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民平:绘出激情燃烧的理想画卷

来源 :焦点·风土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byxp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体间有磁场,艺术活动,也是一种磁场。
  由中德国两国政府举办的2012年“中国文化年”系列活动中,由成都画院院长、四川当代油画院院长、油画家王民平和德国油画家艾尔玛联合举办的重彩油画国际联展《燃烧的冰淇林和流淌的红宝石》名列其中。4月在成都市美术馆成功举办了《中国(成都)展出季》,10月在德国素有“欧洲夏都”之称的巴登巴登现代艺术馆举办《德国展出季》。两场展览吸引了中德两国政府官员、艺术家、新闻记者、当地市民、世界游客等众多观众的目光。中外观众表示,王民平的作品与西方油画相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欧洲艺术家协会理事玛路艾拉说,王民平的油画有很多中国绘画元素,整个画面好像中国国旗的色调,看得出中国人对红色的酷爱,也传递出中国民众蓬勃向上的精神。欧洲艺术家协会还破例聘请王民平为会员,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事馆收藏其《塘边》油画作品。德国评论指出:这是中德艺术家体力、精力、智力形成的艺术气场,一种强磁场。
  在此之前,王民平曾以战地记者、战场指挥员、报社编辑、摄影家、文化官员等多种身份被大家所熟知。由其参与组织策划的三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更是名誉海内外,成为国际著名的品牌节庆活动之一。


  艺术传奇
  成都人爱幽默,友人或下属寓庄于谐称他为“王有才”,这可能主要是说他不仅职业“频道”变化快,而且是一位让人心服口服的通才。作为成都市文化局副局长,成都画院院长、成都市美术馆馆长的他,在大家眼中不光是权力领导,也是情义领导,更是才能领导。工作中难啃的骨头和艺术门类的壁垒,都不足以限制他;他用理性把握对象,敏锐准确,很少走眼。对于这样的评价,他则会用略带西北口音的普通话说“我应该是下过乡、扛过枪、打过仗的人啊!”曾在军旅的我,对这位军中前辈在老山前线组织“213反偷袭”的战斗经历敬慕不已。
  王民平就像一个传奇,走近了才发现他的生动和性情。沉稳又灵气;宏观又理性;激情又清醒。就像《裂变——王民平自画像》表达的那样,专注、深情、冷静思考、强烈表达……
  “冰淇淋”的故事
  首长从小生活在黄土高原,有陕西人端着老碗吃饭,扯着喉咙唱戏的直爽性格,做事干脆利索。这种性格具体到他的油画创作上,既有家学启蒙、部队熏陶、在画院博采众长所表现出来的扎实严谨、不断精进,又有别具一格的运用流油、厚积等创新技法的不落俗套、石破天惊。他将具象与抽象、传统与现代、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用辩证法和暖色调组成了自己的绘画语言——燃烧的冰淇淋。
  “为了冰淇淋这个名字,我苦苦想了一年多。当有一天‘哈根达斯’的奶油流在我胸前的时候,我恍然大悟,这就是我的油画,好似我刚刚出生的儿子。”言语中,首长颇具白石先生“我行我道”的大家气概,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个名字的喜爱和对自己画作的信心。
  生活在画中


  王民平的作品,是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节假日夜以继日画出来的。读这些油画作品很容易想到他的摄影作品,其特点是构图新颖,色彩艳丽,用光给人以强烈的视角冲击。我能够清楚的感觉到,他的油画《红城》有摄影《瓜纳华多鸟瞰》的色彩;油画《旋转的舞步》有摄影《苗岭记忆》的动感;油画《冬韵》有摄影《秋荷》的意境。王民平认为,摄影家转行画油画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对于一个长期涉猎现实存在和真实生活的摄影家来说,无疑是被给予了更宽广的创作空间。
