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也日益突出,并已成为我国普及九年義务教育工作的一个难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均衡发展
自上世纪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治国方略以来,国民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农民工从农村走出来,成为促进城镇化进程的主力军。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及人们生活观念改变,许多农民工改变了走大走远的想法,选择到离家较近的中小城市谋发展,这样,他们的孩子也就随着进入这些城市,给新兴的中小城市的教育带来了压力。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这两个“为主”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进城务工人员(即农民工)子女的高度关注及确保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举措。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大量随迁孩子的涌入,使得城区学校的学生大大增加,“大班化”现象严重。“大班化”教学也增加了各方面的压力,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教学中,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创造条件,为所有孩子营造和谐、温馨的环境,全面落实均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彰显教育的魅力呢?
一、美化环境,让孩子感受新家的温馨
我们学校地处小城市的中心城区,校园面积不大,班级不多,但班级学生人数却始终居高不下。从近几年的学生生源来看,属于本城区范围的学生人数不超过本校在校学生数的30%,说明了我们学校所容纳的学生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这些孩子跟随父母来到这个地方,由于语言、习惯等的差异,使他们一时间无法融入新的大家庭中,“孤独感”“失落感”随之而来。为了让这些孩子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开始新的生活,学校首先从校园环境着手,以“香化、美化、绿化、净化”为标准,重新规划校园花草树木的种植,使校园四季常青、繁花似锦,让孩子们有空时走出教室,和小花小草说说话;在走廊、过道布置开放式书橱,让孩子们有空时走出教室,和书中心仪的小主人公说说话……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丰富了,“背井离乡”的痛楚、孤独、失落便随之淡化,并逐渐融入新的大家庭,开始新的学习和生活。
二、感化心灵,让孩子们融入新环境
农民工子女离开原来生长的环境和玩伴,来到新的学校,一切都是陌生的。在校园里,经常会看到他们或一人独自坐在教室里,或一个人走在操场上,甚至有的孩子下课时会躲到偏僻的角落里哭。每当看到这些场景时,我都会走到他们身边,和他们说说话、谈谈心。有时候会邀他们和其他学生一起做游戏,或者邀上几个以前转来的学生,到办公室或比较安静的地方,让他们相互认识、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让老同学向他们介绍一些班级、学校和教师的情况及他们以前来到这个学校时的情况和后来的变化。这样,这些刚来的孩子就会逐渐淡化“怀旧”心理,慢慢感受到新环境里的教师、同学都是他们的好朋友,把自己当作这里的主人,从而积极地参与班集体的各项活动。同时,还可以利用校本课程或特色课程开展一些活动,让孩子们主动参与特色课程活动,从而自觉适应新环境、新生活。以心换心,以爱示爱,只要有一缕阳光照进孤独的心间,冰冷的心就会被温暖、融化,这是使农民工子女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校园的最有效的途径。
三、优化课堂,让孩子感受新课的魅力
要吸引孩子的心,课堂是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孩子们的眼球,牵动孩子们的心,使孩子们感受新课堂的魅力,是关注随迁孩子的关键所在。比如,利用大班的优势,引导学生分组活动、自主探究学习,让新学生担任组里的小角色,让他们感受自己在新课堂里的“重要性”;利用城市的优势,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性学习,到银行、超市开展调查研究,把课堂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他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切感”;利用资源的优势,把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使他们感受课堂的“新鲜感”。与“老家”不同的课堂,让孩子们感受到新课堂有吸引力、有魅力,从而爱上新的课堂、新的老师和新的同学,逐步进入无拘无束的学习和生活中。
众所周知,“外来务工子女”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他们的教育问题,就是如何让大批从农村、边远山区涌入城市的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开始新生活,获得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大的发展,解决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农民工朋友的后顾之忧,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我们只有正视问题,研究策略,创新思路,优化方法,把关注外来农民工子女当作教学工作的重要事务来看待,才能真正实现均衡教育和均衡发展。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均衡发展
自上世纪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治国方略以来,国民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农民工从农村走出来,成为促进城镇化进程的主力军。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及人们生活观念改变,许多农民工改变了走大走远的想法,选择到离家较近的中小城市谋发展,这样,他们的孩子也就随着进入这些城市,给新兴的中小城市的教育带来了压力。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这两个“为主”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进城务工人员(即农民工)子女的高度关注及确保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举措。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大量随迁孩子的涌入,使得城区学校的学生大大增加,“大班化”现象严重。“大班化”教学也增加了各方面的压力,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教学中,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创造条件,为所有孩子营造和谐、温馨的环境,全面落实均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彰显教育的魅力呢?
