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事实上,由于每个初中学生的基础、智力不同,家庭环境也不一样,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传统教学中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新课程下学生的学习。分层教学作为一种班级授课制形式下的基于学生差异基础上的个性化教学,针对学生间存在的差异,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评价上区别对待,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尊重和开发,实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下面就分层教学的实施谈几点看法。
一、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教学论专家认为,教学要求与学生可能性之间的矛盾是推动教学过程展开的动力,两者如果处于比较协调的情况下,教学过程便能顺利展开,学生的学习质量就能有效提高;反之,当两者之间的矛盾统一性被破坏时,教学过程就不能有效展开,学生的发展就会受阻。由于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原有知识与能力水平存在差异,导致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存在差异。由于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的差异,不同层次学生乐意接受或只能接受不同层次的教学过程。成功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需要和潜能。分层教学注重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不同层次学生创造各种尝试、探索、发现、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为了解决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与参差不齐的学生学习可能性之间的矛盾,“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差异的,教也要有差异,因学定教,因材施教,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来求得另一部分人的发展。
分层教学将学生的差异作为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以推动各层次学生的合作学习,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互动关系的建立。在分层教学过程中,不同层次学生在各自学习“最近发展区”有所发展,人格受到尊重,个性得到发展,素质得到提高。
分层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进行探索,但不同的学生自身基础知识状况、对知识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方法等都存在差异,他们接受知识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如果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势必会产生“优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不了”的结果,优生将对老师失去信心,觉得在课堂上学不到他们想要的知识,转而自己去扩充知识,但缺乏合理的指导;中等生不愿意与老师交流,而学困生则害怕吃,也吃不进去,这样就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二、分层教学的策略
1、分层组合。
根据学生的基础、智力、学习态度和接受能力,以及班级的具体情况,将学生大致分成A、B、C三个层次,各层次分别占25%、50%、25%左右。A层是基础比较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层是基础较好,能主动学习、独立解决一般问题的学生;C层是基础扎实、成绩优秀、能力较强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层次、性别和性格组成四人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一般由两个B层、一个C层和一个A层的学生组成,指定一个C层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担当小老师的角色。对学生的分层应该由老师掌握,不宜对外公开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可以通过阅读学生的周记,了解学生对小组学习的意见,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合理要求,及时调整小组的组成。
2、分层达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例如,第14章14.3“两数和的平方”,教学目标可分为:(1)能说出两数和的平方公式的特点,会用式子表示,并能正确地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2)能通过公式的推导,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3)能灵活运用公式和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中目标(1)是A层学生首先要达到的基本要求,目标(1)、(2)是B层学生必须达到的要求,而C层学生则要求争取达到三个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习题,鼓励A、B层次的学生在达到相应的目标之后主动向高一层次的目标努力。
3、分层授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在授课时有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作适当的调整,同一个情景设计多层次的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
4、分层辅导。
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不同的辅导,对学习有困难的低层次的学生,首先要加强对他们心理的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往往情感上也有困难,可以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加强沟通、融洽关系,提高教育的效果。在初三复习过程中可以在学习小组中开展“一帮一”的活动,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集体辅导,等等,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对一些基础扎实、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通过开展数学讲座等形式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4、分层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有所区别,对A层学生的评价以表扬为主;对B层学生的评价以鼓励为主;对C层学生的评价以激励为主。对学生的评价应重视平时的及时评价,对低层次学生点滴进步应该大力表扬;对优秀同学的突出表现表扬之余,要防止他们自满。初三复习测试题可以分A、B两种不同水平的试题,A卷考查基础知识;B卷考查综合应用,试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成绩一视同仁,但规定A卷前十名下一次只能选择B 卷,激励他们向更高水平递进。
三、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目标的分层
在初三复习的过程中不能为了突出目标的层次性,任意降低和拔高教学要求,最低的目标不能低于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最高目标也不要超出课程标准的范畴,避免偏题和难题。
2、正确处理学生的分层
对学生的分层组合,不能以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初三学生学习紧张,适当的搭配可以达到“男女搭配,学习不累”的效果;分组要考虑学生的合理要求,防止出现人在心不在、合而不作的现象。
3、正确处理评价的分层
采取有差别的评价方式,不是降低对低层次学生的要求,而是通过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树立信心、培养兴趣,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传统教学法主要照顾全面,往往没有强调個别,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分层教学法虽然也是班级教学,但要求老师强调个别(至少是一个层面上的部分学生),也就是在某个层面上做到因材施教,体现出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因而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数学思维能力,进而全面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
