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局外人”的中国家史写作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z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极热的一天。”
  安坐于北大附近这家每日必来的咖啡馆里,周锡瑞喝下一口咖啡,用缓慢、流利的中文回忆起1983年他到中国来做研究的那一个暑假。
  他骑着自行车从北京前门宾馆出发,任务是送一听罐装咖啡到中国农科院。这是中国女留学生叶娃托他路过北京时带给她父亲的一份礼物。
  两人相識于俄勒冈大学。当时,周锡瑞和黄宗智等人进行一项有关中国江南农村的课题。在设计访谈问题时,他们想招一个有中国农村生活经验、熟悉中国农民语言和思维方式的中国留学生。有插队经验的考古专业学生叶娃由此加入了项目。
  “我到了后很口渴,特别想喝一点水。但是,他(叶笃庄)不停地给我倒啤酒,一边说别客气——他觉得你们老外就爱喝啤酒。因为我口太渴了,只好不停地喝啤酒。”
  后来,周锡瑞得知叶笃庄对他的印象极坏,认为这个老外“是个酒鬼,没水平的”。
  让他感觉“最逗的”,是叶家两姐妹。她们先在一旁窃窃私语,然后开始不断盘问:他和叶娃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会让你一个外国教授从美国捎咖啡来?……
  一连串盘问,让貌似林肯的“大胡子”凭空多了很多遐想——嗯,那个中国姑娘会不会对他有那么点意思呢。回到美国后,他展开了行动……
  1984年,周锡瑞成为中国叶姓家族的一名“洋女婿”。
  时隔30年,这位闻名国际的汉学家为妻族所撰写的家族史《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中文版在内地正式出版。

《叶》 的诞生


  从搜集材料准备到《叶》的最终完稿出版,跨越了漫长的20年。
  直接触动周锡瑞撰写一部中国家族史的,是岳父叶笃庄为两个长居国外的外孙女写的自传。这位农学家、《物种起源》的翻译者回忆了在天津大家庭的童年,求学,恋爱,婚姻,投身抗战事业,在“反右”、“文革”中入狱的人生经历。其中也包括他苦追南开中学“摩登三女郎”之一、女漫画家孙竦10年的浪漫故事。
  叶笃庄的回忆,也激发了叶家其他几位兄弟对过往的追忆。这个家族人才辈出,有著名科学家、民盟领袖、中共高级干部,每一个人都有丰富的人生故事。
  从1994到1995年,周锡瑞和妻子叶娃开始着手搜集叶家的几位叔伯和他们子女的口述回忆录,并查询到他们在1930年代就读学校的档案。叶笃庄去世后,身为女儿,叶娃获准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复印他的个人档案,这份档案包括了1950年代历次政治运动的重要信息。
  1995年春,他们一路追索,找到了叶家在安庆保留下来的“叶祠”。他们从远房亲戚那里得到了1944年版的、保存完好的《叶氏族谱》。作为家族历史上“最光宗耀祖”的一员,有关叶坤厚、叶伯英的年谱非常详细。
1951年,叶笃庄和夫人孙竦带着两个女儿叶靓(左)、叶娃(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年轻时孙竦美丽、高傲、泼辣,历次运动后,到1 960年代,“完全把自己缩起来了”

一个新鲜的西红柿


  对叶姓家族成员的口述采访主要由叶娃完成。周锡瑞则一边听她的采访录音,一边做笔记,提出需要进一步补充采访的问题。如果有需要,他也会和叶娃一道去采访。
  据周锡瑞回忆,小小的录音带记录下前前后后大约一百多个钟头的口述内容。
  “我会追问很多细节性的东西,譬如你当时到底穿着怎样的衣服?吃的是什么?看不看电影?用什么交通方式去学校?……譬如老三叶笃义一般穿皮鞋,其他兄弟都是穿布鞋的;他特别爱穿西服,其他兄弟穿一个袍子或者学生的制服。”
  在大量细节还原的基础上,一个个丰富饱满、有血有肉的生命故事得以呈现。
  1930年代的一个炎热的夏天,一个女同学给就读于清华的叶笃正递过来一个新鲜的西红柿。一瞬间,这颗年轻的心被击中了。
  叶笃正参加了左翼学生组织“先锋队”。1936年到1937年寒假,在日军进犯华北的前夕,他跑到山西,和两百名北平学生一道参加了学生军训练。生平第一次用真枪实弹射击。
  60年后,当周锡瑞问他什么当初会去参加“先锋队”?这位著名的大气物理学家、前中科院副院长很直白地告诉他——“因为女朋友在那里。”“西红柿小姐”是一名左翼积极分子。为了赢得芳心,这位清华优等生把许多时间花在了自己并没有太多兴趣的政治运动中。
  1938年,这对恋人随先锋队再次来到山西。因为男女生分住不同营地,他们相拥涕别。一天晚上,当得知日军可能会进攻女兵营地的消息,叶笃正深夜里穿越敌我几道防御线,在老乡的护送下,穿过一个又一个村子,顺利抵达50里之外的女兵营地。
  女朋友安然无恙。不过,她告诉他一个消息——她有了新男友,是一个革命同志,因为“你想做科学家,而我想搞革命”。
  这个消息宛如一声惊雷,他又劳累又焦躁,哭了许久,又在床上躺了一整天。随后,他离开先锋队,回到西安,在火车站偶遇叶笃庄。在哥哥的劝说下,他坐火车、轮船,途经武汉、重庆,一路流浪到昆明。
  那年秋天,叶笃正在新成立的西南联大重新开始学业,从此远离一切政治。他后来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49年后回到国内从事大气物理学研究,是叶家在学术上成就最大的一位。
  关于西红柿的细节,到底是在采访中反复追问,还是一般性聊天、回忆往事中发掘和找寻到,在周锡瑞的采访记忆里已经有些模糊了。“不过,肯定是在他记忆里特别深的一样东西。”
  “我没有设定的想法,但是,我一直想让他们很具体地告诉我——你为什么参加这个运动/革命?为什么要到那个地方去?你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周锡瑞解释说,“有时候,访谈人已经想不起自己当初这么做的理由。但是,如果问得细一些,故事有时自然会出来。”
  在周锡瑞眼中,曾工作于中央党校理论部的六叔叶方是篤字辈弟兄中最谨慎的一位,“他几乎不说什么。譬如抗战期间,他曾被中共派到桂林做地下工作,但他从来不谈他到底在哪里、在干些什么,守口如瓶。”
  而同为中共干部、如今是《炎黄春秋》杂志二号人物的方实就完全不一样了。“和他的访谈就比较顺利、补充得比较充分。叶娃和他也特别亲,每次去采访,我都跟着去。”
  周锡瑞认为,一个历史学家最重要的问题是问为什么。正如义和团、辛亥革命这样的政治大运动都不是凭空而来,都有各种社会背景因素。个体的选择也是如此。
  “国内常常把个人选择完全政治化。但是,只要你仔细追问下来,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缘由和动机。”