  每读这些油画与摄影、美感与光影相交融的作品时,都会让我用陌生的眼光重新打量这个我们所熟悉的世界,好似进入了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活在别处》,在独特的视角与表现中,发现另外一种震撼心灵的美。他笔下的花卉、森林和动物,总会表达出了一种观察现实生活后的强烈感受,把那些鲜活的东西表现得有生命、有抒情、有画意。你看他笔下的古城、水乡和藏寨,又会为我们展现出宁静、恒久、广阔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观。
  “好似冬日的火焰,赶走寒意,犹如夏日的凉风,沁润心田。从肉色,向桔红、朱红、大红、生褐、熟褐过度,然后到黑色,暖暖的、艳艳的,透过各种饱满的色块和线条,你能感受到美的升华,激情在燃烧。”这一幅幅充满浓烈当代气息的油画作品,把艺术智性与自由创造发挥得淋漓尽致。
  《曲杰尼玛》的行为艺术
  当我看到《曲杰尼玛》这件作品时,被其光、色、肌理的美感所吸引;被其用笔自如,着色大胆的技法所折服;被其感情丰富、神态毕现的人物情绪所感染。
  2011年,在成都举办的王民平个人画展上,取材于这幅油画中的主人翁藏族小男孩,在画展的开幕式上真实的出现在观众面前,在现场,观众走进油画留影,与画家进行艺术行为的互动。这个名为《画里画外》的行为艺术,“就是要体现艺术是可以感知的,艺术就在我们身边,观众就是艺术的创造者和享受者。”王民平几句话,不仅为开幕仪式上的神来之笔作了诠释,似乎也道出了他的作品一经面世就受到人们喜爱、藏家欢迎,媒体关注的部分原因。
  “理想”的油画
  在媒体用风格、激情、燃烧、思想、新派等关键词来描述王民平和他的作品时。我在这里想用“理想”这个词语来认识这位油画家的价值和方向。
  在《燃烧的冰淇淋——平子油画作品》这本深受观众欢迎的宣传册中,首长洋洋洒洒写了多篇油画系列谈,与最近发表的一篇《为80后画画》一起,构成了一个油画家独立的精神世界,人们有可能通过这些文章,去了解他理想中的绘画和从事的事业。
  《冰淇淋儿子》、《走进黑色影子里》、《点线面的堆积》、《进一步、退一步,再进半步》、《画为心声》、《画如其人》……首长的这些谈艺文章,虽意旨深远,但通俗易懂,且不乏连珠妙语,让人印象深刻:   “美是什么?它如同幸福,贫困的吃一碗红烧肉下饭,那绝对是幸福,而如今,在‘三脂’高的情况下,再吃红烧肉就是一种痛苦了。”
  “画家的一流,不仅仅是艺术上的一流,一流的艺术必须与一流的品行相辅相成,才能成就一流的画家。”
  王民平因公考察全国几家重点美术馆时,注意到了凡是展览,油画展厅聚集的都是年轻人,且人气远远大于国画展厅这个现象。针对80后认为中国画土的问题,他从绘画多元互补共存的高度,撰文既肯定国画的味道,又表达对国画的担忧。这与德国人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表达过的意思有异曲同工之妙,斯宾格勒认为,某个时期的艺术过了也就过了,新起的又是新起的模样,盛极而衰,衰极而盛,艺术的风格体裁亦自兴替更要理性面对。
  我想,这种掷地有声,形象生动的表达,除了证明他对艺术的赤诚之心和理性思考外,本身就是对艺术最好的一种诠释。
  王民平简介


  成都画院院长、成都市美术馆馆长、成都书画博物馆馆长、四川当代油画院院长、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大城市画院学术年会总干事。
  新近被评为“巴蜀画派最具影响力代表人物”;被美术出版社收录入《川渝中国美术风云油画12强》;收录入《中国艺术家人名大辞典》,有6幅艺术作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其油画作品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和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事馆、中国台湾历史博物馆、德国驻成都总领事馆等机构和美国、德国、法国、荷兰、日本、泰国等国的藏家收藏,并被国内多家艺术机构馆藏。
  “上市”理想
