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治村”兴仇庄

来源 :北京支部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bingc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22日下午1点,记者驱车百里来到通州区于家务回族乡仇庄村“两委”大院。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大院院墙上“孝养顺、德养福”等一幅幅诠释“德、孝、善、勤、礼、智、信、仁、义、忠”“仇庄十养秘诀”的彩画。跨入大院门,鲜红字体的“情归百姓 礼树村风”门联左右悬挂,显得格外醒目。记者感受到了一种浓郁的“以德治村”促发展的氛围。
  “他的为人我们信得过”
  记者在村里采访,听到党员群众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仇庄村有今天,多亏了我们的王书记。
  大伙挂在嘴边的王书记,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获得者王书信。
  1998年3月,王书信临危受命。
  “当时的仇庄村是全乡典型的落后村。”王书信告诉记者说,“仇庄落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水平落后,村民人均收入非常低;二是村风不和谐,村民家庭矛盾凸显,村民上访告状不断;三是村貌破旧,低矮平房多,安全隐患普遍,脏乱差现象明显。村里开会没人参加,决策村民不执行,局面非常被动。”
  1998年3月,乡里组织各村土地二轮承包,这本来是件好事,在其他村都开展得非常顺利,但到了仇庄村却成了一件老大难的问题。老百姓纷纷抵制分地,白天划好的地界晚上就被人悄悄地划没了,划地的界绳、橛子不知何时就不见了,抓阄的阄条被人偷偷撕毁,3000多亩地分了半個月,硬是分不下去。眼看即将到来的春耕生产即将被延误,怎么办?情急之下,乡党委想到了在村办企业羊毛衫厂担任10年厂长的王书信。
  在由乡领导主持的全村党员大会上,王书信表示:“如果大家真的信任我王书信,那我就一定好好干!”由于时间紧,上午任命会一开完,他就找到村“两委”班子成员开会布置下午抓阄分地。谁都没有想到的是,下午的抓阄分地工作竟然格外顺利,2点钟开始,4点多钟就分完了!这在当时的仇庄可以说是个奇迹。老百姓说:“他的为人我们信得过。”
  村民为啥这么信任王书信?大伙说,从王书信家上说,他自己的小家庭和谐美满;大家庭的姐四哥仨也都团结、孝顺。他们家风好,是个明白人。所以,大伙儿相信他上来能干事。
  王书信听到村民的这些评价,心里特别感动!从那时候起,他就下定了决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必须为大家伙儿当好这个书记,带领仇庄走上发展的大道!”
  “要别人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
  怎样治村呢?王书信上任之初,心里也没底。但他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治村如治家。于是,他决定从孝道、家风建设入手建设一个新仇庄。
  王书信是个孝子。1984年,王书信的母亲因病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他和妻子无微不至地照料,直到老人离世的16年时间里,没让老人身上生过一个褥疮,没让老人说出一个不是。
  正因为自己能做到“孝”,王书信才有足够的底气推行以“孝”治村。为了强化村民孝道意识,1999年起,村党支部把每年的腊月二十定为仇庄“老人节”。每年到了这一天,村党支部都会组织村干部到60岁以上的老人家中进行慰问,发放慰问金、帮助老人解决实际困难。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干出一番事业,没有过硬的人品是不行的。无论在什么场合,王书信始终强调:“正人先正己,要别人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
  那时的仇庄村穷得叮当响,村里没条像样路,群众吃不上放心水,村干部发不出工资来。要修路,要改厕,要建蔬菜大棚,第一个难题就是缺钱。王书信瞒着家里人把自家楼房拿出来作抵押,贷了80万元,总算解决了前期资金难题。施工期间,王书信带头挖沟、打地基,不论刮风下雨,总是第一个到现场,最长一次连续15天没回家,人晒黑了,也累瘦了。老党员贺西鹏一把拉住了王书信的手,心疼地说:“书信啊,你可千万要保重身体,不能累垮了啊。”
  不仅如此,他还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苦干、实干,3年不领工资及补贴,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赢得了群众的拥护。
  也正因为王书信率先垂范,孝道文化才能在仇庄落地生根。支委委员高会军告诉记者,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后,村党支部有了根本遵循。他们将“孝”与“家风”相结合,启动了“追寻家训家规,呼唤良好家风”主题教育活动。首创了仇庄《家道三字经》,编纂《家风故事集》,为全村193户家庭提炼制作了家风、家训、家规。
  “修身齐家,党员先行。”村党支部把“德法礼孝情”五大主题列为党员教育内容,将尧舜禹、孔孟等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与村内优秀党员先进事迹结合起来,定期在党员大会上进行集体学习。村支部还围绕孝道文化,开展了“农村合格党员标准”大讨论、“实现仇庄梦,从孝道做起”党员论坛和“建设副中心,向前站一步”主题研讨等形式多样的党课活动。村民们说,传承传统文化,党员是榜样。
  2016年,仇庄村建成500平方米孝道馆,展示和传承仇庄的“孝文化”“孝故事”。村党支部开办“家福学堂”夜间学校,聘请优秀传统文化专家每周六晚为村民集中授课,共同“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邀请村民登台讲述身边的“孝道”故事。
  “我这儿媳妇现在变化太大了。前几年处处跟我过不去,吵起架来凶得很,有一次把做饭大锅都扔街上了。自从村里开展孝道、孝文化专题学习教育后,现在对我跟亲妈似的……”讲台上的李大妈,情绪激动,使劲地夸奖着儿媳来。
