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怎样才能既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积累经验,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注重与生活相沟通,即通过创设情境、链结生活、超越课堂这三方面去努力。
【关键词】体验;创设情境;链结生活;超越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3-0160-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心,我们的课堂“活”起来了,学生也“动”起来了,由此可见,品德教育的关键是要看品德“内化”程度如何,而“内化”的前提就是教师要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生活,找准生活与情感的结合点,引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真切的实践体验。那么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怎样才能既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从以下三方面去努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即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注重与生活相沟通,有助于我们的教学收到
预期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
人对知识的获取,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体验热情,让学生在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主动体验中,实现认知内容和个人价值标准的共鸣,是加速对道德观点的认同,促进学生迅速掌握道德知识的有效途径。我们教师要做的只是精心地为实现某种教育目的创设体验情境,把学生带入这种情境,让学生自觉进入一种体验学习的境界,自然而然地通过体验来实现自我教育,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使学生由被动受教育者成为主动的自我心灵的塑造者。如教学《我的一家》一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
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
手勾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由于我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再如,学习《爱护公共设施》一课,可以通过大量的课件,展示公共设施的重要意义以及破坏公共设施所带来的不良后果。特别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如IC卡电话亭遭损坏,马路上的隔离带受损,小区里的路灯被砸,小区的草坪成了足球场……这一幕幕情景的再现,学生受到的教育是深刻的,他们的深有感触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以前自己也有一些破坏
公共设施的行为,也在草坪上踢足球,在绿化带里攀枝摘花等
等,可自己一点儿也没有意识到后果,只顾自己玩得痛快,现在想想,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永春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爱护公共设施也要靠大家。我们对公共设施的破坏,其实也是对我们自己家园的破坏。学生的明理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当然也得益于学习内容的贴近生活。
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二、链结生活
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想象等心理活动,让学生进行自觉的情感体验,与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人、事、物产生情感并进而促进情感内化。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如教学《保护环境》一课,我这样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进行一次大胆的
假设。假如人类失去了最后一片净土、假如浩浩荡荡的洪水向我们袭来……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然后把你想象到的结果告诉大
家。”这样在课的开始,通过这一想象体验,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被激发,引起他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又如上《节约水电》一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水电在工农业、渔业、医疗事业、科技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展示生活中节约水电和浪费水电对比的小镜
头,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水电的作用之大,有的还联想到了家里断电断水的诸多不便。因为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感触特深,思维特活跃。除了书本上讲到的节约水电的方法外,学生还能各抒己见,提出许多好的建议。有的说,今后再也不玩水了;有的说,可以利用淘米水浇花;有的说,可以利用洗衣服的水冲厕所、拖
地板……这样的教学真正做到了学生思维空间的开放,增强了
品德教育的生活化。既能自由自在发挥自己的能力,又能有所收获。
三、超越课堂
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是思想品德课的最终目的。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产生了良好的行为动机,但是小学生在活动中往往会产生道德动机和行为效
果不一致的现象。这是由于小学生对他人、环境依附性强,道德观念的情绪体验不深刻,道德评价不全面等特点所决定的。只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思想品德教育的立体网络,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生活化的表演活动中养成行为
习惯;另一方面重视课外的延伸,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即让学生在校园、家庭、社会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生活,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活动,以道德情感体验为动力,逐步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就能扭转小学生“只会说,不会做”的尴尬局面。现阶段的少年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是众星捧月,许多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都很差,更别提体谅父母做家务了。针对这一情
况,我们可以开展“帮妈妈做一件家务活”等活动,鼓励学生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学会关爱家人。如我在教学《我长大了》一课时,为使学校和家庭的个人生活相结合,有的放失地进行教学,我在课堂上让学生互相进行了采
访,交流学生在家整理房间、叠衣服、系鞋带、整理书包等方面的情况,这样,课内与课外交相互应,及时交流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情感体验,促成其道德行为的养成。
要想真正教好《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教师就应该多想方法,不断创新,在探索中求进步、促发展;另外,还要提高思想认识,去掉“高高在上”的观念,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关心、体贴、教育并感化每一名学生。我坚信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才会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如《美丽的春天》一课,可以通过室外教学,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找春天、发现春天。再带学生回到教室画春天。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让师生有更多的互动交流的机会,而且可以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他们积极的
生活态度。如爱惜劳动成果,爱惜粮食,出行安全,文明秋游,尊老敬老等;属于生活常识教育的内容,如季节变化要添加衣服,旅游需带的物品等;属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如中秋节、重阳节的知识;属于科学教育的内容等。总之,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真生活,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品德与生活》才会使学生受到真教育。
教师千言万语的说教也抵不上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的点滴感受。所以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要以体验为基点,要让学生能够通过思想品德课堂与生活相沟通。体验教育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拥有更多的活动、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思品课堂教学中焕发生命的活力,体现其个性生命的价值。从生活中来,让生活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让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到生活中去,在实践中体
