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O7-0012-01
摘要: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理念,人文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已受到普遍关注,并历经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当前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偏低,切实加强其人文素质教育,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已经迫在眉睫。而大学语文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环节,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形成有积极的意义。其教学理应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从以工具性为目的的僵化模式转向以弘扬人文精神,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的人文课堂。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教学 人文素质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其成因
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差距不仅体现在科学文化基础方面偏弱,在思想道德、心理素质、人文素质方面也相对偏低。从现有的情况看,高职院校学生虽然总体上素质是好的,优点是主要的,但人文素质欠缺、不注意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善于与人相处、社会公德意识薄弱等缺陷也较明显。不少高职学生仅把上大学作为谋生的手段,有的学生为家长的要求与期望而学,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把人文社会学科的课程作为一项无法逃避的任务去应付;许多学生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阅读表达、文字书写质量等方面与大学生的应有水平还有相当差距。在学习兴趣方面,部分学生只关注“考级拿证”,对人文知识的学习缺乏热情;在社会公德意识方面,部分学生对国情、民情及法律的权威地位缺乏应有的认同感,道德观念淡薄,义利不分,缺乏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比较突出,其根本原因是这些同学缺乏健全的人格,缺乏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这正是人文素质教育缺失带来的不良后果。造成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大环境等外因的影响制约,也有学校及个人等内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大环境的功利化、职业教育的特点与人文教育之间的矛盾、学生个体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与放弃等因素制约了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到“大众教育”,大学生源的人文素质普遍偏低,尤其是高职院校,有的学生甚至连请假条都写不明白。大学语文,正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主干课程。原高教司文科处长徐晖曾指出,在高校,素质教育很大程度要落到大学语文课程上。《大学语文》是一门含有丰富人文思想的课程,通过《大学语文》的教学,可以引导和感染学生,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其人文素质教育作用是一般政治理论课和人文修养课所无法取代的。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因此,大学语文对于高校,尤其是对于文化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它所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已远远超出了一门课程的范围。它能够夯实从业实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并为转换职业提供必要的条件。高等职业教育与任何其他形式教育一样,都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注意培养人才的自我适应、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实现人与社会的互动与协调进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人才,不应是单一性的,“复合性”是其必然的要求,而大学语文在这一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高职院校领导应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大学语文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三、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的方法与途径
1、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实现文本与生活的对话。大学语文教学所用的材料,是各类文章,这里面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教学中应注意将有关的文化知识点与现实生活、个体思考、生活感悟的有机渗透,把课堂延伸至生活,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对接,文本材料与社会生活的对话,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引导学生从文化、思想层面上关注社会和生活,有利于学生将课文中的人文精神内化。如在介绍老庄和谐思想时,结合现实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环境保护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从中得到感悟,以传递人文思想。
2、改进教学方式,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大学语文课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的“说教”,讲授法的课堂教学方式本身存在缺陷。为保证学生通过课堂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激发机智,使情感得到熏陶和升华,又能培养能力、锻炼思维,除了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外,还应采用多种灵活的寓教于乐的形式,如辩论、演讲、讨论、情景剧表演、走出教室走到大自然及社会中等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带有丰富的形象性和情感性,可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能让学生在“乐学”中提高人文素质。
3、以人文精神为专题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要以人文精神为主线,串起有教育价值的作家作品,内容涉及作家生平经历、认识信仰、思想品格、主要作品及成就等等,让学生通过这些信息,对人及人生、社会有所思考,感受优秀作家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作家们崇高人格的熏陶,提高文学欣赏能力,进而确立正确的人生追求价值。
4、实现大学语文课堂与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的结合。如与文化素质讲座相结合,安排唐诗系列讲座、文学系列讲座等;与校园文化活动月相结合,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语文知识竞赛等;与学生的社团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创办文学刊物等;与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结合,开展采访、采风活动等。社会实践丰富了学生的阅历,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增加了他们对文学的兴趣,也真正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
总之,大学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语言能力训练和提高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教化、精神成长、个性形成的过程。高职院校应充分抓住语文教学改革这一契机,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让人文知识、人文精神深入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王旭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分析及思考[N].2006-11-06《光明日报》
[2]沈潜.高职高专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第4卷第4期.