不彻底的“局外人”


  人物周刊:在延安时期大搞“抢救失足运动”,方实被监禁3年,精神、肉体上都受到了很大伤害。一旦平反,为什么他会如此心怀感激和感动?这似乎是他那一代人的一个共同特点。
  周锡瑞:我下一步的研究就是关于陕甘宁边区,我是希望继续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很关键的时刻就是整风运动、抢救失足者运动的过程。我和他对这个问题重点谈过几次,他几次强调说平反之后,党就特别欢迎他,在各方面表示对他的信任,他也谈到周恩来对他的信任。他反复说起这个片断,常常忘记了前一次跟我说了什么,非常感动,觉得周恩来特别信任他。
  对于那一代人,我们国外有一个词——sink-cost,你已经投入进去了这么多成本,青春、时间,如果你离开了,等于否定了你的前半生。你只有继续下去,而且党还表示出这么信任你,你会特别感动——我再也不是特嫌分子了,可以回到党的怀抱。从心理层面来说,这也是特别重要的原因。
  人物周刊:中国这三十多年的社会变动也很剧烈,非常丰富。为什么你没有多涉及叶娃这一代叶家成员的故事?
  周锡瑞:这一代确实很丰富,但写书总是需要一个断句。在我看来,“文革”结束是一个比较好的断句。而且这一代人多,比较分散,彼此不怎么联系,好多在国外。
  另外,我也想强调,好多国外出版的这一类书,像《虹》、《上海的生死》等等,人一到国外就欢呼我自由了。我岳父叶笃庄就特别讨厌这种。我也不想把这一代到国外去作为一个结尾。
  人物周刊:关于叶家的史实,您和叶家后人有分歧。可以具体谈谈么?
  周锡瑞:我不想多讲,不想谈这个。你知道,方实的女儿叶维丽就有不同的看法。书完成后,会有很多人不赞成,造成家里的一些矛盾。
  人物周刊:史家是强调客观、中立的身份。你本身是叶家女婿,也有亲情的压力,恐怕作到“局外人”很难?
  周锡瑞:确实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这让我想起来我们该怎么利用回忆录这一类的史料。我们通常会觉得,一个人的观点、立场、利害、地位都会影响他怎么去写回忆录。其实,不大考虑到一个人写回忆录时,他的后代也参与了。还没等他的回忆录发表,家人就要求这样、那样的删改要求。
  其实,叶家后人对叶笃庄的回忆录意见更大。我和我爱人讨论过这个话题,我说不应该让后人去修改你父亲的东西,尤其是你父亲已经去世了,那是他的回忆,应该保持原样。后人可以再撰文反驳,但是,去修改上一代人的回忆录,是很不应该的。
1984年,笃字辈的几个兄弟好不容易聚齐。此时,兄弟几人各有成就——叶笃庄(左二)任中国农科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研究员,叶笃义(左四)任民盟中央副主席,大气物理学家叶笃正(中)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叶方(原名叶笃廉,后排右三)刚从中央党校理论部主任职位离休,叶利中(后排右二)重返相声舞台,方实(原名叶笃成,后排右一)任新华社机关党委书记
其他文献
几个月前,我去美国驻华大使馆办签证。接待我的签证官,正对着电脑,斜对着我,一脸严肃地提问:“你去美国干什么?”“什么样的采访?”“你都采访过谁?”  我列出一长串名字,她淡淡地点头。我问她知道吗,她笑一笑摇头。随后说了一句“Jackie Chan?”我回答:“对,我采访过他。”然后就惊讶地见到这个与我隔着一层玻璃的严肃职业女性,身子一下子转正,贴紧了台子,目光闪闪地看着我,瞬间成了小女生:“哦,真
图/本刊记者 梁辰  人物周刊:你对自己的现状满意吗?  钟立风:还可以,恰恰好。满则溢,有一点不满意也好,可以借此提升、调整,找到某种自在与平衡。  人物周刊:对你父母和他们的成长年代,你怎么看?你理解他们吗?  钟立风:理解,每个人都曾年轻过。  人物周刊:对自己的(未来的)下一代,你有什么期待?  钟立风:都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至于未来,就不去期待了。但不会影响好好生活,迎接明日到来。  