验,在体验中成长,最终实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让《品德与生活》课程真正成为沟通学习与生活的桥梁。
【关键词】体验;创设情境;链结生活;超越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3-0160-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心,我们的课堂“活”起来了,学生也“动”起来了,由此可见,品德教育的关键是要看品德“内化”程度如何,而“内化”的前提就是教师要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生活,找准生活与情感的结合点,引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真切的实践体验。那么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怎样才能既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从以下三方面去努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即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注重与生活相沟通,有助于我们的教学收到
预期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
人对知识的获取,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体验热情,让学生在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主动体验中,实现认知内容和个人价值标准的共鸣,是加速对道德观点的认同,促进学生迅速掌握道德知识的有效途径。我们教师要做的只是精心地为实现某种教育目的创设体验情境,把学生带入这种情境,让学生自觉进入一种体验学习的境界,自然而然地通过体验来实现自我教育,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使学生由被动受教育者成为主动的自我心灵的塑造者。如教学《我的一家》一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
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
手勾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由于我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再如,学习《爱护公共设施》一课,可以通过大量的课件,展示公共设施的重要意义以及破坏公共设施所带来的不良后果。特别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如IC卡电话亭遭损坏,马路上的隔离带受损,小区里的路灯被砸,小区的草坪成了足球场……这一幕幕情景的再现,学生受到的教育是深刻的,他们的深有感触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以前自己也有一些破坏
公共设施的行为,也在草坪上踢足球,在绿化带里攀枝摘花等
等,可自己一点儿也没有意识到后果,只顾自己玩得痛快,现在想想,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永春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爱护公共设施也要靠大家。我们对公共设施的破坏,其实也是对我们自己家园的破坏。学生的明理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当然也得益于学习内容的贴近生活。
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二、链结生活
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想象等心理活动,让学生进行自觉的情感体验,与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人、事、物产生情感并进而促进情感内化。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如教学《保护环境》一课,我这样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进行一次大胆的
假设。假如人类失去了最后一片净土、假如浩浩荡荡的洪水向我们袭来……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然后把你想象到的结果告诉大
家。”这样在课的开始,通过这一想象体验,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被激发,引起他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又如上《节约水电》一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水电在工农业、渔业、医疗事业、科技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展示生活中节约水电和浪费水电对比的小镜
头,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水电的作用之大,有的还联想到了家里断电断水的诸多不便。因为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感触特深,思维特活跃。除了书本上讲到的节约水电的方法外,学生还能各抒己见,提出许多好的建议。有的说,今后再也不玩水了;有的说,可以利用淘米水浇花;有的说,可以利用洗衣服的水冲厕所、拖
地板……这样的教学真正做到了学生思维空间的开放,增强了
品德教育的生活化。既能自由自在发挥自己的能力,又能有所收获。
三、超越课堂
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是思想品德课的最终目的。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产生了良好的行为动机,但是小学生在活动中往往会产生道德动机和行为效
果不一致的现象。这是由于小学生对他人、环境依附性强,道德观念的情绪体验不深刻,道德评价不全面等特点所决定的。只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思想品德教育的立体网络,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生活化的表演活动中养成行为
习惯;另一方面重视课外的延伸,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即让学生在校园、家庭、社会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生活,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活动,以道德情感体验为动力,逐步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就能扭转小学生“只会说,不会做”的尴尬局面。现阶段的少年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是众星捧月,许多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都很差,更别提体谅父母做家务了。针对这一情
况,我们可以开展“帮妈妈做一件家务活”等活动,鼓励学生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学会关爱家人。如我在教学《我长大了》一课时,为使学校和家庭的个人生活相结合,有的放失地进行教学,我在课堂上让学生互相进行了采
访,交流学生在家整理房间、叠衣服、系鞋带、整理书包等方面的情况,这样,课内与课外交相互应,及时交流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情感体验,促成其道德行为的养成。
要想真正教好《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教师就应该多想方法,不断创新,在探索中求进步、促发展;另外,还要提高思想认识,去掉“高高在上”的观念,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关心、体贴、教育并感化每一名学生。我坚信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才会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如《美丽的春天》一课,可以通过室外教学,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找春天、发现春天。再带学生回到教室画春天。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让师生有更多的互动交流的机会,而且可以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他们积极的
生活态度。如爱惜劳动成果,爱惜粮食,出行安全,文明秋游,尊老敬老等;属于生活常识教育的内容,如季节变化要添加衣服,旅游需带的物品等;属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如中秋节、重阳节的知识;属于科学教育的内容等。总之,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真生活,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品德与生活》才会使学生受到真教育。
教师千言万语的说教也抵不上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的点滴感受。所以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要以体验为基点,要让学生能够通过思想品德课堂与生活相沟通。体验教育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拥有更多的活动、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思品课堂教学中焕发生命的活力,体现其个性生命的价值。从生活中来,让生活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让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到生活中去,在实践中体
验,在体验中成长,最终实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让《品德与生活》课程真正成为沟通学习与生活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