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秸秆快腐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vx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年前,他抛家舍业借钱度日,10年后他摇身一变身价千万,究竟是什么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又靠什么赢得了尊重?
  
  每到收获的季节,农民抢收庄稼后,为了抢种新一季的作物,对收后的秸秆就一烧了之。在大片的农田上,浓烟四起,火光熊熊,严重污染了空气(图1)。
  
  


  (1)烧掉了土地肥力也污染了空气
  
  四川科委农业技术干部段儒斌看到秸秆焚烧年年禁却还是年年烧,就开始思考,政府每年都补贴农民禁烧的款项,各地对焚烧秸秆事件也罚得很重,可为什么农民还是要烧呢?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不就是帮了农民的大忙吗?于是段儒斌开始调查走访。
  吴晓军(四川农业厅土壤肥料和生态建设处 处长):过去经济不发达时,农民拿秸秆搭盖茅草屋,喂牛,做燃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使用的燃料发生了变化,使用沼气、煤炭了。
  对秸秆的需求减少是一方面,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我国人口每年以1000万的速度增长,必须提高粮食产量,满足吃饭的需求。粮食产量提高,就导致秸秆的增多。我国每年产生近7亿吨秸秆,大多是一烧了之。但是很多农民却并不知道焚烧秸秆的严重后果。
  陈东明(四川省双流县农村发展局土壤肥料站 站长):1982年,全国土壤普查资料显示,当时我们土壤的肥力状况非常好,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2.33%,到2004年,土壤有机质含量已经少于1%了。
  有机质就是枯枝落叶腐烂后还给土壤的养分,它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有机质大于2%是中等产量的土壤肥力保证,烧掉秸秆就等于烧掉了下季作物的营养源,土壤营养源缺失,农民只能靠化肥来补充。
  吴晓军:上世纪80年代,每施1公斤化肥,能够获得8公斤~10公斤的粮食增产量。但是到了90年代后,施1公斤化肥,只有3公斤~5公斤的粮食增产量。也就是说,由于耕地质量下降了,施再多的肥料,土地增产潜力也不能发挥出来。
  所以,秸秆焚烧不仅污染空气、造成灾害,段儒斌从中还看到了它和每个人的利害关系。
  段儒斌:秸秆焚烧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第一,土壤恶化,粮食减产。第二,必须靠大量的化肥来维系和稳定粮食的生产,这样粮食的品质就会出现问题(图2)。
  
  


  (2)农业技术工作者段儒斌
  
  段儒斌想利用微生物让秸秆在双抢季节里,快速腐烂,回归农田。但是在自然状态下,秸秆一般要3个月以上的时间才能自然腐解。有什么办法能让秸秆自然腐烂的速度加快呢?首先就是要找到分解力强的微生物。
  研究需要经费,段儒斌从妻子那里拿走了家里所有的20万元,同时他又说服了几个同事一起过来搞研究。当时他们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腐解能力强的微生物在什么地方能找到呢?通过比较,他们发现,1克沙土里的微生物只有零星几个,1克农田土里的微生物有50亿个,而1克森林土里的微生物竟有100多亿个,于是段儒斌钻进了森林。然而要从土壤里寻找所需要的微生物,却是一个巨大的工作量,因为对每一种微生物的提取分离和培养都需要20个小时,而培养出来后还要做几十天的腐解实验(图3)。
  
  


  


  (3)图组
  
  段儒斌:大概坚持了4年,20万元全都用光了。
  而这4年里他们只找到三四十个可能有用的菌种。更让段儒斌发愁的是,他用这些菌种逐个做实验,秸秆还是需要近3个月的时间才腐烂。钱花光了,时间搭进去了,却看不到希望。原来过来帮忙的同事也不愿意再和他耗下去了,段儒斌异常无奈。难道用微生物快速腐解秸秆真的无法做到吗?
  而恰在那年6月,由于四川双流县焚烧秸秆,引发烟雾弥漫,影响了航班降落。
  陈东明:当时国务院朱基总理乘飞机到四川检查工作。因为大量焚烧秸秆,飞机都降落不下来(图4)。
  
  


  (4)记忆犹新的一次污染
  
  而这场大火也烧得段儒斌心急如焚。
  段儒斌:不能烧,不能再烧了,烧了以后耕地的土壤结构都被破坏了。
  一气之下,没和妻子商量段儒斌就作出了辞职单干的决定,他的目的很明确。
  1999年,段儒斌在一位朋友帮助下,到西南农业大学的实验室开始干起来。困扰他的问题是,单一菌种为什么对秸秆腐解没有加速作用呢?经过仔细思考和比较,段儒斌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
  段儒斌:不要认为秸秆只是一个纤维束,秸秆中还有其他物质,还有其他结构。
  一段小麦秆,在电子显微镜下的横截面就像是用无数个吸管围成的圈,这些吸管就是纤维束,术语叫维管束。它们是输送水分和养料的管道,大小管道之间贴合紧密没有缝隙,所以不会轻易折断;麦秆最外层是起保护作用的表皮蜡质层,光滑而坚硬,它既可以保持麦秆里面的水分不被蒸发,也可以阻挡外面微生物和昆虫对秸秆的破坏。
  段儒斌:由于秸秆有比较复杂的组织,所以单一菌种不具有腐解能力(图5)。
  
