时风气之先的大都市,也为后世奠定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全国八大菜系中,如粤菜、湘菜、川菜、鲁菜等,无一不是以省冠名,唯有扬州菜系冠以地名,充分说明了扬州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精致生活。扬州菜系的食材,不但有里下河地区出产的鱼虾蟹螺、莲荸莴笋等本地物品,更有来自大江上下、长城内外、山南海北的肉、贝、扇、菇及山货海鲜。食材的选择面远比其他菜系丰富,这也是南北交汇的便利吧!
  或许是北方商人本身就不注重于生活的精细,或许是基因里就没有南方人的雅致,赊店倒没有什么拿得出手、叫响全国的名吃。但这种南北交汇、文明交融的痕迹,在山陕会馆的建筑风格上有着鲜明的体现。
  山陕会馆既有北方建筑的雄伟壮观、雍容华贵的特色,又具南方建筑玲珑秀丽、典雅有致的风雅;既渲染了宫殿的气势和庙宇的静穆,又充满了柔美色彩和诗情画意。从建筑的修饰来看,虽难脱离商人的境界与格局的局限,但竭力建设得雅俗共赏。这些装饰精美、工艺精湛的砖、木、石雕,既有福禄常在、寿比南山、纵和横通、四海升平等世俗生活的主题,又有体现儒家价值观的封侯拜相、五子登科、十八学士登瀛洲等浮雕图案;既有道教赵彦求寿、白猿献桃、八仙庆寿的传说故事,又有文王访贤、赵匡胤输华山等历朝历代的典故轶事。从雕刻手法上看,既有南派的平雕、圆雕,又有北派的透雕、浮雕。南北手法虽迥异,但整体效果却是浑然一体、巧夺天工,令后人赞叹不已。
  山陕会馆的琉璃照壁上,雕塑了大量变体的“寿”字及各种造型的蝙蝠圖案,主题是五“蝠”献寿,“蝠”者,取其谐音,福也。照壁的下方,雕有“二龙戏珠”图,怪异的是这珠非珍珠,而是一只正在结网的蜘蛛。这也好理解,商人经商谁都希望自己的关系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结交八方。其实,照我的理解,这“蛛”反映的正是商人自己。商业的本质就是结网,通过“结网”来网罗财富,这网既是指上下游的供应链,又指关照自己,从而左右逢源的关系网。“二龙戏珠”图的下面则是“鲤鱼跃龙门”,“鲤鱼跃龙门”预示着商人们现实的美好期望,希望他们的子孙有一天也能跳跃龙门,改变“只福不贵”的家族命运。   2014年夏天,我和上海的朋友一起去浙西南的丽水地区小住。当地的朋友得知我来自中原古镇,且对古建筑有一些了解时,就带我和朋友去松阳县参观那一座座隐藏于山区深处的古民居。朋友们惊叹着这些宗祠、庙宇的精美,斗拱、牛腿的精细,挂落、雀替的精致,卯榫结合的精巧。说实话,松阳地区的木雕工艺确实是行业翘楚,与东阳木雕、徽州木雕并称为江南三大木雕,三者既有传承,又有着明显的风格差异。松阳木雕多层次浮雕、散点式透视构图的技巧,人物、动物与环境比例的掌握,大幅度金粉油彩的运用,使客体形象更饱满、目光更有神、五官更本真、笑容更自然,有着独树一帜的特点,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我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惊讶地发现,这种明显带有浙南风格的木雕技艺在山陕会馆也有着鲜明的体现。在山陕会馆主建筑大拜殿里,赫然有着与这里图案、工艺一模一样的冰裂梅竹纹、拐子如意纹花窗和灵猴献寿、多子多孙牛腿。而这些花纹和图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如用松鼠(十二生肖中鼠对应十二时辰的子时)和葡萄(籽)代表“子”,中原及北方极其罕见,就连以雕刻精美著称的北京故宫、颐和园都鲜见其迹。不由得让人惊叹,难道千里之外赊店山陕会馆的木雕也是由这些来自浙南松阳的工匠雕绘的吗?
