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充溢着生命激情的活动,它所重视的是读者摆脱了先在的群体性的文化成见和偏见以后,对文本在此时此处此一阅读过程中真实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学生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体差异。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它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那么,怎么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呢?
一、给学生心灵自由的空间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而产生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
如教学《落花生》,针对“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这个问题,如果用教参中的话来回答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其实这是个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给学生心灵展现的空间很大,心灵的自由度也很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作出阐述。有的学生认为:应该像落花生那样,做个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人;有的则提出:现在是市场经济,一个人要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如果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恐怕连一份合适的工作都难以找到,这是现代社会价值观的体现;还有的来了个折中:落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很可贵,但他一味等待别人来发现的思想不可取,因为如果没有人发现,不就埋没一生了?因此,该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时候,就要踏实工作,不炫耀,不张扬,像落花生一样。该需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时候,就得有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勇气。这里,学生萌发出的是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浓厚的个性色彩、答案迥异的见解。
只要我们在课堂上给学生心灵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上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就会有力地催生着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二、让学生感性体验得以展现
阅读是一种情绪的交流,学生有自己的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有自己主观性和较强的评判作品的标准,他们是以欣赏的心理而不是迷信的心理去阅读作品。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尽量感性化,充分调动学生的人生体验去品察、切近作品。如果阅读教学中非要以唯一的标准答案为准,那势必要减少学生思想上的批判性和创造性,限制其思维发散的空间。
人们一般认为学生阅读后,发表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个性化见解,就是个性化阅读。
在这里窦老师对此作了独特的演绎:个性化阅读,首先学生个体必须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在头脑中浮现情景。看到“秋天的怀念”,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景象呢?由于各人的经验积累和情感积淀不同,眼前出现的景象自然也就迥然有异;由于各人眼前的景象不同,因而对文字的感受、理解也就不同;感受、理解不同,读出来的滋味也就不同。于是有的高亢响亮,有的低沉轻柔。同样内容的朗读,却各人读出各人的韵味。
于是我们得到启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朗读指导时,应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引起情感的共鸣,使学生的感悟体验得以展现,这样才能做到阅读的个性化。如果不顾学生自己的感受,一味仿效某一种读法“读出感情”,不是离个性化阅读相去甚远吗?
三、引导学生在感悟中走进文本的深处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往往是浅层的,如何使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呢?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发展。
学生在获得文本的基本意义以后,要引导他们再深一层想想还有什么比喻意义和引申意义,使思维有深度。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師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了广阔的精神空间,同时以情激情,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关注和丰富儿童情感世界的过程,成为儿童智慧生成和人生态度、生活品位提升的过程。使学生在感悟中走进了文本的深处。
四、不让学生心灵迷失方向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价值取向”,即在教学过程中,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教学过程。而“独特体验”,就是学生个体在实践过程中亲身经历的内在情感活动及体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当学生发表个人观点时,由于个人知识能力的局限,往往会出现与教材内容相左,或者与时代、民族、社会倡导的价值取向相背离的独特体验。每当此时,我们的老师常会不知所措。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处理呢?在《语文课程标准》前言中有这么一句叙述:“注意教育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从课标的这一理念,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首先站在正确的价值取向基础上,才能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由于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其理解、体验往往不能一步到位,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有时还可能会遇到一些疑难和困惑,因而,对语文信息的感悟是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有准确的角色定位,应首先立足于文本的价值取向,不让学生的心灵迷失方向。在此基础上再去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阅读活动有了足够的心灵空间,学生的感性体验得以充分地展现,学生的心灵立足于文本的价值取向而不迷失方向,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理解感悟真正的走进文本深处的时候,我相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必定得以发展。这发展必能表现为悠然心会、深得吾心、怦然心动,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人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
[2]施良方著.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5月第2版
[3]倪文锦主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
[4]崔茂新.个性化阅读:代表一种力量.中国教育报.2009年6月8日第5版
[5]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5、9期,2011年第11期.
[6]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那么,怎么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呢?
一、给学生心灵自由的空间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而产生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
如教学《落花生》,针对“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这个问题,如果用教参中的话来回答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其实这是个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给学生心灵展现的空间很大,心灵的自由度也很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作出阐述。有的学生认为:应该像落花生那样,做个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人;有的则提出:现在是市场经济,一个人要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如果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恐怕连一份合适的工作都难以找到,这是现代社会价值观的体现;还有的来了个折中:落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很可贵,但他一味等待别人来发现的思想不可取,因为如果没有人发现,不就埋没一生了?因此,该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时候,就要踏实工作,不炫耀,不张扬,像落花生一样。该需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时候,就得有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勇气。这里,学生萌发出的是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浓厚的个性色彩、答案迥异的见解。
只要我们在课堂上给学生心灵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上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就会有力地催生着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二、让学生感性体验得以展现
阅读是一种情绪的交流,学生有自己的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有自己主观性和较强的评判作品的标准,他们是以欣赏的心理而不是迷信的心理去阅读作品。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尽量感性化,充分调动学生的人生体验去品察、切近作品。如果阅读教学中非要以唯一的标准答案为准,那势必要减少学生思想上的批判性和创造性,限制其思维发散的空间。
人们一般认为学生阅读后,发表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个性化见解,就是个性化阅读。
在这里窦老师对此作了独特的演绎:个性化阅读,首先学生个体必须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在头脑中浮现情景。看到“秋天的怀念”,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景象呢?由于各人的经验积累和情感积淀不同,眼前出现的景象自然也就迥然有异;由于各人眼前的景象不同,因而对文字的感受、理解也就不同;感受、理解不同,读出来的滋味也就不同。于是有的高亢响亮,有的低沉轻柔。同样内容的朗读,却各人读出各人的韵味。
于是我们得到启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朗读指导时,应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引起情感的共鸣,使学生的感悟体验得以展现,这样才能做到阅读的个性化。如果不顾学生自己的感受,一味仿效某一种读法“读出感情”,不是离个性化阅读相去甚远吗?
三、引导学生在感悟中走进文本的深处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往往是浅层的,如何使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呢?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发展。
学生在获得文本的基本意义以后,要引导他们再深一层想想还有什么比喻意义和引申意义,使思维有深度。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師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了广阔的精神空间,同时以情激情,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关注和丰富儿童情感世界的过程,成为儿童智慧生成和人生态度、生活品位提升的过程。使学生在感悟中走进了文本的深处。
四、不让学生心灵迷失方向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价值取向”,即在教学过程中,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教学过程。而“独特体验”,就是学生个体在实践过程中亲身经历的内在情感活动及体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当学生发表个人观点时,由于个人知识能力的局限,往往会出现与教材内容相左,或者与时代、民族、社会倡导的价值取向相背离的独特体验。每当此时,我们的老师常会不知所措。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处理呢?在《语文课程标准》前言中有这么一句叙述:“注意教育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从课标的这一理念,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首先站在正确的价值取向基础上,才能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由于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其理解、体验往往不能一步到位,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有时还可能会遇到一些疑难和困惑,因而,对语文信息的感悟是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有准确的角色定位,应首先立足于文本的价值取向,不让学生的心灵迷失方向。在此基础上再去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阅读活动有了足够的心灵空间,学生的感性体验得以充分地展现,学生的心灵立足于文本的价值取向而不迷失方向,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理解感悟真正的走进文本深处的时候,我相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必定得以发展。这发展必能表现为悠然心会、深得吾心、怦然心动,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人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
[2]施良方著.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5月第2版
[3]倪文锦主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
[4]崔茂新.个性化阅读:代表一种力量.中国教育报.2009年6月8日第5版
[5]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5、9期,2011年第11期.
[6]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