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只做最牛的片子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h86868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姜文说:“如果你真想表达点什么,那就得冒点风险,还得有愿意这样的合作者(制片人),就看你幸运不幸运。”如果以此衡量,姜文是爱冒险的,而且他也是幸运的。
  
  关于姜文,不确定的事和确定的一样多。
  新片《让子弹飞》让大家觉得既看得懂又牛逼,大家好像只记得拿他上一部《太阳照常升起》的“看不懂”来作比,个个都说姜文始终在为这个词憋气。我们忘记了他在1995年时拍出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光内地票房就超过5000万,当时电影票价平均5元,是现在的1/6。
  有年轻人拿姜文自己的话堵他,“你说过,有些电影确实不容易懂,容易懂的电影不一定好。那《让子弹飞》算好电影吗?”曲高和寡,姜文拿经典的《公民凯恩》和斯皮尔伯格很多自己都不愿意提的爆米花商业片做比,提醒大家:“谁都在追求又好又卖座的电影,但这是可遇不可求的,我做过一回,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17年四部戏。《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对少年时期懵懂亢奋的成长记忆,《鬼子来了》是他对13岁看《甲午风云》时留下的疑惑和这么多年的思考的总结,而《太阳照常升起》,他想说的只是“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就像毒品,只是为了让人飞一会儿。
  到了《让子弹飞》,故事非常简单,一个土匪强迫一个买官的骗子,一起斗一个恶霸。但隐喻自始至终存在,你会感觉到这部戏的每个角色都在你身边存在着,甚至连姜文演的土匪张牧之的每句台词都能让你觉得自己看清了姜文的内心,比如他说,“我要站着,把钱挣了”。
  还有,当土匪张牧之的弟兄们问他,有几成把握能杀了恶霸黄四郎,他说“七成”。“七成”其实是姜文自己经常听到的,他拍戏总拖工期,身边人劝他做到七成就够了,姜文就疑惑:“他们总是说七成就好了,但是我不知道‘七成’到哪里啊?一个电影,看见毛病了怎么办呢,颜色不对,不调吗?我不知道七成怎么去弄,只想尽力去做好。”而他这个调颜色的办法可能就是,看见飞机的颜色不对,就把整个飞机给染一遍,你说大部分讲究效率的商业制片人能答应这么干吗?
  上次《太阳照常升起》时姜文还会说“我的电影是不可以说的,你自己去看吧”这回他其实更吝啬,从没有解释过他究竟想表达什么。有人问,你在演张牧之时是否把他当“毛”在演。姜文回他:“你太夸张了,我就不回答了,显然我在演张牧之啊。”在解释张牧之剧中的行为方式时,姜文从来都把自己站在了一个观众的立场上,他没有说过一句类似导演阐述和内心本意的话。
  那个“夸张”的提问并非无的放矢,姜文在采访时说过自己想演毛泽东。当年《阳光灿烂的日子》完成后,姜文和朋友们成立了阳光灿烂制片公司,这家位于北京三元桥南边的公司,给去过的人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墙上挂着的马恩列斯毛的绣像。后来姜文的工作室搬到了新地方,房间里有段时间摆得最多的是他女儿的画,和一张很少见的毛泽东在延安的照片。传说中,姜文在剧组临时寓所所有可以放书的地方,放着《毛泽东选集》和关于毛泽东的书籍,还有毛泽东喜爱的《容斋随笔》。
  很多写他的文章里爱用一句话形容大众对姜文的爱——你的误读让我更成功,更完美,更有名。的确有这么点味道,当演员和导演时都是天生的主角,走到哪儿人们都崇拜他,那可不仅仅是喜欢,这是其他导演很难遇到的。但是我们都得承认,他是个神秘的人。
