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生活化既是我们学科教学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而长时间以来,思想政治课变更频繁,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等弊端使我们的思想政治课课程陷入了理论与现实的双重困境。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思想政治课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无疑是重要一环。新课改强调了思想政治课要以生活为基础,以生活为主线。而我们广大教师就应当贯彻这一主线来开展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笔者就“生活化”这一议题进行了一些相关探讨,希望能对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哲学变革的主题,也成为了世界教育变革的总趋势。20世纪以来,世界课程改革从总体上来看经历了三次大起大落:先是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理念取代了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教育第一次回归了生活;20世纪50—6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精英主义”教育思潮,教育从生活世界被极端的拉入科学世界;80年代以来,科技的新发展、社会生产方式与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精英主义”教育改革的失败导致各国纷纷确立了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石的大众化、多元化教育理念,教育再次回归生活世界。这三次大的变革确立了教育与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使我国的课程改革开始注重向生活化方向发展。
而从我国来看,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普遍存在着“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问题,这不仅使学习活动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与学生的长远发展的需要相去甚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应该囿于教材,教材不过是为学生提供沟通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习得这些“案例”本身,而是习得“案例”之后的某些更有价值的东西。精选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创造,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改造、充实和重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
笔者通过一系列的课堂观察和优秀课例的分析后发现,要使所发掘的教材外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有较好的效用,就应尽量满足以下条件:一是从时间因素看,时效性越强,即实际问题离某一教学内容的时间越近,则效用越高;二是从空间因素看,近距性越强,即选用的事例所发生的地点距学生越近,则效用越高;三是从程度因素看,现实性越强,即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越贴近,则效用越高;四是从认知因素看,针对性越强,即与学生思想中存在的矛盾困惑和冲突越贴近,则效用越高。
根据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认识,笔者尝试提出要精选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基本内容应符合学生生活需要,惠及学生的终身发展,真正体现“以生为本”。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道德、法律等多方面,其中每一方面都有自身严密的逻辑体系和丰富的知识内容。精选教学内容首先就应以分科思想为主,在保持相对独立的学科性和知识的相对系统性的基础上,淡化学科的知识体系,根据学生的生活需要和未来发展,从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选取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教学内容体系。通过这种基本内容的教学,能够充盈学生生活经历,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懂得如何进行生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比如讲《劳动者的择业、就业和创业》这一框题时,教师就根据学生的生活出发,先讲“正确择业要考虑的要素”,将“就业的含义、途径和方式”穿插中间,最后再讲“创业者必备的素质”。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编排,使学生始终思考一个问题:“你长大了干什么?”
其次,教学内容要反映形势发展,体现时代特点。一般来说,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时代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之一,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要紧跟形势发展,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然而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往往是滞后于形势发展。有一位教师在讲《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课时用了九十年代“焦点访谈”的视频,却发现学生没有兴趣,因为现在的学生对这个栏目已经没有了关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实和改造,把来自于社会生活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问题及时地纳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让现实生活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源泉。
再次,利用典型事例贴近学生和社会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离不开典型事例。在思想政治教材中也列举了一些事例,但这些事例较为理想化和成人化,比如在讲价值观的内容时,举例的都是以伟人、英雄、模范作为典型人物,不仅时效性差,也与学生周围的现实生活有着较大差距,让他们觉得可信度低,难以产生共鸣。因此,要整理、筛选来自现实生活和学生生活的典型事例,挖掘学生身边的“小事”,以此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思考,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有位老师在讲经济活动四个环节时就用学生生活常用的文具举例,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问题讨论关注“热点”和“焦点”,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中学生关心社会,思索人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有着一定的探究欲往。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感兴趣但又存在迷惑的社会现实问题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努力思考、热烈讨论,这不仅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发学生思想共鸣和师生“思维共振”的重要途径,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热情。比如讲民主生活时有一位教师就组织了一场关于“食堂涨价是否合理”的讨论,使学生不仅参与积极,还让学生体会了民主生活,也为学生以后的社会参与打下基础。
从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可以看到其来源于生活,更应回到生活,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在知识和生活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充分发挥生活对教学内容的意义和教学内容对生活的意义,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化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蔡锐强.谈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西江教育论丛[J].2009,(2)
