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中华古朴民风的活化石

来源 :理财·收藏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76305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高密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物华天宝,钟灵毓秀。历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世俗文化高度发展。一个县级市,却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其中一个就是凝聚着中华古朴民风的活化石——扑灰年画。
  被誉为“中国一绝”的高密扑灰年画,制作工艺繁杂,题材众多。所谓扑灰,即根据预先构思好的题材,用柳枝或者豆茬烧成炭条起稿,画出大体轮廓,然后拿画纸在底稿上拓扑,一稿可得扑稿数张;同一张画稿便成了对称的两张,这完美的对称性成为高密扑灰年画甄别于中国其他年画品种的一个显著特点。扑灰起稿后即手绘,先是平面涂色,勾勒轮廓,而后“粉脸”“涮手”“赋彩”“开眉眼”“勾线”“涮花”“咸菜磕花”“贴金”“涂明油”,这套工序现在依然原汁原味地保留在“踢毽子” “姑嫂闲话”等美人图中,在家堂、财神等祭祀题材的画面中亦很彰显。
  高密市博物馆经过多年征集,保存完好的精美的明代、清代、民国时期扑灰年画成为其馆藏一大特色。现取其精粹,介绍如下。
  《博古花卉》(图1)。博古花卉常为四条屏形式,此图应为其中之一。画中大都取吉祥如意之物,如花瓶代表“平安”,瓶中所插牡丹象征富贵,盘中所盛石榴象征榴开百子,桃子象征桃献千年及佛手象征长寿富贵等,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种种美好愿望。
  《文王访贤》(图2)。本图以姜太公钓鱼、太子渭水相邀及文王亲驾等故事情节组成。故事出自《封神演义》。
  《八仙》(图3)。八仙是道教中的八个神仙。八仙的故事远在唐代就在民间广为流传,他们是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八仙武艺超群,豪俠仗义,疾恶从善,不畏强权,深受人们的喜爱,是年画中非常常见的故事题材。此套八仙四条屏属扑灰年画墨屏画形式,颇有文人意趣,体现了高密扑灰年画的写意特征。
  《八仙》(图4)。此套八仙四条屏亦为扑灰年画形式,画面上半部为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下图为八仙人物的形象表现。这种上、下两部分的物象组合是许多年画中常见的构图样式。
  山水四条屏(图5)。画面描绘了春、夏、秋、冬的不同景色,既有山林、小桥、流水的秀美景色,又有渔、樵、耕、读的日常生活,可谓情景交融,画面表现古朴高雅,大有文人画之画风。
  《耕读渔樵》四条屏(图6)。此四条屏描绘了古代人们通常从事的四种行业: “捕鱼卖钱”“打柴御寒”“耕地种粮”“读书升官”。这是农耕社会四个比较重要的职业,很多也是官宦用来表示退隐之后生活的象征,表现了人们对这种田园生活的恣意和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的向往。
  《琴棋书画》(图7)。古代,弹琴、弈棋、书法、绘画是文人骚客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故合称琴棋书画,今常以表示个人的文化修养,也是年画中的常见题材。用扑灰年画古朴典雅的形式加以表现,体现了扑灰年画的文人意趣。
  《兰竹图》(图8)。此为一对以兰、竹图为题材的半印制半手工绘制的民间绘画。它既不同于单纯的以柳炭条扑灰制作的扑灰年画,也不同于纯个人情感表现的文人画,从兼具普遍性、民间性以及个人手绘和雅赏性等的特点来看,体现了高密扑灰年画和文入画的混合性特点。
  四季条屏(图9)。画面绘牡丹、荷花、芍药、梅花,同样寓意四季,与常配花瓶不同,此四条屏颇有单纯折枝花卉的文人意趣,用的是扑灰手法及常见的统一形式的花卉、题字的年画形式,体现了高密扑灰年画与文入画的相通之处。
其他文献
早期的佛像文化往往混雜着道家文化、神仙方术和神话故事。佛像文化真正意义的出现应该在3世纪中期以后,即十六国时期。  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是从公元 304 年刘渊及李雄分别建立前赵及成汉政权起,至公元 439年拓跋焘灭北凉,北魏统一中国为止。一百多年间,入主中原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相继建立过很多国家,混战和屠杀严重影响了当时北方社会的发展。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通过丝绸之路,佛教开始在黄河流域发
期刊
柴瓷,乃中华第一单色青瓷,产于后周显德年周世宗时。天青色,滋润细腻,制精色异,居古代五大名瓷之首,片瓷千金。可作冠飾、绦环,佩戴者可护身驱邪、抵箭矢,是当今世界收藏界梦寐以求的宝之珍品。然而,北京、台北两大故宫博物院均无藏存,故成了千古之谜,特别是原生地上,虽有众多文献记载产于北地之河南郑州,可是现如今对北地的解释仍有歧义,因而出现了“郑州说”“耀州说”“景德镇说”“越窑说”“汝窑说”,甚至有河南