  姜文年轻时以主意多和脾气大著称。1985年第一次演电影《末代皇后》就因为爱自己拿主意得罪了化妆师和服装师,拍《有话好好说》时因为“大牌”的名气,剧组里没人敢叫他起床,连曾经亲密的刘晓庆都说过他“时常无意中令与他合作的导演难堪。他喜欢睡觉,工作不准时,摄制组只有在他到达之前将一切准备就绪。导演或是副导演替他走位打光。可当他姗姗来迟时,会不假思索地推翻已弄好的一切,提出新的方案”。
  熟悉姜文的人说过,他独处的时候更舒服,跟人在一起时紧张,因为“我老得说话,好像都得我招待似的”。这份紧张和焦虑表现出来就是,以前你的问题提得蠢一点,或者让他觉得太私人生活了,他就不耐烦,毫不客气;现在回答每一个记者提问时,他总是以自嘲反讽甚至奚落大伙开腔,然后正正经经地答题。
  这些年的改变可以理解成,他都快50岁的人了,而如今问他问题的大多是不到30的女孩们。在一大批崇拜者面前,他又何须傲呢?为此同行们互相探讨,究竟怎样的赞扬才让他过瘾。在上海,当他听到“一个男人如何能让两个儿子的妈妈一直保持少女的状态”时,他的脸刷地瞬间泛红,很明显这触及了他坚硬的柔软。
  有一点很肯定,这回姜文和身边人似乎着力想洗去他身上严厉高傲乃至自恋的一切表征。只在《让子弹飞》剧组客串了一天半戏的胡军说,姜文说戏是在演员耳边嘀咕的,“照顾演员情绪”,吃了午饭大家兴奋不起来,姜文还会带头做俯卧撑,等大家热血沸腾了,才开拍。
  当然,本性难改,电影里其实还是能发现他的强势和自恋的,哪怕是葛优周润发和姜文一起演,气场最强的角色依然是姜文;在《让子弹飞》的原著里,葛优演的骗子活着,姜文演的土匪死了,兄弟们去当了红军。而到了姜文这儿,张牧之活着,兄弟们也去大上海享受生活,而葛优死了。
  从姜文的第一部电影开始,所有人都知道他用的胶片比别人多,为此投资人都怕他。往往是原本应该停机的时候,他会继续拍,他说那个时候演员的状态是最好的。
  
  如果你真想表达点什么,那就得冒风险
  
  《新民周刊》:《让子弹飞》的故事发生在北洋军阀时期,但看起来一切都很熟悉。你把你想对社会说的话全部安在了土匪张牧之身上,像是自传啊?
  姜文:早年间有个流行语:导演永远在拍自己的内心,演员永远在扮演别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导演拍的东西一定和自己的内心有关系。
  《新民周刊》:电影内容如果被人误读,或者说像《太阳照常升起》时那样被说成是“看不懂”的电影,你会耿耿于怀吗?
  姜文:不被误读的事是很少的。你要想不被误读,很容易,之前就尽量想好了,雅俗共赏一点,这是能做到的。当你并不满足雅俗共赏时,那也想好了,这里可能被人误读,或者人家会说看不懂。其实有时候不是他看不懂,而是他觉得你不是在那个什么我嘛,他就拿看不懂来说事。一个电影有什么看不懂的呢,可能只是比一个简单的故事需要多动点脑筋,那有人就会觉得这是在戳他短处。如果你真想表达点什么,那就得冒点风险,还得有愿意这样的合作者(制片人),就看你幸运不幸运。
  《新民周刊》:你不愿意专门去取悦观众?
  姜文:这不是取悦不取悦的事情。和搞对象似的,我天天给你送花,你不一定爱我,这得两厢情愿,赶上那个时候和气氛,同时动情就行了。
  《新民周刊》:我觉得这回你把有权的、有钱的、知识分子和平民等都给说了一遍。这算误读吗?
  姜文:什么样的人就看到什么。早年不就说过,什么样的人看《红楼梦》,看到的就是他那样的。你说你看到的是淫书,没错,你高兴那你就看淫吧,不能赖你看不懂《红楼梦》啊。还有人说我这戏暴力,有人说纯粹就是一个色情片,有人这么说只能让他这么说。色情在哪儿?那是风情万种吧。
  《新民周刊》:提到暴力,比如张默演的老六剖腹那场戏,我的确没敢看。
  姜文:这场戏只是强烈,你其实并没有看到刀怎么扎进肚子里,你根本就没看到肚子在哪儿,也没多少血。那只是强烈,让你信以为真了。不是血腥暴力,我完全没有想去挑战什么尺度。
  《新民周刊》:廖凡说你是荷尔蒙过剩的人,所以你的这部电影让人觉得特别的荷尔蒙膨胀。
  姜文:他才是,我?我这只脚现在还是凉的,什么荷尔蒙过剩啊。我们这个剧组大家志同道合,我们都愿意看让人兴奋的片,不愿意看白水一般的片,不愿意看让人打盹的片。平时身边随便找个人,说话都那么机智幽默,电影里还不如平时,那去电影院干嘛呢?
