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一养和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foerp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嵇叔夜诗文,就会想起《世说新语》中对他的描写:“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想到他临刑前的顾视日影,从容不迫地弹一曲《广陵散》,然后赴死。
  似乎,他的一生都是从容的。
  不过,我以为在他的养生论中,可以为座右铭的,还是八个字:“守之以一,养之以和。”
  想一想自己幼小习书,算起来也已操觚染翰半个世纪,连自己都觉得漫长,却又无意放乎。古人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人生而有幸,能有百年生命,说起来是可以做成不少事的,可是于书法艺术持抱不放,也就无暇应对其他了。经常会听到赞赏某人的多才多艺,甚至全才,可是达到何种程度,并没有人去追究。时光不知不觉地流逝,许多前人留存下来做为闲情消时遣兴的形式,书法算是十分适宜于我这种心态安和的人。算起来,是以十分朴素简单的用具,来抒发隐微的心曲——石块雕琢而成的砚台,飞禽走兽毛羽裹束而成的笔头,挺拔摇曳的修竹裁成的笔杆,墨则来自油烟或松烟,纸张由植物中提取,经过多种工序,成为洁白如雪的宣纸。加上清澈晶莹的水,也就构成了一套书写的物质材料,说起来简约之至。几千年过去了,书写的姿态略有改变,却都着眼于一个“写”字,很朴实地坐着,或者站着,执笔而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书写史,有的人在电脑问世之后戛然而止,有的人仍然继续下去,他们落在速度之后,仍然是笔秃干管三千废纸,守着这个老旧的姿势、用具,守着慢的乐趣,成为这个时代闲情的一个标记。守一,对于一个人来说,比守众更为艰难,见异思迁,浮轨滥辙,确实可见得绮丽风光,而守其一而究其深,则要抵御单调和乏味。世界上任何门类都是一个自足的体统,小到尘屑,大到宇宙,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法则,就像一个人,面对一方碑一本帖,通过前人流传下来的手段,摹写临写不辍。有时候自己这个体统要进入古人碑帖之中,着实是关隘隔阻,所谓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禁不住使人想改弦更张——这也是书法艺术领域愈来愈清冷的缘由——它是属于慢性子的、散淡心思的、无所争无所求的人的一种形式,不可急,又不可惧,得像曾国藩所说:“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写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显然,这是对能守一的人言说的。
  借助书法艺术这种形式来抒情写意、遣兴解颐,如果观察它的过程,是一个十分个人的行为——一个人独立地持守一门艺术,在书写过程中无法与人合作、无法借助他人协助,闲云野鹤,独自往来。至多同好雅集,也还是各写备的,多了些墨戏情调,待灯昏酒阑,唏嘘而散。一人行,不免更见自律、自足、自尊,更见敛约、向内,同时又是微妙的、恍惚的,难以与他人说道。如果一个人好张扬喧哗、竞赛求胜,同时又急于短期内建立功名,那么他选择书法艺术就是一种失误——也许选择其他形式已见到了显效,而选择书法者仍在寂寥之中,他被不争、无为所充满。而至于目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你看不到那个烟水遥隔的深处,得不到一个明确的期许。相比之下,我会更倾向那些民间书手留下来的书迹,终其一生,无功名可言,甚至连名姓也无从知晓。承载这些人书迹的物质材料又是那么粗陋,或是荒山摩崖,或是竹片木条,就好像他们的人生,没有多少春天的气息,在秋目的萧索中草草就过去了。我喜欢这些被时日风化甚至有不少破绽的书迹,很真实的人生,很真实表达。古代书法家中的佼佼者大都官僚,书法典范是不可置疑的,也有更多的技巧含量在内,而这些民间书手,却又更可能在书迹中储存一些真实的感受,野犷的、素淡的、荒寒的、粗糙的。太精美的表现总是有雕饰味,像机器打磨出来的,无懈可击,要多精致有多精致。而那些有欠缺的、残破的、处于未完美状态的,更能品味出书写的本然,真趣、真技都在这里。一个人守其一艺,从技巧始,最终成为修身的内容,优雅从容,说起来已是远过技巧的精神境界了。