期刊
带钩为用于钩束腰带的器物,通常由钩首、钩身、钩钮组成。带钩质地有金、银、铜、铁、玉等,玉带钩为其中较为珍贵的一种。玉带钩造型优美,材质温润,玲珑别致,兼具审美价值。  玉带钩最早出现在良渚文化时期,这一时期玉带钩外形呈扁平长方体,一端为弯钩形,一端有一个纵向穿带圆孔,较为原始。战国至西汉时期是玉带钩的兴盛期。战国玉带钩颈短身厚长钩大钮,常见有兽头、龙头、马头、牛头、鸭头,轮廓大多没有五官,以有纹饰
期刊
香炉起源于何时,至今未有明确的定论。宋人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云:“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爵炉则古之爵,狻猊炉则古踽足豆,香球则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铸而象古为之者。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  “焚香沐浴”,是奉天敬神、祭祀祖宗的一种最普通也是最重要的方式。袅袅香烟、氤氲香气可以令人心醉神迷將祈祷者的请愿带往缥缈的上苍
期刊
北宋佚名摹顾恺之的作品《洛神赋图》,是“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前盛行的文学形式,体现了文脉发展的内在相连。  此图中绘有人物、山水、龙鱼、车马、神物,并在画面中穿插小楷书赋文。作品人物描绘细致生动,衣纹秀逸,山石以勾染为主,树木多夹叶,稍加点染,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绘画的艺术特点。南宋初藏于内府,明代经叶钶、项元汴等递藏,清初经王铎、梁清标递藏,后入内府,经《石渠宝笈续编》著录。在现存的中国古代绘
期刊
砚台,亦称“砚”,与笔、墨、纸合称为“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之起源甚早,据考古资料可知,早在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临潼姜寨等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址中,已经发现了砚的雏形——石砚磨盘,之后陶砚、铜砚、瓦砚、漆砚、磁砚等相继出现。  唐宋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文人墨客云集,故而笔墨纸砚的需求旺盛,制砚业亦迅速发展起来。这一时期人们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石砚成为主流,其中用端石、歙石、洮河
期刊
陶瓷是横贯中国历史的一个文化符号,是中国历代匠人们的匠心之作。汝瓷作为中国历史上艺术浪潮中的一朵奇葩,引领了一场始于唐,盛于宋,影响深远的艺术革命。而这份全新的审美观念既与汝瓷独特的烧制技艺有关,又与宋代的人文精神有关,更与宋代主流的极简主义有关。  汝瓷全新的审美观念  什么是振兴汝瓷文化发展及创新的有效途径?在对宋代汝瓷研究和剖析过程中,通过多年来汝瓷烧制的经验,结合当下社会主流美学观念和宋代
期刊
2017年7月20日,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当代瓷器捐赠收藏仪式。作品《玉钧玺》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好评。  作品《玉鈞玺》由中国钧瓷工艺大师王现锋潜心多年创作而成,整体造型端庄大气,威武雄壮,钧玺上部一只瑞兽稳稳端坐,翘首远望,壮美中祈福归,盼财到;下部则别具匠心地由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灵兽镇守,稳若泰山之气顿显,寓意增祥瑞,聚福来,基业万年永固!  作品《
期刊
清代中期的书坛受董其昌的影响很大,康熙、乾隆两位皇帝都以“董书”为宗法,对其倍加推崇、偏爱,因而整个清朝前中期的书法多以“董书”为主。但仍有很多学者则是向宋、唐、晋的大师们取法,将传统帖学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善书的人众多,其中翁方纲、刘墉、成亲王、铁保四人书法享誉大江南北,时称“翁、刘、成、铁”。他们是清代中期盛世书风的代表,体现出当时帖派书家的实践水平和整个书坛的风气取向。  讲究“无一笔无出
期刊
钺是中国古代一种兵器,其最早可能起源于生产工具石斧。许慎《说文解字》曰:“钺,大斧也,一名天戉。”《尚书·顾命》曰:“钺、铖同兵类,脱胎斧。大者钺,小者铖。一人冕执钺,一人冠执铖。”钺从形态上看就是大斧,主要区别是斧刃相比钺较窄,钺刃宽大一些,呈弧形,似新月。  玉钺是择石之美者以玉而制成,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阶级社会即将产生的历史时刻。玉钺结合了美玉高贵的秉性和武器杀伐的气息,它更多的不是一种实用
期刊