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农村村镇绿化,提高农民生活环境质量,总结出适合本区域发展的四种村镇绿化发展模式:景观生态型发展模式、生态旅游型发展模式、庭院经济型发展模式、生态防护型发展模式,并对目前村镇绿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城郊;村镇;绿化模式
城郊及村镇绿化是国土绿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即关系到村镇的可持续发展及村镇居民的切身利益,又为其所依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生态支撑。其在保护城郊村镇生态环境、调节所在区域气候、涵养所在区域水源、提供文化教育和游憩场所等方面体现出的生态服务功能的维持,是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治市郊区是上党的门户,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天然屏障,也是长治市最重要的城郊结合部。其城郊村镇绿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和体系建设,则是维持和提升长治市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实现长治市可持续发展和美丽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
一、长治郊区人文地理概况
長治市郊区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南段西麓,上党盆地东缘,东、西、北三面环绕长治市区。国土面积285平方公里,其中平川面积203.37平方公里,占71.4%,丘陵面积30.6平方公里,占10.8%,山区面积50.8平方公里,占17.8%。现辖5镇1乡,1个旅游开发区,2个街道办事处,122个行政村。东山西水,生态秀美。东有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群峰叠翠,五龙腾跃,九顶竞秀,是长治市区的绿色屏障和“天然氧吧”。西有长治湿地,波光潋滟、水草丰茂,栖息着野鸭、黑鹳、须浮鸥、灰鹤、苍鹭、天鹅等几十种水鸟。既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好地方,也是人们生态旅游的好去处。
长治郊区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神奇宝地。区境西部的壁头村新石器文化遗址,表明一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定居。六千多年前,炎帝神农氏曾在郊区东部的老顶山(又名百谷山)尝百草、兴稼穑,实现了中华民族由渔猎到农耕、由游牧到定居的伟大转变,首开华夏文明之先河。位于区境内的潞州二贤庄,是隋末唐初农民起义英雄单雄信的故居,在这里演绎出了一段秦琼卖马、侠义豪情的故事。建于明代的梁家庄观音堂,殿内布满100余樽悬塑佛像,雍容典雅,色彩绚丽 ,栩栩如生,显示了当时高超的彩绘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目前我国仅存的两处明代彩塑之一。座落在区境北部的潞商申家二十四院,是现有稀少的完整反映明末清初潞商原生态活动的古村落,具有极高的研究开发价值。据明史记载,当年“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二十四院的发现,为潞商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实证。这些悠久的历史文化,成为郊区开发特色人文旅游的宝贵资源。
二、郊区林业发展综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郊区林业积极探索发展机制,不断增强发展活力,走上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改革开放初期,借鉴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经验,大力发展了林业专业户、重点户。20世纪90年代初,区委、区政府加大造林绿化的投入,号召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在全省首批实现平原绿化达标。进入新世纪之后,坚持以“身边增绿”为重点,全面落实省政府的六大绿化工程建设,造林绿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质量大幅度提高,林业法治建设不断加强,森林资源实现了有效保护。
特别是近年来,长治市郊区提出了建设“效益、活力、绿色、和谐”郊区的奋斗目标,高举生态文明大旗,以“身边增绿”为重点,结合郊区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实际,大力推进了通道绿化、村镇绿化、环城绿化、退耕还林、农网绿化、矿企绿化等重点造林绿化工程,全力打造绿色和谐郊区。从老顶山巅到漳泽湖畔,从平川到山区,郊区掀起了再造秀美山川的造林绿化新高潮。
三、郊区村镇绿化发展模式
近年来,我区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快农民奔小康步伐为目标,以造林绿化为主线,在大力实施绿色通道建设、农田林网改造等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同时,把村庄绿化列入全区为民办的实事工程,重点部署,积极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区农村林木覆盖率达到20.5%,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村庄绿化已成为我区林业生态建设的新亮点。
做为长治市的门户,区委、区政府历届领导对林业建设非常重视,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积极推进园林村建设,把村庄绿化和市域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全区122个行政村都进行了绿化,自2011年以来,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百村竞赛”活动,80%以上的村庄达到了市级以上园林村创建标准。通过近年来的村镇绿化,总结出了我区在农村村镇绿化方面的几种发展模式。
