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引人注目背后的“文化”激流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xianwei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穿prada的女魔头》为文化心理分析的案例,结合麦克卢汉的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对于时尚的观点,通过解读这部电影中所呈现的心理冲突矛盾,来反思流行在当下多元文化情境中,大众对于流行的认知以及心理迁移中所产生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冲突。
  [关键词]流行 媒介 文化心理
  
  一、解读电影中的心理冲突
  
  《穿prada的女魔头》在2007年2月中国公映以来,掀起了一股对于时尚产业和时尚文化的审视潮流。各种社会层面的人,纷纷发表自己从这部影片中所迁移出来的,各种关于当下时尚世界、时尚职场、时尚消费主流、时尚品牌、时尚人群等等诸多现象的认知。以及心理表征问题的探寻。这部电影以时尚文化为宏大叙事对象,电影的感情基调是非同其他电影中所衍生出来,对于时尚恶批的态度,转而以时尚之道还之于时尚之身。这种另类的,类似“雅皮士”的智慧积淀下的电影,从直觉中给人亲切感。对于时尚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的心理批判。是这部电影隐喻、象征的主旨,给观者一种意犹未尽的心理感受。
  电影剧情的冲突就在一个新人的工作行动中开始了。电影中的女主人公定位在一个初出茅庐的“文化青年”——Andy,立志要做纽约客之流的纸媒新闻记者。但在“为房租而工作(Jobs that pay the rent)”现实的择业心态指引下,误打误撞进入了最高级的时尚纸媒体《runway》,还做了总编的第二私人助理。整部电影从这个新人开始工作的那天起,反映社会文化心理的过程演绎,就在一个为了文化信念“心不甘,情不愿”的被动接受的态度中开始了。一个新人如何从被动接受时尚工作,到最后吸收了时尚中对于美丽外在的文化界定。这个微妙的心理归因过程成为解读这部电影隐喻、暗示幽默的一个显要通途。导演把时尚社会中的各层人物都放置在一个新人的成长过程中,随着新人工作的熟练程度,其认识、接触这个社会层面的各种人自然就呈现出来:从资深的时尚媒体人、模特、商人、文化批评家等等到时尚社会的众生相。都并置在这个以“加速度”成长的现实社会中。
  电影中的女主人公在尽力摒除“心不甘”的心理主导因素,竭力要去适应时尚媒体和总编辑异常权威性的工作方式和对待下属克制私人感情的专横态度。电影针对女主人公的心不甘的工作态度,在设计总监Nigel和主人公Andy的对话中可以看到。资深的时尚编辑如何用婉转的忠告直接颠覆了Andy的心不甘,这个看起来很平淡的对话,成为这个电影中隐喻和暗示的第一个结点。我认为正是这个结点,给了电影一个论证时尚背后的“内在美”一个很不经意但不得不去重视的一个关键点。对话如下:
  Andy(女主角):But,you know,I’m notgoing to be ln fashion forever——
  但,你知道我不会一直留在时尚界。
  So I don’t see the point of changingeverything about myself just because I havethe job.
  我不愿意因为工作而改变自己。
  Nigel(男设计总监):Yes,that’s true.
  真是说对了。
  That’s realIy this multibillion—dolIarindustryis allaboutanyway,isn’t it?
  这个值好几亿的产业就只关心一件事对不对?
  Inner beauty.