一、美化环境,让孩子感受新家的温馨
我们学校地处小城市的中心城区,校园面积不大,班级不多,但班级学生人数却始终居高不下。从近几年的学生生源来看,属于本城区范围的学生人数不超过本校在校学生数的30%,说明了我们学校所容纳的学生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这些孩子跟随父母来到这个地方,由于语言、习惯等的差异,使他们一时间无法融入新的大家庭中,“孤独感”“失落感”随之而来。为了让这些孩子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开始新的生活,学校首先从校园环境着手,以“香化、美化、绿化、净化”为标准,重新规划校园花草树木的种植,使校园四季常青、繁花似锦,让孩子们有空时走出教室,和小花小草说说话;在走廊、过道布置开放式书橱,让孩子们有空时走出教室,和书中心仪的小主人公说说话……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丰富了,“背井离乡”的痛楚、孤独、失落便随之淡化,并逐渐融入新的大家庭,开始新的学习和生活。
二、感化心灵,让孩子们融入新环境
农民工子女离开原来生长的环境和玩伴,来到新的学校,一切都是陌生的。在校园里,经常会看到他们或一人独自坐在教室里,或一个人走在操场上,甚至有的孩子下课时会躲到偏僻的角落里哭。每当看到这些场景时,我都会走到他们身边,和他们说说话、谈谈心。有时候会邀他们和其他学生一起做游戏,或者邀上几个以前转来的学生,到办公室或比较安静的地方,让他们相互认识、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让老同学向他们介绍一些班级、学校和教师的情况及他们以前来到这个学校时的情况和后来的变化。这样,这些刚来的孩子就会逐渐淡化“怀旧”心理,慢慢感受到新环境里的教师、同学都是他们的好朋友,把自己当作这里的主人,从而积极地参与班集体的各项活动。同时,还可以利用校本课程或特色课程开展一些活动,让孩子们主动参与特色课程活动,从而自觉适应新环境、新生活。以心换心,以爱示爱,只要有一缕阳光照进孤独的心间,冰冷的心就会被温暖、融化,这是使农民工子女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校园的最有效的途径。
三、优化课堂,让孩子感受新课的魅力
要吸引孩子的心,课堂是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孩子们的眼球,牵动孩子们的心,使孩子们感受新课堂的魅力,是关注随迁孩子的关键所在。比如,利用大班的优势,引导学生分组活动、自主探究学习,让新学生担任组里的小角色,让他们感受自己在新课堂里的“重要性”;利用城市的优势,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性学习,到银行、超市开展调查研究,把课堂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他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切感”;利用资源的优势,把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使他们感受课堂的“新鲜感”。与“老家”不同的课堂,让孩子们感受到新课堂有吸引力、有魅力,从而爱上新的课堂、新的老师和新的同学,逐步进入无拘无束的学习和生活中。
众所周知,“外来务工子女”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他们的教育问题,就是如何让大批从农村、边远山区涌入城市的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开始新生活,获得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大的发展,解决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农民工朋友的后顾之忧,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我们只有正视问题,研究策略,创新思路,优化方法,把关注外来农民工子女当作教学工作的重要事务来看待,才能真正实现均衡教育和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