(一)景观生态型发展模式
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已成为现今全社会所共同面对的社会公害。景观科学试图运用宏观与微观层面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景观规划,科学合理地规划我们所面对的环境,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绿地系统建设中的应用,使得景观生态型发展模式逐渐成为解决城市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而通过绿地系统在景观结构上的布局和功能上的调整,起到调节城市气候、涵养区域水源、净化城市空气等各种功能。
长治郊区北部密集多家工矿企业。漳泽电厂、首钢长钢、长信等一些煤焦电的扩延,带来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周边村庄村民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尤其是景观结构的破碎和功能的损失。因此,在抓好该区域治理污染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花大气力抓好丘陵山区的植被恢复和厂矿区、社区的绿化达标,村镇的整洁化建设,尤其是从景观结构和功能角度开展绿色矿区、绿色社区和绿色村庄的生态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首先在区域层次,依托现有空间和地域特色,在把握长治市郊区人文景观及文脉基础上,充分利用村镇原有的自然景观(河、湖、林等)为背景,调整建设用地的结构和布局,并通过划定生态红线的方式限制经济发展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破坏。其次在微观层次,在一些占地较大的工矿企业内部,通过厂区的景观生态建设,完善企业景观生态服务功能,如通过企业内部的人工湿地、人工湖或人工景观林建设,即可以消纳企业自身的部分中水污染、也可以给职工带来一定的休憩空间。同样,在村镇层次,也可以通过农村道路、农村休闲广场等的绿化和景观建设,完善村镇内部及整个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 (二)农村生态旅游型发展模式
隨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市生活人群压力的逐步加大,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在工作之余,尤其是周末,驱车到离城市不远的乡村去体验农村恬静的生活。而通过挖掘农村风俗文化、创造优美乡村环境、完善农村旅游设施,来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服务业的重要内容。
农村生态旅游与传统的农村旅游相比,除了能满足游客的休闲娱乐、观光游览和农事学习等要求外,还具有生态体验和生态教育的功能,注重保护资源和环境,并最终实现农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老顶山旅游开发区内滴谷寺、老巴山、瓦窑沟等沿山一带的村庄为例,这些村庄处在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周边区域,距离旅游景点近,村庄内自己开办了农家宾馆、农家乐,吃住一体化,生意非常兴隆,可以让游客在吃饭和休憩的同时也能有容身于大自然美景的感受。所以,村镇绿化与生态乡村旅游相结合,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与需求,而且美化了农村环境,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造福于子孙后代。
(三)庭院经济型发展模式
庭院经济是指农户在居住的庭院内闲置土地上,进行全面系统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不同生物生长的特点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实行立体种养结合、加工、销售等活动,科学地利用庭院空间,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达到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发展庭院经济是村镇绿化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既美化了环境,又有经济效益,是村镇绿化的一种良好模式和重要建设内容。
长治郊区东部各村镇在发展庭院果树经济林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和优势。这些村镇依托低山缓坡地形,每个农户庭院前后基本都有空闲地,除去部分用于种菜,将多出的部分空地用于营造适合长治市郊区的果树品种,包括核桃、红枣、柿子、葡萄、山楂、梨、杏、桃、苹果等乡土经济树种,即充分利用了闲置的空间,又增加了农民收入,还美化了乡村环境。
(四)生态防护型发展模式
生态防护林是为了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减少污染所经营的天然林和人工林。是以防御自然灾害、维护基础设施、保护生产、改善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群落。在长治郊区一些丘陵山区的村庄经济条件较差,生态比较脆弱,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人均收入相对较低,村镇绿化就主要以生态防护为主。
近年来,长治郊区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农田林网建设、采石边坡恢复治理等生态防护林工程。在生态防护林工程建设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基层群众的生态防护意识,并因地制宜,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多方筹措资金用于生态防护林建设,制定了长期有效的管护机制,用以巩固和保障生态绿化成果。
