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TU986-4
一、有关水彩画教育的省思
水彩画教育是一项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事业,以学生的培养质量为根本准则,但是面对“我们的大学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的质问,水彩画教育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确保学生培养质量,维持高等美术教育在社会分工中的价值?不可否认,水彩画在中国众多的美术院校中,与中国画及油画相比,尚属发展中的学科,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教材教法研究上和教学环节的建构上都显得年轻而不成熟,而且在我国的高校美术教学中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是综合类院校的美术教育,普遍对水彩画教育不够重视。水彩画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画种,而且非常能够训练画面整体的控制能力。比如,水粉画在画的过程中,可以慢慢思考,可以修改也可以丰富。但水彩画就必须在整体考虑好后,才敢去画,所以,要训练一个学生比较扎实的基本功,水彩画是最好的一个画种。鉴于此,在当代文化语境下,有必要结合百余年来水彩画教育历程的评判,重新审視、省思高校水彩画教学,寻找出这一学科在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创造性地吸纳出本学科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构建中国水彩画学科课程体系,以期通过对过往水彩画教育经验的周密关照,建构更加科学、合理并行之有效的中国水彩画教育。
二、水彩画课程教学的改革
1、教学内容的更新
当今水彩画教学内容需要更加贴近经济现实与社会生活,它应该包括水彩画史论、水彩画创作及水彩画欣赏与批评几个方面。
中外水彩史及理论教育是学生理性思考的逻辑起点与水彩画创作参照的根基,具备了一定量的专业知识储备,可以避免艺术创作停留在技术层面;中外水彩史及理论教育也是水彩画创作方法、技巧的有效借鉴途径,是水彩艺术与不同时期艺术与文化的链接;同时,中外水彩史及理论教育又对水彩画的欣赏与批评具有导向作用,有助于学生的理性参与,使水彩艺术不断呈现出文化品格。
水彩画创作涉及艺术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绘画的造型能力、获得专业的水彩语言,这是水彩画教育内容中最根本的部分。创作是实践的经历,纸面上谈得在雄辩,也会落空或词穷,最好的办法便是落到实处,通过所学塑形、构图、色彩等技法的融会贯通,反映到对材料、工具的得心应手。水彩画有其独特的“言说”方式,“水”与“彩”的趣味性是中国水彩画语言的独特品格,这个个性特征最清晰,但也最难把握。经过前人的不断探索与积累,也有了非常丰富而变化多端的经验,水彩创作教育就是要将这种宝贵的积累传承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在自己的创作中自觉融通,转化为学生个人的水彩艺术语言,它的教育价值就在于借此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可贵的创新精神。没有哪种形式比感同身受的直接体验来得简单明确,当学生有了自己观看事物的方式,有了自己的视觉经验,那么在创作的过程中,便能运用水彩艺术独特的“媒材”,表达思想,流露情感,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呈现他们的喜怒哀乐、理想追求、欲望需要。从某种意义上看,水彩创作教育是以特定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历史和文化。
把水彩画的欣赏与批评引入教学内容,它就成为一门课程,一种探索形式。欣赏侧重于经典作品的品读,在实际中,我们片面强调现代视觉习惯的科学性,而忽视了视觉的人文内涵,欣赏不是一个简单的“看”,更不是简单的“视结论”,它实质上还是一个审美的教育,借此使学生树立一个客观而深刻的审美观念,重点培养的是一种审美态度及特殊的感受能力。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审美接受,获得更为丰富的对世界、人生、社会的审美经验。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来观察、理解、体验生活与生命是设置欣赏内容的意义所在。图像文化的日益泛滥,数字信息的肆意弥漫,导致了批判理智与鉴赏能力逐日衰退;为了满足视觉快感一味夸大视觉冲击效果,或是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艺术的内在价值和文化意义也在不断地消解。批评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克服偏见与禁忌,透过错综复杂的虚幻现象看清艺术的本质,作出恰当的评判,探寻艺术的秘密。在接受水彩画欣赏与批评的教育下,学生的潜能才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教学方法的创新
(1)班级授课与水彩画工作室的有效结合
随着高等艺术院校的不断扩招,以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师资力量的实际状况来看,水彩画专业教育以“班级授课”的教学体制不会改变,但鉴于水彩画教育的特殊性,学校教育中的“班级”授课形式也并不能很理想地适用。水彩画史论教育这类可以量化、理性化、具常识性的内容适于班级授课。但水彩画创作这类着重体现“感”与“悟”内容的教学采用班级授课的叠加就很难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依据目前美术教育的实际来看,班级人数已经严重超出一位教授创作课程教师所能负担的状况,面对二十甚至更多的学生进行创作教学,就难免停留在程式化技法的传授层面,教师的指导不可避免地掺杂过多的强加措施,很难调动师生间的积极互动。鉴于此,作为班级授课形式的有效补充,很多院校纷纷设立了“水彩画工作室”, 以便教师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关注个性特征与兴趣完全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这样就在教师、学生与艺术作品之间建立起一种良性的和谐关系。
(2)校内教学与校外体验相结合