  作为一个画家,他用“进一步,退一步,再进半步”的做法和定位追求艺术的完美;作为一个局长、院长他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精神去担当历史的使命。
  在成都画院和四川当代油画院,王民平认为不仅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而且“应该是全市书画艺术人才高地,高端艺术产品的平台,书画理论的领头羊、美术发展的风向标、美术爱好者心中的圣地。”其创作目标是“留下不朽之作”,画院要用研究锤炼画风;用培训传承艺术;用收藏积累底蕴。他认为画院是美术创作的基地,也是艺术品生产车间;美术馆是艺术展览平台,也是美术产品的博览会;画廊是美术品的卖场,也是艺术衍生品的批发站,要形成画院+画家——美术馆+博览会——画廊+艺术品开发推广的产业链,要把画院(画家),美术馆(作品),画廊(艺术衍生品)真正推到市场上去,用创作提升市场,用效益推进创作,取得社会效益和艺术成果的双丰收。
  在画院处于历史转折点的关键时刻,王民平阐述了对“德厚艺精”的深度理解。“德厚艺精对画院来说,要的是一个整体的队伍形象和较高的学术平台;要的是一个良好的职业修养和较高的艺术水平;要的是一个优秀的品行和高超的工作技能。”


  王民平说,“一个好的画院要有一批著名画家来支撑。一个画家要有一个好的画院为平台。画院要善待画家。为他们的创作提供良好的重要任务和机会;画家热爱画院,为画院发展做出自己最大贡献。”画院与画家的彼此关系,他说得很透彻,做得更漂亮。2010年,他带领全院,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纪念成都画院成立30周年美术作品展。这既是画院成立以来老中青三代画家艺术作品的同堂聚会,更是在中国美术的最高殿堂的首次亮相,无疑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事情。
  进京展成功后,他在纪念册上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诗句。
  在成都国际非遗产节的丰收时节,他也曾有感而发:置身于一个可以预见载入史册的事件,是一个人的幸运。快乐也罢,烦恼也罢,顺利也罢,梗阻也罢……能意识到自己正在燃烧生命、损耗体魄从事一项史无前的事件,每一次的拼搏都是亲身书写着一段历史,这,也许就是一种慰藉。
  这次中德画展,也是王民平精神上的慰藉。其思想,架构,笔墨,色彩和文化符号已成为一种富于个性艺术语汇,将为中国画坛注入新的品质和内含,并留下深深的印迹。(作者为著名漫画家)

其他文献
加州美术馆公布了它2013年秋季经典展的阵容。 精选的艺术家包括:汤姆·巴尔德利斯(Tom Balderas)、古拉斯特·贝瑞恩(Galust Berian)、南希·克鲁克斯顿(Nancy Crookston)、格伦·丹(Glenn Dean)、霍利斯·邓拉普(Hollis Dunlap)达丽·希嘉(Dali Higa)、泰利·米尤拉(Terry Miura)、格雷戈里·帕卡德(Gregory P
期刊
说起尤伦斯,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那对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大家的夫妇。古·尤伦斯男爵,作为一名英国贵族,收藏仿佛是血液中流淌着的基因。对中国文化的情有独钟,则源于其父亲战时从远东带回来的“中国礼物”。直到他有了财务自由度的时候,每每周末,都要去香港的几条著名古董街扫货,与古董商人的讨价还价也成为了他最愉快的消磨时间的方式。任何一个收藏家,之所以成为收藏家,是踩在赝品堆上成就的,尤伦斯也不例外。当他兴奋地拿着
期刊