  “养”是一个含有缓慢渐进内容的动词,任何真实的养都是排斥飞跃式的,这是一个长远的投入、累积、容纳的过程,“养之以和”,这个“和”字被嵇叔夜用得太传神了,它是一种潺潺涓滴、无声润物的状态。在我居住的江滨,土地肥沃,雨水充足,空气清新。春花若梦,秋色经眼,我以为可以以植物的生长态来言说书法艺术的追求——任何一株植物由弱小的枝条到参天大树,都是经过自然而然这一程序的。甚至在短期内肉眼看不出它们的生长态——这是一种毫不张扬、不动声色的生长,以至于整个过程实在、绵密、可靠。这和书法艺术的进程太相似了,任何速生、速成,都是违背“和”的要求的。在书法家面前,没有一天胜过二十年、只争朝夕这些激进的说法,不可能像一列快车意在疾行。书斋生活是书法家不可或缺的,它的安宁、平和,是书法家心灵的栖泊之地。书法生活就有一大半是在书斋展开,适应于徐徐的心境和动作,读帖临帖,冥想沉思,合乎于这个空间的氛围。相反,如果一个人厌倦书斋生活,总是想着外在驰骛,他就不适宜以书法艺术怡情养性。通常,人是讲究字相优美的,所谓写一手好字,也就止于字相,而字相背后,那些神采、气韵、骨力,就要靠和婉、和煦、和谐之功来滋养。许多人责匿这个社会风气的浮躁,以至使人静不下来追求书法。我觉得原因还得从个人身上找,与每个人的性格、情调有关。有的人浮躁,不以书法艺术颐养性情,而作为竞技手段驰骋竞技场;而有的人必不浮躁,他们与这个时代急切的步调错位,优哉游哉,闲庭漫步,充分体验书法艺术给予的乐趣,在这些人笔下,便能有几分古风古意了。每一个时代都会有这么一些人,这么一种孤云淡月般的情调。我们可以回想曾经过去的这些时代,烽火连天,关河横溃,大雅破碎,也是依然能产生彪炳千秋的书法家的。书法艺术毕竟是作用于个人心灵的,人的肉体不能超出他所在的时代,却可以使自己的精神飞扬,凌空蹈虚,舒卷万状。近人况周颐说:“据梧冥坐,湛怀息机,每一念起,辄设理想排遣之。乃至万缘俱寂,吾心忽莹然开朗如满月,肌骨清凉,不知斯世何世也。”
  这是如何地令人陕适逍遥。
  这个时代毕竟是越来越迅疾了,使人如在急流旋涡之中,许多需要长久固守、和气滋养的艺术门类渐渐失去了广大的人群,成为少数人的精神寄寓。慢生活有慢生活的道理、形式和结果,也有由慢带来的不同感受和体验。书法艺术的追求是本于慢节奏的,是慢生活的一个部分。在面对已经过往的古人笔下的痕迹,我们感受到了慢艺术的魅力和长久不衰的理由。往往是在援笔挥毫的时候,缓慢带给了我们精神上的慰藉,如长河涓滴,不绝如缕。
其他文献
本刊讯2012年2月27日下午,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共同主办的“情感·形式——胡抗美、沃兴华书法展”在上海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胡抗美、沃兴华新近创作的120余幅作品。作品最大的宽12米,高3米,最小的仅1平方尺。开幕式由著名影视艺术家张铁林主持。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申万胜、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院长王镛分别致辞。中国书法
期刊
林维 笔名大惟,别署崇德居主人,祖籍福建连城。1991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设计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03年考取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硕士研究生班,师从闵学林、顾震岩教授,2006年毕业并获文学硕士学位。200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攻读当代花鸟画研究博士学位,师从郭怡孮教授。油画、中国画多次参加学院、地方和全国的各类画展,国画作品被多家艺术机构和私人收藏。出版有《学院派精
期刊
昆仑堂美术馆藏有两幅《货郎图》,一幅为满清皇室后裔,与张大干并称“南张北溥”的溥心畲所作,另一幅为明代佚名画家所作。  货郎是古代绘画中的传统题材,《货郎图》主要描绘古代游走民间巷弄,专门贩卖生活用品和玩具的货郎形象。这一类题材的绘画在宋代以后的风俗画中十分流行。苏汉臣、李嵩、钱选等画家都有作品传世。这些画家常在货郎形象外,加入婴儿嬉戏的情节,增添欢乐愉悦的气氛,极具生活情趣。  溥心畲此幅《货郎