四、村镇绿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群众对村镇绿化认识不足,参与绿化的积极性不高。经过近年来的大力宣传,多数群众都认为村镇绿化工程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惠民利民实事工程,自觉参与栽植、管护的热情较高,有力推动了村镇绿化工程的实施,但仍有部分群众受传统思想观念束缚,满足于村庄环境现状,对改善自身生活环境漠不关心。个别对村庄绿工程认识不足,有的错误认为村镇绿化工程是一项“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二)村镇绿化投资大、扶持政策少,造林经费短缺。各级都没有专项的村镇绿化造林经费,村镇绿化的扶持政策少,而且政策的持续性、稳定性不强,造成了村镇绿化经费短缺,工程建设进展缓慢。
(三)村镇绿化与庭院经济结合不够紧密。目前我区实施的村镇绿化工程,主要以村庄街道、四周空地绿化为主,庭院绿化采取“自主、自愿”栽植的绿化方式,由群众根据喜好自行选择树种、花卉搞绿化,没有专门列入村镇绿化规划的总体规划,统一标准、要求。群众主要还是沿袭传统习惯,种植一些乡土树木,没有充分利用院内土地空间合理开发利用,未把绿化与增收有机结合起来。
(四)村镇绿化机制单一,市场化融资还没有形成气候。我区的村镇绿化工程,目前仍以政府投入、管理为主,多元化融资造林体制还不够完善,社会各界参与营林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激发。
五、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建议各级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尽快出台支持村镇绿化工作的扶持政策,在林木确权、承包、抵押、村庄绿化树木的管护等方面加强政策扶持,充分调动群众营林、护林的积极性。
二是加强资金扶持。一方面各级财政专项列出部分村庄绿化资金,用于工程费、苗木费、管护费的补贴;另一方面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拿出部分资金按照村镇绿化水平高低,区分档次,参照一定的比例数兑现奖惩;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新树种的选育,丰富村镇绿化树木的品种,增强观赏性和林分构成的合理性。
三是积极探索村镇绿化的造林新机制。按照“谁开发、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积极探索林业经营新机制,大力支持鼓励企业、个人参与到村镇绿化造林中来,发展包括企业、个人等私有林在内的多种所有制林业,转变过去单纯政府种植,管理难度大,造价高,树木成活率低,效益低下的弊端。
总之,城郊作为城市与农村在地域空间上的联结部,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城郊和村镇的绿化体系建设,则是保障城市生态功能完善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长治郊区城郊村镇绿化发展模式的不同搭配选择,既可以提升长治市作为国家森林城市的品质,又可以提高城郊村镇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还可以间接的完善其社会服务体系,最终为进一步实现长治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046011山西省长治市郊区林业局)
关键词:城郊;村镇;绿化模式
城郊及村镇绿化是国土绿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即关系到村镇的可持续发展及村镇居民的切身利益,又为其所依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生态支撑。其在保护城郊村镇生态环境、调节所在区域气候、涵养所在区域水源、提供文化教育和游憩场所等方面体现出的生态服务功能的维持,是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治市郊区是上党的门户,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天然屏障,也是长治市最重要的城郊结合部。其城郊村镇绿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和体系建设,则是维持和提升长治市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实现长治市可持续发展和美丽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
一、长治郊区人文地理概况
長治市郊区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南段西麓,上党盆地东缘,东、西、北三面环绕长治市区。国土面积285平方公里,其中平川面积203.37平方公里,占71.4%,丘陵面积30.6平方公里,占10.8%,山区面积50.8平方公里,占17.8%。现辖5镇1乡,1个旅游开发区,2个街道办事处,122个行政村。东山西水,生态秀美。东有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群峰叠翠,五龙腾跃,九顶竞秀,是长治市区的绿色屏障和“天然氧吧”。西有长治湿地,波光潋滟、水草丰茂,栖息着野鸭、黑鹳、须浮鸥、灰鹤、苍鹭、天鹅等几十种水鸟。既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好地方,也是人们生态旅游的好去处。
长治郊区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神奇宝地。区境西部的壁头村新石器文化遗址,表明一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定居。六千多年前,炎帝神农氏曾在郊区东部的老顶山(又名百谷山)尝百草、兴稼穑,实现了中华民族由渔猎到农耕、由游牧到定居的伟大转变,首开华夏文明之先河。位于区境内的潞州二贤庄,是隋末唐初农民起义英雄单雄信的故居,在这里演绎出了一段秦琼卖马、侠义豪情的故事。建于明代的梁家庄观音堂,殿内布满100余樽悬塑佛像,雍容典雅,色彩绚丽 ,栩栩如生,显示了当时高超的彩绘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目前我国仅存的两处明代彩塑之一。座落在区境北部的潞商申家二十四院,是现有稀少的完整反映明末清初潞商原生态活动的古村落,具有极高的研究开发价值。据明史记载,当年“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二十四院的发现,为潞商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实证。这些悠久的历史文化,成为郊区开发特色人文旅游的宝贵资源。
