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旧藏再现秋拍

来源 :市场瞭望·投资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elp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收藏界,王世襄先生素有“京城第一玩家”之称。2009年,王世襄以95岁高龄在京城去世,更使得“王世襄藏品”一跃成为拍卖界头号品牌。2003年,中国嘉德成立十周年,那年秋拍,“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取得了6301万元的总成交额,成交率达100%。出自他的著作《自珍集》中的许多珍贵藏品都出现在该专场中。由于王世襄每项收藏皆与众不同,这使得他的收藏成为藏界的代表符号,而那些被拍出的藏品已很少再在市面上露脸。
  时隔十年之后,中国嘉德在2013年秋拍再度为国内藏家推出“锦灰集珍——王世襄先生旧藏”专场,560余项藏品均为首次对外亮相。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家具、铜炉之外,更包括了葫芦、鸽哨等鲜见的内容,和一批首次露面的王世襄珍贵藏书。
  风雅玩家
  王世襄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高祖曾官至工部尚书,伯祖为光绪年间的状元,父亲曾任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长,母亲金章能书菩画,舅舅金北楼是民国北方画派领袖、四舅金西厓为竹刻大师,一门风雅。但王世襄就是喜欢玩,放鸽子、抓蛐蛐、玩葫芦、飞鹰走狗,他无一不精。
  虽然出身名门世家,但王世襄的家境并不是民国新贵,故生活虽无隐忧,但收藏珍贵文物,却非手头宽裕。他曾经说:鄙藏不值钱,十块(钱)以上的是朱(家溍)玩的,十块钱以下是我玩的。也正因此,葫芦、鸽哨、蟋蟀罐这些民俗类的收藏也在他的发扬下备受人们关注。
  回顾诸多玩好,王世襄曾如数家珍:“十来岁时我开始养鸽子。接着养蛐蛐,不仅买,还到郊区捉。也爱听冬日鸣虫,即野生或人工孵育的蝈蝈、油葫芦等。鸣虫养在葫芦内叫,故对葫芦又发生兴趣。”而在众多制作葫芦器的工艺之中,范匏无疑占据了重要地位。范匏俗称“模子葫芦”,具体做法是当葫芦幼小时,将它放人有花纹的模具,秋天长成后取出,不仅形态悉如人意,花纹亦隆起宛若浮雕。这无疑是中国古代独有的一项巧夺天工的传统工艺。在大学种植葫芦的同时,王世襄也开始研究范匏。之后虽然不再种植匏器,但他亲手制作的范匏却流传下来,所成之器则流往香港。
  在本场拍卖中,曾著录于王世襄的《说葫芦》与《自珍集》中的几件官模葫芦也将与藏家见面,葫芦器型虽小,却都是王世襄的随身之物,曾经陪伴他走过了漫长的岁月。除了葫芦,养鸽堪称王世襄的最大爱好。据悉,晚年的王世襄极其迷醉于对鸽子的研究。此次拍卖中亮相的一组鸽哨堪称王先生收藏的鸽哨精品,共18支,皆用红木制作,有大有小,每一支音色皆不相同。
  另一组葫芦鸽哨及截口鸽哨共四对,均漆黄色,葫芦尺寸大于截口,漆色也更深。哨口后额(即哨口的上部,通称“后脑门”)圆浑,一顺而下,殆取流线型之意,与音响虽关系不大,但可减少气流阻力,减轻飞鸽负荷。这是“文”字制哨的特点。
  再现铭心之物
  铜炉亦是王世襄先生的心爱之物,更曾是“王世襄专场”上被屡次竞夺的亮点之一。本场专拍中呈现的四件铜炉,是2003年“俪松居长物—一王世襄夫妇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中王老未曾拿出的珍物,也是他所藏香炉中精华的一部分:“玉堂清玩”戟耳炉、“澹庵”冲天耳三足炉、“燕名香兮读楚辞”冲天耳三足炉和“思山”款桥耳三足炉。
  2010年北京匡时秋拍中,王世襄旧藏明“崇祯壬午冬月青来监造”冲天耳金片三足炉以1512万元成交,刷新了中国铜炉拍卖的世界最高纪录。这件崇祯冲天耳金片三足炉,浑圆腹,器型古朴端庄。炉身铜质厚重,手感甚佳。炉之皮沉韵贵重,茶墨中和,通体满布金片,如绒似云,大小参差,原实如嵌。炉之铜质“灿若黄金”,历来为众家追寻“真宣”之根本。炉底有楷书款:“崇祯壬午冬月青来监造”。据考,此炉曾为《古玩指南》作者赵汝珍旧藏,相玩互语中以此炉相赠与王世襄先生。
  此次上拍的四件铜炉在王世襄先生的《自珍集》均有文字详细著述,谈“澹庵”冲天耳三足炉,“古人号澹庵,据年代、行实,可能为此炉主人者为庄囧生。同生字玉骢,武进人,顺治四年进士。画传称其工诗、古文辞,善书画,著《澹庵集》、《漆园印型》十六册等。惟藏炉、造炉尚无旁证,以上不过臆测而已。李卿丈旧藏,1951年2月28日购自庞敦敏。”谈“燕名香兮读楚辞”冲天耳三足炉,“铜炉款识,或用年号,或用室名,或用姓氏,或用别名,皆常见。而此以炉所予人之情趣为款识,文如闲章,旷逸可喜,实少有。读离骚亦曾一此炉焚香,一缕缭绕,有助遐想。炉为李卿丈旧藏,1951年2月28日购自庞敦敏。”
  古代器物之所以称为“文”物,与其背后的文化含义自然密不可分。这四件铜炉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早已远非金钱可以衡量,这大概也是俪松居旧藏在业界“卖疯了”的原因之一。
  鲜为人知的藏书家
  世人皆知王世襄先生是文玩杂项收藏大家,但却鲜有人知他还是位藏书家。1941年从王世襄先生自燕京大学毕业之后,便赴四川李庄,辗转为梁思成接受,成为中国“营造学社”的助理研究员,也成为了“营造学社”的图书馆管理员,整理研究学社所藏古籍文献资料,即是先生所事的第一职业,也是先生日后研究文物成一代绝学的理论基础。世人皆好奇王世襄能将“玩”发展成一门精深学问的原因之一,就是源于他在古籍文献资料扎实功力和基础。
