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视阈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探析

来源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kiqp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精准地指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当前,世界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新的局势需要新的宣讲。高校是理论教育的前沿阵地,“形式与政策”课程是承担新时代形势下政治理论宣讲的首选,但是,教学层面上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其效果。通过对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上海理工大学从不同维度探讨“形势与政策”课程,以期更精准地为高校学生阐释和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
  关键词:新时代;形势与政策;思政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41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95X(2019)04-0395-06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019.04.018
  Abstract:At the Report of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Xi Jinping pointed out precisely the new historical orientation of China’s development.However,the world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The new situation needs all-round communication and transmissio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important institution of theoretical education,the course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should undertake the duty to explain political theories in the new era.However,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eaching devalue its effect.Through exploring practices and teaching mode reform in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we deconstruct the advantages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course in different dimensions so as to explain and transmit the connotation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more accurately.
  Keywords:New Era;“Situation and Polic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teaching reform
  新的精神、新的局势需要新的阐释和全方位的宣讲,高校是理论教育的前沿阵地,不可推卸地承担新时代的重要使命。“形式与政策”是最适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课程之一。虽然该课程独具教学特色,但仍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这由上海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分教学指导委员会所调研的结果可知。为响应新时代的理论教育号召,上海理工大学从不同的维度出发探索“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新模式。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新时代形势下所面临的理论宣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10这是对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毋庸置疑,实践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1]10显然,这是中国取得的优异成绩单。
  習近平总书记居安思危,仍辩证地指出:“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1]2国内外局势的发展充分证实以上判断,外部局势的发展值得警惕。故此,在面临如此复杂局势和重要战略机遇时,每位国民都应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对局势有更充分的认识。但是,这需要通过相当程度的宣传教育才能达到,普通民众的教育属于大众宣传领域的研究课题,姑且不论。在学生教育中,大学生处于价值观、世界观“定型”与“未定型”间,故此高校思政教育所起到的价值引导作用极为重要。换言之,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不仅需要宣讲取得的成果,更需要对百年未见的世界局势进行深度的阐释。
  除去经济、政治、外交、党建的宣讲使命需求外,政治理论本身的解读要与时俱进,同新时代理念匹配,尽管中国近年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1]4,然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1]9。进而言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需要奋斗在学术教育领域前线的学者及教师在理论和教育层面上的努力。这种努力的内涵实质同“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1]26的言论一致。
  在面对这般庞大的政治教育课题时,在回答新时代的艰巨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有着自己的答案。他认为:“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18-19而代表重大的理论创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1]21。在掌握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的同时,落实和宣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成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的重大任务。   作为影响一代又一代学子世界观、价值观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和“形式与政策”诸课程,将在新时代的形势下继续分别承担相应的教学内容,并发挥重要的理论宣讲功效。这些课程从不同的维度来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对于现在正面临的内外局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2]换言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高校的教师必须正确地理解和引导学生认识当代的中国和世界形势。在综合比较以上诸课程后可知,“形式与政策”课程能更好地解读新时代思想和复杂局势变化。然而,“形式与政策”课程又独具教学特色,这使得教学人员对课程的掌握常有“易教难精”之感,致使教学效果不如其他四门课程。故此,若要最大功效地发挥课程的理论宣讲和精神解读的重大作用,必须采取更为有效的教学改革后才能完成“新时代”交付给它的历史重任。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新时代形势下的发展
  在论及“新时代”的课程发展前,有必要先梳理一下“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发展脉络。