二、郊区林业发展综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郊区林业积极探索发展机制,不断增强发展活力,走上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改革开放初期,借鉴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经验,大力发展了林业专业户、重点户。20世纪90年代初,区委、区政府加大造林绿化的投入,号召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在全省首批实现平原绿化达标。进入新世纪之后,坚持以“身边增绿”为重点,全面落实省政府的六大绿化工程建设,造林绿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质量大幅度提高,林业法治建设不断加强,森林资源实现了有效保护。
特别是近年来,长治市郊区提出了建设“效益、活力、绿色、和谐”郊区的奋斗目标,高举生态文明大旗,以“身边增绿”为重点,结合郊区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实际,大力推进了通道绿化、村镇绿化、环城绿化、退耕还林、农网绿化、矿企绿化等重点造林绿化工程,全力打造绿色和谐郊区。从老顶山巅到漳泽湖畔,从平川到山区,郊区掀起了再造秀美山川的造林绿化新高潮。
三、郊区村镇绿化发展模式
近年来,我区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快农民奔小康步伐为目标,以造林绿化为主线,在大力实施绿色通道建设、农田林网改造等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同时,把村庄绿化列入全区为民办的实事工程,重点部署,积极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区农村林木覆盖率达到20.5%,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村庄绿化已成为我区林业生态建设的新亮点。
做为长治市的门户,区委、区政府历届领导对林业建设非常重视,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积极推进园林村建设,把村庄绿化和市域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全区122个行政村都进行了绿化,自2011年以来,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百村竞赛”活动,80%以上的村庄达到了市级以上园林村创建标准。通过近年来的村镇绿化,总结出了我区在农村村镇绿化方面的几种发展模式。
(一)景观生态型发展模式
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已成为现今全社会所共同面对的社会公害。景观科学试图运用宏观与微观层面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景观规划,科学合理地规划我们所面对的环境,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绿地系统建设中的应用,使得景观生态型发展模式逐渐成为解决城市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而通过绿地系统在景观结构上的布局和功能上的调整,起到调节城市气候、涵养区域水源、净化城市空气等各种功能。
长治郊区北部密集多家工矿企业。漳泽电厂、首钢长钢、长信等一些煤焦电的扩延,带来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周边村庄村民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尤其是景观结构的破碎和功能的损失。因此,在抓好该区域治理污染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花大气力抓好丘陵山区的植被恢复和厂矿区、社区的绿化达标,村镇的整洁化建设,尤其是从景观结构和功能角度开展绿色矿区、绿色社区和绿色村庄的生态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首先在区域层次,依托现有空间和地域特色,在把握长治市郊区人文景观及文脉基础上,充分利用村镇原有的自然景观(河、湖、林等)为背景,调整建设用地的结构和布局,并通过划定生态红线的方式限制经济发展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破坏。其次在微观层次,在一些占地较大的工矿企业内部,通过厂区的景观生态建设,完善企业景观生态服务功能,如通过企业内部的人工湿地、人工湖或人工景观林建设,即可以消纳企业自身的部分中水污染、也可以给职工带来一定的休憩空间。同样,在村镇层次,也可以通过农村道路、农村休闲广场等的绿化和景观建设,完善村镇内部及整个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 (二)农村生态旅游型发展模式
隨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市生活人群压力的逐步加大,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在工作之余,尤其是周末,驱车到离城市不远的乡村去体验农村恬静的生活。而通过挖掘农村风俗文化、创造优美乡村环境、完善农村旅游设施,来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服务业的重要内容。
农村生态旅游与传统的农村旅游相比,除了能满足游客的休闲娱乐、观光游览和农事学习等要求外,还具有生态体验和生态教育的功能,注重保护资源和环境,并最终实现农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老顶山旅游开发区内滴谷寺、老巴山、瓦窑沟等沿山一带的村庄为例,这些村庄处在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周边区域,距离旅游景点近,村庄内自己开办了农家宾馆、农家乐,吃住一体化,生意非常兴隆,可以让游客在吃饭和休憩的同时也能有容身于大自然美景的感受。所以,村镇绿化与生态乡村旅游相结合,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与需求,而且美化了农村环境,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造福于子孙后代。