在2013年3月,我们曾对今日美术馆和中国美术学院的公共教育进行了探讨,在艺术教育这条路上,今日美术馆作为一家私人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作为南方最重要的美术院校之一,他们各有独到,也都在不断探索。7月,我们为您奉上尤伦斯艺术中心和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教育之考,作为“外来的和尚”是否更好念经?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美术学院,在今天对学生的教育,是否能够历久弥新?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两个“艺术基地”。
期刊
这里的大美,融合在每条弯道,每扇门窗,每尊雕塑和每一幅画里;当你一踏入,这里的每块色彩,每道光线,每刻温度,都在悄悄收买你的灵魂,诱惑你的心智,勾引你的眼光,把你迷得团团转……  在这里,你会像信仰宗教一样,将自己毫无保留地交出去,以换取一个比你那卑微生命更伟大的存在。  这里就是洛杉矶的盖提艺术中心。  (1)  盖提艺术中心,是一座在洛杉矶西北山丘上的“白色小城”。  来美国前,就计划写写加州
期刊
中央花园主要由树荫小径与溪涧、中心区两部分组成。  博物馆与研究所之间向西南,是个小山谷缓坡,沿坡植有两排体形雄伟的英国梧桐作林阴树。艺术家罗伯特·艾尔文非常欣赏梧桐优美的树冠和冬季落叶后的枝干结构,计划将来把此树修剪整形成12米×12米的高棚篱。  树阴下是溪涧,溪中放置了巨大的岩石块,随着溪水流速,跌荡冲撞,会产生音乐。溪涧两旁配植各色花草和小灌木。而小径就在树阴下呈“之”字形盘旋在溪涧间,多
期刊
诺顿西蒙博物馆,位于洛杉矶一个富人区的小山顶。我们驱车从洛杉矶市区前往,经过了美国最老的一条高速公路以及一些住宅区,来到这个社区,顿时感觉这儿似乎就像一个“富人区”的模版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美国当地朋友Brian介绍道,这里是美国最老派的富人区,洛杉矶的老钱们很多都是从这里出来的。沿着绿意盎然的小径缓慢前行,爬上了一个小山丘,就能看到诺顿西蒙博物馆门前的雕塑了。  建筑与后花园  其建筑前身是帕萨迪
期刊
《一个男孩的肖像》  伦勃朗·哈尔曼松·范·莱因 荷兰,1655-1660年 布面油画 64.8cm x 55.9cm  因为这幅画的未完成状态,为洞察伦勃朗的工作方式提供了宝贵的机会。透过丰富、深色的表层,身体和服装仅仅用了一些大范围的肯定的笔触表示。衣领、头发和头部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刻画,上面覆盖了多层的薄涂和上光油,而脸部,尤其是眼部,则是高度深入刻画的。这个孩童的脸部,沐浴在一个平的、正面的
期刊
2010年底,韩培生决定将数十年来的画作集结出版。他众多的业内老友们在得知这个消息后都显得颇为感怀,在画册众多的序言中,潘鸿海这样写道:“培生豪纵爽朗,扎根大自然,扎根基层,当过一方文化官员算不了什么,它孕育不了艺术家的诞生。艺术家是需要神圣的寂寞之道,甘受炼狱之苦,披荆斩棘中磨练出来的。”  这感言似乎是同为油画家的潘鸿海的甘苦自道,但确也是对韩培生的知音之言。  作为同在上海度过年少时光,又先
期刊
卡梅尔,一个坐落于美国一号公路无敌海岸线边上的小镇。  一号公路被誉为美国最美的海边公路,其中又以蒙特利到大苏尔间的一段最为壮观、唯美,这段路的地貌奇特,从松林到白色沙滩再到悬崖……是美国人及世界各国游客梦寐以求的度假圣地。其中,蒙特利的“17英里路”是一条要收取25美金门票的美丽盘山路,其中稀疏分布着许多豪宅。这段路在松林间穿梭,前方就是著名的加州最美海岸线,以及许多一流的高尔夫球场,身后是一栋
期刊
2013年3月8日,位于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加州美术馆(California museum of fine art)正式开幕。开幕那天,这里迎来了上千人次的参观热潮和洛杉矶主流媒体的大篇幅报道。  加州美术馆的正门高雅大气,整个展厅装潢注重光感、自然简约。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走进这个美术馆,一下就被一张穿着少数民族服装孩子的油画吸引了过去。这张画是用无数笔触营造的,但却极具整体感、非常透气,塑造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