  此次在秋拍中亮相的就有王世襄先生在“营造学社”时期的亲笔手抄《营造学社图书馆藏书目录》。除此之外,还有王世襄亲属提供的380余部古籍,既有明版书,也有清版书,还有很多清代、民国的精抄本、稿本以及王世襄自己的抄书。其中包括清代迮朗撰《绘事琐言》抄本、王世襄母亲金章于民国三十四年的石印本《濠梁知乐集》、道光乙未、丙申年间叶道芬抄《古今画法集》抄本等。
  同时亮相的还有王世襄手抄的《已抄诸书》书目,其中记载着经王世襄所抄的书大概有600部之多,如再加上他所收集前人的菩本总数应该超过了1000部以上。据中国嘉德古籍善本部总经理拓晓堂介绍,王先生在藏书方面下的功夫,恐怕不亚于其它任何一个门类的收藏,这也是为什么王世襄堪称藏书家的原因所在,“不论世人如何定义王世襄先生,或文物鉴赏家、或收藏家、或专家学者等等,均不为过。唯有一点时人恐怕都忽略了,世襄先生还是一位非常在行的藏书家。世襄先生藏书是一份学术价值远在其他杂物之上的文化遗产。他的抄书和印书其学术和艺术价值已使之成为新善本,成为一代文化创作流芳后世。”
其他文献
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广泛应用于材料学、生物学、地理学等领域。它能够迅速、精确地对固体或液体分子进行研究,而且对样品没有任何破坏性。因此,在生物医学领域核磁共振波谱技术有着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在常温下核自旋能级粒子数之差(极化率)非常小,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的低分辨率和低灵敏度阻碍了它的发展。太赫兹波驱动的动态核极化核磁共振能够激发电子能级跃迁,并使电子与核发生作用,使自旋极化从稳定顺磁中心转移到
快速崛起的中产阶级群体正在重塑着中国,而这其中的一份子也在重塑着今天的福州。  “福州究竟属于一线城市,还是二线城市?”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居住在福州的朋友。情绪表现激烈的,甚至因此翻脸的都有。如果单是拿行政区划来看,福州作为福建的省城,婉转地称之为一线城市也不为过。但谈到诸如人均工资水平等现实问题,福州本土屌丝群体的腰包重量明显滑落到二三线的地级水平。当然也有朋友调侃说,若是光看节日里的交通堵塞情
期刊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最有趣的看点是,分属完全对立学派的学者分享了同一年的奖项,这在诺奖历史上尚属首例。大部分观点认为,评委会之所以撮合这个组合,旨在体现新的价值取向,既不要信奉市场至上,也不要让市场受缚于个人情绪。  2013年10月1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了201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名单,尤金·法马、拉尔斯·彼得·汉森和罗伯特·席勒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因建立对金融市场中资产价格的新研究方法而共
期刊
随着“老龄化”加速到来,养老金“缺口”成为学界和公众担心的问题。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所谓“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是指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在老人去世后,银行或保险公司收回住房使用权。这种养老方式是国际上成熟、普遍的金融养老、以房养
期刊
随着福州区域经济的发展,福州应该多增加一些在城郊接合部的城市综合体,以及在各个区都应该有一个标志性的城市综合体。  1930年,洛克菲勒家族开始在曼哈顿岛的中部22英亩的家族土地上建造一组建筑群,这个后来被称为洛克菲勒中心的庞大建筑群以19栋建筑的规模及配套,开启了城市规划新的风向标。  1958年,法国巴黎开始营造世界上第一个城市综合体,这个被称为“拉德芳斯”的项目虽然建设了几十年,但它开创的H
期刊
如果你10月中旬错过1250美元关口的抄底时机,不要着急,年内或许还有机会。过去两三周,美债危机导致国际金价累计下跌4%,黄金原本固有的避险属性几乎丧失殆尽。不过,由于提前消化了“美债问题解决”的利空信息,国际黄金市场忽然上演“跳涨”走势,一度  站上1320美元,距离上一个交易日的低点,涨幅达到了3‰利空跟着跌,利好却看涨,对于投资者来说,黄金的避险功能逻辑有点混乱了。有业内人士提出,金饰是刚性
期刊
“安利”这个品牌,进入中国已有二十余年。如今,它的品牌与产品早已深入国人心中与生活里,成为值得信赖的标志,安利也在中国获得了骄人的业绩。那么,安利究竟是如何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本刊此次特别采访了安利大中华总裁颜志荣先生。  积校求“变”的安利  271亿元,这是安利(中国)在2012年的销售业绩。而从无到有再到创下这样的业绩,安利(中国)只用了21年(1992年~2012年)的时
期刊
漆器不仅可以作为装饰品,也可以成为人们的日用品,比如碗、茶盘、案几、矮凳等,随处可见,不再是有距离感的艺术品,而是进入人们日常生活,让追求品质生活的人能享受到契合内心的东西。  当接到采访陈如山的任务时,只知道他是玩大漆的,于是想当然地脱口而出,他的漆画有何特别之处?但是得到的回答却出乎意料,他是一个爱“漆”之人,但他做的极简大漆,却并非时下流行的漆画,而是在中国沉寂已久的漆器。这在漆画大行其道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