  
  我都趴在演员耳边说戏,不让别人听见
  
  《新民周刊》:为什么同样的演员,在你这部戏里的表演就特别放得开,淋漓尽致的那种感觉。葛优这回都被人说成是惊艳的放荡了。还有上次的陈冲和黄秋生。
  姜文:什么叫这部戏?是(我)所有的戏。我这么说好像有点骄傲吧,我应该假装不同意,可是不行。凡是拍了我的戏的演员,自己都知道是最超常的发挥,以至于到了别的戏里就是低谷,那又能怎么办呢?
  《新民周刊》:你怎么和他们沟通的,怎么诱出他们这种超常的发挥的?
  姜文:因为我会写剧本,我们6个编剧花两年写剧本,人家没这个耐心。而且我是演员出身,我知道演员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比如拍嘉玲在房间里的戏,冬天拍的,摄影棚里冷,我会弄电热毯,弄一圈的电暖器,房间里还得是绿色材料(指材料环保)的装修。别人不会想这种事,在别的戏里演得没这么好,可能就是人家拿了不绿色的东西装修,把演员的鼻子弄不舒服了,情绪受到了影响。演员是需要格外保护的,这不是装模作样的一个职业,他需要安全感,他在现场是要暴露内心的。你不去考虑这些,总说我们忍着点艰苦点,冬天我们冷点,夏天我们热点,说这样的话演员情绪会不对。有些导演是以折磨演员来显示他今天当导演了,这是不行的,不会有好结果。
  《新民周刊》:你在片场严厉吗?
  姜文:我都在耳边和他们说戏,不让别人听见。我不喜欢严厉,拍电影就是请客,你和客人着急干嘛呢?
  《新民周刊》:你现在是导演,有能力给演员创造好条件。那你作为导演,希望自己得到的理想条件是什么呢?
  姜文:那我就受点苦啊,谁让我又当导演又当演员的。这回制片人马珂给我创造了好条件,不光是他,我以前遇到的所有制片人,从文隽(《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到后来的董平,董平和我一起拍《鬼子来了》,那么一个片,拍成黑白的就意味着很讲究,而且大家尤其是院线不一定接受,特别是(题材)那么刺激。他就说,拍,老姜。要是大家不接受怎么办。我都不怕,你怕什么。要是钱没了怎么办?我不指望这个(赚钱),我有钱。那你的钱哪儿来的啊?唉,这个你就别管了。后来又遇上王伟(《太阳照常升起》制片人),这哥们特伟大,就说要我拍个好的。那什么叫好呢?好,就是好啊。这万一出点事怎么办,大家说看不懂怎么办。你就说好不好啊,好就拍。万一赔钱怎么办?老姜,我不是吹牛皮,拍十部这样的电影,我也赔得起。我幸运,一直碰到这样的制片人。
  《新民周刊》:这次马珂给了你怎样的好条件?
  姜文:让我们用6个编剧写两年的剧本。有了好剧本,还得找好演员,好演员贵啊,那我们找谁呢?他说谁好找谁。葛优好,找;周润发好,找;刘嘉玲好,找。唉,你有这么多钱吗?他说,你这点电影能把我拍那个了吗?他一个山西富二代,自己有矿。而且他还特别有办法,他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的,当过十年的电视剧制片人。我也不知道他怎么控制(成本)的,让我由着性子拍,碰到下雨就不拍,大家都住温泉旁边,还能按时拍完。我还得特别提一点,使我们剧组得到充分稳定的还有葛优和廖凡。葛老,他从开拍前到杀青,就一起和我们呆着。拍周润发的戏,他就呆在摄影机前,还戴着耳机,不好的地方还和我说。我喜欢这样的摄制组。
  《新民周刊》:你做演员的时候,遇到过这样的摄制组吗?
  姜文:我忘了。
  《新民周刊》:马珂和你合作,对你的要求是什么?
  姜文:拍一部看得懂的电影。我没想过商业或者卖钱,我就想好看,拍自己兴奋和爱的电影。
  《新民周刊》:电影刚开始的氛围,从音乐到麦田,还有后来你穿着军装打枪等等,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太阳照常升起》。是上次电影的口碑不尽如人意,你心里憋着屈?
