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人”辜鸿铭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fant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辜鸿铭是近代中国史上的一大怪人。当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知道辜氏以极端保皇著称,仍因其长于英国文学,延聘入校。当时已入民初,他却留辫不去,自诩为“残雪犹有傲霜枝”,颇令人发噱。后来蔡元培被迫去职,校内教员发起挽蔡运动。辜鸿铭上台发言说:蔡先生是校长,校长就是我们这儿的皇帝,而皇帝是不能打倒的,因此蔡校长也不能走。以此理推出此种结论,实在使人捧腹,也不愧于他“怪人”的称号。
  他的生平行状实在是怪。他父亲是马来亚的华侨,他也生于马来亚,十岁就赴欧,曾获文学硕士、工科学士学位,到二十多岁始闻中国文化,马上浸淫其中,乐而忘返,三十岁回国入张之洞幕府。有这样的经历,一九○○年八国联军侵华时,他竟以英文著“尊王篇”,鼓吹封建伦理纲常大义。而一九○二年,武昌由张之洞主办大宴庆祝慈禧寿辰,他又当众吟出《爱民歌》:“天子万年,百姓化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致使“座客哗然”。
  他的中西文化观也实在使人觉得怪。别人搞洋务、办工厂,他不以为足,以“通西洋语言文字、学术制度为佳”(《大臣远略》);述郭嵩焘出洋见西方“各国风俗之齐整”而言“孔孟欺我也”,大为叹服(《上流人物》);但另一方面,又说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仅当“我中国春秋战国之时势”,讥行西法新政为“慕其奢靡”(《上德宗皇帝条陈时事书》)。一方面仰慕西方政治,而讥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为“出洋看洋画”(《看画》);一方面以中国古代文化为至优,说《天演论》不过是“《中庸》所谓‘栽者培之,倾者覆之’之义云尔”(《费解》)。
  辜鸿铭以他独特的经历、行事,吸引着人们的注意。随着近来东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深入,他当然会引起重视。然而,问题却在于在他纷纭多变的观点面前,如何把握辜氏的思想大势,也就是说,在他的万般变化之中存在着一个怎么样的不变?
  长期来,我们研究历史人物,习惯于从阶级、政治等角度去看问题。但在辜鸿铭身上,我以为,他的思想观点的统一性,不在阶级,不在政治,而主要在于他的心理特征。
  现实中往往有这样的人物:他喜欢和人抬杠,而他的本事和学问也很好。坚实的基础恰恰助长了抬杠的脾气。没有基础,抬杠就流为胡搅蛮缠;有了本事和学问,也不见得就能卓然成家。他一生只求在抬杠中取胜,无所谓道理不道理;对国事家事也无坚执之见,只求在每件事上驳翻了别人。也因为许多事在口舌的争伐中无法说得太充分、太清楚、太在理,他就常常得胜。这就更助长了他的脾气。这种人,无以名之,姑且称之为“性格人”,也就是以其性格特异为其一生主要特征的人物。
  我就是这样看待辜鸿铭的。当然,不能说辜氏一生没有任何较一贯的政治见解,他大致上倾向于保守;但通观全人,他的观点模糊、多变也是事实。在日常交往中,他被人多于引人为同道;在跟张之洞的关系上,也常常因直言相讥使得张之洞下不来台。而他学贯中西,知识渊博,更使他在辩论中左右逢源。他在中国人中吹外国,外国人中吹中国,但也可反过来说,他在中国人中骂中国,在外国人中骂外国,几乎是无战不胜。以下这件小事很能说明他的性格:一次,他为西友召去参加宴会,被让在首座。宴间言及中西文化,他就说中国文化较优,如“顷间诸君推让不肯居首座,此即是行孔子之教。若行今日所谓争竞之教,以优胜劣败为主,势必俟优胜劣败决定后,然后举箸,恐今日此餐大家都不能到口”。(《孔子教》)这一段话,本来不过是插科打诨,但因为其仓促间表现出的急智,使得“座客粲然”。一笑之中,想来当真之人怕没有吧,辜氏却认真发了一通大议论,并记在自己的著作之中。遍翻他的文集,此类事不知凡几。
  评论人,首先应该理解人。我们不以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狂悖,是因为我们知道他是浪漫文学家;我们不以陈独秀攻击旧文化的文字为武断,是因为我们知道他是革命家。同样,我们理解辜鸿铭的“怪”,是因为我们知道他是“性格人”。需要着重指出的一点是:多年来,我们的历史学忽略了从心理角度去理解人。
  因此,需要稍为提一提国外的“心理历史学”。它自五十年代发端,六、七十年代风行一时。它主要指历史学家对心理方法的运用,以此说明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进程的由来和意义。应该说,在历史中过分强调心理因素,很可能会出错;但,在我们毫无心理位置的历史学中,学习一些心理方法当会大有裨益的。如对辜鸿铭的更深层次的、更全面的分析,就还有待于诸君的努力呢。
  
  (《辜鸿铭文集》,冯天瑜标点,岳麓书社一九八五年十月第一版,0.79元)
其他文献
《留声机片》是周瘦鹃写的短篇小说,发表在一九二一年五月的《礼拜六》周刊上。那时发生新旧两派的文学争论,这篇小说被茅盾点名批评,认为代表了作者以及“礼拜六派”的典型做派。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点:小说像在“记账”,缺乏现代“描写”技术,作者缺乏艺术良心,受了“拜金主义的毒”。但是事隔将近一个世纪,在今天全球化经济和文化环境里来读这篇小说,却别具一种启示。  小说的故事颇为简单:一名叫情劫生的年轻人情场失意