  中国解放后,共产党的领导人在总结蒋介石的失败原因后愈发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大作用。故而,新中国自建国以来,历届领导人都极为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的特色。随着时代的变迁,各门课程都有所增益,“形势与政策”课程亦然,且更具“特点”。所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曾经提出:“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3]226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也认为:“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4]369此后,江泽民进一步强调:“各地区各部门的主要领导同志要经常同师生座谈,做形势报告,这要形成制度。”这是国家的党政领导人在制度层面设计上提出要建设规范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大幅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地位[5]372。到了胡锦涛时期,他认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6]637。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一言以蔽之,正是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才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程盡管在不同的时期有着迥异的名称、差异化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但它却始终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尽管“形势与政策”课程受到党和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护航”程度很高,但缘何教学效果仍有所欠缺呢?笔者通过对上海高校开设该课程的具体调研情况进行分析后,找到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研究后发现,其原因主要在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7]。首先,“形势与政策”有异于其他四门课程。因为“时势”性强,“变”成为教学中的常态。由于必须紧贴时势,故此每学期的教学内容都会随形势的变动而重新编写。尽管能为学生提供“新鲜感”,但在无形中却提高了教师授课的要求,更新的重大事件使知识储备欠缺的教师难以应对如此高难度的教学,教师还将面临该课在一次教学后就成为“绝响”。其次,课程所需的实践性使教师要采取多样又灵活的教学方式,这需要教师时常将“教学触角”延伸到课堂外。其三,课程的教学目的灵活多变,并非固定在某个学期开设。其四,课程的管理部门多变,致使教学管理中出现推诿现象。此外,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师资队伍必须专兼结合,故此其授课教师有思政课的专任教师,也有党政领导或辅导员。因此,无论是从管理的角度,抑或从教学资质的角度看,以上的这些问题导致该课程的效果同政策设计时的预期相差甚远。
  自1987年正式设置课程以来,国家教委曾先后印发过两个专门的文件指导该课程的教学,并提出相当具体的工作意见。2004年,中宣部和教育部首次把规范化、制度化确定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重点内容,不仅提出对各高校规范教育工作的要求,并且对各地的宣传部门和教育部门提出更为具体的工作要求。其中,对课程的学时、学分提出具体的要求,且对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等曾经存在的问题也提出具体量化的要求。制度的建设既是对以往课程建设的经验总结,亦是一种“新时代”教育的探讨和思考。即便如此,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课程的教学管理却依旧存在系列问题,上海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分教学指导委员会所委托的上海市属高校所进行的调研结果充分说明了此情况
  在专题的调研活动中,内容主要涉及教学机构设置、教师基本情况、课程基本信息、教学管理制度、课程信息化建设情况等方面。样本的来源有18个高校,其中985高校1所,211高校4所,对象高校覆盖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且涉及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1所、上海市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7所。结论初步可以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发展虽然趋向规范化、制度化,但依旧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以来,在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讲清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夯实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的同时,高校进一步提高了对思政课的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也在加强建设的范围内[8]。教育部在2018年4月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更进一步确定了该课程的性质、教学管理和教学目的等仍需解决的难题。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指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新时代的形势下所要承担的重要历史任务,即“紧密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坚定‘四个自信’贯穿教学全过程,重点讲授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重点讲授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9]。进一步说,在中国内部的发展不断取得可喜成果时,外部局势的动荡也在加剧,“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新时代的形势下将面临更大的使命要求。在教育部给出更为明确的教学任务后,如何更好地推动课程的改革来符合新时代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则成了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新时代形势下上海理工大学“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索
  为了更好地厘清全球政治的动荡局势,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既有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改革,正在摸索和实践中的教学改革举措如下。
  (1)开设“中国系列”课程。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积极借鉴上海高校“中国系列”课程的宝贵经验,在充分发挥上海理工大学先进制造及装备技术等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卓越工程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特色定位,以“形势与政策”课程为载体,开设“智慧中国”通识教育课程,培养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素质过硬、国际视野开阔、人文底蕴深厚的先进制造业优秀人才。“中国系列”的课程将解决“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单兵作战”、“思政课教学孤岛化”窘境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性弱的问题。多学科交叉的教学配合能更深度解读新时代的大局脉络。