[3]许晓昔.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去符号化”——从“生活世界”的观点看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界》(双月刊)[J].2009,(3)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哲学变革的主题,也成为了世界教育变革的总趋势。20世纪以来,世界课程改革从总体上来看经历了三次大起大落:先是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理念取代了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教育第一次回归了生活;20世纪50—6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精英主义”教育思潮,教育从生活世界被极端的拉入科学世界;80年代以来,科技的新发展、社会生产方式与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精英主义”教育改革的失败导致各国纷纷确立了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石的大众化、多元化教育理念,教育再次回归生活世界。这三次大的变革确立了教育与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使我国的课程改革开始注重向生活化方向发展。
而从我国来看,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普遍存在着“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问题,这不仅使学习活动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与学生的长远发展的需要相去甚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应该囿于教材,教材不过是为学生提供沟通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习得这些“案例”本身,而是习得“案例”之后的某些更有价值的东西。精选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创造,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改造、充实和重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
笔者通过一系列的课堂观察和优秀课例的分析后发现,要使所发掘的教材外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有较好的效用,就应尽量满足以下条件:一是从时间因素看,时效性越强,即实际问题离某一教学内容的时间越近,则效用越高;二是从空间因素看,近距性越强,即选用的事例所发生的地点距学生越近,则效用越高;三是从程度因素看,现实性越强,即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越贴近,则效用越高;四是从认知因素看,针对性越强,即与学生思想中存在的矛盾困惑和冲突越贴近,则效用越高。
根据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认识,笔者尝试提出要精选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基本内容应符合学生生活需要,惠及学生的终身发展,真正体现“以生为本”。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道德、法律等多方面,其中每一方面都有自身严密的逻辑体系和丰富的知识内容。精选教学内容首先就应以分科思想为主,在保持相对独立的学科性和知识的相对系统性的基础上,淡化学科的知识体系,根据学生的生活需要和未来发展,从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选取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教学内容体系。通过这种基本内容的教学,能够充盈学生生活经历,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懂得如何进行生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比如讲《劳动者的择业、就业和创业》这一框题时,教师就根据学生的生活出发,先讲“正确择业要考虑的要素”,将“就业的含义、途径和方式”穿插中间,最后再讲“创业者必备的素质”。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编排,使学生始终思考一个问题:“你长大了干什么?”
其次,教学内容要反映形势发展,体现时代特点。一般来说,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时代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之一,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要紧跟形势发展,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然而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往往是滞后于形势发展。有一位教师在讲《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课时用了九十年代“焦点访谈”的视频,却发现学生没有兴趣,因为现在的学生对这个栏目已经没有了关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实和改造,把来自于社会生活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问题及时地纳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让现实生活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源泉。
再次,利用典型事例贴近学生和社会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离不开典型事例。在思想政治教材中也列举了一些事例,但这些事例较为理想化和成人化,比如在讲价值观的内容时,举例的都是以伟人、英雄、模范作为典型人物,不仅时效性差,也与学生周围的现实生活有着较大差距,让他们觉得可信度低,难以产生共鸣。因此,要整理、筛选来自现实生活和学生生活的典型事例,挖掘学生身边的“小事”,以此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思考,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有位老师在讲经济活动四个环节时就用学生生活常用的文具举例,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问题讨论关注“热点”和“焦点”,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中学生关心社会,思索人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有着一定的探究欲往。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感兴趣但又存在迷惑的社会现实问题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努力思考、热烈讨论,这不仅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发学生思想共鸣和师生“思维共振”的重要途径,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热情。比如讲民主生活时有一位教师就组织了一场关于“食堂涨价是否合理”的讨论,使学生不仅参与积极,还让学生体会了民主生活,也为学生以后的社会参与打下基础。
从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可以看到其来源于生活,更应回到生活,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在知识和生活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充分发挥生活对教学内容的意义和教学内容对生活的意义,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化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蔡锐强.谈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西江教育论丛[J].2009,(2)
[3]许晓昔.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去符号化”——从“生活世界”的观点看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界》(双月刊)[J].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