  我一直觉得,整个山陕会馆,最精彩也最精华的建筑是悬鉴楼。旧时,作为祭祀祖先、供奉神仙、庆祝丰收、娱乐大众的重要载体,戏台(戏楼)广泛存在于寺院祠宇、衙署行宫、宅第园林、茶馆酒楼、街头野外。
  悬鉴楼是一座一体两面三重歇山沟连搭结构式建筑,被著名学者冯骥才评为“现存最华美的戏楼”,认为其与北京故宫的畅音阁大戏台、颐和园的德和园大戏台为现世并存的三层戏台。畅音阁大戏台和德和园大戏台是皇家大戏台,是专门为皇宫贵族服务的,最重要的观众就是权重朝野的慈禧太后。与畅音阁和德和园戏台相比,悬鉴楼规模不及但绝对高度要超过,设计的复杂程度(没有地井、绞盘)不及但建筑的华美程度及建筑的精细程度会在皇家戏台之上。从这层意义上看,悬鉴楼绝对是皇家规制,绝非一般会馆戏楼可比,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当时赊店的繁华程度。
  扬州的私家園林里,也有很多戏台,这些戏台多为一层,有的甚至建于水面之上,名曰“水榭”。这些戏台,比之悬鉴楼,无论是规模,还是建筑的精美程度,几乎可以称之为简陋。要论绝对财富,扬州盐商的实力或不在山陕商人之下,为什么他们就没有想到建造更加精美的戏楼?原因或许有多方面的,或许这也与南方与北方粗犷与精致、夸张与实用的性格差异有关。
  赊店于清一朝异常繁华,并非偶然,除了水陆通达外,这里沃野千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境内河流密布,既方便交通,又能旱涝保收,提供充足的平价粮食谷物。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活生长。距赊店县城一公里的谭岗遗址,紧邻泥河,地势稍微倾斜,自西北逶迤而来,消失在前方的赵河边,遥遥望去,犹如探头饮水的蛟龙。这是一道中原地区普通而常见的土岗,海拔不高,起伏不大,但横亘在平原上,仍显得突兀。最早的先民就生活在土岗之上,他们依坡而居,临河取水,坡顶正好遮挡住凛冽的寒风。以现在的眼光看,这里依然是安居乐业的好地方。每到春日,阳光明媚,风拂杨柳,桃花红、梨花白、碧绿的麦苗遍野,洋溢着无边无尽的生机。
  谭岗遗址的考古挖掘起始于上世纪60年代,但早在清道光年间,附近村民取土时已经发现不少红色和黑色的陶片,并出土不少石器、骨器和带有花纹图案的陶器。起初这些器物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翻出来的斧、凿、镞等石器被耕地的农人当作坷垃、礓石随手放在一边,只有那些成型的高领罐、敛口钵、宽沿盆、尖底瓶等被像捡破烂一样拾捡起来。后来这些破瓶烂罐被来赊店的南方生意人发现,他们低价收购,带回家乡。
  这一信息后被当地富商——赊店商会会长、蒙古族商人王铎探知,他虽不知这些陶片意味着什么,但隐隐约约感觉到这些东西不同寻常。于是他嘱托人将这一块地买下,并指派专人保护,禁止开挖。他死后,交代后人埋葬于此。正是因为这位富有远见的老人的重视,这片传递着文明信息的遗址才没有被破坏,得以完整保护并传承至今。目前这里已纳入省级文物保护范围,不久的将来,依托谭岗遗址,一座规模宏大的郊野公园将出现在世人面前。
  在赊店周围,类似的遗址还有不少,茅草寺遗址、陌陂遗址,这些遗址基本上都属于同一文化时期,但通过碳—14年代测定法,并不属于同一时段。不同时段的先人们,不约而同地选择这里定居、生活,至少说明这是一个养人的地方,自古以来就适合人类生存。
  时光流逝,一如河水的流淌,无声无息,带走了岁月的烟尘,也带走尘世的繁华更替。赊店古镇历经千年,见识了春花秋月,终究千帆过尽。而这也恰如人生,一切过往,都是序章,得失悲喜,皆归于空!时光的河流终究入海,太阳每天都会照常升起。作为后人,我们是幸运的,虽然烟云过尽,虽然岁月能洗尽铅华,终究带不走风雅,因为风雅已经沁润在赊店人的血液里,生生不息、世代流淌!