  


  (5)图组:麦秆结构(5-1)麦秆表皮蜡质层
  


  (5-2)组织横截面
  


  (5-3)纤维束管
  
  段儒斌意识到单一微生物,不可能分解结构复杂的秸秆里的所有物质,所以要快速腐解秸秆必须是几种菌集团作战才能达到目的。但哪些菌能力强,又能和别的菌种合作呢?段儒斌又开始了艰难的菌种筛选过程。
  摱稳灞?同时它还要是对牲畜无害的菌种,并且对粮食作物也无害才能用。如果把秸秆腐烂了,也把粮食作物腐烂了,那还种啥子庄稼。
  基于这些最基本的原则,段儒斌边挑选边淘汰菌种,同时还要不断寻找新的能力强的微生物。但此时他因为没有了正式工作,没有收入来源,而研究的每一步都需要钱,不好意思面对妻子,段儒斌只好四处借钱度日(图6)。
  
  


  (6)一个艰苦而寂寞的科研工作者
  
  2001年,段儒斌手里已经有了700多个菌种,经过严格筛选他留下了70种,但是能有效瓦解结合紧密的纤维束的菌,段儒斌还没有找到。而就在他又一次钻进森林的时候,他偶然发现了一棵奇怪的树:这棵树没有死亡,但是树皮却已经被微生物侵蚀变黑。段儒斌异常兴奋,他隐隐感觉这就是他一直在寻找的东西(图7)。
  
  


  (7)千百次试验之后的必然发现
  
  它是一种很强的脱水剂。因为纤维束是碳,是碳光合作用下和水的产物,纤维束被它脱水后就变成了碳。
  碳是黑色,所以树皮被腐蚀变黑。段儒斌小心翼翼取下几块树皮,回到实验室马上将它分离,经过16个小时漫长培养和等待之后,段儒斌终于看到了这种微生物的真面目:它属于真菌,是一种叫芽支分支霉的霉菌。在生长过程中,这种霉菌的菌丝有极强的渗透力,可以侵入秸秆内部纤维束之间的结合部,待吸干营养后,纤维束之间就自动分离,结合紧密的结构就被打散了。
  打散纤维束的霉菌找到了!段儒斌又从动物身上找到了一种叫作解脂酵母的东西,它能起到分解多种脂肪的作用。秸秆表面的蜡质层含有很多脂肪,有了它就能把秸秆表面发光的问题给解决了。这两种微生物,就像两员大将,需要再给它们配备辅助性的其他菌种。通过优选法,段儒斌找到270多个配伍的方式。
  又经过两年半的实验和对比,2005年1月20日,段儒斌终于从70个菌种的274个组合里找到了一个由16个菌种搭配而成的最佳组合。这个组合分成霉菌、细菌和酵母菌三组:解脂酵母消耗蜡质层;霉菌令纤维束结构崩解;细菌随之而来吞食残部;其他菌种则执行后勤工作,它们分工合作、配合默契、效率极高。30天内,不管麦秆稻秆、油菜秆还是玉米秆,都能被纷纷瓦解。10年的探索终于获得了成功,段儒斌百感交集(图8)。
  
  


  (8)图组:复合菌群分解原理示意图(8-1)、(8-2)、(8-3)
  
  段儒斌:孤独啊,孤独,真的孤独,没什么好兴奋的。就这样,只是觉得,啊,终于可以进入大田试验了。
  进入大面积田间实验是最后的关键一步。为方便农民使用,段儒斌把这些复合菌种做成干粉状态,农民使用时只需要把秸秆留在田里、将干粉兑上水、喷洒在秸秆表面,然后就可以正常地撒种、抛秧、等待丰收了。
  2006年5月大田实验一开始,段儒斌的发明就一炮打响,省时省力又好用,试用的农民个个赞不绝口。
  段儒斌:刚开始铺了很厚一层秸秆,把复合菌粉剂液喷洒下去,15天之后看到变黑了,一个月之后秸秆就剩很少一部分,大部分已完全腐烂了。
  试验三年下来,正如段儒斌所预想的一样,秸秆快速还田,令土壤肥力大大改善。
  陈东明:到2008年,土壤有机质含量已经回升到2.6%以上了。这还是平均有机质含量。有些耕地含量已经达到了4.8%,甚至5.3%的。跟原来相比,一亩田少用几十斤肥料,还增产。对水稻考察,一亩地增产200斤。
  ?现在段儒斌的发明已经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四川省的67个县市已经全面推广使用,在一家企业的帮助下他已经创造了上千万的产值,令湖南、安徽、新疆、广西等地共200多万亩耕地多增收4.6亿元。如今,段儒斌的发明远渡重洋,开始为加拿大、斯里兰卡等国家解决困扰他们的同样问题。
  