教学方法的创新应基于全球性视角,在校内资源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多聘请来自海外的画家、学者、专家参与校内的教学创新,多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多引进国外优秀的图书与教学资料。通过与国内外教育者的共同努力,建立起长期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双方的认知水平与创作能力,分享彼此的经验与心得。比如,聘请学者、专家定期举办专题讲座,邀请专业画家进行现场示范创作并参与我们的体验生活、下乡写生活动,展开学术研讨、座谈,等等。只有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实践和学术交流,我们的学生才将有机会获取最具时效性的艺术信息,有机会密切关注和跟踪全球艺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有机会与处在国际艺术前沿或艺术活跃地区的一流艺术家建立起学习的关系。
另一方面,校内的教学绝不是培养艺术人才的唯一途径,定期的写生、美术馆教育也必将成为未来水彩教育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对于绘画艺术而言,写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既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又可以为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甚至可以直接成为完整的艺术作品。写生是英国水彩画得以繁荣发展的起点,更是中国水彩艺术从萌芽时期就优势凸显的好传统,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带领学生与自然融合,体验自然、感悟自然,自觉地探求艺术的本质,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众所周知,我们的高等教育院校,拥有高学历教育及艺术史论背景的教学人员,他们的潜力受到校内教学条件的局限并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若能将校内课程部分地转移至美术馆、博物馆这类专业的学习空间及体验场所进行全新的教学尝试,那么,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及理解力会获得更为广泛的提高。例如,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独立面对一件艺术品,用自己的眼光和知识感受、描绘它,学生之间进行不断地质疑、讨论,不知不觉中学生也转化为艺术品的创作者置身其中,自觉地激发出主观能动性。
结语
美术教育需要教育者具有一定的文化远见,并及时地针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盲点与弊端作出合理有效的反应,改变刻板的教学观念,富有创新精神,制定出建设性的教学、管理制度,特别是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大胆地尝试改革,必将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实际的应用价值,推动中国美术教育的良性发展。
一、有关水彩画教育的省思
水彩画教育是一项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事业,以学生的培养质量为根本准则,但是面对“我们的大学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的质问,水彩画教育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确保学生培养质量,维持高等美术教育在社会分工中的价值?不可否认,水彩画在中国众多的美术院校中,与中国画及油画相比,尚属发展中的学科,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教材教法研究上和教学环节的建构上都显得年轻而不成熟,而且在我国的高校美术教学中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是综合类院校的美术教育,普遍对水彩画教育不够重视。水彩画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画种,而且非常能够训练画面整体的控制能力。比如,水粉画在画的过程中,可以慢慢思考,可以修改也可以丰富。但水彩画就必须在整体考虑好后,才敢去画,所以,要训练一个学生比较扎实的基本功,水彩画是最好的一个画种。鉴于此,在当代文化语境下,有必要结合百余年来水彩画教育历程的评判,重新审視、省思高校水彩画教学,寻找出这一学科在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创造性地吸纳出本学科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构建中国水彩画学科课程体系,以期通过对过往水彩画教育经验的周密关照,建构更加科学、合理并行之有效的中国水彩画教育。
二、水彩画课程教学的改革
1、教学内容的更新
当今水彩画教学内容需要更加贴近经济现实与社会生活,它应该包括水彩画史论、水彩画创作及水彩画欣赏与批评几个方面。
中外水彩史及理论教育是学生理性思考的逻辑起点与水彩画创作参照的根基,具备了一定量的专业知识储备,可以避免艺术创作停留在技术层面;中外水彩史及理论教育也是水彩画创作方法、技巧的有效借鉴途径,是水彩艺术与不同时期艺术与文化的链接;同时,中外水彩史及理论教育又对水彩画的欣赏与批评具有导向作用,有助于学生的理性参与,使水彩艺术不断呈现出文化品格。
水彩画创作涉及艺术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绘画的造型能力、获得专业的水彩语言,这是水彩画教育内容中最根本的部分。创作是实践的经历,纸面上谈得在雄辩,也会落空或词穷,最好的办法便是落到实处,通过所学塑形、构图、色彩等技法的融会贯通,反映到对材料、工具的得心应手。水彩画有其独特的“言说”方式,“水”与“彩”的趣味性是中国水彩画语言的独特品格,这个个性特征最清晰,但也最难把握。经过前人的不断探索与积累,也有了非常丰富而变化多端的经验,水彩创作教育就是要将这种宝贵的积累传承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在自己的创作中自觉融通,转化为学生个人的水彩艺术语言,它的教育价值就在于借此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可贵的创新精神。没有哪种形式比感同身受的直接体验来得简单明确,当学生有了自己观看事物的方式,有了自己的视觉经验,那么在创作的过程中,便能运用水彩艺术独特的“媒材”,表达思想,流露情感,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呈现他们的喜怒哀乐、理想追求、欲望需要。从某种意义上看,水彩创作教育是以特定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历史和文化。