其他文献
文章探讨雨课堂在物联网组网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以2016级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教学,2017级的学生作为实验组,采用雨课堂教学模式.对照
庄客,旧时茶庄派往外地采购或销售茶叶的人。  那时候,学徒进号,只管吃住,不开工钱。三年期满,给掌柜的进过茶、磕过头,便是号里的伙计了。从伙计升到庄客,没个十年八年,门儿都没有,有的甚至一辈子都当不上。  赵全却是个例外。  赵全自幼聪明伶俐,酷爱动脑,对什么事儿都充满好奇,总爱刨根问底,十四五岁时被人保荐到赊店大升玉茶庄当学徒,吃苦耐劳,虚心好学,分内分外的活儿都抢着干。掌柜常士杰看到眼里,喜在
期刊
1  要不是那年那个人追着脚后跟,把自己从镇上开往城里的班车上撵下来,如今怕也是一名响当当的黄梅戏演员吧。  是又怎样,杨卫东当年没人追他撵他,从安徽学成归来,是现任县黄梅戏剧团的团长,领一群红男绿女辗转大大小小的舞台数不胜数,那鲜花和掌声,堆起来有几层楼高。前几年,还在一部黄梅戏电影中演了男二号。唱戏唱到这个份上,够牛吧,难不成自己会摘到一顶梅花奖桂冠?可他杨卫东不还是求本大爷给他们拉客。  每
期刊
连州两口子终于回来了。果然能干,没进家门就奔老春儿哥家场地来了。连州向玲嫂和坐在轮椅上的老春儿哥打了个招呼,弯腰抓了一把玉米,一松手,玉米籽儿纷纷跌落,四下里迸溅,有如碎玉。说:“干了干了,都呼啦啦的了。”  两口子回家扛了木锨和大扫帚,先把几块儿塑料布上的玉米分别拢成了堆,都是东西长,像一道道小丘陵。然后扬场。连州抡木锨扬,他媳妇拿大扫帚打掠子,连州铲玉米往上扬一下,他媳妇在下面掠一下,不一会儿
期刊
草,是生命的源头  一遍又一遍生长  南阳艾草,悄悄  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里  挖掘崭新的思想  一种草,势必成为  中医的源头,也势必成为  南阳人的,另一种光芒  幽兰的气息,闪闪发亮  一旦艾草登上了大雅之堂  一旦艾草充满了南阳人的理想  收割,分拣,碾碎  小心翼翼,不能有杂陈  一种原汁原味的金丹妙方  一种被忽略掉了的南阳人智慧  重新拾起  盆地,是南阳人的天堂  也是南阳艾
期刊
每一座塔底都埋着一位母亲  唐塔的下面是唐的母亲  宋塔的下面是宋的母亲  新修的塔底是新的一个母亲  每一座塔都静穆,方正  只在塔尖显露一点光辉  晚年的光线愈来愈黯淡  他摩挲着将颜料涂抹到画布上  睡莲的圆叶与池塘的水面融在一起  抚摸过脸庞的枯皱手指一团团  擦出空气中无尽的明亮颗粒  常常,黑夜里的一声长恸  会使人变换一个模样  而人的塑造,是怎样一个漫长的过程  犹如雪粒击打岩壁,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对学习活动的组成要素与类型进行分析,结合在线学习平台课程建设,提出了在线学习活动分析模型,该分析模型以课程知识建模为桥梁,在课程一致性分析的前提下,探讨了基于学习活动关联课程资源、主题研讨、学习任务、课程考核与测验等课程模块。运用关联性分析的方法,进行学习活动序列分析、学习活动访问分布、课程评价、课程语义分析等。   [关键词]在线学习;学习活动;知识建模;Moo
当然,在这样一个空气微燥含着花香和麦香的日子里,我走往一条通往渠首的路,我怀着激动和忐忑,怀着满心的虔诚,去会见这一伟大的奇迹工程。而她在我的想象中和梦中出现了多次。  一路平坦,两旁的杨树簇拥着宽阔与平坦。车在疾驰,杨树在平原多见,笔直挺拔,枝叶茂密,如卫兵,如列队整齐的战士,在初夏的阳光下迎风而立,将浓荫投在经过的车辆和行人。城市在后退,一片一片的麦田,蔚然壮观,金色的麦浪在阳光下焦灼而热烈,
期刊
“我很牵挂你们,咱们过去那个家啊,离开是不容易的,我听说‘有山有水,有田有林’,有的还有船是吧?为了沿线人民能够喝上好水,大家舍小家为大家,搬出来了。这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沿线人民、全国人民都应该感谢你们,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呐,你们就是挖井人。”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乘船考察丹江口水库,下船后乘车前往河南省淅川縣九重镇邹庄移民村,走进移民户邹新曾家,查看邹家实际
你颠覆了我脑海中钩沉的  镜像。脚下的大桥已穿上盛装  两岸变通途。坝底的推土机  早已迁徙,但见渠水澄碧  静水流深奔向远方  遥望大坝,像一艘朴素的  轮船。闸门浪花倾泻  拉响北上的号角  那是汤山、禹山、杏山圈起的  一颗珍珠叫丹,集聚了  数十万儿女的精华一泻千里  渠首,是拦水造坝者用骨血  雕塑的人间奇迹  沿岸的人不知道他们名字  但叫他们掘井人  千万个吃水人领受他们的甘甜  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