  一亩地只需要3克微生物干粉,连续使用3年就可以让土地恢复到30年前的肥力,这就是段儒斌十年努力作出的发明。
其他文献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很多人类无法控制的自然力量。飓风摧毁了人们的居住空间,让我们学会了驾驭风的力量发电,海浪颠覆了船只,让我们懂得了海浪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而壮观眩目的火山爆发,让我们看到了地球内部的熔岩温度是何等炽热有力。  在化石燃料造成地球生态环境恶化的今天,我们能不能把这些令人恐惧、又难以把握的自然力量,转化为清洁的能源?    海洋发展能源    水有非常安静、平稳的特性,但更有巨浪滔天
期刊
2009年11月28日傍晚,武汉大学凌波门路段发生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一名男子在马路中间突然摔倒,导致6辆机动车连环追尾。奇怪的是,仅仅3个小时,这个路段就先后发生了6起交通事故。司机事后都反映,不知道为什么,车开到这个路段就会突然打滑失控。  交警勘察事故现场时,竟然在路面上发现了很多死蚊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了解开这个疑问,交警找到了唐兆子。  唐兆子认为,交通事故肯定是由路面的蚊子造成的
期刊
据美国《探索》杂志报道,科学研究每一次发现都有助于建立对事物的了解,每一次实验都让我们对大自然的基本法则有更深入的认识。然而以下研究发现非但没有揭露事件的本质,反而增添了更多的谜团。    宇宙常数    20世纪20年代,天文学家认为宇宙的大小是固定的。即便广义相对论预示事实并非如此的时候,爱因斯坦也没有转变思路,以寻找正确答案。相反,他在自己的理论中发明了一个术语去抵消几乎无处不在的引力,用以
期刊
2009年5月19日。《东京新闻》刊发一则报道:原日本陆军登户研究所旧址内用于存放假币的仓库即将被拆除,川崎市民和平组织遗址保存会,正积极呼吁市民保护战争遗迹。  即将拆除的26号栋与旁边的5号栋,位于神奈川县川崎市多摩区的明治大学校区内。这两栋被常青藤覆盖的破旧木造平房,曾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伪造中国纸币的工厂。  天于二战期间日本伪造中国纸币,日本媒体也曾有过报道。2008年3月,日本共同社称,
期刊
有时我们是声音的制造者,有时又是接受者。声音到底是什么?人是怎样感受到声音的存在呢?  北京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任文堂说,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物体振动时,使空气产生疏密波,也就是声波,传人人的耳中。  声波通过介质传到外耳道,再传到鼓膜。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毛细胞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通道,优美动听
期刊
兵败野人山    1942年5月的缅甸,烈日当空。在曼德勒通往缅北的河谷公路上,中国远征军士兵背负着沉重的武器,沿着公路,向祖国的疗向缓缓行进。  几天前,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最后一道防线——密支那,落人日军手里。接着,密支那西边40公里的孟拱也出现了日军。日军的战略包围已经形成,中缅边境被完全封锁  占领密支那和孟拱的敌人仅有两个联队,大约7000人左右,经过两场大战的消耗,兵力和战斗力的折扣已经
期刊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  灾情惨重,救援紧急。地震使得当地的交通几乎全部瘫痪,救援工作非常困难。  消息传来,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德仁马上组织成立了“5.12地震遥感信息收集与灾情评估”应急小组。他知道,对于救灾工作来说,尽快掌握准确的灾情至关重要,而地震发生在地理环境险峻复杂的山区,他们从事的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马上就要派上用
期刊
赞美和拥抱;礼物和服务,你是否知道在你的亲密关系中究竟缺乏哪些爱的语言,如何让您的情感怅户变得丰厚?  华裔心理专家黄维仁博士告诉我们,活在爱中的秘诀:一个主轴是有效地处理差异和冲突;另一个是要刻意营造、经营两个人的友情。  不只在夫妻关系中要这样做,亲子之间也要学习经营彼此间的友情。临床研究证实,我们最强调的是,怎样在亲密关系中创造脑的安全感,要知道,我们人有一个情绪的脑:脑干、大脑皮质。  人
期刊
大白鲨是地球上头号掠食者之一,它们的体重可以达到2吨,身长能够超过6米。从南非到地中海,再到澳大利亚,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但是在有记录的大白鲨攻击人类事件中,半数以上都发生在美国一个狭小的地区:著名的红三角。大白鲨为什么偏偏选中这个地方?  红三角从加利福尼亚的蒙特里湾向北延伸200多公里到达博迪加湾,再向西延伸50公里到达费拉隆群岛。这是一个奇妙的自然栖息地,生活着种类繁多的生物。  这条美丽的
期刊
逃离虎口赢来命运转机    1906年,王保英出生在江苏丹阳一个贫苦农家,她很小的时候父母病死,贪婪的兄嫂为几两银子把她卖给外乡的地主家做童养媳。  王保英的女儿王桂珍说,王保英那时才十二三岁,经常遭到毒打虐待,痛苦不堪。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邻居们帮助王保英踏上一条破旧渔船,呼啸的北风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吼声,小船在风浪中颠簸。(图1)  不远的岸边,零星的火把晃动着,“抓住她!别让她跑了!”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