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矿8208工作面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及治理技术研究

来源 :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829520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有效治理8208工作面采空区内的瓦斯,采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进行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分析,基于分析结果得出采空区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瓦斯分布规律;工作面回风侧约1/4为采空区瓦斯治理的重点区域.结合工作面的具体地质条件,设计采用大直径长钻孔+上隅角埋管进行采空区瓦斯抽采,并在抽采方案实施前后进行上隅角瓦斯浓度分析.结果表明:采空区瓦斯抽采效果显著,有效解决了瓦斯含量高的问题.
其他文献
为保障5305巷切顶卸压自成巷围岩的稳定,根据巷道的地质条件及“110”工法特征,设计巷道基本支护采用锚网索支护,补强支护采用恒阻大变形锚索支护,临时支护采用单体支柱配合π型梁,挡矸支护采用11号矿用工字钢配合金属网,结合沿空留巷围岩特征具体进行各项支护参数的设计,并在8305工作面回采期间,进行5305巷复用期间围岩变形规律及工作面矿压规律的监测分析.结果表明:5305巷在现有支护下,复用期间围岩变形量小,工作面复用巷道侧支架工作阻力小于非沿空侧.
对于不同矿区、不同煤层,煤与瓦斯突出的主导因素也有所不同.为合理确定以瓦斯为突出主导因素的煤层突出预测指标及其临界值,指导矿井开展煤与瓦斯突出预测工作,通过采集煤样进行实验室考察分析、现场跟踪测定,结合利用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确定羊东煤矿2号煤层的敏感指标为钻屑瓦斯解吸指标△h2,其临界值为190 Pa(湿煤样为150 Pa),辅助指标为钻屑量S.考察结果适用于羊东煤矿掘进工作面、石门揭煤工作面及采煤工作面的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对矿井安全生产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文章以山西五阳煤矿扩区集中大巷带式输送机安装工程为研究对象,详细介绍了带式输送机快速安装施工工艺,并对该工艺中输送带硫化技术进行了细致说明.该工艺的运用大大缩短了带式输送机安装时间,并强化了输送带接头,为井下带式输送机安装工程提供了技术指导.
为对曙光煤矿矸石山边坡稳定性进行评价,文章主要介绍了数值模拟的分析过程,基于模拟结果知曙光煤矿矸石山整体处于稳定状态,且矸石山在覆土后的稳定性与覆土前相比减小,另外采用模糊数学理论对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实测和模糊评价结果进行整合,进而得出统一、准确的结论.根据评价结果可知:矸石山边坡稳定性等级介于稳定和基本稳定之间,且更偏向于属于稳定的状态.
给带式输送机施加一定量的张紧力可提高其运行效率、稳定性以及可靠性.为此,文章提出一种胶带张紧力自动张紧控制系统,以永磁同步电机、变频器为核心,采用PID模糊控制方法对张紧力进行调整.对系统结构组成、功能以及控制方式等进行了阐述,并通过Matlab对自动张紧控制系统、液压张紧装置在带式输送机初期启动期间的张紧力调节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动张紧控制系统可实现张紧力快速、精准调节,响应速度快,可达到提升带式输送机工作效率、可靠性的目的.
为有效弱化81020综放工作面顶煤的强度和完整性,采用理论分析的方式进行顶煤爆破弱化机理研究,分析结果可知,顶煤在爆破作用下煤体内会形成粉碎区、裂隙区和弹性区,爆破作用会有效弱化顶煤;结合工作面具体特征进行顶煤深孔爆破方案的设计,确定预裂爆破范围为超前工作面煤壁20 m以外,对爆破钻孔布置、装药结构和爆破方式等参数进行设计,并在爆破方案实施前后进行地震CT和顶煤回收率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顶煤深孔爆破方案实施后,顶煤回收率大幅提升,顶煤得到有效弱化.
针对马道头选煤厂介耗高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介质系统进行技改优化,提高了脱介和回收效率,有效降低了介质消耗量,实现了经营指标的合理控制.
为了解决选煤厂带式输送机采用液力耦合器传动造成的耗能高、安全性差、部件磨损严重等问题,提出将传统液力耦合器更换为永磁耦合器,并按照技术参数选择安装了WF-CT型永磁耦合器.改造后,系统传动效率显著提高、耗能降低,且易于拆卸、安装、维护,还降低了选煤厂的运行成本,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基于采煤工作面现场条件进行了粉尘浓度分布实测分析,结果表明:采煤机下风侧10 m处全尘和呼尘浓度最高,浓度随距离增加快速降低而后趋近平缓,顺风割煤条件下粉尘浓度高于逆风割煤.提出了煤层注水、多点喷雾、水幕帘降尘的综合降尘措施并进行了粉尘防治效果分析,得出全尘和呼尘降尘率在采煤机下风侧10 m处分别为83.8%和80.3%,回风巷道距工作面10 m处分别为91.3%和90.8%.
文章针对井下胶带输送机运行效率低,运输系统能耗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级串联带式输送机协同控制系统,该系统运行平稳,不仅可满足井下原煤运输需求,而且使带式输送机运输系统能耗整体降幅达到15%,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为设备管理者和使用者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