  (2)完善课程的教学大纲,并规范教学大纲的执行。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认真落实《上海理工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管理办法》,通过建立专业的教学团队的集体研究、组织论证的方式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大纲的审核与认证,以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深化教育教学研究,充分反映本学科的新成就和学科发展的方向,充分反映新时代的大格局和形势,充分支撑学生毕业要求的能力达成。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严格按照教学大纲中布置的教学任务的要求,确保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有效落实。通过学院领导听课、教研部主任听课、同行互学互评等全面自查的方式确保教学大纲的严格执行;通过与学校教学督导的及时沟通来充分了解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反馈,积极认真地组织、总结和整改,确保“形势与政策”课程优质的教学效果。
  (3)开展“思想理论热点面对面”师生对话活动,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2015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完成了上海市教委的“高校思政课超级大课堂学校试点项目——‘思想理论热点面对面’师生对话系列活动”项目。该项目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治国理政的整体部署,聚集党的十八大后社会相关理论的热点问题,组织上海理工大学师生开展5次“思想理论热点面对面”活动、召开两次全校性理论热点专题研讨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关注度和对国家政治热点问题的热情。“思想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专题教学活动,突破了原来班级单调的授课模式,每次动员300余名大学生在学术报告厅开展师生交流对话,从形式上改变了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授课方式,开创了师生双主体、学生提问教师回答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氛围,也提高了授课效果。在“思想理论热点面对面”活动中,多名教师汇聚课堂,使学生有机会同时聆听教学风格迥异、专业背景多元的教师联袂授课,从不同角度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内容和现实意蕴,实现了师资共享。在教师团队的构成上,思政课任课教师与辅导员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围绕各自擅长的问题与学生对话、交流,将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与“形势与政策”理论教学有机融合,提升了两支队伍协同发展的水平。
  (4)积极推进“大家讲大课”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改革。2015年,学院积极推进“大家讲大课”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反响热烈。“大家讲大课”是学校高度重视本科生“形势与政策”的课堂教学,深入推进上海理工大学“精品本科”的重要战略之一,是提高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质量的积极尝试。“大家讲大课”的主要举措是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走进课堂,让学生领悟大师智慧,感受大师风范。借助“大家”们的身份和经历优势,对国家、社会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认识的高度来解读教育、社会和国家的重大问题。
  (5)积极推进“两支队伍”的优势互补,“两个课堂”的有机融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在大学生成长和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体制的创新,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两支队伍”的优势互补,积极推进思政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课堂”的有机融合。首先是组织平台的建设。通过学院来组织协调“两支队伍”的教学科研工作,发挥优势互补作用。二是队伍平台的建设。通过建立两支队伍的双向交流、协同发展制度,建立教学科研的团队,将辅导员队伍的教学、科研工作纳入统一的机构来管理。三是教学团队的建设。组建教学研究的团队,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组成,定时定点地开展教学研讨、团队教学、实践交流等活动。四是科研团队的建设。在统一的平台建设过程中,通过资源的有限整合,双方可以形成若干研究团队,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五是实践平台的建设。思政课教师要担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从社会调查报告的选题到报告写作等方面给予学生耐心、详细的指导,并和辅导员一起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及第二课堂。
  (6)探索适合学生的学习模式。首先,更多采用以现代化技术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如各种交流APP软件的设计和“形势与政策”课程公众号的推出。其次,设计教学主题模块,不断深化教学,如在政治、经济、外交、社会等问题上采取深度的融合设计,将整年大势分解并主题化后提供给学生选择。最后,构建跨学科的组合。因为“形势与政策”的授课内容每年都会有大幅改变,且在讲解政治、经济和外交的内涵和外延时需要授课教师具有相当的理论知识储备,所以不具备相关学科背景的教师在讲授时难以抓住要领,且讲解易流于表面,既无法解决时势讲解的功效,更无法达到价值引领的作用。在备课和授课时组建一支专业背景互补的团队,能全方位解读形势与政策。
  (7)举行“新时代·中国说”的活动,选拔大学生讲师。让大学生给大学生讲思政课,是上海理工大学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之一。全体在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可自愿组团参赛,立足本身的专业背景,讲述所学专业、所在领域的发展动向和自身专业能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比赛自启动以来,共有2 000余名学生积极报名参赛,来自15个学院的18支学生讲师团队在复赛环节各展风采。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首的5支团队获得大学生讲师席。上理工大学生的讲师团此后还走上“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讲台,为大学生讲授思政课,用专业实践、鲜活事迹和生动故事,感染、影响、教育身边的同学。
  四、结束语
  新的精神、新的局势需要新的阐释和全方位的宣讲。“形式与政策”是最适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课程之一,该课程虽独具教学特色,但仍有需改进的地方。上海理工大学从不同的维度出发探索“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新模式。通过教学改革路径的探索和实践,上海理工大学将结合本身的特点更好地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优势,精准地解读新时代的新气象和现今所面临的世界局势。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时报,2016-12-09(001).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7] 杨丽霞.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话语创新的困境与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5):66-68.
  [8] 教育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R].北京:教育部,2018.
  [9]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R].北京:教育部,2018.
