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简史:推开历史那道门

来源 :养生大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tryer7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养生学,一门神奇的学科,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具有丰富的内涵。今天,就让我们推开历史之门,见证它的奇迹。
  远古时期:先民的世界 你不懂
  在人类还是猴的年代,“活着”就是最重要的命题。生活在华夏大地的猿猴们,在与大自然和平相处的过程中,逐渐摸索了不少祛病延年的方法。
  首先要解决“吃”这一基本而伟大的需求。先民在觅食的过程中,发现有些食物不仅能填饱肚子,还可以增强体质,减少疾病,于是纷纷发表权威宣言,号召众人都来摄取。这就是食养的起源。
  其次,为了选择合适的生存环境,先祖们走过丛林山岗,走过白雪茫茫,看到了山川的风貌,也听到大地在成长,最终决定“冬居营窟夏居巢”。这就是环境养生的最早起源。
  再者,先民们采摘、狩猎于森林之中,耳边鸟鸣啾啾,远处松涛不止,眼前还不时有飞禽走兽秀舞姿。大家难免技痒,遂群起而模仿。这便是艺术、体育养生的发端。
  然而,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劳动与奔波之余,生病在所难免,即便不生病,疲惫总会有的。我们的猿猴先祖发现:除了闭眼养神之外,伸展一下身体、“捶胸顿足”一番,竟然也能恢复体力。于是便有了现在中医所说的“吐纳、导引、按摩之术”。



  更神奇的是,当先民们发现火以后,还总结出热熨之术——把有药性的花花草草加热后敷于体表,竟然能治病!顺着这条线索,当石器、骨器出现后,给力的先祖便开始应用砭石、石针。
  先秦时期:养生 我们是认真的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历史概念:先秦,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在夏、商、西周三代,人们已经养成定期洗澡的生活习惯,每天洗脸什么的已经不在话下。那时的人也懂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经常进行家庭大扫除。可见他们认识到了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的重要性。更值得一提的是西周,当时的人们更为重视食物的养生功用,宫廷里已经有御用营养师。
  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诸子们在养生领域也都有相当精辟的见解。首先说我们亲爱的孔子先生,儒学的始祖是他,《论语》中有相当多的桥段都是讲儒家的养生观。典型者如他形容得意弟子颜回的话:“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可见重视修身养性的程度。而一言概之,孔孟的养生之道认为,养心与养形都是养生的重要内容。
  《周易》则力求从宇宙天地的规律中把握生命的本源。道家受此影响,提出“精、气、神”的基本概念,倡导以静为主的养生思想。



  秦汉时期:寻仙未果 学术成形
  秦汉时期,寻仙问道以求长寿的风气开始流行。人们认识到生命只有一次,而且太过短暂,“伤心总是难免的”,于是转而去追求长生不老。这样的忧伤,天子也难以幸免,秦始皇派徐福下海寻仙,汉武帝感叹“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派东方朔遍访名山找灵丹。可是,无效的结局证明: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都没有豁免权。
  这一历史阶段,儒、道、释三教思想都对当时的养生学术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值得肯定的是《黄帝内经》的成书,可谓中医养生学史上的里程碑。此书指出,养生不仅事关疾病治疗,还需讲究生活的方式,更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东汉后期,“医圣”张仲景深化了《黄帝内经》中“上工治未病”的思想,并提出内养正气、外避邪气的“养慎”学说。



