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对执政规律的三大贡献

来源 :决策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w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事物处在低平衡态中,出现非平衡态时,有了恰当的政策和方法,就可以促进事物向新的更高的平衡态发展。这是一切万物周而复始、不断螺旋式上升的总规律,谁破坏了这一规律,谁就要受到惩罚;谁遵守了这一规律,谁的事业就可以兴旺发达。新中国成立之后,陈云协助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主持全国财政经济工作中,遵照事物发展的综合平衡规律,采取恰到好处的政策和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是陈云同志对我党执政规律的首要贡献。
  在新中国建设中,1958年出现了大跃进,上世纪70年代末,又出现了洋跃进。这两次所谓跃进,都使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的曲折。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当事物出现非平衡态时,采取不正当的政策和方法,反而促进非平衡态向更加无序的方向发展,甚而会出现恶性膨胀、严重混乱的局面。
  这两次恶果,都是陈云提出正确的政策和方法,实行调整、充实、巩固和提高的方针,才得以扭转,使中国的经济重见光明。
  陈云之所以能克服经济遇到的严重困难,并推进中国经济健康发展之路,秘诀就在于他真正领悟到马克思两大部类生产按比例发展的真谛。这真谛就是综合平衡。领悟还是不领悟这一真谛,结局大不相同,不领悟这一真谛,只从马克思经济思想中悟出应当优先发展重工业。固然在一定时期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但还是马克思说得好:真理越雷池一步,就成为谬论。中国于1958年,曾出现以钢为纲的主张。所谓钢铁元帅升帐,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结果,“奔腾”出一段三年困难时期,中国人民吃尽了苦头。
  由于陈云准确地理解了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的真谛是综合平衡,他提出了适合当时中国情况的经济发展的正确方针:1、在生活和生产的关系上,首先要安排好人民群众,尤其占中国人口90%以上农民的生活,然后再去安排好生产。当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以生产发展为基础。2、在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关系上,要先生产后建设。安排生产的顺序,要以农、轻、重为次序。生产安排好了,再按国力,安排基本建设投资。陈云说:这样做,看起来速度好象慢了,但是,这样做,日积月累,反而会快一些。陈云把他领导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以钢为纲时期对比,写了一付对联:上联是“多做等于少做”,下联是“少做等于多做”。描述的就是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经济真实情况的写照。周恩来非常欣赏陈云的经济主张,也写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安排农轻重”,下联是“先抓吃穿用”,横批是“综合平衡”。后来,毛泽东也很欣赏陈云的做法,认为中国经济建设,应当以农业为基础,周恩来又补充上以工业为主导。于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就成为中国上世纪50-60年代经济建设的正确方针。
  从综合平衡的高度理解马克思的经济思想,进而从我党历史经验的高度理解事物在低平衡中出现非平衡态时,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方法,促使事物向高平衡态发展的规律,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我们党和我国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措施,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用科学发展观统筹中国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和自然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措施,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不管社会结构如何变化,我们都要遵循马克思综合平衡发展的理论。把这一理论和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使我国社会各个方面,永远保持均衡、和谐、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二
  
  陈云对我党执政规律的重大贡献之二: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决策工作中去。
  全面抗日战争前夕,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一次周末文艺晚会上,应抗大二期俱乐部主任熊复之请,与会的毛泽东题赠了“实事求是”4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陈云看后,夜不寐,展转反侧,思考了两个多月,也题写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九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加上他后来增添的两句话:1、用90%以上的时间进行调查研究,用不到10%的时间进行决策;2、交换、比较、反复。这三句话,构成了陈云决策理论的框架。陈云的决策理论,不仅使他在经济领导工作,使中国经济处于低平衡态中出现非平衡态时,能采取符合综合平衡的原理的政策和方法,使中国经济走上一个新的高平衡态,而且影响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序化和正规化。如中国航天事业的领导人,在总结他们决策中民主化保证决策科学化的经验时,就屡次提出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洋,只唯实。交换意见要全面,中外比较要准确,历史比较要客观,反复论证要翔实,试验工作要深入,引用数据要科学。可见,陈云的科学决策思想至今仍有现实的巨大指导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陈云认为,要做到决策科学化,实事求是,首先必须做到领导与群众密切联系,高度发扬民主。