谈英国的中国电影研究    爱德华·萨伊德《东方主义》一书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讨论和引用其理论者无数。可是,重点似乎集中在萨伊德所使用的源自于福柯的文化一权力的分析方法上,甚至逐渐有庸俗化的倾向。可是,在萨伊德而言,文化是相当多层次的。他指出,“东方主义是一种思考方式,它建基于东西方在本质和认识上是相异的。因此,大批作家,包括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政治理论家、经济学者、帝国主义官员,均
介绍安德烈·杜勃斯    约五年前,我在《读书》发表一篇《美国短篇小说的过去与现在》,其中我特别推荐一位专在非商业化的“小杂志”上发表作品的短篇小说艺术家。我称呼他为“艺术家”,因为写短篇小说对他说来是一项艺术。他的创作不是为名为利,而是为了他对这桩艺术的特别爱好。象一位清苦的画家一样,他的创作是为了自己的需求与发泄;他的产品不单纯追求发表。  这样一位献身于纯粹创作艺术的作家的才华已在逐渐赢得公
图① 新建成的永和桥是一座秀美的三重檐木拱廊桥图② 吴学养和奶奶在永和桥上合影留念图③ 普宾桥曾是方圆几十里的交通枢纽图④ 工作中的吴学养(左二)  溪与山、树与桥、人与自然,仿佛在此形成对话。一座老桥,一座新桥,中间隔着100多米,也隔着200年时光,两座桥仿佛在此完成了某种穿越时空的连接。  在这座偏远的小山村里,前一代人与后一代人,也仿佛在这条流水潺潺的雅阳溪上,完成了一种精神的传递。廊桥边
陈言亦有新意    这些年来,在精神领域中,时有某些现象令人颇费思量。其中之一,就是曾在近百年中广泛流行并被视作理所当然的一些思潮,在销声匿迹了多年之后又破土而出,扮演起崭新的角色,并受到知识界的广泛关注与青睐。  自然,对这种旧戏新唱的现象,有人也许会觉得不屑一顾。然而,我们思忖再三,却总觉得,这并不是毫无意义的。或许,这里用得着老黑格尔的一句套话,同样一句格言,如果分别出自儿童和老年人口中,其
梁释慧皎所著《高僧传》是历史上公认的第一部系统的僧传。作者记载了自汉明帝永平十年佛教东传至粱天监十八年这四百五十三年中“二百五十七人,又傍出附见者二百余人”的佛教历史人物传记,分译经、义解、神异、习禅、明律、遗身、诵经、兴福、经师、唱导十门,条贯缕析,蔚为大观。此书为研究中国佛教史的重要资料,在体例上亦为以后的《唐高僧传》、《宋高僧传》,《明高僧传》所沿用。  其实,在慧皎之前,已有众家僧传,它们
南果梨是海城市王石镇什司县村特产,以其色泽鲜艳、美味可口而畅销,素有“梨中之王”的美称。为了更好的推销南果梨,特对其栽培管理及贮藏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严格的栽培管理技术,进而提高南果梨的独特品质,使之占领更广阔的市场。  1 南果梨幼苗栽培管理  1.1 起根栽植  南果梨属须根系植物,应裸根移植,栽植密度以5米×5米或5米×6米为宜。  1.2 定干  梨苗发芽的2~3月,在其主干距离地面约
原生宗教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与传统的宗教信仰相比较,原生宗教大多没有严格的教义、固定的组织和主持人,但都被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的多数群众所信仰和遵从。这种流行于乡野的民间信仰常为人所忽视,甚至曾被斥为落后的封建迷信,多次遭受到主流文化的抵制与批判。尽管如此,原生宗教依然生存下来。为什么原生宗教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其文化意义何在?它对
想写这个题目颇久了。  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的第一篇就是“文本的意识形态”,那么是否在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中才发现文本意识形态(尽管这是编辑者将相关的文章辑录在一起,但是詹明信本人知道此书的出版,可以认为他认可这一编排)?而我的感觉是太晚了,中国早就有文本意识形态了,那就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意识形态概念相对为人们熟悉,无论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的“虚假意识”,还是阿
TY病毒病是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简称,是近几年在普兰店地区乃至整个大连地区种植番茄上发生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该病害发生面积广,发病后几乎无法治愈,对番茄生产影响极大,我们在该病的防治技术上,除了加强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之外,重点引进试种多个抗病新品种,其中,甜禧是表现非常优秀的樱桃番茄抗病新品种。该品种在2014年试验的基础上,2015年秋季又扩大了示范面积,目前绝大多数示范户已定植,田间长势良好。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