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康!平民百姓的世代企望。时光巨轮行至这一刻,党的十八大给亿万人民一个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辞别2012,宏伟目标,举世瞩目;迈进2013,幸福中国,催人奋进。
从《诗经》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对生活殷实、安然度日的乞盼,到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对中国式现代化“还不富裕,但日子好过”的小康社会构想,中华民族的小康梦想绵延千年,日渐成真。渐行渐远的2012年,留给我们过去十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的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了一番。从“种田不交税、上学不交费”到“看病能报销,养老有‘农保’”,百姓感受着生活发生的喜人变化。这些巨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三农”工作的有力支撑:全国粮食总产量实现“九连增”,同时实现了农民收入增长“九连快”。承前启后的2013年,肩负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振奋人心的新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两个倍增;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正如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仍然在农村。农业比重的下降、农村人口的减少,并没有改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建设美丽中国,建成小康社会,无论从保障供给还是从扩大内需,无论从经济总量增长还是人均收入增加,无论经济发展还是从“五位一体”全局来看,农业农村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在农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在“四化同步”的进程中,相对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日新月异的城镇化和风起云涌的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差距依然很大,我们还在靠几亿农业人口养活另外几亿人口。农民是农村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力量。粗放生产、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要迈向现代农业,屡创高产的专家产量要变成农民产量,先进、实用的新品种、新技术要广泛应用,需要更多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年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推动建成小康社会的不竭动力。
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愿景,八年可期。“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十八大报告也告诫我们,小康蓝图,苦干绘就。
从《诗经》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对生活殷实、安然度日的乞盼,到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对中国式现代化“还不富裕,但日子好过”的小康社会构想,中华民族的小康梦想绵延千年,日渐成真。渐行渐远的2012年,留给我们过去十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的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了一番。从“种田不交税、上学不交费”到“看病能报销,养老有‘农保’”,百姓感受着生活发生的喜人变化。这些巨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三农”工作的有力支撑:全国粮食总产量实现“九连增”,同时实现了农民收入增长“九连快”。承前启后的2013年,肩负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振奋人心的新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两个倍增;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正如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仍然在农村。农业比重的下降、农村人口的减少,并没有改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建设美丽中国,建成小康社会,无论从保障供给还是从扩大内需,无论从经济总量增长还是人均收入增加,无论经济发展还是从“五位一体”全局来看,农业农村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在农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在“四化同步”的进程中,相对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日新月异的城镇化和风起云涌的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差距依然很大,我们还在靠几亿农业人口养活另外几亿人口。农民是农村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力量。粗放生产、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要迈向现代农业,屡创高产的专家产量要变成农民产量,先进、实用的新品种、新技术要广泛应用,需要更多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年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推动建成小康社会的不竭动力。
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愿景,八年可期。“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十八大报告也告诫我们,小康蓝图,苦干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