只有领导与群众联系,参加群众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才能和群众一起,探求出客观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陈云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还认为,只听相同的意见,不算发扬民主,只有虚心听取不相同的意见,而且从不相同的意见中吸收真知灼见,才算民主。1956年,陈云在商业部党组扩大会上说,他不赞成骂人,但有人骂人,领导者也要认真听,他甚而说,共产党五年听不到骂声,就有亡党的危险。只有从骂声中悟出真理,才是高度发扬民主。陈云这段话并非耸人听闻,而是说,万马齐喑,党的处境就非常危险。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有位农民因负担过重,骂了毛主席。毛主席就从中悟出真理,一方面精兵简政,一方面开展大生产运动。结果,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又使部队和机关干部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使人民群众更加拥护共产党,爱戴毛主席。毛泽东为我们树立的典范,陈云为我们提出告诫,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在我党历史上,虽然有些反对意见居于少数,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没有影响党做出正确的决策。但是,党在决策时,仍然非常尊重少数人的反对意见,把反对意见吸收到决策方案中的预警部分,不要使不同意见者所提出的危险可能性成为现实。
  “文革”中,凭长官意志的好恶,随意拍板。恣意妄为的决策恶性膨胀。“文革”结束以后,我国有些学者,引进了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的决策科学,促进了我国党和政府,某些大企业大工程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程序化和现代化。二十多年来,一方面发扬我党光荣传统,运用陈云的决策理论,另一方面,学习和运用西蒙的决策科学。二者结合起来,时至今日,已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决策科学程序:
  1、学好哲学和科学知识,吃透上级指示精神。
  2、了解实际生活中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需要研究的决策课题,并提出决策需要达到的目标。
  3、到群众中参加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和群众一起作为主体,调查作为客体的实践对象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搜集群众在解决实践对象存在问题的经验以及他们希望领导帮助解决的问题及意愿,提出初步解决问题的方案。
  4、带着初步形成的方案,逐级向各界别、各级领导交换意见,研究初步方案适用的范围,得出第二步解决问题的决策方案。这时决策方案可能有一个、两个、甚至更多。
  5、然后,带着众多方案向同级领导集体中的成员反复交换意见,形成集体领导成员意见一致的方案,或者几个方案的征求意见稿。
  6、带着这些方案,从纵的方面,古今对比;从横的方面,中外对比。在比较研究中,要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充分论证,认真吸收专家学者对领导决策方案的意见。在吸取意见中,特别要注意听取不同意见中的真知灼见。对领导决策方案补充和修正。对于不能吸收到决策方案中的不同意见,也要采取预警措施,防止不利因素的出现。
  7、这时领导者还不要忙于最后决策,还要反复考虑,要在小范围中对各种方案进行试验,在小范围实验中进行检验。通过小范围实验的实践检验,并进一步得出比较完善的决策方案。
  8、带着比较完善的决策方案,到不同类型的地区,扩大试验的范围。不断听取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对原决策方案中的正确部分要坚持真理;对不完善的地方要加以补充;对错误的地方要加以纠正。
  9、中央和上级决策要留有余地。便于地方和下级在贯彻中央和上级决策精神时,能够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10、领导决策方案要准备两个以上。首先公布既要经过努力,又要让群众看到容易实现的决策方案,便于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等到第一方案可以提前完成时,再公布第二方案,使群众看见超额完成第一方案时得到喜悦和鼓舞,更加积极地实现第二方案的决策目标。我国前几年的决策方案,有争七保八之说。就是先公布争七方案,到实现无问题时,再公布保八方案。在实现保八方案也无问题时,再公布第三方案,使我国每年总产值增加到百分之九左右,就是这一特点的反映。
  11、在决策方案中,要留有余地,留出周转金,既要对已预见的不利因素,采取措施,防范其出现;更上一层楼注意出现难以预料,不期而遇的困难,及时采取应急措施,采取有效手段,克服不期而遇的困难。同时领导要头脑冷静,沉着应战,即要有效地克服不期而遇的困难,又要坚持实现原决策方案目标,争取两个方面都取得胜利。   考查我们党的历史,或者用近十年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我们实现领导决策方案的实践,作者认为:把陈云关于决策理论的三句话化作上述决策程序,足可以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决策程序的规律,或者说,科学决策必须经过的程序。
  
  三
  
  粉碎“四人帮”的当晚,陈云给时任党中央副主席的李先念打了一个电话。电话称:毛主席在“文革”中的错误,就是一个人说了算。他接着说,我寄希望于新的党中央,要实现毛主席的遗愿,把中国建成一个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自由、又有规律,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他特别强调地说:如果我们能实现毛主席这一遗愿,才是我们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最大的贡献。
  陈云同志一生身体力行地贯彻民主集中制。建国伊始,各大解放区已开始走向统一,全中国也面临全部解放。这时,面对祖国大统一的局面,要把过去各个解放区相对分散的权力集中于中央。为此,毛主席和党中央开展了一次反对无政府无纪律的运动,并题诗“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所向无不胜。”
