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梅毒(1967~1979年)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_an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对美国1967~1979年间所报道的原发性及继发性梅毒患者的年龄、种族、性别和报告来源进行了分析。虽然在美国自1967~1979年间原发性和继发性梅毒的发病率波动很小,但男女病人之此增加了两倍,即从1.5:1升至3:1。

其他文献
1968年Shelley等首先描述本病,当时称“脂肪疝引起的足痛”(“Painful feet dueto herination of fat”),因本病表现为丘疹并与受压有关,以后则常用“足跟压力性疼痛性丘疹”[“Painful Piezogenic pedal(heel)papules”]这一名称。临床裹现皮损表现为丘疹,皮肤颜色,圆形,直径2~8mm不等。在以足跟着地站立时,丘疹出现在足跟的
期刊

硫氧嘧啶通常是作为他巴唑或甲亢平的替换药治疗甲状腺毒症的.作者报道一例长期应用甲基硫氧嘧啶引起的皮肤脉管炎.一例21岁的白人妇女,主诉咽痛数天后出现呕吐,腹泻及腹部绞痛3天.4年前患者被诊断为甲状腺毒症,治疗开始用甲亢平,但2周后因进行性咽痛而改用甲基硫氧嘧啶以后的4年内一直持续治疗直至本次入院前.入院时患者有紫罗兰色的皮疹分布于鼻、左耳和两侧颊部.右髂窝轻度触痛,但无其它异常体征.
期刊
固定性药疹易感皮肤区通常没有结构异常,没有明显的特征可提示为何该处在用此药后发疹而其周围皮肤仍正常。应当假定固定性药疹是由于皮肤的局部异常,由此确定了损害的位置。而它们的圆形或椭圆形轮廓可能与末梢血管或神经其一或二者的障碍相一致。一些作者曾用患部皮肤和正常皮肤自体互换移植的方法来研究决定皮肤损害限局性的机制。假如损害由于皮肤结构的某些限局性异常,那么来自患部的皮肤将继续反应而来自正常的皮肤仍然无反
期刊
东南亚大多数国家,性传播疾病(STD)是不必报告的,因此很难估计问题有多大。例如在香港,真实的发病率可能比政府诊所报告的数字高几倍,因私人开业医生治疗了大量STD患者而不愿统计。
皮肤划痕症定义为皮肤对中度的局部外伤产生异常的风团反应.Warin等(1974)假设此病至少有二型:单纯性皮肤划痕症体质上的风团倾向和可能是变应性机制起作用的症状性皮肤划痕症(简称SD).为确定SD的自然病程、病因和治疗反应,作者对50例SD进行了研究.本病的平均发病年龄是25.75岁(从出生到52岁),发病高峰是在10~30岁,病期长于5年者占22%,长于10年者占10%.最后随访的平均期限为5
为研究皮肤结节病皮损中OKT6阳性细胞及表面表达HLA―DR抗原的细胞的分布状况,作者从6例未经治疗的皮肤结节病患者取皮肤活检标本,冰冻切片用亲和素―生物素―免疫过氧化物酶方法染色,用Leu4a、Leu3a、Leu2a、OKT6和抗HLADR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分别检测肉芽肿及其上方表皮中的全T细胞、辅助/诱导性T细胞、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郎格罕细胞和表达HLA-DR抗原的细胞。
本文报告2例光泽苔藓患者,对他们的丘疹性皮疹进行活检,发现真皮的炎性浸润中存在大量浆细胞。例1为17岁女性,发现鼻部有非瘙痒性小丘疹已3年。检查:额、颊、鼻、手背、前臂、颈和腹部有许多针头大小的皮色丘疹,群集排列。取鼻和额部皮疹活检,均有真皮上部界限清楚的苔藓样浸润、角化不全、颗粒层减少、基底细胞灶性空泡变性和表皮萎缩。表皮突向下延伸并包围着炎性浸润,呈“球和爪样”形状。浸润包括淋巴细胞、上皮样细
期刊
暴发型痤疮常表现为严重的溃疡性囊肿性痤疮、发热和关节痛,其他症状还报告有镜下血尿、血沉增快和白细胞增多,个别报告可并发结节性红斑。作者报告了两例由异维甲酸治疗引起的结节性红斑和暴发型痤疮的病例,并发现了循环免疫复合物。
期刊
本文报告一例白人患者,因眼睑皮损于一年前活检诊断为分化良好的淋巴细胞淋巴溜而来核医学科就诊。活检时,肝、骨、脑扫描正常。实验室检查无异常。病人开始化疗,其后在躯体发现多个光滑、无压痛的病损。此时,再次进行肝、脑、骨扫描也未发现异常,对病人进行67稼扫描。结果图象显示67稼分散性积聚于全身与病人可触及的病损相一致的皮肤部位。
花生四烯酸(AA)的生物活性衍生物包括前列腺素(PGs)、血栓素(TXs)、羟廿碳四烯酸(HETEs)和白三烯(LTs)。在对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刺激物的应答中,从白细胞和上皮细胞膜中的AA通过脂氧合酶的作用生成LTs。脂氧合酶活性存在于嗜中性白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及血小板中。近来发现,人角朊细胞受刺激后可释放少量白三烯B4(LTB4)。生物效应对吞噬性白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嗜酸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