(三)庭院经济型发展模式
庭院经济是指农户在居住的庭院内闲置土地上,进行全面系统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不同生物生长的特点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实行立体种养结合、加工、销售等活动,科学地利用庭院空间,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达到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发展庭院经济是村镇绿化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既美化了环境,又有经济效益,是村镇绿化的一种良好模式和重要建设内容。
长治郊区东部各村镇在发展庭院果树经济林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和优势。这些村镇依托低山缓坡地形,每个农户庭院前后基本都有空闲地,除去部分用于种菜,将多出的部分空地用于营造适合长治市郊区的果树品种,包括核桃、红枣、柿子、葡萄、山楂、梨、杏、桃、苹果等乡土经济树种,即充分利用了闲置的空间,又增加了农民收入,还美化了乡村环境。
(四)生态防护型发展模式
生态防护林是为了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减少污染所经营的天然林和人工林。是以防御自然灾害、维护基础设施、保护生产、改善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群落。在长治郊区一些丘陵山区的村庄经济条件较差,生态比较脆弱,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人均收入相对较低,村镇绿化就主要以生态防护为主。
近年来,长治郊区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农田林网建设、采石边坡恢复治理等生态防护林工程。在生态防护林工程建设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基层群众的生态防护意识,并因地制宜,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多方筹措资金用于生态防护林建设,制定了长期有效的管护机制,用以巩固和保障生态绿化成果。
四、村镇绿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群众对村镇绿化认识不足,参与绿化的积极性不高。经过近年来的大力宣传,多数群众都认为村镇绿化工程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惠民利民实事工程,自觉参与栽植、管护的热情较高,有力推动了村镇绿化工程的实施,但仍有部分群众受传统思想观念束缚,满足于村庄环境现状,对改善自身生活环境漠不关心。个别对村庄绿工程认识不足,有的错误认为村镇绿化工程是一项“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二)村镇绿化投资大、扶持政策少,造林经费短缺。各级都没有专项的村镇绿化造林经费,村镇绿化的扶持政策少,而且政策的持续性、稳定性不强,造成了村镇绿化经费短缺,工程建设进展缓慢。
(三)村镇绿化与庭院经济结合不够紧密。目前我区实施的村镇绿化工程,主要以村庄街道、四周空地绿化为主,庭院绿化采取“自主、自愿”栽植的绿化方式,由群众根据喜好自行选择树种、花卉搞绿化,没有专门列入村镇绿化规划的总体规划,统一标准、要求。群众主要还是沿袭传统习惯,种植一些乡土树木,没有充分利用院内土地空间合理开发利用,未把绿化与增收有机结合起来。
(四)村镇绿化机制单一,市场化融资还没有形成气候。我区的村镇绿化工程,目前仍以政府投入、管理为主,多元化融资造林体制还不够完善,社会各界参与营林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激发。
五、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建议各级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尽快出台支持村镇绿化工作的扶持政策,在林木确权、承包、抵押、村庄绿化树木的管护等方面加强政策扶持,充分调动群众营林、护林的积极性。
二是加强资金扶持。一方面各级财政专项列出部分村庄绿化资金,用于工程费、苗木费、管护费的补贴;另一方面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拿出部分资金按照村镇绿化水平高低,区分档次,参照一定的比例数兑现奖惩;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新树种的选育,丰富村镇绿化树木的品种,增强观赏性和林分构成的合理性。
三是积极探索村镇绿化的造林新机制。按照“谁开发、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积极探索林业经营新机制,大力支持鼓励企业、个人参与到村镇绿化造林中来,发展包括企业、个人等私有林在内的多种所有制林业,转变过去单纯政府种植,管理难度大,造价高,树木成活率低,效益低下的弊端。
总之,城郊作为城市与农村在地域空间上的联结部,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城郊和村镇的绿化体系建设,则是保障城市生态功能完善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长治郊区城郊村镇绿化发展模式的不同搭配选择,既可以提升长治市作为国家森林城市的品质,又可以提高城郊村镇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还可以间接的完善其社会服务体系,最终为进一步实现长治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046011山西省长治市郊区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