  分管财政经济工作的陈云,也面临着需要加强中央对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统一领导的形势。为此,他写过三篇文章,向各级党组织和全党全军,一再说明,面临解放区扩大和局部地区的统一,面临全国行将全面解放,财政经济工作的领导必须统一。由于中央统一了对全国财政经济领导的统一,实现了建国前三年取得全国财政经济情况基本好转的胜利。为此,毛主席嘉奖陈云在财经工作上取得的成就,不亚于淮海战役的胜利。
  但是,即使如此,陈云没有忘记,该集中于中央的权力,必须集中于中央;该分散给地方的权力,必须保留给地方。他在三篇文章中强调对财经工作需要统一时,也三次强调了不能把应当保留给地方的权力,也集中于中央。
  尽管陈云同志接二连三地告诫,但是中央有的机关,还是把不应当集中到中央手中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机关。恰在这时,党中央和毛主席也发现了前苏联领导体制高度集权的毛病。他们一方面向下传达到一定级别的干部,说明前苏联领导体制的毛病,一方面由周恩来以国务院的名义,于1956年,召开了领导体制会议。会上,周恩来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插话。他说:就好象一堆鸡蛋,一个老太太用衣衫托住,一不小心,鸡蛋就全摔碎了。若将鸡蛋分装在两个框子里,由一个人挑着,鸡蛋就不会摔碎。会后,毛泽东发表了一篇著名文章:《论十大关系》。文中提到一个重要观点,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陈云也用国务院的名义,起草并下发了文件:改进商业、工业、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不仅贯彻了毛主席、周总理关于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精神,对此还提出了具体的规定和界限,而且提出地方要发挥上级机关和下级机关两个积极性,在政府和企业之间,要发挥政、企两者之间的积极性,在企业领导和职工之间,也要发挥他们两者之间的积极性。同时,陈云在文件中也明确指出,在分权给地方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不要把应当集中到中央手中的权力,也下放给地方。
  从上述回溯中我们可以看到陈云同志一贯坚持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开创了经济领域也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先河。
  我们考察人类治理社会和国家的方略就会发现,完善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领导制度,恰恰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人类治理社会和国家的方略,已经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被列宁称为“原始民主制”。当时治理社会的办法,已出现了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萌芽,在权力分配上,已有层级制与职能制相结合的分工。
  人类治理社会和国家的方略的第二个时间是剥削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它的特点是民主与集中的分离,集权与分权的分离。民主与集中的分离,是任何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时治国方略的共同特色。至于集权与分权的分离,不同剥削阶级的治国模式有所不同。奴隶主统治时期,拿中国来说,诸侯国的分权实际上大于王的集权。地主阶级治国之道,则是中央集权越来越大于地方分权。高度集权,是历代封建统治者不断追求的治国目标。到了资本家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实行的是三权分立,地方分权大于中央集权的方略。历史上也出现过少数明君和有作为的总统,鉴于暴君和法西斯统治者的暴政迅速走向灭亡的教训,也有人采取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但不管怎样变化,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国家的治国方略,始终是民主与集中的分离,集权与分权的分离。
  人类治理社会和国家的第三个时期,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革命和创建的人民国家的治国方略,始终坚持民主与集中的相互结合,集权与分权的相互结合,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制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类治理社会和国家的方略,已经历过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恰恰符合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辩证法的法则。社会主义领导者主观上坚持的民主集中制,和人类历史发展中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客观规律完全相一致,是社会主义国家领导者的重大创举。陈云同志在经济领导工作中,一贯坚持集权与分权的结合,民主与集中的结合,不能不说。他也为我们树立了在治国理财上,创立了符合历史规律的典范。
  现在全党全国人民都在关心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其实,各级领导者执政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执政中能否符合人类历史上治理社会和国家的规律,能否符合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陈云关于治国规律的论述,不是只有上述三个方面。然而,权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就可以看到,陈云作为我党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为探求党的执政规律,做出了重次贡献。他的综合平衡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结合中国实际的重大发展,他的科学决策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中的哲学在决策领域中的重大发展,他首先在经济领域中贯彻民主与集中的结合,集权与分权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发展。事实雄辩地证明,陈云同志是我党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伟大的共产主义者,是我党杰出的领导者。我们如能一如既往地把陈云关于执政规律的思想,发扬光大下去,对现在和今后我党执政能力的提高,肯定将会产生重大的作用。