把水彩画的欣赏与批评引入教学内容,它就成为一门课程,一种探索形式。欣赏侧重于经典作品的品读,在实际中,我们片面强调现代视觉习惯的科学性,而忽视了视觉的人文内涵,欣赏不是一个简单的“看”,更不是简单的“视结论”,它实质上还是一个审美的教育,借此使学生树立一个客观而深刻的审美观念,重点培养的是一种审美态度及特殊的感受能力。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审美接受,获得更为丰富的对世界、人生、社会的审美经验。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来观察、理解、体验生活与生命是设置欣赏内容的意义所在。图像文化的日益泛滥,数字信息的肆意弥漫,导致了批判理智与鉴赏能力逐日衰退;为了满足视觉快感一味夸大视觉冲击效果,或是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艺术的内在价值和文化意义也在不断地消解。批评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克服偏见与禁忌,透过错综复杂的虚幻现象看清艺术的本质,作出恰当的评判,探寻艺术的秘密。在接受水彩画欣赏与批评的教育下,学生的潜能才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教学方法的创新
(1)班级授课与水彩画工作室的有效结合
随着高等艺术院校的不断扩招,以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师资力量的实际状况来看,水彩画专业教育以“班级授课”的教学体制不会改变,但鉴于水彩画教育的特殊性,学校教育中的“班级”授课形式也并不能很理想地适用。水彩画史论教育这类可以量化、理性化、具常识性的内容适于班级授课。但水彩画创作这类着重体现“感”与“悟”内容的教学采用班级授课的叠加就很难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依据目前美术教育的实际来看,班级人数已经严重超出一位教授创作课程教师所能负担的状况,面对二十甚至更多的学生进行创作教学,就难免停留在程式化技法的传授层面,教师的指导不可避免地掺杂过多的强加措施,很难调动师生间的积极互动。鉴于此,作为班级授课形式的有效补充,很多院校纷纷设立了“水彩画工作室”, 以便教师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关注个性特征与兴趣完全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这样就在教师、学生与艺术作品之间建立起一种良性的和谐关系。
(2)校内教学与校外体验相结合
教学方法的创新应基于全球性视角,在校内资源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多聘请来自海外的画家、学者、专家参与校内的教学创新,多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多引进国外优秀的图书与教学资料。通过与国内外教育者的共同努力,建立起长期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双方的认知水平与创作能力,分享彼此的经验与心得。比如,聘请学者、专家定期举办专题讲座,邀请专业画家进行现场示范创作并参与我们的体验生活、下乡写生活动,展开学术研讨、座谈,等等。只有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实践和学术交流,我们的学生才将有机会获取最具时效性的艺术信息,有机会密切关注和跟踪全球艺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有机会与处在国际艺术前沿或艺术活跃地区的一流艺术家建立起学习的关系。
另一方面,校内的教学绝不是培养艺术人才的唯一途径,定期的写生、美术馆教育也必将成为未来水彩教育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对于绘画艺术而言,写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既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又可以为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甚至可以直接成为完整的艺术作品。写生是英国水彩画得以繁荣发展的起点,更是中国水彩艺术从萌芽时期就优势凸显的好传统,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带领学生与自然融合,体验自然、感悟自然,自觉地探求艺术的本质,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众所周知,我们的高等教育院校,拥有高学历教育及艺术史论背景的教学人员,他们的潜力受到校内教学条件的局限并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若能将校内课程部分地转移至美术馆、博物馆这类专业的学习空间及体验场所进行全新的教学尝试,那么,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及理解力会获得更为广泛的提高。例如,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独立面对一件艺术品,用自己的眼光和知识感受、描绘它,学生之间进行不断地质疑、讨论,不知不觉中学生也转化为艺术品的创作者置身其中,自觉地激发出主观能动性。
结语
美术教育需要教育者具有一定的文化远见,并及时地针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盲点与弊端作出合理有效的反应,改变刻板的教学观念,富有创新精神,制定出建设性的教学、管理制度,特别是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大胆地尝试改革,必将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实际的应用价值,推动中国美术教育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