  魏晋隋唐时期:日渐丰满的羽翼
  大文豪鲁迅先生曾说,魏晋名士之所以脾气大、个性强,与当时的服药之风大有关系。事情要从当时的帅哥何晏说起。《世说新语》记载,有一次,何晏吃过五石散后,说了一句很有煽动力的话:“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要知道,何晏可是政坛、学界、名士圈中的牛人,既然他充当了五石散的形象代言人,大家当然趋之若鹜。一时间,服药之风成为当时的养生新时尚。与此同时,导引吐纳学术迅速发展,葛洪、陶弘景等中医界新秀闪亮登场,大大充实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
  行至隋唐,大儒王通提出儒、道、佛“三教归一”,不少医学家精研三教学说,与养生理论相结合。例如:将佛家修禅的方式融入吐纳导引术中,形成静坐的养生功法,由此逐渐形成一个养生学流派——佛家养生派。
  不得不提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位中医界大拿——孙思邈。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在有生之年,孙老先生广泛搜集、整理、推广养生方法,在养生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历代医家和百姓尊崇备至的伟大人物。
  宋金元时期:姗姗来迟的老年人福利
  从宋代开始,卫生事业的发展受到了朝野上下的特别重视,加上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形成了“医学之花遍地开”的大好形势,中医养生学的研究和普及也达到高潮。
  其实,早在唐代,服用金石的流弊就已经遭到质疑,医家提倡服草木之药。到了宋元时期,本草学蓬勃发展,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很重视搜集、研究方药。五石散,终究经不住时间与生命的考验,散去了踪影……
  应该说,生于这个时代的“吃货”们是幸福的。陈直、忽思慧、贾铭等人不仅从饮食卫生、营养食疗方面发布专业指南,还对食物中毒的防治进行了温馨提示。   对于老年朋友而言,这绝对是一个伟大的年代。此时期,养老学术达到兴盛。除了提醒老年人在饮食、起居、药物方面进行护养之外,更重申了顺应时节,保持好心情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当时的中医养生学家与今天我们精心采编制作的《养生大世界》杂志不谋而合:养生就要养身、养心、养性、养神、养眼、养情。
  明清时期:弃笔从医士大夫
  明清时期,中医养生学更加平民化,大街小巷,你也说养生,我也说养生。很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弃儒从医,做起了养生学的领跑者。一时间,养生专著纷纷扬扬,比之前两千多年来所出版的总量还要多。更让时人自豪的是,这些著作中,很多都被翻译成外文发行,“果真是极好的”。
  当然,说起养生学,文人士大夫定然头头是道。而对于追求实际效果的老百姓而言,“养生能不能让我长寿”才是第一大问题。因此,这个时期的中医养生学更加切合实际,推崇“养生就是养心”的唯心养生观,在很多人看来纯属鼓吹。他们更重视两点,其一是老年颐养,即老年人如何养身才能长寿;其二是强调动静结合,即我们现在所说“管住嘴,迈开腿”。在这些观点的指导下,当时的中医养生学者创新或发明了调养五脏法、药饵饮食保健法、导引武术健身法等。
  近现代时期:长江后浪推前浪