  内在美
  通过这个结点,我们不难发现导演用一个异常平缓的语速,一针见血的表达出他对于时尚的态度:“内在美”的双重隐喻。导演借设计总监的角色说出:当时尚孜孜不倦的追求感官世界的最大限度满足时,也正在掩盖时尚工业整体的“内在美”的缺失。这里的内在美是一语双关的谶纬,是一个可以由你自己来解释的话语。这里的内在美除了指字面直接隐喻的心灵美,我想电影中设计总监的意思应该是流行服饰所缺少的“永恒性”,不再追求唯利是图的瞬间,而是一种真诚的,普遍适应的价值观。当人们认识到T台上模特的衣服和现实生活中服装的差异性。这种看起来遥远的文化理解的距离,是否就是流行文化所追求的“内在”。当下,作为艺术家的设计师,可以利用各种媒介形式,在瞬间中认知、理解、把握社会文化。设计师的这种文化感觉能力可以转化、融汇在服装的视觉形式中。时下你会觉得露背装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然而在其开始出现的时候。却引起了大众对于社会文化禁忌的思考。麦克卢汉说“衣服作为皮肤的延伸,即可以被视为一种热量控制机制,又可以被看作是社会生活中自我界定的手段”。在研究人们用视觉来认知服装的文化魅力时,麦克卢汉认为“……同时,室内室外的衣着也出现礼仪性裸露皮肤的现象。心理学家早就告诉我们,我们的听觉有很大部分是通过皮肤发生的。过去的若干世纪中,我们从头到脚都紧紧包裹在衣服里,包围在统一的视觉空间中。……”
  电影如同戏剧,如果没有冲突的跌宕,没有角色人物的心理变化,就没有一个完整的典型事件描述。女主角Andy的适应心理怎样得到一步步的完满呢,在开头一个非常隐喻的节点后,导演借用女总编的权威话语地位,依然用不紧不慢的语调给Andy上了一堂时尚产业文化课。这就是众多影评中所谈到的“两条腰带看起来一样的问答对话。”把影片中的对话字幕放在文中,可以从中理解一个非时尚圈的新人,从开始工作的不适应转而成为懵懂,然后渐进至理解。于是开始模仿、趋同,最后得心应手的心理发展过程。《Runway》总编辑教育Andy的对话为:
  杂志女编辑问:They are so different.Hmm.该挑哪个,嗯?
  Miranda(女总编):something funny?
  很好笑吗?(此时,Andy觉得这两个腰带没有什么不同,所以觉得很好笑)
  Andy:You know,it’s juslthat boththose belts look exactly the same to me,
  只是,这两条腰带几乎一模一样
  You know,I’m still learning aboutthis stuffand,uh……
  其实,我还在学者东西,嗯,
  Miranda:This—stuff?这……东西,(总编对新人的无知而感到异常生气)
  Oh,okay,I see,好了,我知道了。
  Youthinkthis has nothinqtodowithyou,
  你觉得这和你无关?
  YouaOcovourcloset……andyou select……I don’t know……that lumpy blue sweater,for instance because you’re trvinq to tell the worldth a1 you take yourself too seriously to careaboutwhatyou putOnyourback,
  你去你自己的衣橱。选择…我不知道,比如你那松垮的蓝色绒线衫,试着告诉世人,你的人生重要到你无法关心自己的穿着。
  But what you don’t know is that thatsvJeaterisnotlustblue,
  但要知道那衣服不仅仅是蓝色。
  It’s notturquoise,lt’s not lapis.
  不是绿色。也不是青色,
  It’s actually cerulean.
  而是天蓝色。
  And you’re also blithely unaware of thefact……that in 2002.Oscar de la Renta did acollection of cerulean.qowns.
  你也随意忽视很多。像奥斯卡·德拉伦塔在2002年设计过一系列天蓝色的晚礼服。
  And then I think it was Yes SaintLaurent……wasrt it…who show cerulean militaryjackets?
  然后,我估计是圣罗兰……是吗?设计出天蓝色的军式夹克衫?
  I think we need a jacket here-Mmm.(插入语)
  我认为我还需要外套一唔
  And then cerulean quickly showed up inthe collections 0f eiqht different desiqners.
  之后,天蓝色就成了其他8位不同设计师的最爱。
  And then it.uh.filtered down throuplh thedepartment stores……
  然后放入其名下的商店。
  And then trickled On down into sometralic casual corner……where you,no doubt.fished it out of some clearance bin.However.that blue represents millions 0f dollars andcounBess lobs…and it’s sort of comical howyou think that you’ve made a choice thatexempts you from the fashion industry……
  最后慢慢渗入可悲的CC,才让你从她们的打折货中淘到。总之,那蓝色值几千万和数不尽的心血……滑稽的是,你以为是你选择了这个颜色,让自己远离时尚界……
  When.in fact…
  事实却是
  You’re wearing a sweater that was selected for you bv the people in this room fromapile of stuff.