  姜文:《太阳照常升起》口碑很好,是票房不好,注意哦。我也没憋屈过,那么多投资人让我拍戏,还不计回报,我拍什么他们都高兴。当时票房不好,制片人王伟和我说,行,我爱这个片子。第二制片人英皇的杨受成说要和我再签5部戏,怕我给别人去拍。我不憋屈,就是有点遗憾,由于种种原因,真正的观众错过了看这部电影的机会,不说了,等以后出正版DVD时再说。
  
  让他们像孩子老婆那样被照顾一回
  
  《新民周刊》:你拍戏时会去听别的一些大腕的建议吗?这次连罗伯特·德尼罗都夸这部戏,传奇惊险幽默,还说要给你做英文字幕。
  姜文:谁是大腕呢?我拍《子弹》,我就是大腕,我问得最多的就是参与者和主创们。人家罗伯特·德尼罗来了,问我在干嘛,我就给他看了一点毛片。我并不是需要很多人(肯定),请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人来看干嘛?我有6个编剧,你能相信还能有个人过来说,要是这样那样就好了,或者有个人过来说,葛优这里如果那样就好了?我不信,我不耽误这种工夫。
  《新民周刊》:你是自恋的人?
  姜文:我要自恋,就不在这儿坐着了。我17年拍4个电影,大家都快把我忘了,我还自恋什么呢,你真不知道自恋的人什么样的。(停顿一阵)你觉得自己自恋吗?其实人应该自恋,也应该自爱,但都要有分寸。
  《新民周刊》:年轻演员们好像都很崇拜你,张默他们都说你是精神偶像,还开玩笑说要把你文在身上。
  姜文:别别,太疼了,千万别。确实有相当一批这样的人,我怕直接面对(他们),我怕把他们带歪了,而且我确实不明白精神偶像是什么意思。像张默,从小就喜欢我,第一个找签字的明星也找的我,这是一种特殊感情,不值得多说。
  《新民周刊》:但外面也总有人说你傲。
  姜文:都谁说的啊,就是记者写的。可能问我问题,被我奚落了几句,他就恨上我了,不写我回答的这句话,说我不好合作,说我无礼。不信,今天记者会上我回答的问题,明天有人写出来肯定不是我说的意思。那我有什么办法呢,人家公报私仇。
  《新民周刊》:冤不冤呢?
  姜文:必须让我冤一回,不然一直让我太幸运了,不好。
  《新民周刊》:现在赞誉声一片,高兴吗?爽吗?
  姜文:谁×××听好话不高兴啊,高兴。是高兴,但还得往前走,我的高兴期主要还是在前面(指创作期)。现在该大伙高兴了,我就是一厨子,菜端了出来,美味在您嘴里了,我其实已经一身疲惫了。我仍然高兴,但最高兴的应该是吃最新鲜那口的人。
  《新民周刊》:你的个人魅力似乎大过电影,比如这次就有人说看着你的电影,一个观众对导演的爱,变质成了一个女人对男人的爱。
  姜文:是女观众吗?我很高兴听到这种说法,我愿意这样。男女之间的关系是最丰富的,最能说明一切的。这个形容非常亲切。
  《新民周刊》:大家都这么喜欢你,但你17年就拍了4部戏,会遗憾吗?
  姜文:不遗憾。我喜欢吃好吃的东西,不愿意凑合着吃。我睡觉都得在床上脱了衣服睡,没有床,我就忍着,宁可不睡。人就活一辈子,能讲究点,能吃好的,能让观众看点牛逼的,干嘛不做。我四年不拍戏,活得挺好的,那我就这么做了。如果我半年不拍戏,就活不好了,那我必须马上拍,但我不知道观众会有什么想法。
  《新民周刊》:没有电影的时候,你平时都是怎样的生活状态呢?