一、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教学论专家认为,教学要求与学生可能性之间的矛盾是推动教学过程展开的动力,两者如果处于比较协调的情况下,教学过程便能顺利展开,学生的学习质量就能有效提高;反之,当两者之间的矛盾统一性被破坏时,教学过程就不能有效展开,学生的发展就会受阻。由于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原有知识与能力水平存在差异,导致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存在差异。由于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的差异,不同层次学生乐意接受或只能接受不同层次的教学过程。成功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需要和潜能。分层教学注重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不同层次学生创造各种尝试、探索、发现、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为了解决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与参差不齐的学生学习可能性之间的矛盾,“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差异的,教也要有差异,因学定教,因材施教,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来求得另一部分人的发展。
分层教学将学生的差异作为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以推动各层次学生的合作学习,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互动关系的建立。在分层教学过程中,不同层次学生在各自学习“最近发展区”有所发展,人格受到尊重,个性得到发展,素质得到提高。
分层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进行探索,但不同的学生自身基础知识状况、对知识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方法等都存在差异,他们接受知识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如果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势必会产生“优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不了”的结果,优生将对老师失去信心,觉得在课堂上学不到他们想要的知识,转而自己去扩充知识,但缺乏合理的指导;中等生不愿意与老师交流,而学困生则害怕吃,也吃不进去,这样就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二、分层教学的策略
1、分层组合。
根据学生的基础、智力、学习态度和接受能力,以及班级的具体情况,将学生大致分成A、B、C三个层次,各层次分别占25%、50%、25%左右。A层是基础比较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层是基础较好,能主动学习、独立解决一般问题的学生;C层是基础扎实、成绩优秀、能力较强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层次、性别和性格组成四人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一般由两个B层、一个C层和一个A层的学生组成,指定一个C层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担当小老师的角色。对学生的分层应该由老师掌握,不宜对外公开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可以通过阅读学生的周记,了解学生对小组学习的意见,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合理要求,及时调整小组的组成。
2、分层达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例如,第14章14.3“两数和的平方”,教学目标可分为:(1)能说出两数和的平方公式的特点,会用式子表示,并能正确地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2)能通过公式的推导,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3)能灵活运用公式和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中目标(1)是A层学生首先要达到的基本要求,目标(1)、(2)是B层学生必须达到的要求,而C层学生则要求争取达到三个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习题,鼓励A、B层次的学生在达到相应的目标之后主动向高一层次的目标努力。
3、分层授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在授课时有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作适当的调整,同一个情景设计多层次的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
4、分层辅导。
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不同的辅导,对学习有困难的低层次的学生,首先要加强对他们心理的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往往情感上也有困难,可以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加强沟通、融洽关系,提高教育的效果。在初三复习过程中可以在学习小组中开展“一帮一”的活动,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集体辅导,等等,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对一些基础扎实、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通过开展数学讲座等形式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4、分层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有所区别,对A层学生的评价以表扬为主;对B层学生的评价以鼓励为主;对C层学生的评价以激励为主。对学生的评价应重视平时的及时评价,对低层次学生点滴进步应该大力表扬;对优秀同学的突出表现表扬之余,要防止他们自满。初三复习测试题可以分A、B两种不同水平的试题,A卷考查基础知识;B卷考查综合应用,试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成绩一视同仁,但规定A卷前十名下一次只能选择B 卷,激励他们向更高水平递进。
三、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目标的分层
在初三复习的过程中不能为了突出目标的层次性,任意降低和拔高教学要求,最低的目标不能低于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最高目标也不要超出课程标准的范畴,避免偏题和难题。
2、正确处理学生的分层
对学生的分层组合,不能以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初三学生学习紧张,适当的搭配可以达到“男女搭配,学习不累”的效果;分组要考虑学生的合理要求,防止出现人在心不在、合而不作的现象。
3、正确处理评价的分层
采取有差别的评价方式,不是降低对低层次学生的要求,而是通过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树立信心、培养兴趣,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传统教学法主要照顾全面,往往没有强调個别,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分层教学法虽然也是班级教学,但要求老师强调个别(至少是一个层面上的部分学生),也就是在某个层面上做到因材施教,体现出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因而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数学思维能力,进而全面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