  这满屋子里的人帮你从一堆衣服里,选了这件绒线衫。
  总编平缓的语调教育了Andy的无知,从这堂时尚产业文化课后。Andy开始反省自己是否能够理解。处在产业链中纸媒编辑的工作态度。她开始从改变自己的着装方式为切入点,用时尚的品牌服饰来重塑自己的视觉形象。Andy的适应能力是突飞猛进的。经过适应学习后的崭新Andy对其男友说:I promise.Sameandy,better clothes.(我保证,内容不变,只是包装更好。)AndyA然不同的变化,对于她的上级同事,总编的第一私人助理艾米莉而言,却是一个很大的职场威胁。艾米莉交通受伤后,躺在床上,对于Andy的一句抱怨,一语道破Andy自己不知道的内在变化:“就承认吧,自打你穿上那双吉米周的鞋,你的灵魂已经被卖掉了。”(Faceit,you sold your soulthedayyou putonthatfirstpair of jimmychoo’s.)
  适应职场后的Andy,正是后生可畏。作为一个真诚待人的Andy,她认真学习的态度成为职场工作中一个非常突出的心理标杆。出乎她的意料,女编辑将要带她一起去法国参加时尚周,这对于时尚工业的饕餮之都而言,诱惑从内心的冲动转化成为一种显现的情感外露。Andy知道自己在艾米莉交通事故后取代她,从情理上是不允许的,但在工作面前,她必须去巴黎,而且这对于她的职场生涯而言也是非常必要的。Andy的心理冲突在其内心深处埋下了伏笔。当她知道女总编因为要保住自己的权利地位,而把Nigel(设计总监)当作铺路石后,Andy对于女总编势利于工作而忽略身边人的情感时,Andy内心的冲突变成了辞职的动机。女总编对于情感的漠然。宛如Andy穿了吉米周的高跟鞋一样,女总编已经成为了时尚的瘾君子而陷在美丽谎言的泥潭中。虽然此时的女总编依然高傲,但作为一个人,女总编倒显得有些异样。Andy决然的选择了离开。故事以Andy找到自己中意的工作为结束。
  电影女人公的个人心理反思过程,在大团圆的结局亮点中变得有些晦涩和暗示。一部节奏明快的都市剧是不能容忍意识流的心理表露,所以暗示和隐喻成为舒缓这部高节奏电影,让其成为一部有意味的文化反思片。这部文化反思电影的色彩基调是乐观的,如同职场的新人一样是清新的,不再是麻木职场人的另外抉择。这部电影可以刺激这么多当下的时尚达人和娱乐人士。足见导演和编剧对于时尚职场人士的心理的拿捏是如此的精致。让你不得不一遍遍的重复观看,仔细体会其中无可言尽的意味。
  
  二、解读“流行”的社会文化情境
  
  对于流行的认识,人们对其的直观印象来自于流行是一种感觉,但这种感觉会以具体的物质体来承载。中国人有句成语叫作“器以载道”,非常抽象的概括了流行在社会情境中所处的物质形态和对于人自身的影响。大百科全书对于流行的解释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指社会上新近出现的或某权威性人物倡导的事物、观念、行为方式等被人们接受、采用。进而迅速推广以致消失的过程。又称时尚。流行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包括衣饰、音乐、美术、娱乐、建筑、语言等。它们都具有连续变化的可能性。”操控流行的人是谁。为什么大家在流行文化中会形成对于物的一种依赖感,以及通过外在的物来判断一个人的人格和社会价值地位。
  犹如电影中Andy刚入职场中的模仿、学习、认知时尚文化的过程一样,社会中各个层 面的人因为社会分工的缘故,大众对于任何一种的入侵和浸润都有一种先天的抵制能力。出于个体的本能,往往会在模仿中丢失了自己。如同俗语“玩物丧志”一样。个体的人说积攒起来的心理现象,都外化为一种明显的物质体,这种对于物体的依赖,是麦克卢汉在其文中多谈到的“麻木”。这种麻木的状态,是个人感官消极的不作为。以流行的时尚杂志为例,印刷精美的图片,在众多制作单位的通力合作中完成一帧帧充满意味的视觉幻想。大众会把这种非真实的幻想带进入日常的生活,在大量充满幻想的不真实的照片中,大众的感官就会审美疲劳,因此无法识别何为美,因为美的心理感受需要专业的知识来获得认知的解放,而不是简单的通过阅读美丽幻象的图片,和穿着看起来的确很能显露人身体特质的服饰。中国有句俗话来判断一个人的价值的标准,除了以貌取人之外,还有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的经典俗语。