期刊
本刊讯 2012年4月1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学会、中共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传承·拓展——程大利师生作品展”在徐州艺术馆隆重开幕。参展画家有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国家画院导师程大利先生,助理导师岳黔山、郭不,班主任翁芳友,学术秘书王子龄和历届学员廖勤俭、王贵民、赖昌平、黄国民、蔡亮、田占峰、李雨阳、盛国兴、李佰虎、程阳阳、刘玉惠、蔡韬、梁成东、林慧生等16人,共150余件作品。原
期刊
董宏之 又名董洪智,号山阴子,别署二草堂,1962年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社员,澳门印社社员,上海三百书画院副院长。作品入展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篆刻艺术展,中国书法群贤百家邀请展,全国百位青年书家斗方邀请展,全国陶瓷印邀请展,当代古典细朱文印邀请展,西泠印社历届书法篆刻展,上海市书法篆刻展,上海大阪篆刻展,成功、精彩、难忘庆世博上海市书协理事作品展,
期刊
书法艺术的情感内容不需要语言文字来做媒介,仅仅凭借自身的形式(点画结体的造型及其组合关系)就能得到表现,感动自己,并且感动他人。但是,书法又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它的造型元素是汉字,汉字本身都有意义,组合在一起也会产生一定的内容,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书法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结果使一件作品具有了两种内容,一种是书法的,一种是文字的,如果能将这两种内容结合起来,无疑会大大提高书法艺术的表现性。李泽厚先生在《
期刊
吴悦石 1945年生于沈阳。少年时开始学习中国画,曾得到画坛耆宿的亲授,为著名国画家王铸九、董寿平入室弟子。青年时代开始遍游天下,深入生活,写生创作。1980年开始在北京、南京、哈尔滨、深圳、山东以及新加坡、台湾、日本、香港、美国等地举办个人画展。1980年开始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学院、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新加坡国立大学、马来西亚艺术学院、美国洛杉矶亚洲艺术研究中心等地
期刊
当前的美术史研究,一种是另辟新径,不受绘画、雕塑、工艺、建筑以至艺术非艺术的局限,走向了视觉文化研究;另一种是研究文本,不去研究美术史本身,而去研究前人对美术史的记载与著述。这些新的变化,这些开拓或者跨界,无疑开阔了视野,活跃了学术,激发了治学的创造性。  但是,只研究文本,不再去研究实际发生的美术史,可能是一个致命的缺欠。因为,美术史的对象,与一般的历史不同,不光是文字载籍,更重要的进入过历史的
期刊
朱以撒:1953年生于福建泉州,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朱以撒书唐诗小楷》《书法创作论》《中国历代行草书讲评》《书法审美表现论》《中国书法名作100讲》《古典幽梦》《俯伸之间》《纸上思量》等,合著10余部。    邓石如一直是人们研究清代书法不可绕过的人物之一。论述一个书法家的成就,通常要联系到一个人
期刊
金鸿钧:又名爱新觉罗·鸿钧,1937年生于北京市,满族爱新觉罗氏后裔,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豫亲王多铎之第十二世孙。195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亲身聆听叶浅予、蒋兆和、李苦禅、李可染等各位大师的教诲,后入花鸟画科得到田世光、俞致贞、郭味蕖等名师的言传身授。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常务理事、曾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