  孝道文化,让仇庄村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美丽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责任编辑:闫正宇)
其他文献
简介  张宏伟,男,1976年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公交集团第六分公司驾驶员。他运营40多万公里无事故,接送乘客40余万人次零投诉。他关键时刻见义勇为,挽救他人生命。2016年度“北京榜样”。  “这是举手之劳的事,如果不救他,我会后悔一辈子。”每当有人提起张宏伟见义勇为的事儿,他的回答总是这样简单而朴实。  2016年3月30日早上6点半,张宏伟开车上班路过窑上村西口,距离车队还有两三公里时,车速
期刊
简介  周红,女,1987年9月出生,中共预备党员,北京江森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员工。2001年,她的養父意外严重伤残,两年后养母也患病去世,她坚强地承担起照顾养父和奶奶的责任。2015年度“北京榜样” 。  2001年10月,周红的养父遭遇了车祸导致双腿截肢、左臂残疾。为了照顾父亲,周红的养母辞掉了工作,家里生活拮据。两年后,母亲被诊断出“急性淋巴白血病”,仅仅一个月就因医治无效去世。  巨大的变故
期刊
简介  孙晓兰,女,1949年出生,中共党员,退休职工。孙晓兰坚持助学20年,累计帮助贫困学生千余人,近200名各界爱心人士加入她的“助学亲友团”。2016年度“北京榜样”。  1998年的时候,孙晓兰的美籍华人朋友王先生,在电视上看到了宏志班的报道,就电话联系她,想要帮助学生。孙晓兰很快和广渠门中学取得了联系,并到学校了解宏志班的情况。第一次见到这些贫困学生,孙晓兰便被他们的遭遇打动了。  当时
期刊
朝阳区麦子店街道枣营北里社区约0.7平方公里,是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老旧小区,管辖4206户居民,约1.2万人。在“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中,朝阳区委麦子店街道工委按照“统筹治理、系统治理、精细治理”的原则在枣北社区启动了“全要素小区”建设。如今,健身娱乐有了新场地,小区交通实现微循环,老旧楼院穿上“新衣”,便民服务设施齐备,居民们在温馨宜居的环境中享受着美丽生活。  春风细柳斜,鸟语百花香。
期刊
简介  王晓旌,女,1969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干部。她结婚10年来,将非亲生孩子视若己出,悉心教育成才;孝老爱亲,照顾多病的父母、高龄的公婆和丈夫病逝前妻的近90岁的母亲及继父共6位老人。2017年度“北京榜样”。  2008年3月21日,39岁的王晓旌和41岁的金涛再婚了。王晓旌看着爱人带着前妻病逝留下的10岁男孩,从心底接纳了这个没有血缘的儿子:“没有血缘也可以有爱,我
期刊
2014年以来,由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主办的“北京榜样”主题活动,是首都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品牌。5年来,全市各街乡镇、社区村和基层单位层层举荐,涌现出一大批日积小善,心怀家国、敬业奉献,为“四个中心”建设、办好北京“三件大事”等中心工作努力奋斗无私奉献的榜样人物。  近日,北京市委最近作出在全市广泛开展向“北京榜样”优秀群体学习活动的决定,我们要深入学习宣传运用“北
期刊
崇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在“北京榜样”评选活动中,一大批平民英雄不断涌现,成为北京市民学习的榜样。他们用奋斗成就伟大梦想,靠奉献赢得新的荣光,是我们这座城市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放射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辉。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鲁迅先生称赞那些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为“中国的脊梁”。守护地铁安全的“大工匠”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公司主任工程师童松;“网红警察”陈旭在
期刊
每天早上,北京人民廣播电台新闻广播《主播在线》“百姓生活故事”专栏都会如约而至。  “我和我的同事们走大街串小巷,十几年的时间,我们采访了上千名普通的北京百姓,他们的故事温暖着我们这座城市。”新闻广播党支部组织委员董研博告诉记者。  为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普通人开办专栏,新闻广播已经坚持了十多年。2006年,新闻广播在早间节目中开设了“百姓生活故事”专栏,每天讲述一位普通人的感人故事。  从201
期刊
“北京榜样”,一个优秀的群体,标注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坐标。处于这个群体中的共产党员,更是灿若明星。他们胸怀家国、身有担当、奋斗拼搏、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向社会传递着向上向善向好的正能量。透过他们的事迹,我们感知着这个优秀群体的精神内核。  胸怀梦想、不忘初心,是他们拼搏进取的内生动力。贾利民投身轨道交通和交通运输智能化研究近35年,以“领跑者”的姿态助推中国高铁跨越发展,支撑
期刊
11月16日,记者爬上了黄山店村坡峰岭最高峰,放眼望去,风景如画,漫山遍野的红叶吸引来了络绎不绝的游人。黄山店村党支部张进刚告诉记者,黄山店村已成功举办五届红叶节,累计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000余万元。黄山店村成为京郊闻名的富裕村和“北京最美乡村”。  重建家园聚民心  2012年7月22日一早,黄山店村党支部书记张进刚和支委成员,踩着泥泞的土路,到村里各家查看災情。就在前一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