  流行文化的产生和传播呈现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矛盾体。以物质为表征的流行文化。其生产过程中必定有唯利是图的一面,但在其创作中,流行文化对于非流行的文化价值——传统文化的永恒性的追逐。也是流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品格。众多的流行文化都无法摆脱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积淀。比如当下的女性重新再掀起了一阵阵旗袍热,重新再回复上世纪30年代上海都市女性的着装和文化情绪。愈是在大都市,流行中文化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回忆都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创作源泉。所以电影中的女总编对Andy你身上穿的一件最普通的衣服,都浸润着流行产业工人的众多心血,从艺术家、设计师、纺织厂、商店销售人员、媒体传播人员,这些具体的工作才让流行产业中的商品进入到每一个人生活的每一个具体的环节。
  在人造物的过程中,人的能力充分的在改造这个自然界的过程中,潜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但是大家都不会在意玩物丧志的谶语。各自觉得自己看似坚强的意志力,尤其在当下社会分工更加具体的社会中,人造时尚物中所展现的精神魅力,如同领导人的话语一样。在这个制度下的社会中,会唤起人们麻木的精神官能。个体就在苏醒的感官中,被蕴含在物质中的潜流所淹没,在时尚之物面前,人格几乎等于零,变成一种对于麻木性自恋,人格中的志就丧失在小玩意的文化场境中。当下人对于自我的怀疑,经常出现我是什么人,这样的话语。个体视觉判断的衰亡和丢失,相对于人的物,其属性功能却得到最大限度的衍伸。成为一种对于个体价值观的直接外化。
  依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A.H.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论,来反思流行中所达到的需求状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成为流行商品所具有的总体特征。时尚品在体现自我实现需要的这个层次中,权威性成为当下时尚产品说包容的最核心的一个特质。宛如电影开头你所看到的女总编,蛮横出场的镜头。只要女总编经过的地方,大家都会屏住呼吸,迅速闪到一边,大家的眼睛里充满了敬畏。但女总编在感受旁人的礼让和安静时,其内心会是一种怎样的豁然开朗和对于这个权利地位的珍惜,这已经超越了物质本身的境界。而转入到精神的层面来反观权利的控制力量。
  流行商品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权威性的文化气质,是当下消费社会中的精神性。每一个人在同样的生活场景中追寻着尽可能的不相同。但是这种引人注目的可能性在标准化的生产模数体系下,要超越普遍性对于常人而言是多么的困难。借外物的力量。却又容易陷入泥沼中,还是尽可能去理顺商品气质背后中所蕴含的控制谋略,然后再决定自己的心理需求和对于一种气质、精神的追求。
  人造物是人的智慧,但这种智慧,在当下却成为淹没人自身的能力。人和物的关系。不再是创造与被创造的问题,而应是谁适应了谁,改变了谁。
其他文献
摘要 诸多寓言故事的罔然不识真我,在于本我欲求贪婪等人性恶不受超我道德原则约束而导致自我心理失衡,而卒迨于祸之危害。  关键词 罔然 真我 本我 自我 超我 贪婪 寓言    我是谁?我便是我,这还用问,用得着回答吗?然而,精神分析学家弗罗依德认为有三个我:“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那你又是哪一个我呢?本我是人的潜意识的冲动,原始的本能,动物性的欲求。以自己快乐,
【摘要】《新》片通过讲述中国非法移民在日本的一段故事,展现人性抑或国民性在特定环境下的暴露。在此片中,也可看出香港电影对异质元素的积极吸收和对更深层次主题探讨的努力,以及在原有特色如暴力美学方面的突破和保持精彩情节方面的推进等。  【关键词】人性 国民性 移民 黑社会    故事    《新宿事件》主要讲的是一帮非法移民到日本的中国人在日本的底层生活故事。刚到日本之初,为了生存,他们什么活都接,价
兒童纯真可爱、情绪多变、表情丰富、活泼好动,并且其行为常常能给我们带来出乎意料的惊喜。因此,拍摄儿童是一件美好、令人陶醉的事情。但是,我们发现,许多影友并不擅长拍摄儿童,即使面对自己心爱的孩子,也不知如何着手。  拍摄儿童,既可以用沙龙的形式唯美地进行表现,也可以用纪实的手法记录童真的瞬间,反映所拍摄儿童的性情、特点,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还可以把儿童融入到其所在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综合表现。
