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区村的华丽转身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g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夜色降临,地处粤西山区的革命老区村——新兴县水台镇石龙岗村的“幸福广场”便灯火辉煌、热闹非凡。球场上篮球健儿“激战”正酣,小舞台上粤曲爱好者或唱或弹,农家书屋里大人小孩读书看报……这一幅幅幸福和美的生活画卷,折射出石龙岗村通过3年的“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开发,由一个省级贫困村变身为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村里的老人都说:“这3年,是石龙岗村建设最快、变化最大、发展成效最好的3年!”
  强班子,凝聚了民心
  石龙岗村是革命老区村,全村有251户1009人,其中100户是贫困户,曾经是县里挂上号的问题突出村和后进村。如何在“后进”中突围蜕变、浴火重生?2009年11月,村党支部紧紧抓住云浮市委组织部、市直工委、市委老干部局、人保财险云浮分公司四个挂钩帮扶单位到来的契机,“两委”班子成员鼓足干劲,明确了“扶贫双到,党建先行”的思路。
  为改变村党员干部威信不高的状况,村党支部组织全村党员开展了“我为群众办一件实事”、结对帮扶贫困户等活动,大大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
  贫困户何桂庆,是一个在村党支部和“双到”单位驻村工作组帮扶下实现脱贫致富的典型例子。3年前,何桂庆一家五口居住在20平方米的泥砖房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在村党支部和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何桂庆建起了鸡舍,养了7000只鸡,家庭年收入达到了5.5万元,很快实现了脱贫的目标。
  找路子,贫困户100%脱贫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市直4个帮扶单位除千方百计筹集各项资金100多万元“输血”之外,更注重“造血”,在提高石龙岗村集体发展能力和增强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上下功夫。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通过产业扶贫、智力扶贫、转移富余劳动力就业等措施,切实帮助村集体发展经济和增加贫困户收入。
  有付出就有回报。2009年村集体收入只有1.4万元,到2012年提高到8.8万元,增长7倍;2009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4000多元,2012年已经提高到8000多元,增长100%;全村86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实现了稳定脱贫。
  办实事,改变了村貌
  “群众心里有杆秤。我们实实在在为群众做实事、谋利益,自然能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拥护。这也是我们实现三年扶贫任务两年完成的重要原因。”驻村工作组组长梁铁光说,为民多办实事、解决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是顺利推进扶贫“双到”工作的关键。
  针对村民行路难、饮水难、文体活动难和脏乱差等问题,3年来,在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村“两委”班子以解决群众最急、最盼、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依靠上级党委政府、挂钩帮扶单位和乡贤的热心支持,先后筹措资金500多万元,一下子就上了自来水网改造、无害化卫生公厕、进村水泥路、幸福广场、村道路灯亮化、文化大楼等6个村内公益项目,民风村貌焕然一新。
  昔日贫穷的革命老区村,如今焕发出新农村的活力。村风民风更加淳朴和谐,奔康致富的氛围更加浓厚,村民100%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00%参加养老保险,老弱病残等困难群众享有固定补助……村民生活得越来越幸福,扶贫“双到”让老区村人民深切感受到了家园的可喜变化。
其他文献
在最近的来稿中,关于今年高考作文题的讨论是最集中的。高考作文命题的变化所引发的波澜仍然没有停息。来稿意见大致可归为肯定和否定两类,本期我们从中各选取了两篇具有代表性
我是宁夏金牛集团锦海矿业有限公司员工。2011年的4月至7月,是我生命中的一段最沉重、最阴暗的日子。33岁的我,经历了丧夫、车祸的重创,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是工会把我从
发稿时,恰好去上海的一所“市重点”中学与高中的学生座谈。聊起了语文课,类似的抱怨声,由学生道来,另有一番“滋味”,不妨听听他们的声音吧── 把课文的写作年代加起来,再求个平
下雪了!好大的雪啊!似鹅毛,像芦花,如针尖。雪,不紧不慢、稀稀松松地下了起来。 下这么大的雪,在我国南方是比较少见的。为了能够一饱眼福,我提出了“登山玩雪”的计划。这下可好,不
从未见过如此巨大的汉字,从未见过如此巨大的爱字。我屏住呼吸,我停下来,凝视,聆听。 那阳光一样奔流在乱石中的欢快的泉水声越来越小了,那在瀑流与巨石间打打笑笑的喧闹声越来越
教梁启超的《谭嗣同》这篇文章时,当读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车不去,故及于难”,坐在后排的一位男同学脱
日前,杭州市高新区(滨江)总工会做出决定:从2013年开始,正式启动工会资助企业职工上大学工作。计划用3年时间资助100名具有高中学历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的职工(包括外来务工者)
小时候,我有个同伴,名字叫“大熊”。警犬出身的它,刚来时只有小板凳一般高,跑得快,力气大,常追着我玩,我很怕它。那年是1988年,我5岁。 这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大熊”像往常一样趴在楼梯口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组委会 主 任 陈 和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社         长、《语文学习》主编、         编审 副主任 徐家平 上海新世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