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课教学有效性微探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4826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一年级科学教学的总结,对提升一年级科学课有效性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准确理解教科书;精心设计教学结构;充分突出学生主体。结合教材和教学实际,对这些方面进行了充分且结合实践的论证以及如何进行实际操作。
  关键词:一年级;教学有效性;科学课
  随着《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小学科学教学正式进入一年级课堂。面对之前科学教学从未有过的新教材、新对象,我们该如何贯彻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呢?该如何提升一年级科学课的教学有效性呢?通过一学期的一年级科学教学,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理解教科书
  准确理解教科书,是提升一年级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准确把握教科书的特点有利于让实际教学过程始终位于一个正确的方向,能够让我们在正确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我认为一年级科学教科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重视。
  1.教科书贯彻新课程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一年级的教科书每一课都分为聚焦、探索和研讨三部分。利用聚焦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化的探究环境后,强调让学生通过探索获得知识,即在做中学和在学中思,最后通过一个研讨环节,培养了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课程,不仅需要教给学生科学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更要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及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一年级教材在开始之前设置了一节“科学家这样做”,这个设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种科学方法,更是将学生的科学学习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够有目的性地将学习到的科学方法应用在生活里。
  2.教科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
  教科书按照聚焦—探索—研讨的程序进行,让学生体会科学认识的基本程序,为后期学生进行完整科学探究活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打下基础。教材中的自然物体和自然现象具体、直观、浅显易懂。如第一册的树木、树叶、纸、尺子,都是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常见物,学生能够亲身观察体验的物体。《给动物建个“家”》等课也都是以儿童喜欢的物体为教具,通过让他们自己动手来发展智力,培养兴趣的。
  这套教材充分落实了新的课程标准,编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因此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准确把握,具体贯彻,让一年级科学课开始在一条正确道路上。
  二、精心设计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可以理解为一节课的环节及各环节的进行顺序与时间分配。一节课的效果如何、质量高低往往取决于课堂结构是否合理。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结构,是提升一年级科学课有效性的关键。
  结合教科书的编写,我将课堂的教学结构总结为这样的基础框架“聚焦—探索—研讨—反思—拓展”,下面我们具体说说每个环节的操作及落实。
  聚焦:(1)通过具体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引发好奇心,并通过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和经验,引出课堂问题。(2)问题呈现后帮助学生确定任务,通过游戏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材料,清楚程序要求,明确目标,给学生以提示。(5分钟)
  探索: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设计思考,养成科学思维并动手操作。教师可以巡回指导,观察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或提示。(20分钟)
  研讨:这个环节是为了分析、研究操作过程和结果,发现知识规律及正确方式方法,可以先让學生自由讨论,再实施引导。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得出结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7分钟)
  反思:这个环节是一个总结交流的过程,即让学生能够把自己做过的科学探究用自己学过的科学语言表达出来,同时能够在倾听和表达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5分钟)
  拓展:科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我们应当从生活中聚焦,认识知识或解决问题后能将其应用于生活实际。(3分钟)
  综上所述,我们应当关注教学的结构,不断优化教学结构,从而提升一年级科学课的有效性。
  三、充分突出学生主体
  充分突出学生主体是提升一年级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可以通过充分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来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在一年级科学教学中常用的学生学习方式是听、看、做和说。
  听:即倾听。倾听并学会模仿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主要途径。教师要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表达,并帮助学生把握倾听的主体内容。
  看:即观察。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对需要观察的材料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应采取不同的观察形式。一般分为课内、课外和独立观察。前两种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观察,后者是学生根据研究对象而进行的。
  做:即实验。实验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做:即实验。实验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借助仪器认识自然事物的教学方法。有的实验可以通过控制条件进行对比,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某些自然事物的性质、变化过程、变化原因与规律,通过学生摸一摸、做一做,从中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
  说:即表达。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之一。课程标准要求一年级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
  准确把握教科书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结构,充分突出学生主体是我在一学期的一年级科学课教学中总结提炼的认为能够充分提升课堂有效性的几点方法和建议。
  编辑 鲁翠红
其他文献
前不久,我在班队活动课上对学生进行"勤俭致富"方面的教育时,有一个学生与我唱了反调.他说:"摸彩中奖也是正常而合法的致富门道,而且政府也是提倡的."
在水温(28±1)℃,以配合饲料及最大摄食量的条件下,研究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初始体重(5.77±0.45)g]在盐度10、15、20、25、30和35下的生长及能量收支.结果
高中政治唯物辩证法的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只有理论知识的政治是不完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教学案例,用案例法讲授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学生才能够更好
随着语文新课程实验区的不断扩大,随着非实验教师提前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现,以培养学生
采用平均粒径约5nm,主要结构为锐钛矿型的纳米TiO2光催化剂,以泡沫型复合镍板为载体对纳米TiO2进行固定,并对固定后的纳米TiO2杀灭溶藻弧菌的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高压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属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幼猪易感,可导致100%死亡。猪龄越大则对此病的耐受力就越强。该病的特征是哺乳仔猪呕吐、腹泻
阐述了某框架楼设计思路以及计算过程,并对其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提出了工程施工的相应措施。
一直以来锅炉排烟温度热损失都是影响锅炉热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对我厂克雷登锅炉的工作原理的研究,采用余热回收器来降低其排烟温度,使其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构建数学思想的美丽课堂,可以使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显性知识系统,经过数学思想(隐性知识系统)概括、归纳与分析,帮助学生真正认识与理解透彻数学知识
介绍了齿轮箱润滑系统的现状,对齿轮箱润滑系统实现模块化的好处,以及模块各部件的选型,设计进行了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