[摘要]电影配乐烘托与陪衬剧情的发展,参与剧情,推动情节和揭示情感。西河大鼓唱段《玲珑塔》在电影《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中音画结合、巧妙运用。音乐和电影画面的意境一致,节奏相配,烘托渲染,使视觉内容统一。  [关键词]电影 配乐 《玲珑塔》    电影配乐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为电影而创作的,一种是引用的。一般来说,专门创作的电影配乐往往能够较好地烘托、陪衬剧情的发展,甚至能够参与剧情;但引用的音乐因
摘要 雨果《巴黎圣母院》的爱情结局,以“化尘”的形式,在惨烈的真实中流露出东方色彩的“圆满”之美。因为爱情主题,雨果寻找到了对立冲突中的圆满与和谐。也因为爱情主题,雨果的心灵跨越了文化和地域的阻隔,与东方文化形成一种内在的默契。  关键词 雨果 东方色彩 爱情    看罢根据法国作家雨果名著改编的同名电影《巴黎圣母院》,感慨万千,感慨之余竟也领悟到电影凄凉的“化尘”式爱情结尾具有东方团圆和谐之美。
[摘要]电影《花样年华》的思想意蕴表现为对婚外恋的探讨和对缺憾美的追寻;艺术特色则体现在借助音乐来表达情绪、刻画心理、渲染气氛等,利用旗袍的变换来表现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暗示时间的变化和推进情节的发展,采用含蓄的笔法来展现东方男女主人公表达爱情的婉转与曲折。  [关键词]电影《花样年华》 婚外恋 缺憾美 音乐 旗袍 含蓄    《花样年华》是香港导演王家卫执导,香港著名演员张曼玉和梁朝伟主演的一
摘要 湖南卫视将其“国内第一档生活角色互换类节目”命名为“变形记”,传达了一种积极、乐观地直面现实世界中交流问题的决心和勇气。“交流的隐喻”意指,媒介不仅是社会信息交流的渠道和中介,还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人际交往借助媒介改善的依赖性。其利弊须认真分析。  关键词 《变形记》节目 角色互换 交流的隐喻    如果说在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中,主角格里高尔由人变成虫表达的是一种面对现实世界里人际交流的隔
[摘要]电影《孔繁森》通过与孔繁森相识的几个人物的故事,揭示出人类精神力量的成长过程,并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就是神,神就是人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存在于人自身的精神世界里,它可以如洪荒时代人类膜拜顶礼的神一样伟大,可以在世人心里得到永生。  [关键词]《孔繁森》 人性 神性 人神合一    北影电影《孔繁森》画面背景宽广辽阔,色彩瑰丽壮观,气势恢宏磅礴,有很浓的历史文化氛围。  从某种意义上讲,该片
[摘要]后样态艺术研究最早倾向于建筑和文学,媒体技术催生新媒体艺术样态,它前所未有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审美标准。  [关键词]新媒体 新现象 后样态艺术特征    当下种种现象表明我们正处在“后现代状态”中,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新媒体艺术正活跃,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可能性,而且更多的体现出后样态艺术的特点。  媒体的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易传播、易复制、同时性、易改动,因此新媒体及其艺术形式
[摘要]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形式手法,笔墨语言变革是关于传统与继承的问题,二十世纪的大师们以自己的求索把现代中国画推向了可与传统经典对话的高度,为中国画语言寻找新的发展途径,对我们现代人都是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笔墨语言 变革 中国画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仅从战国帛画算起,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无数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形式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