  已然读过昨天的故事,再来看看今天的你我。
  近代以来,借助发达的科技手段,中医养生学不断创新发展。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老年病防治研究所(室)、中医养生研究所(室),有效地指导了人们的健康保健活动。
  在人才培养方面,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把前浪拍在沙滩上”的势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教委决定在中医院校开设中医养生康复专业,《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康复学概论》被列为中医高校的课程之一,其中前者出版了汉英双语版,供来华留学生使用。
  除此之外,各地还开办了多种培训班,如社会养生康复班、老年养生保健班等。养生类的科普期刊定期出版,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也纷纷加入宣传队伍中来,声势之浩大,堪称前所未有。
  结语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当历史的年轮碾过,千秋大业与万丈红尘都所剩无几,留下的,大多是那些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以马烈光教授主编的《中医养生学》教材为蓝本,对中医养生学这份宝贵的遗产进行系统的梳理,以通俗的语言、轻松活泼的形式,呈现在《养生大世界》上。希望能够在“国之精粹”中医养生的路上抛砖引玉,将我国博大精深的“千年宝贝”发扬光大,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我们该做的事情。(参考教材 马烈光主编《中医养生学》)
其他文献
五千年前,三湘四水,炎帝神农氏遍尝百草,宣药疗疾,开创了延续至今已有数千年的中医药辉煌时代。  炎帝神农 中华始祖  三湘四水,是远古中华民族创始人——炎帝神农氏的领地。炎帝神农氏在此始种五谷,以为民食;制作耒耜,以利耕耘;遍尝百草,以医民恙;治麻为布,以御民寒;陶冶器物,以储民用;削桐为琴,以怡民情;首辟市场,以利民生。完成了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田耕的历史转变,实现了从蒙昧到文明的过渡,从旧石
【正】 于1992年7月成立的厦门华纶 纺织有限公司是由1958年成立的国有老企业厦门纺织厂投入生产设备、人员等生产要素,联合另外二家国有老企业共同出资8500万元创立的有限责
实践出真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适逢2015年春节,记者们兵分几路,以体验者的身份来到了瑞齐宁的白寿体验店,期望能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瑞齐宁的企业文化与服务。  体验白寿心  进店迎面而来的,是工作人员热情的问候和亲切的笑容。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记者了解到,整个体验店分为两个区域,靠窗位置是体验区,摆放着约15张体验椅。据了解,这里每天会有16-18场体验课,每场约20-25分钟。每位顾客可以每天
近年来,一份来自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职场心理健康调研报告显示:2/3的职场人士有不同程度的因为压力导致的慢性疲劳、记忆力下降、睡眠障碍、头痛等躯体和心理不适,其中不乏“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等职场女性。  就在中国的经济水平飞速跃升到世界第二,人民迅速富足起来的时候,我们发现内心的幸福并没有“与财富俱进”,“鸭梨山大”已成为职场人士获得幸福的最大障碍。虽然努力工作会有更为优厚的经济收入,但更多
该研究将汉字作为知觉对象,考察个体在积极和消极两种情绪状态下整体与局部知觉特点。通过对70名大学生在诱发的积极和消极情绪状态下整体与局部知觉加工的平均正确反应时进
中药界这个琳琅满目的大家庭中,有许多以“牛”命名的中药,比如牛蒡、牛膝等,在这些“牛”字辈的中药里,属“牛蒡”最有趣、最传奇、最招人喜欢。虽然中国也是牛蒡的产地,但我国大众过去基本不把牛蒡作为蔬菜食用,而是少量栽培用于中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认识到这个“中国蔬菜”的价值,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牛蒡。  牛蒡之名由来—— 传说的背后是文化的传承  中药是有文化的,如果每天吃中药、用中药,却不了解每一味中
春节是中国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一场舌尖上的狂欢,亲朋好友聚会快乐,倘若饮食、作息不规律,外加'天公'出牌无常,很可能导致疾病上身、乐极生悲。因此,要想安
经历近10的发展,绍兴轻纺城印花面料与绍兴整个纺织产业一样,已在全国居于一枝独秀的地位。至1999年底,绍兴县已拥有印花机226台(其中:平网104台,国产占59台,进口占45台;圆网122台,国
编辑老师:  您好!从今年5月份开始,我出现了三次心悸的症状,那种感觉就好像心脏要从嘴里跳出来似的,极度恐惧。但每次发病,相关检查都没有任何异常。最近的一次是在上周,鉴于多次出现心梗症状,医生建议我住院观察。在此期间,我做了24小时心电监护、超声心动图、血常规、血沉,甚至放射性核素显影、血清酶学等一系列检查,结果仍然均显示正常。  我觉得很害怕,现在不敢独处。有朋友说我的情况可能跟心理有关。回想起
从古至今,无数的大医践行着仁医准则,悬壶济世,精诚为民。何谓医者?古人云:“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此谓之医道”,作为医者,需心怀天下百姓,悲天悯人,治疗病痛。此次潘长友火车救人事迹,一方面他是瑞齐宁出色的生涯顾客,另一方面他又是一名身经百战的老中医,自幼跟随师父学习中医典籍,不仅将中医知识融会贯通,也传承了一名合格中医的“医道”。  从某种意义上讲,瑞齐宁公司“坚守善的循环,以最短时间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