其他文献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改革现行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总体目标的重大举措。武汉市江汉区卫生局紧紧围绕职能转变、服务模式转变、工作重心下移的工作思路,通过实行经费、人员、药品、服务质量和价格的“五个统一管理”,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着力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服务环境,规范服务价格,开展以职业
期刊
金融腐败指数课题组耗时三年,向全国29个市(地、盟)的人民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包括行长、财务管理人员、信贷员,以及企业(含上市公司)、农户和个体工商户进行问卷调查,共收集到3561份答卷(人民银行620份,存款类金融机构619份,企业737份,证券公司624份,农户961份)。课题组最终于2003年5月计算并编制出中国第一支“金融腐败指数”,也
期刊
辉钼矿作为一种层状过渡金属硫化矿物,结构中富含S原子以及半导体性质的特点使其在重金属离子吸附和光催化的领域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能。然而因比表面积小、化学活性低、能带间隙窄且属于间接带隙等缺点,天然辉钼矿无法充分展现其吸附和催化特性。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首先通过对天然辉钼矿进行二维化剥离处理,成功制备了二维辉钼矿纳米片(2DM)。系统考察了二维辉钼矿对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行为,阐述了二维辉钼矿与重金
江西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明悠久的省区,在中国封建文明时期的十万进士中江西就占了十分之一。江西厚重的农耕文化的历史传统在为这片土地带来富足的同时,也留下了自然经济的历史负担。在改革开放逐渐深化的进程中,江西落后了。最近3年,江西经济开始摆脱多年增长迟缓的局面,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增长8.8%,紧接着的2002到2004年,连续三年实现了两位数的高增长,2004年的增长达到了13.2%。  前不久
期刊
时政    政府改革从五方面推进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强调指出,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必须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建设现代政府和人民满意政府的要求,着力抓好加快实行政企分开、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大力推行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这五个重要环节。  扶贫工作面临三大困难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高鸿宾说,目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面临三大困难:一是贫困人口绝对数量依然很大。2004年
期刊
城市群理论认为,21世纪的国际经济竞争的基本单位不是企业,而是城市群。区域经济的核心力竞争已进入城市群战略时代。    一、目前我国城市群(圈)发展态势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城市区域化、城市群的特征。目前,这些城市群(圈)发展可分为二种类型、二大集团:  第一集团:跨省联合,“三足鼎立”成雏形。  目前发展比较成熟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圈、珠江三角洲城市圈和京津冀城市圈,其中长
期刊
世界环境日   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113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大会。这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讨论当代人类环境问题、探讨保护全球环境的第一次国际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建议联合国大会将这次会议的开幕日(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接受并通过了这项建议。   从1974年起,联合国每年都根据世界范围发生的对环境有
期刊
改革开放20年来,在医疗卫生这类非盈利机构的商业化过程中,一个个公益色彩的组织运用某些非人道主义的黑箱操作手段,实现了商业企业的盈利目的,种种见利忘义与社会公信力相悖的商业化举措,最终导致民怨沸腾,严重影响了国家的信誉。今天,面对现行医疗制度的损民弊端,迫切需要加速“医改”,构建和谐的医护环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家不再给予医院全额财政拨款,改为财政补贴。在医疗服
期刊
7月21日,经过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宣布自当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这一消息立即震动了整个世界。猜测已久、热议不休的人民币汇率改革,终于在这一刻拉开了大幕。这次改革,不是迫于某种国际压力,而是我国从自身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作出的重要决策,它必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百姓生
期刊
联合国发出全球缺水警报    1997年1月20日,联合国发出警报:“缺水问题将严重制约下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可能导致国家间的冲突”。并指出,目前全世界1/5以上的人口面临“中高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1/3的人口遭受“中高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  1996年6月,聯合国指出,到2010年,水危机将成为21世纪城市里“最容易引起争端的问题。”     森林遭破坏水土流失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