  姜文:睡觉啊,还有好多事。我上有老下有小,那么多孩子,还得帮我妈干活,在过日子,生活呢。将来你们就会知道,孩子和父母对自己是最重要的,心情好了,有工夫了,才能拍好电影。饱暖思淫欲,一样的道理。有闲工夫了,孩子父母老婆都照顾好了,才能收拾心情,照顾好观众,让他们像孩子老婆那样被照顾一回。家庭都没顾好,拍不好电影,又不饱又不暖的,怎么思这个欲啊。
其他文献
日前,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商务影像方案部在北京举行了主题为“全彩”的秋季新品发布会,推出包括8款激光一体机、2款激光打印机和3款彩色数码复合机等在内的13款办公输出新品。  佳能总部商务影像方案本部副事业本部长山田昌敬表示,对于佳能来说,中国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市场,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地区的营销是佳能集团的未来方针之一。佳能(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CEO)小泽秀树也表示,作为佳能在中国市场的
“CARWINGS智行 ”引领智能汽车生活主流趋势    “CARWINGS智行 ”智能全方位行车服务系统以全面的行车服务理念和创新的人性化智能技术,提供综合的人、车、生活解决方案,让消费者获得全方位的舒心驾乘和感心服务体验,拥有领先、和谐的精彩汽车生活。  撰稿/张蕾  11月25日,东风日产全新天籁上市发布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发布会上,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任勇宣布,全新天籁即日起全
对于自身之美丽的观念是在比较中毁灭的,也必然要在比较中重新确立,我们终究得学会感谢上天的恩赐。    15年前《名利场》杂志关于基努·里维斯的采访中,如此品咂这位混血帅男拥有的“精致的亚洲式美丽”:“炯炯的黑眸,凸颧,金色的皮肤。”最近偶然看到韩国人拍摄、日本演员出演的《再见,总有一天》,倒是不期然又想起那篇采访对于东亚人的肤色的称赞。  若以文艺闷片与文艺俗片来分类,《再见,总有一天》不掺水地属
如果一座大城市里没有小动物的立锥之地,所谓“诗意地居住”,最终还是一个虚伪的粉饰。    我们上海的人均绿化率足可自夸一番了,比之三十年前简直有霄壤之别,“出门见绿,抬头见树”不再是梦,中心城区相隔三五公里吧,就可能与一个中心绿地不期而遇,绿树成阴,碧波荡漾,有时还会出现几只天鹅,市民们围着一池清水载歌载舞,为“和谐”二字写下一个亮丽的注脚。  世博狂欢临近结束时,有市民向媒体坦陈心愿,其中包括“
文化的商业属性本是应有之意。在太久的年代中,我们仅记住了它“专指”的“意识形态”解说,进而“文化”只能直达“大革命”的“狭义”。    自2010年11月1日起,浦江岸畔曾叫作世博文化中心的蚌壳建筑,更名为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事情要追溯到2006年,上海世博园区内可容纳4000人的剧场设想,源于日本爱知世博会。后被市领导否决:对于永久性建筑,没想好,不建。摸着石头过河的一年多后,站立在工程“执
若干年后,朱利安·阿桑奇一定会成为某部好莱坞大片的主角。这位中等身材、一头银发、声音低沉的39岁的澳大利亚人,在2010年的年末,占据了世界几乎所有主要媒体的头版头条。  第一次信息世界大战正式开始了,但谁又曾想到,这场战争会是“一个人”对抗政治、经济架构下的国际强权?  阿桑奇的网站至今已经公布了有关阿富汗战争的7.6万份秘密文件、有关伊拉克战争的39.2万份文件,以及美国外交部的25万份文件,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阿桑奇用行动说,给我一台电脑,我就能晃动世界。    当美国《时代》周刊开始盘点2010年度全球最有影响力人物的时候,朱利安·阿桑奇毫无疑问成为最热门候选。这个用“维基解密”掀起一场“信息暴动”的澳大利亚人,用鼠标不留情面地扯下一块块遮羞布。焦头烂额的美国政府把他视为拉登式的危险人物,还有成千上万的国际民众却认为他是英雄。  在公开25万份美国外交密电后,阿
10年前,黑客帝国似乎还只是一个遥远的预言,但对无政府主义者来说却更接近每天的现实,他们在以自由塑造着一个新的赛博秩序,然后改变真实世界,就像伟大的无政府主义者蒲鲁东曾经说过的,自由是秩序的母亲而不是秩序的女儿。这场世界范围的互联网游击战还会持续下去,计算机骇客与黑客们、政治异议者、反全球化运动者、生态主义者都在加入这场网络战争,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瘫痪某个国家的互联网或者电网,而是为了信息的自由。
政府的行为并不总是正当与合法的,因此,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公众言论自由与知情权的限制的正当性基础是需要审视的。    阿桑奇成为全球聚焦的关键,是其主持的维基解密网站披露了大量美国的国家机密。但事情戏剧性的发展,却因为瑞典以涉嫌强奸罪对阿桑奇发出通缉令,致使其在英国被捕。  透过阿桑奇事件众多表象的戏剧性元素看,这一事件折射出现代宪政与法治的尴尬与困境。因为这一事件的本质,是公众的知情权和言论自由与
“最后一个流氓”牛玉强的出现,让人们再次开始思考“严打”刑事政策的何去何从。    牛玉强的黑色荒诞人生,离不开一项特别的制度“严打”。这项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刑事政策自20世纪50年代确立,80年代得到进一步发展,至今已有50余年的悠久历史传统。  与西方国家“重重(对严重刑事犯罪从重打击)”的“严打”政策不同,当代中国“严打”政策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典型的政治性、军事性、行政性。这种运动式执法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