[3]潘美明.<大学语文>与高职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5(6)第26卷第3期
摘要: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理念,人文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已受到普遍关注,并历经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当前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偏低,切实加强其人文素质教育,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已经迫在眉睫。而大学语文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环节,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形成有积极的意义。其教学理应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从以工具性为目的的僵化模式转向以弘扬人文精神,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的人文课堂。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教学 人文素质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其成因
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差距不仅体现在科学文化基础方面偏弱,在思想道德、心理素质、人文素质方面也相对偏低。从现有的情况看,高职院校学生虽然总体上素质是好的,优点是主要的,但人文素质欠缺、不注意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善于与人相处、社会公德意识薄弱等缺陷也较明显。不少高职学生仅把上大学作为谋生的手段,有的学生为家长的要求与期望而学,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把人文社会学科的课程作为一项无法逃避的任务去应付;许多学生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阅读表达、文字书写质量等方面与大学生的应有水平还有相当差距。在学习兴趣方面,部分学生只关注“考级拿证”,对人文知识的学习缺乏热情;在社会公德意识方面,部分学生对国情、民情及法律的权威地位缺乏应有的认同感,道德观念淡薄,义利不分,缺乏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比较突出,其根本原因是这些同学缺乏健全的人格,缺乏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这正是人文素质教育缺失带来的不良后果。造成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大环境等外因的影响制约,也有学校及个人等内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大环境的功利化、职业教育的特点与人文教育之间的矛盾、学生个体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与放弃等因素制约了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到“大众教育”,大学生源的人文素质普遍偏低,尤其是高职院校,有的学生甚至连请假条都写不明白。大学语文,正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主干课程。原高教司文科处长徐晖曾指出,在高校,素质教育很大程度要落到大学语文课程上。《大学语文》是一门含有丰富人文思想的课程,通过《大学语文》的教学,可以引导和感染学生,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其人文素质教育作用是一般政治理论课和人文修养课所无法取代的。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因此,大学语文对于高校,尤其是对于文化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它所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已远远超出了一门课程的范围。它能够夯实从业实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并为转换职业提供必要的条件。高等职业教育与任何其他形式教育一样,都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注意培养人才的自我适应、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实现人与社会的互动与协调进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人才,不应是单一性的,“复合性”是其必然的要求,而大学语文在这一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高职院校领导应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大学语文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三、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的方法与途径
1、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实现文本与生活的对话。大学语文教学所用的材料,是各类文章,这里面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教学中应注意将有关的文化知识点与现实生活、个体思考、生活感悟的有机渗透,把课堂延伸至生活,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对接,文本材料与社会生活的对话,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引导学生从文化、思想层面上关注社会和生活,有利于学生将课文中的人文精神内化。如在介绍老庄和谐思想时,结合现实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环境保护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从中得到感悟,以传递人文思想。
2、改进教学方式,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大学语文课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的“说教”,讲授法的课堂教学方式本身存在缺陷。为保证学生通过课堂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激发机智,使情感得到熏陶和升华,又能培养能力、锻炼思维,除了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外,还应采用多种灵活的寓教于乐的形式,如辩论、演讲、讨论、情景剧表演、走出教室走到大自然及社会中等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带有丰富的形象性和情感性,可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能让学生在“乐学”中提高人文素质。
3、以人文精神为专题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要以人文精神为主线,串起有教育价值的作家作品,内容涉及作家生平经历、认识信仰、思想品格、主要作品及成就等等,让学生通过这些信息,对人及人生、社会有所思考,感受优秀作家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作家们崇高人格的熏陶,提高文学欣赏能力,进而确立正确的人生追求价值。
4、实现大学语文课堂与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的结合。如与文化素质讲座相结合,安排唐诗系列讲座、文学系列讲座等;与校园文化活动月相结合,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语文知识竞赛等;与学生的社团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创办文学刊物等;与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结合,开展采访、采风活动等。社会实践丰富了学生的阅历,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增加了他们对文学的兴趣,也真正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
总之,大学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语言能力训练和提高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教化、精神成长、个性形成的过程。高职院校应充分抓住语文教学改革这一契机,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让人文知识、人文精神深入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王旭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分析及思考[N].2006-11-06《光明日报》
[2]沈潜.高职高专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第4卷第4期.
[3]潘美明.<大学语文>与高职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5(6)第26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