【法】《观点周刊》4月2日  当地时间3月29日,奥朗德出访突尼斯参加反恐大游行,并在此前发生恐怖袭击的巴尔杜国家博物馆前发表讲话。他呼吁突尼斯民众团结一致,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奥朗德在今年1月《查理周刊》总部遭受恐怖袭击后决策果断,表现尚佳,民意支持率有所提升,但看起来加分有限,他积极反恐的政治举动似乎不足以赢得广大选民的信任和支持。当天正值地方选举第二轮投票结果公布。全法101个省中,萨科齐领导
FreakerSNEAKS公司推出了一款限量版球鞋,它将索尼的PS4融入设计,白色搭配蓝色和浅灰,鞋跟处的PS及PS4字样由手工刻绘改为镭射雕刻制作。  它看上去科技感十足,后跟处有一个HDMI接口,可插入附赠的数据线。它的作用是什么?悄悄告诉你,它没法跟电脑连接,也不能进行任何数据传输,只作为独特的设计元素而存在,说到底就是用来耍酷的。
图/本刊记者 梁莹菲  “火车司机”曾被称为离地三尺活神仙(司机驾驶室距离地面约三尺高),所以在真正进入那个5平方米见方的秘密园地之前,我在过去的20年间,对它想象万千。一旁站着的程维财师傅见我神游,再三提醒:攀云梯时,务必不能分神。开了27年的车,他还是一如刚入行时的步步谨慎。  “记者,你运气真好,很少有人能进驾驶室的,还碰上最新的车头。”——驾驶台上的仪表盘、手闸、用以调节不同参数的一大排推
美国大部分地方都有以下几个特点导致不适合修建高铁:  1、总体人口密度低。铁路作为城际交通的一种,也会出现运力不足的情况。提高运输速度,可以增加运力。其次,人口密度越高,乘客就越多,上座率越高,边际运输成本越低,售价越便宜。而且可以进一步增加班次,提高发车频率。更高的发车频率和更低的售价又进一步吸引更多客流。美国曾经铁路客运极为发达,但那是在民航、私家车和高速公路普及之前,当时的美国虽然地广人稀不
假如哪天你在香港街头偶遇一位个头矮小、小麦肤色的菲律宾女孩,正举起手中的相机拍你,请尽量保持轻松随意,她是最近人气高涨的摄影师Xyza Cruz Bacani,她一定在你身上看到什么有趣的东西了。多篇关于她的文章在摄影圈子疯传,当然离不开“马格南人权奖学金全球十位获得者之一”以及“香港菲佣”这两个看似毫无关系的身份定语。  人们普遍认为摄影是种十分烧钱的爱好,穷人一般是无法企及的。但实际上,摄影圈
当有人问起“阳光动力”的两位飞行员,为什么赞助商中没有出现任何传统的航空企业?安德烈·波许伯格回答:“我们问过那些航空企业,可他们都认为零排放环球飞行的想法太疯狂了,不可能,这飞机太大太轻,我们对这计划不感兴趣。”而当我们找到航空行业以外的企业时,他们说:“听上去很有意思,我们来试试吧”——那些答应试参与的企业,具有的重要特质便是对创新,对低排放的美好未来有着强烈的兴趣与信心。ABB便是其中之一。
近日,在冬奥会闭幕式上,一架型号为图-214SR的飞机出现在索契上空。这架飞机就是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末日专机”。与一般的领导人专机不同,末日专机并非领导人平时的座驾,而是发生诸如世界大战、全球大洪水等情况时,用来运载领导人躲避敌方攻击、进入庇护所的交通工具。  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均有上万枚核武器处于随时可以发射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末日计划自然也就成为国家领导人的一种“生活必需品”。而领导
你在吗?有空吗?能帮个忙吗?能搭把手吗?能做这事吗?能出来一趟吗?  ——我不能。  但我的脑中一片空白,理由和借口在此刻背弃了我,然而我的嘴——有时是手指,自发自动地说,“啊,可以的……”  每个承诺都是一笔债务,让我的日程表上挂满了“已过期”的任务。我得先把旧债还清,与此同时,必须找到不欠新债的办法——想爬出这个巨坑,首先得停止继续给自己挖坑!  之所以很难对别人说“不”,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