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古典·自我——贾平凹《暂坐》与《废都》中的美术书写

来源 :当代作家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lintianxi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贾平凹长篇新作《暂坐》①以茶庄空间为舞台,串联起诸多女性与作家羿光的故事.小说中,与美术有关的空间与行动成为故事演进、形象深化、时代呈现的核心元素,这也是贾平凹称之为城市题材小说的重要原因.考量贾平凹另一长篇《废都》,其与《暂坐》相似的善书能画作家形象以及书画交游、美术陈设等内容,结合贾平凹本人的书画创作、器物收藏经历,可以辨析出贾平凹城市题材小说与美术书写、自我表达的内在关系.从《废都》到《暂坐》,从1993年到2020年,通过书写有特定审美意味的美术陈设、书画生活,贾平凹袒露与追问了自我,揭示了都市人始终难以安妥灵魂的当代处境,从而与其《极花》《带灯》等乡村题材小说形成反差,也与叶兆言、王朔等城市书写拉开距离.他以多维美术书写实现了对文学的审美超越,也实现了时间艺术(小说叙事)与空间艺术(美术书写)的汇合沟通,开拓了城市叙事的新境界.因此,美术既是贾平凹两部长篇叙事的能指,也是其城市题材的所指,更是贾平凹文学超越的精神所在,在此意义上,《暂坐》《废都》与贾平凹的书画生活及当代美术形成了多重互文,也具有美术史的丰富意义.
其他文献
孩子跳楼轻生事件频频发生,很多案例是因为家长没有重视孩子的压力释放而造成的悲剧。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压力,成年人有压力的时候,会通过购物、吃喝、旅游等喜欢的方式去排解压力,可是孩子们面对压力将如何排解呢?有的家长会说,小小年纪能有什么压力?天天无非就是吃饱了睡,睡醒了玩,玩累了吃,就上那点儿课,写那点儿作业能有什么压力?也不用上班挣钱、买菜做饭、赡养老人,整天无忧无虑的
期刊
“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不是一个客体,而是自身和他者的统一,是一种关系.……一种正当的解释学必须在理解本身中显示历史的真实.”①伽达默尔的这个论断为我们提供了理解20世
期刊
一、“历史总体性”作为方法rn依据小说题材来划分作品的类别或潮流,这在小说遥远的开端便是一种传统.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文学作为对“生活
期刊
在文学史上,有些作家的声誉并非通过文学史建构,而是借助其后续不断的新作及其在批评界和读者的热烈认可中形成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已有先例,例如,20世纪50至80年代的文学史从未见过钱钟书、张爱玲的身影,直到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力捧,两位作家才最终在读者记忆中定位。这种情况,有的是文学史的“误判”,例如后者;有些则是作家更具分量的新作,迟滞文学史叙述一步。格非《春尽江南》《隐身衣》在文学史叙述中的缺席,因此值得写上一笔。
《北障》是作家老藤新近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书写了一个“最后的猎人”的故事。如果说小说咀嚼不尽的隽永意味可能来源于各种元素,诸如情节的起伏交错、人物的生动鲜明、语言的个性化、现实感的透彻或疏离等,那么《北障》富有魅力之处则在于作者在多重叙事空间中搭建起猎手与猎物、禁猎者的矛盾冲突,并引领着读者感悟和深思人与自然、现代性与地方性、文化传统和政府治理的博弈关系等复杂命题。
批评家作诗已经构成了当代文学中的一个小“传统”,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21年,这种现象越来越突出。艾略特在《批评的功能》中说:“一个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确可能有一大部分的劳动是批评活动,提炼、综合、组织、剔除、修正、检验:这些艰巨的劳动是创作,也同样是批评。我甚至认为一个受过训练、有技巧的作家对自己创作所做的批评是最中肯的、最高级的批评,并且认为某些作家所以比别人高明完全是因为他们的批评才能比别人高明的缘故。”①他指出了创作与批评的合一性,并且指出批评对于作家而言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就“合一”这一点而
一、网络文学对外传播的发展与成就rn早在2001年,处于萌芽期的网络文学便以“单打独斗”的形式逐渐向海外扩张.起点网前身“中国玄幻文学协会”将部分网络小说(如《魔法骑士
期刊
刘仁前的“香河三部曲”绵延数十年,打造出了一定范围内口耳相传的文学世界。近年来,他又以一部短篇小说集《香河纪事》①和一部中篇小说集《香河四重奏》②再度出手,对他所钟爱的香河进行了更为深切的解剖与描写。刘仁前也因此成为一个具有标签性质的当代乡土文学作家。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并不甘心将这样的标签贴在这样一位作家身上。事实上,刘仁前虽然刻意书写了富于乡土诗意的香河,但是他更实现了自身的突破与崛起,并进而成为里下河文学一道独特的风景。
作为中国科幻的“更新代”作家,陈楸帆习惯从“赛博格”“后人类”视角切入,描绘近未来的人类生存经验,挑战文明社会背后的科技发展以及现代性话语。在他的小说中,“后人类”被视为人类终将到达的状态:“人类的边界在哪里?人性究竟是所有人身上特性的合集还是交集?究竟一个人身上器官被替换到什么比例,他会变成另一个人或者说,非人?”①在德勒兹和加塔利的“生成”理念中,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甚至人与非人之间并非界限分明,而存在相互“生成”的混沌关系。
在新媒介已成为全新文学生产工具的今天,传统的文学生态和文学生成逻辑被打破,文学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亦被重组。文学在创作边界、内涵阐释、传播形态和审美表达等方面呈现出多重不同于以往的新特质,并催生了话语生态的进一步变革,使话语空间、话语主体、话语交际以及具体表述展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当代文学呈现出新的面貌和姿态。作家身份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体现出多层面的异化表征,亟需探讨其身份的重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