  (编辑:程爱婕)
其他文献
摘要:“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区别于“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EGP)”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前者对语篇社会功能属性的分类与定位。利用WebCorp英语在线动态语料库工具对“一带一路”新闻评论数据在四个地缘政治区域之间进行比较,发现了主题词、句型、衔接等语篇参数在不同区域内相应的变化规律。这说明语篇
期刊
摘要: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转移”和“转换”观念出发,以符号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为标准,将雅克布逊的符际翻译划分为符际转移和符际转换两类。其中:符际转移要求符号属性在翻译前后保持一致,强调各感官符号及空符号間的转移,拓宽了广义翻译研究的范围;符际转换凸显了翻译前后符号属性的变化,又可进一步分为影响翻译选材的一级转换、解构原文的二级转换和决定译文生成的三级转换。严复翻译实践的考察证明了上述分类的可行性
期刊
摘要:“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已成为国际通行的教育理念。针对当前新工科的背景,阐述了该理念在能源动力类“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方法和策略,分析了如何利用“成果导向教育”制定教学内容、结构、过程、范围、实践和评价等过程和体系,以及如何突出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培养,以期对“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在同类课程或相近专业的教学改革起到参考和借
期刊
摘要:探索中国书法艺术走向世界的途径,深入研究开发中译外的新领域,指出中国书法艺术可以融入世界各国文字尤其是西方文字,达到中为洋用,从而永葆青春,继续得以发扬光大。通过分析中西文字的结构特点及其书写工具,讨论中西方诗歌、名言等精彩文化载体之间的完美转换,论证了用毛笔书写欧美文字,将中国书法作品外译,形成一种崭新的艺术作品,实现书法艺术全球化的创意确有可行性。  关键词:书法艺术;中为洋用;毛笔;翻
期刊
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历史时期形成了大量的重要遗址、旧址、纪念设施或者场所,以及重要档案、文献、手稿、声像资料、实物等,共同构成了丰富且具有上海特色的红色资源。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5月21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通过地方立法进一步健全工作機制、加强传承弘扬、明确保护
期刊
本次会议通过的《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重要文章精神,发挥本市红色资源丰富和独特的优势,制定的一部全面加强红色资源调查认定、传承弘扬、保护管理、制度保障和法律责任的重要法规。条例首次从法律上界定了“红色资源”的概念,首次将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的历史地位写入法规条文,确立了本市红色资源的名录制度和分类保护
期刊
“这是我政治生命中的一件大事,它将鼓励我以更大的热情学好党史、宣传好党史,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接过沉甸甸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周锦尉内心十分激动。与他一样激动的还有同时获此纪念殊荣的其他60位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的离退休老党员。   6月21日下午,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举行“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暨庆祝建党百年离退休老党员座谈会,35位老党员在现场经久不息的掌声中收获荣誉,激动之情溢于
期刊
摘要:《姐妹们》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正式开启了乔伊斯对都柏林社会人民长期处于天主教的宗教高压之下精神瘫痪的社会问题的披露和批判。以小说人物对话为研究对象,发现对话篇幅较长,几乎占据全文的一半。同时,对话中存在诸多违反英国哲学家Paul Grice会话合作原则的“失合”交流——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空白,欲语还休的避忌,还有人云亦云的盲目。乔伊斯通过人物对话中的“失合”现象,将
期刊
“图片很多,好多都是我之前没见过的” “原来人大制度是这样一路发展而来的” “值得一看,不虚此行啊”……走进工人文化宫4楼,一幅幅泛黄微卷的老照片、一本本封面斑驳的书卷、一张张珍贵罕有的邮票映入眼帘。自5月27日开展以来,由市人大常委会创办的“伟大的创造 光辉的历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探索与上海”人大红色资源主题展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
期刊
摘要:概念隐喻理论(CMT)和刻意性隐喻理论(DMT)围绕隐喻的新奇性问题在国际隐喻学界掀起了大论战。DMT认为,所有的新奇隐喻都是刻意性隐喻,基于相似性推理即可理解,无需概念隐喻;CMT则认为新奇隐喻离不开概念隐喻。通过对文学体裁中的刻意性隐喻进行分析,发现:1)即便是诗歌隐喻这种最典型的刻意性隐喻,其创新也离不开人们集体认知中表征的概念隐喻;2)刻意性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关系,而是一个连续统;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